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硬核芯片有了“嗅覺”,離複製人腦更進一步?


英特爾硬核芯片有了“嗅覺”,離複製人腦更進一步?

我們都知道,人工智能的研究是建立在人腦如何工作的基礎之上的,所以業內的頂尖研究機構一直在致力於「模仿大腦」。

近日,英特爾研究院與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MachineIntelligence》雜誌上公佈了一項新的研究成果 —— 英特爾神經擬態研究芯片 Loihi 已經具備了“嗅覺”,可以根據生物信號來識別“嗅”到的氣味。

相比近幾年不斷有突破的視覺感知領域,復刻嗅覺涉及到的神經系統和算法更為複雜,英特爾此次的研究無疑讓我們離複製大腦更進了一步。

神經形態計算芯片 Loihi

英特爾硬核芯片有了“嗅覺”,離複製人腦更進一步?

Loihi(發音為 low-ee-hee)是由 Intel Labs 設計的一種神經形態研究測試芯片,誕生於 2017 年 9 月,推出時就被定義為「下一代 AI(Next Generation of AI )」,能夠將生物大腦中的計算原理應用於計算機體系結構。

該芯片脫離了傳統硅芯片的馮諾依曼計算模型,而是模仿人腦原理的神經擬態計算方式,並且是異步電路,不需要全局時鐘信號,而是使用異步脈衝神經網絡(SNN),在特定應用中要比傳統 CPU 速度快最多 1000 倍,能效高最多 10000 倍。

英特爾硬核芯片有了“嗅覺”,離複製人腦更進一步?

從理論上講,Loihi 可以擴展到最多 16384 顆芯片互連,那就是超過 20 億個神經元(人類大腦有大約 860 億個神經元)。這得益於一種新型的神經網絡,稱為“尖峰神經網絡”。該芯片的系統使用神經元的生物逼真模型,通過模擬大腦來處理現實世界的感覺數據,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環境。

英特爾團隊此次公佈的研究方向,是研究哺乳動物大腦聞到氣味時所發生的情況。我們的鼻子中大約有 450 種不同類型的嗅覺受體,這些氣味可以通過空氣中的氣味分子激活,從而向大腦發送信號,在大腦中,相連的一組神經元內的電脈衝會產生特定氣味的感覺。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大腦可以存儲過去的氣味經驗,以及交叉引用不同的氣味,以不斷處理新信息,並確保我們區分出數萬億種不同的氣味。

英特爾 Loihi 芯片的工作原理和我們目前人知道的大腦運行模式相似,當發送到神經元的脈衝達到一定的激活水平時,芯片系統就將通過“突觸”想其他神經元發送信號。

據介紹,現階段的 Loihi 只需要單一樣本,就可以學會識別每一種氣味,而且不會破壞它對先前所學氣味的記憶,展現出了極其出色的識別準確率。如果使用傳統方法,即便最出色的深度學習方案,要達到與 Loihi 相同的氣味分類準確率,學習每一種氣味都需要 3000 倍以上的訓練樣本。

當然,英特爾這次只是邁出了第一步,離真正複製大腦的嗅覺系統還差的很遠。

根據官方提供的資料顯示,Loihi 這個名字來源於一座夏威夷旁邊的島嶼洛伊希島(Lo'ihi)。這是夏威夷海山中唯一一座處於發展初期的火山。

模擬大腦

就如我們文章開頭所說,人工智能的研究是建立在人腦如何工作的基礎之上的,所以為了滿足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各方面日益成長的需求,近年來有大量的研究均著重於大腦啟發計算,以突破計算性能和內存需求爆發等挑戰。

但模仿大腦的計算機概念並不是什麼新事物,Caltech 科學家 Carver Mead 早在 1980 年代就提出了這一概念,並創造了「神經形態學(neuromorphic)」一詞。

「神經形態」的概念一般是指使計算機可以像生物大腦一樣思考和處理信息,之所以說是概念,就是因為神經形態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科學項目,幾乎沒有商業應用。目前已知的潛在應用場景,就是為機器人配備電子鼻系統來檢測有害物質等。

但研究人員的目標是將神經形態學應用於更廣泛的用例中,從感官場景分析到抽象的問題,如計劃和決策。瞭解大腦的神經迴路如何解決這些複雜的計算問題,也將為設計高效而強大的機器智能提供重要線索。

最早的模擬人腦實驗中,一般都是使用硅芯片來進行模擬,但因為材質的限制,速度和能耗能讓人不能接受,於是有研究這提出用神經形態芯片來替代傳統芯片這一嘗試,也就是我們今天提到的 Loihi。和傳統的硅芯片相比,神經形態芯片具有速度快、能耗低、可擴展性高等優點。

Loihi 不是唯一一個神經形態芯片。在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的神經科學與醫學研究所正在與 SpiNNaker 超級計算機合作,來模擬皮質微電路;而 IBM 的 Neuromorphic Devices and Architecture Project 也正在進行類似的實驗。

但是,英特爾似乎特別緻力於神經形態計算的發展。去年,該公司宣佈將向研究界提供由 64 個 Loihi 研究芯片組成的 800 萬個神經元神經形態系統。該系統的代號為「Pohoiki Beach」,旨在讓科學家們擴大神經啟發算法的規模。

我們離《西部世界》還有多遠?

英特爾硬核芯片有了“嗅覺”,離複製人腦更進一步?

看過《西部世界》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其實就是一個人工智能覺醒的故事。

第三季現在已經開播了,第二季結尾德洛麗絲帶著五個核心記憶球(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復刻出的人腦?)進入人類世界之後,相信在第三季里人工智能與人類的戰鬥即將全面展開。

很多人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最終就是 AI 的意識覺醒,而 AI 擁有意識之後會發生什麼?會像《西部世界》中的一樣開始報復人類麼?

對於這個問題,2018 年 OpenAI、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 14 家機構和高校共同發佈了一份《人工智能惡意使用》報告,在報告中號號召整個人工智能領域形成一套規範和道德框架,來避免災難的發生。

但這樣就夠了麼?人工智能在道德框架中對人類就沒有惡意和危害了麼?這可能仍然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但我們只能向著最終的結果,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這個問題你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和我一起交流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