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直播总想花钱买买买,你有可能陷入“棘轮效应”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

看直播总想花钱买买买,你有可能陷入“棘轮效应”


刚过去的女神消费节,你买买买了么?

疫情之后,各商家都逐步开始复工,人们压抑已久的消费欲望终于得到释放的机会,尤其对于女性朋友来说,终于又可以释放购物心情,愉快的剁手了。

今年女神节,由于部分商场还未完全开放,大多都以线上官网或推出直播的形式来展示各种活动,其中,直播带货成为最有效应的动态催化剂。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打折活动,你是否总是克制不住,而频频出手;当你看见降价的大牌护肤品,准备迫不及待的入手时,是否只觉得划算;当你为了凑满减又将一件衣服加入购物车时,是否想过这是你实际的需要;而当这一系列冲动消费过去后,你是否又后悔买了不该买的东西。

这些看似矛盾的消费习惯背后,实际上都可以用一种关于消费的心理现象来解释,叫做“棘轮效应”。


1

只进不退的“棘轮效应”

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在对消费现象研究后提出“棘轮效应”,他认为:“人的消费习惯一旦形成之后具有不可逆性,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

简而言之,消费习惯具有不可逆性,当我们的消费习惯形成以后,消费水平会随着收入增加而升级,但很难随着收入降低而降级。这就好像前进的棘轮一样,齿轮朝着同一方向,只能保持单向、不可逆的运转,轻轻用力会前进的很快,而一旦逆向就异常困难,这使得我们只能不断前进而后退困难。

这种效应最早是出自于司马光给儿子司马康的一封家书《训俭示康》,即我们常听到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可见,古人很早就在提倡节制消费,以俭为美的理念。

看直播总想花钱买买买,你有可能陷入“棘轮效应”


2

棘轮效应之下的消费观

01 羊群效应:看见打折就忍不住

羊群效应,也称从众效应,常指人们由于从众心理,总会不自觉的和大众保持一致的行为,从而丧失基本的判断力,陷入盲目的行动之中。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说道:“人一到群体之中,智商就会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这说明,群体行为往往表现出低智商、易受暗示、易受感染的特点。

同样,这种随大流的现象在消费中体现的更为明显。比如,当你正在看代购直播,主播正在不停的介绍产品性能和优惠力度,而屏幕背后的消费者也在不停刷新着评论,看着待拍数量一件件减少,在这种烘托的氛围之下 ,你会不会很容易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而无法自拔。又或者,由于你和朋友眼光相似,在购物时可以给对方好的意见,于是,互相邀约一起去逛街,然而看见朋友将喜欢的东西收入囊中,你心里也开始蠢蠢欲动。

可见,在消费过程中,如果周围的人或者朋友对你的消费行为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就会很容易刺激消费行为的产生,这种从众心理使得你的思维变得盲目,从而失去自我的判断力。

02 超前消费:陷入隐形贫困

有多个数据表明,我们正处在一个超前消费的负债时代。

支付宝发布的《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数据显示:“中国近1.7亿90后中,超过4500万开通了花呗,平均每4个90后就有1个人在用花呗进行信用消费。”

2019年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指出:“在中国消费升级仍是普遍现象,90后的年轻一代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信用消费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途径。从债务收入比来看,年轻人平均债务收入比为41.75%,只有13.4%的年轻人零负债。”

央行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信用卡发卡数量和逾期数额再度升高,十年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增长了近十倍。”

这说明,伴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信贷渠道增多,出现了从信用卡到花呗、京东白条、网贷APP等各种形式的网络消费工具,并无时无刻的都在推动人们进行超前消费。

在这种以超过自己的收入预期来进行高负债消费的行为下,还诞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隐形贫困”,他们看起来外表光鲜亮丽,生活小资有情调,但实际上非常穷,不仅无存款,每月还要面对负债的状况。


看直播总想花钱买买买,你有可能陷入“棘轮效应”


记得,有个朋友小A,在三线城市月入六七千,如果能有计划的消费,可以过比较舒适的生活。但她偏偏沉迷于各种大牌,护肤品一套几千块买起来毫不手软,各种衣服、包包必须是商品的品牌货,空闲的时候还爱点各种奶茶咖啡、下午茶,还美名其曰是对自己好。这种看似精致的小资生活,带来的不是为你好,而是一连串的负债账单和空空无也的银行存款。

可见,在经历各种消费剁手一时爽之后,仍然要回到理性的现实之中,仍然要去面对巨大的负债压力。对大部分人来说,超前消费,仍需量力而行

03 厌恶损失:未得到或已失去

美国经济学家卡尼曼在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后,认为人们有“厌恶损失”的心理。“人们在内心感受上,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所带来的痛苦要大于获得所带来的快乐。”

也就是说,面对同一件东西,损失所产生的痛苦,更让人难以接受

为了营造现在不买就没的“稀缺感”,商家在激发消费者“厌恶损失”心理的同时,还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消费刺激行为,“清仓时间有限、折扣有限,换季降价大处理,全年最低价、错过等一年”,以及各式各样的满减满赠活动,在这些暗藏玄机的广告语中,无时无刻都在营造一种“机会即将失去”的氛围,貌似一旦你错过了此次活动,就意味着损失和后悔。

据说,无论是感情还是物质,人们有时会为“未得到或已失去”纠结而痛苦,但事后看来,其实只是你厌恶损失的一种心理表现。

看直播总想花钱买买买,你有可能陷入“棘轮效应”


