廈門大學的“數學奇才”,為何回福州鄉下務農

廈門大學的“數學奇才”,為何回福州鄉下務農

廈門大學的“數學奇才”,為何回福州鄉下務農

賤哥曾拍過一期關於福州大學的視頻,視頻裡介紹數學系是福州大學的王牌,因為廈門大學為了支援福州大學辦學,將自己最引以為傲的數學系的3/4都給了福州大學。

在廈門大學支援福州大學辦校的前幾年,一位一位偉大的數學家正從廈大畢業,他的名字叫陳景潤。

廈門大學的“數學奇才”,為何回福州鄉下務農

而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個人就是陳景潤,陳景潤出生於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少年時曾就讀於福州鶴齡英華中學。

廈門大學的“數學奇才”,為何回福州鄉下務農

陳景潤人生第一個貴人出現

福州英華中學是一所教會中學,也是當時福州赫赫有名的中學,著名校友如黃乃裳、林森、沈元等。

陳景潤是一個非常木訥、不善言辭的人,因此在班級裡不算出色,但有一個人的出現讓他徹底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廈門大學的“數學奇才”,為何回福州鄉下務農

彼時,沈元母親故去,在清華大學任教的沈元從北京回福州奔喪,後因戰爭緣故沈元滯留福州,福州英華中學便以母校的身份請沈元到學校上課。

所謂無巧不成書,沈元剛好在陳景潤的班級上課,那節課沈元沒有講課本上的知識,而是給學生們講了 “哥德巴赫猜想”。

沈元當時怎麼也想不到,就是這一次無意中的講解,竟然讓今後的中國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多年之後他才得知,那個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有著重大貢獻的人就是當年他課堂下的學生。

陳景潤人生中的第二個、第三個貴人出現

1949年,陳景潤提前考入廈門大學數理系,大學時期他每日痴迷於數學,同學們都稱其為“數學痴人”。

廈門大學的“數學奇才”,為何回福州鄉下務農

1953年,由於當時國家急需人才陳景潤提前畢業被分配到北京四中執教。因其為人木訥、不善言辭,在課堂上他只懂得在黑板上寫,卻不懂得怎麼去解釋,導致學生們非常的不滿,在當年就被北京四中解聘。

失去鐵飯碗的陳景潤不知如何是好,他除了研究數學其他一無是處,無奈之下他只能回福州臚雷村務農。

在臚雷村整整務了兩年農,終於被當時的廈門大學校長兼陳景潤的導師王亞南得知,王亞南專程從廈門跑到福州臚雷村,見正在務農的陳景潤,當下無比痛心:“一個數學奇才差點就埋沒了。”

1955年,經王亞南介紹,陳景潤回廈門大學當圖書管理員,一方面是讓陳景潤繼續研究他的數學,一方面是給陳景潤提供一份生活保障。

終於,在1956年,陳景潤髮表《塔內問題》,改進了華羅庚先生在《堆壘素數論》中的結果,受到了當時中科院院士華羅庚的賞識。

1957年9月,被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

1960-1962年,轉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工作。

1962年任助理研究員。

1965年稱自己已經證明(1+2),由師兄王元審查後於1966年6月在科學通報上發表。

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1973年他在《中國科學》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並改進了1966年宣佈的數值結果,立即在國際數學界引起了轟動,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是篩法理論的光輝頂點。他的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寫進美、英、法、蘇、日等六國的許多數論書中。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陳景潤不僅才華橫溢,更是有貴人相助,如果沒有沈元這個數學引路人,中國可能少了一位數學家;如果沒有王亞南這個伯樂,一代數學奇才可能就此被埋沒;如果沒有華羅庚,他可能沒有他今後的成就。

這是一位為中國數學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也是福州人引以為傲的人物。

但很可惜,於1996年3月19日下午1點10分,那個在解析數論領域被譽為是“在挑戰解析數論領域250年來全世界智力極限的總和”的一代數學奇才隕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