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直播總想花錢買買買,你有可能陷入“棘輪效應”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

看直播總想花錢買買買,你有可能陷入“棘輪效應”


剛過去的女神消費節,你買買買了麼?

疫情之後,各商家都逐步開始復工,人們壓抑已久的消費慾望終於得到釋放的機會,尤其對於女性朋友來說,終於又可以釋放購物心情,愉快的剁手了。

今年女神節,由於部分商場還未完全開放,大多都以線上官網或推出直播的形式來展示各種活動,其中,直播帶貨成為最有效應的動態催化劑。面對各種層出不窮的打折活動,你是否總是剋制不住,而頻頻出手;當你看見降價的大牌護膚品,準備迫不及待的入手時,是否只覺得划算;當你為了湊滿減又將一件衣服加入購物車時,是否想過這是你實際的需要;而當這一系列衝動消費過去後,你是否又後悔買了不該買的東西。

這些看似矛盾的消費習慣背後,實際上都可以用一種關於消費的心理現象來解釋,叫做“棘輪效應”。


1

只進不退的“棘輪效應”

美國經濟學家杜森貝利在對消費現象研究後提出“棘輪效應”,他認為:“人的消費習慣一旦形成之後具有不可逆性,易於向上調整,而難於向下調整。尤其是在短期內消費是不可逆的,其習慣效應較大。”

簡而言之,消費習慣具有不可逆性,當我們的消費習慣形成以後,消費水平會隨著收入增加而升級,但很難隨著收入降低而降級。這就好像前進的棘輪一樣,齒輪朝著同一方向,只能保持單向、不可逆的運轉,輕輕用力會前進的很快,而一旦逆向就異常困難,這使得我們只能不斷前進而後退困難。

這種效應最早是出自於司馬光給兒子司馬康的一封家書《訓儉示康》,即我們常聽到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可見,古人很早就在提倡節制消費,以儉為美的理念。

看直播總想花錢買買買,你有可能陷入“棘輪效應”


2

棘輪效應之下的消費觀

01 羊群效應:看見打折就忍不住

羊群效應,也稱從眾效應,常指人們由於從眾心理,總會不自覺的和大眾保持一致的行為,從而喪失基本的判斷力,陷入盲目的行動之中。

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中說道:“人一到群體之中,智商就會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這說明,群體行為往往表現出低智商、易受暗示、易受感染的特點。

同樣,這種隨大流的現象在消費中體現的更為明顯。比如,當你正在看代購直播,主播正在不停的介紹產品性能和優惠力度,而屏幕背後的消費者也在不停刷新著評論,看著待拍數量一件件減少,在這種烘托的氛圍之下 ,你會不會很容易陷入消費主義的陷阱而無法自拔。又或者,由於你和朋友眼光相似,在購物時可以給對方好的意見,於是,互相邀約一起去逛街,然而看見朋友將喜歡的東西收入囊中,你心裡也開始蠢蠢欲動。

可見,在消費過程中,如果周圍的人或者朋友對你的消費行為起到一個示範作用,就會很容易刺激消費行為的產生,這種從眾心理使得你的思維變得盲目,從而失去自我的判斷力。

02 超前消費:陷入隱形貧困

有多個數據表明,我們正處在一個超前消費的負債時代。

支付寶發佈的《2017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數據顯示:“中國近1.7億90後中,超過4500萬開通了花唄,平均每4個90後就有1個人在用花唄進行信用消費。”

2019年中國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指出:“在中國消費升級仍是普遍現象,90後的年輕一代具有巨大的消費潛力,信用消費成為消費升級的重要途徑。從債務收入比來看,年輕人平均債務收入比為41.75%,只有13.4%的年輕人零負債。”

央行發佈的《2019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數據顯示:“信用卡髮卡數量和逾期數額再度升高,十年間,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增長了近十倍。”

這說明,伴隨著消費結構升級、信貸渠道增多,出現了從信用卡到花唄、京東白條、網貸APP等各種形式的網絡消費工具,並無時無刻的都在推動人們進行超前消費。

在這種以超過自己的收入預期來進行高負債消費的行為下,還誕生了一個新的名詞,叫做“隱形貧困”,他們看起來外表光鮮亮麗,生活小資有情調,但實際上非常窮,不僅無存款,每月還要面對負債的狀況。


