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的南山里,曾经住过一群猫头鹰?

镇江的南山里,曾经住过一群猫头鹰?

▲ 2015年的时候,在南山发现的小猫头鹰。/ 图 石坚

提到猫头鹰,很多镇江人都会走向两个极端:

要么觉得猫头鹰是种很诡异的东西,总是跟坟啊鬼什么的联系在一起。在很多地域文化中,猫头鹰也确实是种不祥之物(如“夜猫子进宅”之说)。在一个比较经典的电视剧《苍天有泪》里,男二号的外号叫“展夜枭”,夜枭,就是猫头鹰。

持这个观点的大多数是老年镇江人。

但另一批朋友却觉得卧槽好萌啊!好想搁家里养,天天吸它。

镇江的南山里,曾经住过一群猫头鹰?

疫情以后,肯定是对野生动物的饲养有着严格的规定的,所以这个想也别想了。

猫头鹰只是一种普通的鸟,只是长得比较独特而已。

它们也要繁殖,也会迁徙,也会为了食物而发愁,也会因为人类活动而被赶出原本的家。

今年我们受疫情的影响,不会搞大规模的群众植树活动了,但保护生态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早在5年前,南山的工作人员,在树林里捡到一只小猫头鹰,曾喊我去看看,救助后放生的事情。

所以结合我曾经在南山,看过的猫头鹰等动物,分享一些内容:

镇江的南山里,曾经住过一群猫头鹰?

山的那边水的那边,有一群猫头鹰

过去,镇江城里生活着好几群野生猫头鹰——而且生活了至少好多年历史了,现在很多年轻人没在镇江看过活的,所以听起来挺不可思议。

其中有一群,是生活在南山里面的。

古时候,镇江的南山称为“南郊”。虽然太平天国和抗战这里经历战火,但总体上还是保持着原生态。解放前由国民党军队驻守,新中国成立之初,鹤林寺做过工厂,竹林寺划归林场,招隐寺建造原镇江专区电信局通信二站,“郊区”,一度是润州区的前身。

有一种灰林鸮,温带森林中最常见的鸮鸟,潜伏在这个区域的密林深处,它的学名 Strix aluco 。鸮是猫头鹰比较学术的中文名,指分类学上的鸮形目,这个家族全世界有200多种。

我以前一度觉得捡到的那只猫头鹰是短耳鸮,后来对比照片,觉得很像灰林鸮,并且灰林鸮有华南亚种。

这种猫头鹰主要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尤其喜欢河岸和沟谷森林地带。这鸟白天多躲藏在茂密的森林中,一动不动地、直立地栖息在靠近树干而又有浓密枝叶的粗枝上,黄昏和晚上才出来活动和猎食,有时在阴暗的白天和树林深处亦出来活动。

南山中到底是什么吸引了灰林鸮呢?

镇江的南山,是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山林。曾有着古村落,古建筑和寺庙,比如招隐寺、竹林寺、鹤林寺、增华阁、听鹂山房等一堆历史文化古迹。

有趣的是,有些植物会和这些古建筑一起出现:古松、古柏树林,它们的历史和这些建筑一样悠久。

另外,南山过去有很多地方,是祭拜先人的地方,比如又名柳仪徵墓、马家坟、赵伯先墓等。

猫头鹰比较喜欢古松、古柏林。


镇江的南山里,曾经住过一群猫头鹰?

▲ 5年前,在南山发现的小猫头鹰。当时我参与过救助行动。

镇江的南山里,曾经住过一群猫头鹰?

▲ 南山很多古老的建筑周边,都是松柏林。图 杨宪华

镇江的南山里,曾经住过一群猫头鹰?

松柏林间的神鸟

为什么猫头鹰喜欢古松、古柏林呢?

