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徽州,尋覓非遺制墨技藝,感受千年文化薰陶


走進徽州,尋覓非遺制墨技藝,感受千年文化薰陶

說起文房四寶,

很多人都會想到:

筆、墨、紙、硯;

走進徽州,尋覓非遺制墨技藝,感受千年文化薰陶

據史料記載,

文房四寶的名字,

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歷史上,把文房四寶,

還叫作“文房四譜”“文房四寶譜”“文房四士”。

走進徽州,尋覓非遺制墨技藝,感受千年文化薰陶

文房四寶所指之物,

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

文房四寶的含義屢有變化。

走進徽州,尋覓非遺制墨技藝,感受千年文化薰陶

譬如,

在南唐時,

文房四寶特指諸葛筆、

徽州李廷珪墨、澄心堂紙;

婺源(原屬歙州府,現屬於江西)龍尾硯;

到了宋朝,

文房四寶則是特指湖筆(浙江省湖州),

徽墨(徽州,現安徽歙縣),

宣紙(現安徽省涇縣,產紙以府治宣城為名),

端硯(現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

以及,

歙硯(現安徽縣)。

走進徽州,尋覓非遺制墨技藝,感受千年文化薰陶

從古至今,

文房四寶在中國書畫的發展歷史上,

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最開始的工具代稱,

演變到今天成為書畫藝術的象徵。

走進徽州,尋覓非遺制墨技藝,感受千年文化薰陶

千百年來,

文房四寶以獨特的神韻和風采,

精美博深的藝術造型,

引發了使用者的激情和遐想,

為燦爛的中華文化譜寫出累累篇章,

具體到每一種工具,

都承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

走進徽州,尋覓非遺制墨技藝,感受千年文化薰陶

今天,

和我一起走進徽州,

尋覓徽州制墨技藝,

感受那千年的技藝傳承。

走進徽州,尋覓非遺制墨技藝,感受千年文化薰陶

徽墨,

也就是所謂的徽州墨,

徽墨自古以來,

都是我國制磨技藝中的精品,

筆、墨、紙、硯是中國文房四寶,

因產於古徽州府,

而得名的“徽墨”,

更是自古以來,

文人墨客的至愛。

走進徽州,尋覓非遺制墨技藝,感受千年文化薰陶

古人曾雲:

“有佳墨者,猶如名將之有良馬也。”

徽墨的源頭開始於唐末奚超,

五代時李廷珪墨名滿天下及其後續影響,

使得歙州從北宋以後,

成為全國制墨業的重鎮,

宋徽宗改歙州為徽州,

“徽墨”之名由此誕生。

徽墨是歷史上悠久的書畫用墨,

書寫時墨色有幹、溼、濃、淡、枯之分,

呈現出黑色中的不同灰度

用其書寫的字畫堅而有光,經久不褪。

走進徽州,尋覓非遺制墨技藝,感受千年文化薰陶

凡墨燒煙,凝質而為之,

作為中國書法和畫作最重要的原料,

徽墨中自然也包含著,

很多的學問和哲學,

拜訪了不起的匠人,

體驗非遺徽墨的的製作。

走進徽州,尋覓非遺制墨技藝,感受千年文化薰陶

隨著科技的發展,

電腦的普及,

書寫已成為奢侈的今天,

制墨技藝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其規模遠不如當年盛況,

目前,

從事徽墨製作的老匠人不足百人,

在徽州,

已有1000多年製作歷史的徽墨,

也從傳統的消耗品逐漸變為“藝術品”。

走進徽州,尋覓非遺制墨技藝,感受千年文化薰陶

徽墨製作極其複雜,

其包括很多道工序,

煉煙、取煙、雕墨模、和膠、杵搗、成型,

晾墨、打磨、洗水、描金、包裝等程序,

一塊徽墨,

從煉煙到製作好需要數年時間,

因此,

制墨的過程也是歷練人生的過程。

走進徽州,尋覓非遺制墨技藝,感受千年文化薰陶

事實上,

一塊好的徽墨,

是制墨師、畫家和雕刻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據制墨的老藝人說,

墨模的雕刻難度非常大,

要在方寸墨面之上再現書法、繪畫,

不僅手法要拿捏得準,

而且必須按照書法繪畫的鏡像去雕刻,

如今,

會雕刻墨模的匠人屈指可數,

許多老手藝找不到傳承人,

最後逐漸被遺忘。

走進徽州,尋覓非遺制墨技藝,感受千年文化薰陶

其實,

無論是徽墨還是其他非遺,

要傳承,

最重要的是發展,

這才是傳承的根本,

如果不在設計理念上去改變,

就無法生存,

就會出現斷代,

所以說我們要變化地去傳承。

走進徽州,尋覓非遺制墨技藝,感受千年文化薰陶

也許,

正因為如此,

徽墨有著獨有的配方和它那精湛的製作工藝,

才造就了徽墨那種,

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

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

走進徽州,尋覓非遺制墨技藝,感受千年文化薰陶

現在的旅行,研學,

更多的人都把目光聚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上,

讓孩子更多的接觸歷史,

體驗非遺,

願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

保護非遺和傳承非遺中來,

在時代的更替中,

守著老祖宗的規矩,

是一種珍貴的不合時宜。

走進徽州,尋覓非遺制墨技藝,感受千年文化薰陶

如果喜歡,請轉發分享,

如果,你身邊有好的手工非遺,

留言區告訴我,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