看直播總想花錢買買買,你有可能陷入“棘輪效應”


記得,有個朋友小A,在三線城市月入六七千,如果能有計劃的消費,可以過比較舒適的生活。但她偏偏沉迷於各種大牌,護膚品一套幾千塊買起來毫不手軟,各種衣服、包包必須是商品的品牌貨,空閒的時候還愛點各種奶茶咖啡、下午茶,還美名其曰是對自己好。這種看似精緻的小資生活,帶來的不是為你好,而是一連串的負債賬單和空空無也的銀行存款。

可見,在經歷各種消費剁手一時爽之後,仍然要回到理性的現實之中,仍然要去面對巨大的負債壓力。對大部分人來說,超前消費,仍需量力而行

03 厭惡損失:未得到或已失去

美國經濟學家卡尼曼在把“心理學研究”和“經濟學研究”有效結合後,認為人們有“厭惡損失”的心理。“人們在內心感受上,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損失所帶來的痛苦要大於獲得所帶來的快樂。”

也就是說,面對同一件東西,損失所產生的痛苦,更讓人難以接受

為了營造現在不買就沒的“稀缺感”,商家在激發消費者“厭惡損失”心理的同時,還在進行著各種形式的消費刺激行為,“清倉時間有限、折扣有限,換季降價大處理,全年最低價、錯過等一年”,以及各式各樣的滿減滿贈活動,在這些暗藏玄機的廣告語中,無時無刻都在營造一種“機會即將失去”的氛圍,貌似一旦你錯過了此次活動,就意味著損失和後悔。

據說,無論是感情還是物質,人們有時會為“未得到或已失去”糾結而痛苦,但事後看來,其實只是你厭惡損失的一種心理表現。

看直播總想花錢買買買,你有可能陷入“棘輪效應”


3

如何跳出棘輪效應的消費怪圈

第一:是量入為出,還是量出為入

美國經濟學家弗裡德曼於1956年提出“持久收入假說”,他認為,“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不是由他的現期收入決定的,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決定的。”也就是說,理性的消費者不是根據短暫的一時性收入,而是根據持久性的中長期收入來決定支出的,持久性收入是決定未來支出的關鍵

據此,可以引出“量入為出”和“量出為入”兩種不同思維的消費方式。

量入為出,關鍵在“入”,是指按自己當下的收入來決定支出,有多少錢辦多大事。量出為入,

關鍵在“出”,是指以未來的支出來管理預期收入,但為了達到收入預期,必須尋找達成目標的各種資源。

這樣看來,我們大多數人都在實行量入為出的消費策略。

比如,你希望三年後買房,按照量入為出的思維方式來說,由於工資有限,除去每月支出,加上父母的支持,你發現能用於買房的存款並不太多。於是,你計劃買便宜點的房子,條件差一點沒關係,空間小點也沒關係。但是,你只能依賴於當下收入減去開支後的結餘,收入只出不進,很容易出現入不敷出的狀況。

相反,按照量出為入的思維方式來說,在選擇令自己滿意的前提下,先明確三年後買房所需的資金缺口,然後尋找不同的途徑來填補這個目標缺口,想想自己是否可以換一份更有發展、收入更好的工作,是否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開啟一份技能收入,又或者是否可以找到更好的投資途徑。有目標,才有動力,以未來的支出目標,來倒推預期的收入,實際上,也是在激發你主動賺錢、減少消費。

當然,這兩種思維方式也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如果你才畢業剛工作,處於人生的初級階段,收入來源基本只靠工資,這時可以選擇量入為出的方式,根據自己的收入合理開支,養成儲蓄習慣的同時,還能攢下自己的原始資金。

但如果你已經在職場打拼多年,收入和職位已有所提升,那麼你也可以試著用量出為入的方式來思考,在拓展收入渠道和形式的同時,還能跟隨自己的意願過上想要的生活,這不正是我們大多數人追求的理想狀態麼?

