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的南山裡,曾經住過一群貓頭鷹?

鎮江的南山裡,曾經住過一群貓頭鷹?

▲ 2015年的時候,在南山發現的小貓頭鷹。/ 圖 石堅

提到貓頭鷹,很多鎮江人都會走向兩個極端:

要麼覺得貓頭鷹是種很詭異的東西,總是跟墳啊鬼什麼的聯繫在一起。在很多地域文化中,貓頭鷹也確實是種不祥之物(如“夜貓子進宅”之說)。在一個比較經典的電視劇《蒼天有淚》裡,男二號的外號叫“展夜梟”,夜梟,就是貓頭鷹。

持這個觀點的大多數是老年鎮江人。

但另一批朋友卻覺得臥槽好萌啊!好想擱家裡養,天天吸它。

鎮江的南山裡,曾經住過一群貓頭鷹?

疫情以後,肯定是對野生動物的飼養有著嚴格的規定的,所以這個想也別想了。

貓頭鷹只是一種普通的鳥,只是長得比較獨特而已。

它們也要繁殖,也會遷徙,也會為了食物而發愁,也會因為人類活動而被趕出原本的家。

今年我們受疫情的影響,不會搞大規模的群眾植樹活動了,但保護生態是我們永恆的主題。

早在5年前,南山的工作人員,在樹林裡撿到一隻小貓頭鷹,曾喊我去看看,救助後放生的事情。

所以結合我曾經在南山,看過的貓頭鷹等動物,分享一些內容:

鎮江的南山裡,曾經住過一群貓頭鷹?

山的那邊水的那邊,有一群貓頭鷹

過去,鎮江城裡生活著好幾群野生貓頭鷹——而且生活了至少好多年曆史了,現在很多年輕人沒在鎮江看過活的,所以聽起來挺不可思議。

其中有一群,是生活在南山裡面的。

古時候,鎮江的南山稱為“南郊”。雖然太平天國和抗戰這裡經歷戰火,但總體上還是保持著原生態。解放前由國民黨軍隊駐守,新中國成立之初,鶴林寺做過工廠,竹林寺劃歸林場,招隱寺建造原鎮江專區電信局通信二站,“郊區”,一度是潤州區的前身。

有一種灰林鴞,溫帶森林中最常見的鴞鳥,潛伏在這個區域的密林深處,它的學名 Strix aluco 。鴞是貓頭鷹比較學術的中文名,指分類學上的鴞形目,這個家族全世界有200多種。

我以前一度覺得撿到的那隻貓頭鷹是短耳鴞,後來對比照片,覺得很像灰林鴞,並且灰林鴞有華南亞種。

這種貓頭鷹主要棲息于山地闊葉林和混交林中,尤其喜歡河岸和溝谷森林地帶。這鳥白天多躲藏在茂密的森林中,一動不動地、直立地棲息在靠近樹幹而又有濃密枝葉的粗枝上,黃昏和晚上才出來活動和獵食,有時在陰暗的白天和樹林深處亦出來活動。

南山中到底是什麼吸引了灰林鴞呢?

鎮江的南山,是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山林。曾有著古村落,古建築和寺廟,比如招隱寺、竹林寺、鶴林寺、增華閣、聽鸝山房等一堆歷史文化古蹟。

有趣的是,有些植物會和這些古建築一起出現:古松、古柏樹林,它們的歷史和這些建築一樣悠久。

另外,南山過去有很多地方,是祭拜先人的地方,比如又名柳儀徵墓、馬家墳、趙伯先墓等。

貓頭鷹比較喜歡古松、古柏林。


鎮江的南山裡,曾經住過一群貓頭鷹?

▲ 5年前,在南山發現的小貓頭鷹。當時我參與過救助行動。

鎮江的南山裡,曾經住過一群貓頭鷹?

▲ 南山很多古老的建築周邊,都是松柏林。圖 楊憲華

鎮江的南山裡,曾經住過一群貓頭鷹?

松柏林間的神鳥

為什麼貓頭鷹喜歡古松、古柏林呢?

