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晉商的思考

關於晉商的思考

晉商通常指的是山西商人,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運城鹽商,據說鼻祖是范蠡(li)。山西商人中又頭數晉中商人。晉中商人集中在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

為什麼這些地域會產生商人呢?

一是地處平川,路好走。因為明清時期做買賣,旱路大多數是運輸工具駱駝,水路就是船隻了。

二是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就是好的土地,畝產也就是幾十斤。用當時的話來講就是地瘠民貧,養活不了一家人。

三是距離蒙古近。明清那個時候,外蒙古還是屬於我國的領土。比如,我們常說的大遼國蕭太后,其實就是現在的山西應縣。她本人就是應縣人。

四是清朝皇帝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內地人去蒙古進行開發。山西與蒙古距離很近,當然就是急足先登了。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內蒙古好多地方的風俗習慣,以及說話的口音和山西一樣的主要原因。及時到現在,除了二人臺外,晉劇也是這一帶的主要大劇種。


關於晉商的思考

晉商外出經商的線路:兩條。

一條是以張家口為集中地,叫東口;一條是以右玉的殺虎口為集中地,叫西口。殺虎口原名叫“殺胡口”,也就是殺胡人的意思,後來為了民族團結才改為殺虎口。現在有殺虎口鄉。歷史上因為走西口的人多,故事也多,時間長了,人們就把所有到口外做買賣的叫做“走西口”。

千百年來,為了生存,走西口的故事,真的是催人淚下。

首先是從創業來看,一走出“口”就等於是出國了。舉目無親,風雪茫茫,要求生存,太難了。所以,很多人就死在了路上。還有的,即使是有活幹了,但是,到了收秋後,地裡沒活了,還需要返回家。路上有多少兇險?有強盜,有疾病,有內訌……結果是有的身無分文,乞討回家,無顏面對家人;有的是拖著病體回家,含恨離世。所以說,一部晉商曆史,就是山西人的創業史和血淚史。

其次,有的事業有成了,也就逐漸站穩腳跟,就很少回家,甚至在外成家了。這對就在家裡的妻子孩子們來說又是一大打擊。還有的,為了爭口氣,多年不回家,家裡的孩子大了,也走上這條路,為的是求生、尋父,甚至在路上父子相遇都不認識。

三是晉商發跡,基本是從賣豆腐、豆芽開始積累。陳年累月,誠實守信,比如,靈石的王家,祁縣的喬家都是這樣。喬家開始是和清徐的朋友合夥在包頭做小買賣,後來,朋友提出不幹了,喬家祖先一人幹,逐漸發家。才有了先有復盛西(字號),後有包頭城之說。太谷的曹家(三多堂),經營範圍在東北的瀋陽、朝陽等地,開始賣豆腐,現在還有“先有曹家號,後有朝陽城”之說。直到後來,他們家每年過年還要祭奠扁擔和籮筐,為的是讓兒孫不忘創業的艱苦。

四是,晉商發跡後的範圍很廣。天南地北都有。比如,榆次常家,是以外貿起家,主要經營茶葉。從福建武夷山買地種茶樹,僱人加工後從水路和陸路用船隻、駱駝(據說今天的榆次莊子鄉李嫣村就是晉商駱駝集中地)轉運北上,最遠到達莫斯科。喬家在新疆都有字號。介休侯家,人稱侯百萬主要和日本、朝鮮做銅的外貿生意。當時就有“有麻雀的地方就有晉商”之說。

五是晉商票號對僱工要求相當嚴格。要去當小夥計,必須是腦瓜靈活,腿腳輕快。還需要有一定社會名望的人做保人,才能進去。學徒三年。白天打掃倒茶,晚上關門後練毛筆字,打算盤,給掌櫃子準備夜壺等等。三年後才能上崗,這期間是不能回家的。主要是培養小夥計做人做事的良好習慣,到出徒後,也是三年才能回家探親一次。

六是晉商對夥計雖然嚴格,但是很仁慈。幹得好,可以給你頂人力股,三年一分紅,收益就大了,而且是生老病死終身負責,有退休金,這就能把優秀員工留下。從大的方面來說,他們都很愛國,甚至就是官商結合。比如,左宗棠帶兵去新疆平亂,晉商就全力解決糧草。從義氣方面說,他們都崇拜關公。當同行資金難以週轉,他們會全力相救。借債難還,甚至吃頓飯,或者說象徵性地還把斧頭啊,還是其他東西就免了。當年西太后從北京逃離,來到平遙,祁縣,都是喬家給的錢。

七是晉商的鄉土觀念重。晉商的範圍很廣,但是根據地就在太谷和平遙,這是當時最繁華的金融中心。被人稱為中國的華爾街。即使是這樣,他們也不把大本營放在大城市,這就是故土情節的原因,晉商大院就是證明。此外,是山西曆史上災害很小,即使有,也是旱災。所以,山西人有了錢就會在老家蓋房買地,不像南方人,喜好吃喝,因為他們那裡經常有水災,蓋房沒用。

關於晉商的思考

晉商衰落的原因:一是俄國十月革命,放出去的賬收不回來。二是我國的辛亥革命,同樣是收不回賬。

三是外蒙古脫離中國,財東們同樣損失巨大。四是日本人入侵,太谷曹家在東北的字號就回來上千人。五是解放後的公私合營(步子有快了,黨史有結論)。

但就是這樣,晉商的東家依舊對夥計仁慈厚愛,儘量把財產分給大家。比如,喬家,上世紀的五十年代初期喬家後人去包頭解決財產遺留問題,全部分給夥計們。1952年,喬家在北京的最後一家票號關門歇業。至此,綿延五百年的晉商關上了沉重的大門,期間,上演的一幕幕大劇成為了歷史的記憶……

關於晉商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