從量入為出,到量出為入,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不同的生活方式。


看直播總想花錢買買買,你有可能陷入“棘輪效應”


第二:投資自己,做一個長期主義者

關於長期主義,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在“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時引用了吳聲關於“長期主義”的觀點:

“長期主義不僅要堅持你想做的事情,而且不能中斷你在做的事情,還要持續地不被誘惑。一旦中斷,前功盡棄。”

只有長期主義者,才能成為時間的朋友。

比如,就拿寫作這件事來說,許多優秀的自媒體工作者,如粥左羅、栩先生、進擊的阿秀、Kris等,他們自身的經歷,就是一個投資自我並踐行長期主義的過程。通過努力讀書拿到大學的入場券,畢業後即使在工作之餘,仍不斷投資和提升自己,他們通過寫作改變命運,收穫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獎勵,同樣,他們也因為熱愛寫作,而成為一名踐行長期主義的寫作者。

以長期主義的理念投資自己,仍然是比消費自己更划算的事。

巴菲特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發現很溼的雪和很長的坡。”

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消費理財,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只要你一旦下定決心投資自己,而不是在行動到一定程度就淺藏輒止,在時間的複利作用下,即使是微小的優勢,也能在持續努力之後呈現指數級的增長,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躍遷。只是,在優勢產生質變之前,你得擁有足夠的耐心來沉澱自己,這便是長期主義的價值所在。

可見,以長期主義的信念,趁早開始投資自己,在積攢財富的同時,也在積攢生活。

第三:合理規劃資產,用專業知識武裝頭腦

2019年,中國新經濟研究院聯合支付寶發佈的《“90後”攢錢報告》顯示:

“92%的90後每個月都會有結餘,80%的人會將結餘進行理財,理財意識比父母早了10年;在自我增值方面,90後用花唄購買教育類產品和服務的金額同比上漲了87%;90%的90後使用花唄的原因不是提前消費,而是可以省錢。”

這說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開始有了存錢理財的意識,亂花錢的現象正在逐漸減少。但是,俗話說,“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除了基本儲蓄和節制消費以外,我們還要對自身的資產做科學的平衡分配。

標準普爾家庭資產配置”是一種既能保證資產穩健,又能實現資產持續增值的家庭資產配置方案,它將家庭資產分為四個賬戶,分別是:

  • 要花的錢:用於維持日常生活開銷的賬戶,一般包含3-6個月的生活費,佔家庭資產的10%,可以將資產放在銀行存款或貨幣基金中,以應付短期的應急消費。
  • 保命的錢:用於以小博大的槓桿賬戶,一般用來購買醫療、意外或重疾險,佔家庭資產的20%,可以在關鍵時刻,覆蓋家庭風險,解決突發開支。
  • 生錢的錢:用於創造收益的投資賬戶,一般用來投資股票、基金、房產等,佔家庭資產的30%,以高風險獲取高回報,為家庭創造更多的收益。
  • 保本的錢:用於保障穩健收益的長期賬戶,一般用來購買孩子的教育金、父母的養老金等,佔家庭資產的40%,在保證本金安全的前提下,獲取持續、穩定的收益,以抵禦通貨膨脹。


看直播總想花錢買買買,你有可能陷入“棘輪效應”

當然,這四種賬戶的資產配置比例並不是絕對的,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隨時調整。

比如,你是一個相對保守的人,可以減少“生錢的錢”,增加“保本升值的錢”;或者你的風險承受能力比較高,又想獲得超額的投資回報,也可以減少“保本升值的錢”,增加“生錢的錢”。

簡而言之,家庭資產配置的關鍵在於平衡風險,這四個賬戶就像桌子的四條腿,少了任何一條都有可能倒下,只有保持平衡穩健,才能保障資金的可持續增長。

4

結語

今天我們首先了解到直播盛行背後的消費主義心理--“棘輪效應”,然後簡單分析了棘輪效應之下常見的幾種消費觀:羊群效應,看見打折就忍不住;超前消費,陷入隱形貧困;厭惡損失,未得到或已失去。最後,對於如何跳出棘輪效應的消費怪圈提出了三種解決方案,分別是:

第一:是量入為出,還是量出為入;

第二:投資自己,做一個長期主義者;

第三:合理規劃資產,用專業知識武裝頭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