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一個母親能養活三個孩子而三個孩子贍養不了一個母親?

三木易和


現實點來說,父母對子女的愛多的是投資和希望,每一份愛都灌注了無限希冀,這條路是向上的。 而子女對父母的愛多的是還債和報答,每一份愛更多需要自身的修養和感恩之心,這條路是向下的。 不管是一個孩子還是多個孩子,這個現實的觀點是變不了的,不過多個孩子又多了比較在裡面,人性的醜陋又更能凸顯出來。 我只想說,無論是對父母,還是對孩子,我們都要用最大的努力為他們創造更好的生活。我們是中堅力量,是該承擔更多東西的年紀,不要退卻,做到不後悔無愧於心就好了。


丫頭丫ya


對於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一個故事,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至於一個母親能夠養活三個孩子而三個孩子為什麼贍養不了一個母親,在我看來也是同樣的道理,人多心思就雜了,有了比較。都不想自己出力,讓別人佔了便宜。而對於母親來說,孩子都是心頭肉,情願自己吃苦受累也要孩子健康成長。

母親的愛是無私的,她能養活自己的孩子是因為為母則剛,就算手裡只剩一碗飯也會讓孩子先吃,相反,兒女的愛就沒那麼偉大,他們或許會孝順,但是母親在心裡的份量有限。本來一個人就可以很好的贍養老人,但兒女多了就會多想,憑什麼就我一個人照顧母親,就你們事多,同時心裡就會有怨言,想要公平。

再加上都成家立業了,生活中的艱難困苦,讓你不能隨心所欲,畢竟自己的家也需要照顧。這樣一來對於贍養老人,就沒有那麼心思純粹了。而母親為了孩子們更好的生活,也不會隨便的去打擾孩子的生活。不想去拖累他們。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願所有人都能生有所養,老有所依。




陌上花開Joey


我的媽媽就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從她身上就可以看出一位母親為了自己的孩子什麼都可以付出,這是出於母性的偉大,是什麼也不可替代的,而且在她眼裡我們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孩子,當然了我們兄妹三個也會竭盡全力善待自己的父母,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自己也是一個七歲孩子的母親,當了媽媽以後更能體會自己母親的感受。

網上電視上也經常看到五六個孩子卻不管老人的,每次看到這些,都會掉眼淚💧,這不是父母教育的過失,父母生下你,把你養大,這就是一輩子要報答的恩,怎麼能找各種藉口,甚至說中傷父母的話,做傷害父母的事,每個人都會變老,如果自己的孩子也不管自己,又會怎麼想呢。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更何況是生你養你的父母!


啃拉姆


當我們還是小時候,很多人是不是都曾在心裡說過,我們不結婚,我們以後一輩子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至少我媽媽說他小時候這樣說過,我小時候是這樣,我兒子現在也是這樣說

長大了,我不得不承認,愛是向下的大於向上的,於我個人而言,我感覺這是自然界的規律吧

但是當我的兒子長大,我媽媽老了,我覺得我的重心於親情,還是責任,我都會讓自己轉移感情重心,小時候兒子和你需要我,現在兒子長大,媽媽老了,我會更多的再去照顧父母


彬彬有禮一家人


不想說“為母則剛”,一個女人都有母性的光輝,她本性善良,無論性格溫柔還是剛強,只要她成為母親,就會想盡千方百計把孩子納入自己的羽翼之下,呵護弱者,母愛氾濫。這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責任。即使自己不吃不喝,也想給孩子最好的。手裡有一分,絕對不私藏半絲半毫。對於她來說,孩子是她生命的延續和希望。她是用自己的生命愛著,奉獻著。

而兒女們成人以後,就會有自己的天地。母親的那個家成了驛站,自己的家又自行成團。當他們也為人父母,就把自己最大的精力放在了孩子身上,這是一種輪迴,也是愛的延續。

作為兒女,我們有可能會忽略父母的需求,對他們照顧不周,但這不能成為不贍養老人的藉口。尤其是幾個姐妹兄弟之間,計較誰付出的多,誰得到的少,最後把年邁的老人丟在一邊,不管不問,妄為兒女。不要忘了,你也為人父母。

曾認識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媽媽,生養了八個兒女。老伴去世後,她患白內障,生活不能自理。可兒女們都不願意贍養,老人從這家推到那家,受盡委屈。兒女們的所作所為令人不齒!