猫头鹰是一种夜行的鸟,主要以老鼠、蝙蝠等为食,也吃小鸟、蛙类、小型兽类和昆虫,偶尔在水中捕食鱼类,在夜间是以视觉及听觉来捕捉猎物,飞行时保持寂静。

作为夜行性的鸟类,灰林鸮在白天是要蹲在树上睡觉的。

到了秋冬,除了松柏林以外其它的树叶子都掉光了,猫头鹰在树上停留,就会十分暴露。

镇江地处亚热带,山林里面有很多“社会鸟”。

“社会鸟”,是领域性很强、喜欢集群且十分好斗的鸦科鸟类,比如喜鹊、灰喜鹊、红嘴蓝鹊以及各种乌鸦等等。

镇江的南山里,曾经住过一群猫头鹰?

▲ 灰喜鹊,比较能战斗的社会鸟。

这些鸟战斗力很强,特别会打架。我曾经在和平路,看过一群灰喜鹊打群架——2018年的时候,和平路一带拆迁,好几只长尾巴的灰喜鹊,抢夺一棵大树的栖息权,又叫又啄的打成一团,两个小时后才分开,好一场“疯狂的小鸟”。

这些“社会鸟”争地盘很凶,一旦发现暴露在外面的猫头鹰,就会组队不停地上前骚扰,直到猫头鹰飞走。

白天这么折腾下去,显然是没法睡觉的,就像上夜班的人,白天你不让他好好睡觉,他晚上怎么有精神?

鸟也是会谈判的。

经过长时间的协商,猫头鹰不喜欢热闹,就选择了人少,冬天不会落叶,而且树冠范围足够大、足够浓密、安全的古松、古柏树休息。

“社会鸟”喜欢和人打交道,选择了梧桐树、槐树等靠近人居的树。

这些古木生长时间长,一般都是为了带有纪念性的长青木,人迹罕至,所以环境看起来阴森森的。

偶尔猫头鹰在树林里怪腔怪调的叫几声,真吓人啊。

这就是为啥老一辈人对它们印象不好的原因了。

镇江的南山里,曾经住过一群猫头鹰?

▲ 镇江南山北部山林地带 图 杨宪华

镇江的南山里,曾经住过一群猫头鹰?

如今猫头鹰在镇江几乎绝迹了

2018年后,我就很少注意到猫头鹰的消息了,好几次到八公洞一带去看看,几乎没有观察到。(晚上不敢去)

据一些老镇江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山、长山一带有几个族群的猫头鹰,盛时可至百余只。

2019年之后,似乎这个族类消失了。

一个原因是:食物缺乏。

镇江地方不大,房产开发却很跟得上节奏,南山周边的地产建筑也越来越多,万科、云开甲第等房地产,这些地方以前都是山林地带。

沿着南徐大道逐步衍伸的人类活动区,也越来越繁荣。

“绿化带”只是人为设置的一道植物屏障,这样的环境,毫无生态学角度的层次感与生物多样性可言。

这就直接导致了老鼠小鸟蝙蝠等小动物(包括它们的食物:昆虫)生存空间的压缩。

在2003年的时候,我参加过菜菜鸟的南山穿越,也和文化之旅有过“一线天”、“莲花洞”穿行,那时候林间的植被、小动物很丰富,还发现过一种红色的石蟹。

小动物少了、没了,猫头鹰是活的,发现食物不够,肯定要迁走。一些没劲儿迁走的,自然就饿死了。

另一个人为影响,人们不断进入南山,向大自然索取。很多区域现在已成为休闲健身的市民公园,不难想象,你在树下慢跑,猫头鹰还能在树顶上坦然自若。

镇江的南山里,曾经住过一群猫头鹰?

▲ 让我们的城市,拥有更多的自然文化 图 杨宪华

另外,城市绿化树木的多样性缺乏,也影响到猫头鹰的生存。

城市文化不仅仅由人、建筑和民俗之类组成,还包括自然文化。

没有野生动物的城市,该有多么压抑?

因此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镇江城里曾有过这样一群可爱的猫头鹰。

最后一句:保护野生动物,如果在野外发现它们,千万不要用手去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