貓頭鷹是一種夜行的鳥,主要以老鼠、蝙蝠等為食,也吃小鳥、蛙類、小型獸類和昆蟲,偶爾在水中捕食魚類,在夜間是以視覺及聽覺來捕捉獵物,飛行時保持寂靜。

作為夜行性的鳥類,灰林鴞在白天是要蹲在樹上睡覺的。

到了秋冬,除了松柏林以外其它的樹葉子都掉光了,貓頭鷹在樹上停留,就會十分暴露。

鎮江地處亞熱帶,山林裡面有很多“社會鳥”。

“社會鳥”,是領域性很強、喜歡集群且十分好鬥的鴉科鳥類,比如喜鵲、灰喜鵲、紅嘴藍鵲以及各種烏鴉等等。

鎮江的南山裡,曾經住過一群貓頭鷹?

▲ 灰喜鵲,比較能戰鬥的社會鳥。

這些鳥戰鬥力很強,特別會打架。我曾經在和平路,看過一群灰喜鵲打群架——2018年的時候,和平路一帶拆遷,好幾只長尾巴的灰喜鵲,搶奪一棵大樹的棲息權,又叫又啄的打成一團,兩個小時後才分開,好一場“瘋狂的小鳥”。

這些“社會鳥”爭地盤很兇,一旦發現暴露在外面的貓頭鷹,就會組隊不停地上前騷擾,直到貓頭鷹飛走。

白天這麼折騰下去,顯然是沒法睡覺的,就像上夜班的人,白天你不讓他好好睡覺,他晚上怎麼有精神?

鳥也是會談判的。

經過長時間的協商,貓頭鷹不喜歡熱鬧,就選擇了人少,冬天不會落葉,而且樹冠範圍足夠大、足夠濃密、安全的古松、古柏樹休息。

“社會鳥”喜歡和人打交道,選擇了梧桐樹、槐樹等靠近人居的樹。

這些古木生長時間長,一般都是為了帶有紀念性的長青木,人跡罕至,所以環境看起來陰森森的。

偶爾貓頭鷹在樹林裡怪腔怪調的叫幾聲,真嚇人啊。

這就是為啥老一輩人對它們印象不好的原因了。

鎮江的南山裡,曾經住過一群貓頭鷹?

▲ 鎮江南山北部山林地帶 圖 楊憲華

鎮江的南山裡,曾經住過一群貓頭鷹?

如今貓頭鷹在鎮江幾乎絕跡了

2018年後,我就很少注意到貓頭鷹的消息了,好幾次到八公洞一帶去看看,幾乎沒有觀察到。(晚上不敢去)

據一些老鎮江介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南山、長山一帶有幾個族群的貓頭鷹,盛時可至百餘隻。

2019年之後,似乎這個族類消失了。

一個原因是:食物缺乏。

鎮江地方不大,房產開發卻很跟得上節奏,南山周邊的地產建築也越來越多,萬科、雲開甲第等房地產,這些地方以前都是山林地帶。

沿著南徐大道逐步衍伸的人類活動區,也越來越繁榮。

“綠化帶”只是人為設置的一道植物屏障,這樣的環境,毫無生態學角度的層次感與生物多樣性可言。

這就直接導致了老鼠小鳥蝙蝠等小動物(包括它們的食物:昆蟲)生存空間的壓縮。

在2003年的時候,我參加過菜菜鳥的南山穿越,也和文化之旅有過“一線天”、“蓮花洞”穿行,那時候林間的植被、小動物很豐富,還發現過一種紅色的石蟹。

小動物少了、沒了,貓頭鷹是活的,發現食物不夠,肯定要遷走。一些沒勁兒遷走的,自然就餓死了。

另一個人為影響,人們不斷進入南山,向大自然索取。很多區域現在已成為休閒健身的市民公園,不難想象,你在樹下慢跑,貓頭鷹還能在樹頂上坦然自若。

鎮江的南山裡,曾經住過一群貓頭鷹?

▲ 讓我們的城市,擁有更多的自然文化 圖 楊憲華

另外,城市綠化樹木的多樣性缺乏,也影響到貓頭鷹的生存。

城市文化不僅僅由人、建築和民俗之類組成,還包括自然文化。

沒有野生動物的城市,該有多麼壓抑?

因此我想讓更多的人知道,鎮江城裡曾有過這樣一群可愛的貓頭鷹。

最後一句:保護野生動物,如果在野外發現它們,千萬不要用手去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