3

如何跳出棘轮效应的消费怪圈

第一:是量入为出,还是量出为入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于1956年提出“持久收入假说”,他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也就是说,理性的消费者不是根据短暂的一时性收入,而是根据持久性的中长期收入来决定支出的,持久性收入是决定未来支出的关键

据此,可以引出“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两种不同思维的消费方式。

量入为出,关键在“入”,是指按自己当下的收入来决定支出,有多少钱办多大事。量出为入,

关键在“出”,是指以未来的支出来管理预期收入,但为了达到收入预期,必须寻找达成目标的各种资源。

这样看来,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实行量入为出的消费策略。

比如,你希望三年后买房,按照量入为出的思维方式来说,由于工资有限,除去每月支出,加上父母的支持,你发现能用于买房的存款并不太多。于是,你计划买便宜点的房子,条件差一点没关系,空间小点也没关系。但是,你只能依赖于当下收入减去开支后的结余,收入只出不进,很容易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相反,按照量出为入的思维方式来说,在选择令自己满意的前提下,先明确三年后买房所需的资金缺口,然后寻找不同的途径来填补这个目标缺口,想想自己是否可以换一份更有发展、收入更好的工作,是否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启一份技能收入,又或者是否可以找到更好的投资途径。有目标,才有动力,以未来的支出目标,来倒推预期的收入,实际上,也是在激发你主动赚钱、减少消费。

当然,这两种思维方式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如果你才毕业刚工作,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收入来源基本只靠工资,这时可以选择量入为出的方式,根据自己的收入合理开支,养成储蓄习惯的同时,还能攒下自己的原始资金。

但如果你已经在职场打拼多年,收入和职位已有所提升,那么你也可以试着用量出为入的方式来思考,在拓展收入渠道和形式的同时,还能跟随自己的意愿过上想要的生活,这不正是我们大多数人追求的理想状态么?

从量入为出,到量出为入,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不同的生活方式。


看直播总想花钱买买买,你有可能陷入“棘轮效应”


第二:投资自己,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关于长期主义,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时引用了吴声关于“长期主义”的观点:

“长期主义不仅要坚持你想做的事情,而且不能中断你在做的事情,还要持续地不被诱惑。一旦中断,前功尽弃。”

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比如,就拿写作这件事来说,许多优秀的自媒体工作者,如粥左罗、栩先生、进击的阿秀、Kris等,他们自身的经历,就是一个投资自我并践行长期主义的过程。通过努力读书拿到大学的入场券,毕业后即使在工作之余,仍不断投资和提升自己,他们通过写作改变命运,收获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奖励,同样,他们也因为热爱写作,而成为一名践行长期主义的写作者。

以长期主义的理念投资自己,仍然是比消费自己更划算的事。

巴菲特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消费理财,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只要你一旦下定决心投资自己,而不是在行动到一定程度就浅藏辄止,在时间的复利作用下,即使是微小的优势,也能在持续努力之后呈现指数级的增长,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只是,在优势产生质变之前,你得拥有足够的耐心来沉淀自己,这便是长期主义的价值所在。

可见,以长期主义的信念,趁早开始投资自己,在积攒财富的同时,也在积攒生活。

第三:合理规划资产,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

2019年,中国新经济研究院联合支付宝发布的《“90后”攒钱报告》显示:

“92%的90后每个月都会有结余,80%的人会将结余进行理财,理财意识比父母早了10年;在自我增值方面,90后用花呗购买教育类产品和服务的金额同比上涨了87%;90%的90后使用花呗的原因不是提前消费,而是可以省钱。”

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开始有了存钱理财的意识,乱花钱的现象正在逐渐减少。但是,俗话说,“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除了基本储蓄和节制消费以外,我们还要对自身的资产做科学的平衡分配。

标准普尔家庭资产配置”是一种既能保证资产稳健,又能实现资产持续增值的家庭资产配置方案,它将家庭资产分为四个账户,分别是:

  • 要花的钱:用于维持日常生活开销的账户,一般包含3-6个月的生活费,占家庭资产的10%,可以将资产放在银行存款或货币基金中,以应付短期的应急消费。
  • 保命的钱:用于以小博大的杠杆账户,一般用来购买医疗、意外或重疾险,占家庭资产的20%,可以在关键时刻,覆盖家庭风险,解决突发开支。
  • 生钱的钱:用于创造收益的投资账户,一般用来投资股票、基金、房产等,占家庭资产的30%,以高风险获取高回报,为家庭创造更多的收益。
  • 保本的钱:用于保障稳健收益的长期账户,一般用来购买孩子的教育金、父母的养老金等,占家庭资产的40%,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前提下,获取持续、稳定的收益,以抵御通货膨胀。


看直播总想花钱买买买,你有可能陷入“棘轮效应”

当然,这四种账户的资产配置比例并不是绝对的,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调整。

比如,你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人,可以减少“生钱的钱”,增加“保本升值的钱”;或者你的风险承受能力比较高,又想获得超额的投资回报,也可以减少“保本升值的钱”,增加“生钱的钱”。

简而言之,家庭资产配置的关键在于平衡风险,这四个账户就像桌子的四条腿,少了任何一条都有可能倒下,只有保持平衡稳健,才能保障资金的可持续增长。

4

结语

今天我们首先了解到直播盛行背后的消费主义心理--“棘轮效应”,然后简单分析了棘轮效应之下常见的几种消费观:羊群效应,看见打折就忍不住;超前消费,陷入隐形贫困;厌恶损失,未得到或已失去。最后,对于如何跳出棘轮效应的消费怪圈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分别是:

第一:是量入为出,还是量出为入;

第二:投资自己,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第三:合理规划资产,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