黃昏蜜語


我們現在先來客觀的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如題所說,一個母親養活了三個孩子,等母親老了,三個孩子都長大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假設一家生兩個孩子,那麼這三個孩子需要養活的人除了自己的母親還有自己的兩個孩子。這樣看來他們負擔也並不輕。並且眾所周知現在的養孩子和生活的成本和以前是天差地別。

所以我想說的是

第一,可能是生活壓力太大,房貸,車貸,孩子上學特長課等花銷不菲。心有餘而力不足。

第二,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人都是這樣,這是人性,不患寡而患不均。人一多就容易互相推諉。曾經有心理學家研究實驗。一名女子在街上求救,當她向一群人尋求幫助時沒有人幫她。當她向某一個特定的人求助是卻得到了幫助。很不可思議吧,但這就是人性。

第三,這就和個體有關了,百樣米養百樣人,有些人孝順,有些人不孝,所以如果是三個孩子贍養母親,他們所出的力也是不同的。


小雨這裡有條巷


"母愛偉大""母愛氾濫""為母則剛",

可見媽媽對子女有多愛,養育的艱辛歷程媽媽親身經歷過,每一次的摸爬滾打,每一次的成長瞬間,每一次的生病😷照看,每一次的哺育陪伴,太多的每一次,從芝麻大小的胚胎到西瓜大小的10月孕育,再到上學工作成長的過程,時刻牽連著母親惦記的心,母愛是偉大和無私的,不求回報的付出。

現在三個孩子卻贍養不了一個母親,

一、源於家教,和對孩子的教育理念息息相關,孝敬是最好的美德,古人云:"百事孝為先",孝心沒有標準,但卻是兒女對自己長輩的一種愛和尊重,孝都沒有了,就談不到愛的贍養。

二、源於經濟和時間的壓力,可能針對無法承受贍養付出的費用和時間,工作過於忙碌,暫且養家餬口,這是70,80,90後都有陸續面臨的現實問題,能力有限,有不得已的處境。

三、三個孩子的團結問題有互相攀比心,每個人或者每個獨立家庭成員都彼此計較得失,付出多少,達不到母親對子女無私掏心掏肺的愛,或許自己身為父母,人到中年,面臨現狀才會意識到母親的不易和滿屏的愛。




香香愛營養論育兒


而今,養老問題是個社會話題,但是,如果說三個子女都養不起一個母親,那得有多失敗啊,真替有這樣的子女的老人感到悲哀。即使子女再苦在窮,只要勤勤懇懇,賺多賺少,三個人每人湊一點,也夠養一個老人了,國家現在農村有養老險,有農村醫保,平常的生活還是有保障的。重疾,雖然農村醫保報的不多,但,作為子女的,三人應該要在日常湊著點以備不時之需,這都不是問題。如果三人因為各種問題而把老人作為皮球踢,說到底,還是家教問題。孩子的出生,孩子的教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都是父母。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不是沒有道理的。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身兼數職,難免會出現天平不平衡的時候,尤其是多子女的家庭,父母的一碗水端不平,就會出現個人有個人的不平衡心理。但是,作為子女,贍養老人,是義務,是責任,還有什麼比生養之恩更重要呢。


竹晗


俗語講:女子本弱,為母則剛。母親對孩子的愛是天性,為了孩子什麼都可以付出,甚至生命。不論一個母親有幾個孩子,都會疼愛,吃再多的苦,都會把她們撫養長大。但是孩子們長大後,對於母親的贍養情況就各有不同了。中國人的文化傳承是孝心傳家。但是,對於部分家庭來說,因為母親所受文化和環境影響,可能對教育子女尊老,敬老,愛老方面就有欠缺。因此,就會出現孩子們長大後,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孝道。自私,狹隘的性格。所以在贍養父母的問題上就會出現推諉,逃避和互相攀比。歸根結底,一個好的母親,不僅僅是給予孩子衣食無憂的生活和關愛,還要給予每個子女成長過程中的必要教育。在孝道方面,言傳身教,做孩子的榜樣。這樣的母親,就不會出現晚年的悲涼。


蓮意齋


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從經濟角度看三個孩子無論如何都養得起母親基本的生活。何況現在的母親,農村或城市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收入,醫療也有一定的保障。為什麼會養不起?只有兩種情況,不是大家不想養,就是母親要求太高,三個兒子無力承擔。不想養的問題比較複雜,比如以前自己在和兒子,兒媳的相處中留下了無法調和的矛盾,兒子之間也有矛盾,沒有一個真心想贍養,相互計較,互相推諉,造成無人接手的局面。無力贍養是因為在過程中母親倚老賣老,提出了兒子承受範圍外的要求,大家心力交瘁,疲於應付,最後心生厭惡,乾脆就不管了。我也遇到了有的老人在子女年輕創業,父母有能力有精力幫忙,卻又不搭手,老了有法自理也以各種理由要求兒子給錢,要兒子照顧的。這種情況兒子同意,媳婦也受不了。總之,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不養有不養的理,孝順有孝順的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