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事,是李世民忍无可忍的本能反杀吗?

劳伦斯602


导语

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绝对可以称的上是最优秀的皇帝之一。而“玄武门之变”正是李世民为了能够登上皇帝宝座发动的一场政变。客观的说,“玄武门之变”并不是李世民忍无可忍的本能反杀,而是政治争斗的必然产物。

分析

  • 对于皇位,李世民势在必得

从推动李渊晋阳起兵,到为李唐江山南征北战,李世民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做皇帝

1、作为晋阳起兵的推动者,李世民在劝李渊起义的时候就存在了当皇帝的想法。可以说,李世民属于那种天生做皇帝的人,无论是从野心到能力,他的足以担当的起天子这个重任。而他之所以鼓动李渊起义,最终的目的就是推翻大隋王朝,由自己来做中原大地的主人。李渊只是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所以,从李世民的初衷上来看,他就不可能放弃当皇帝的这个想法。

2、李世民的一生,为李唐王朝所立的功绩是不可替代的。在晋阳起兵之前,李世民就与李渊南征北战,平定叛乱。而晋阳起兵之后的李世民,更是凭借着自己的天纵奇才,率领军队征战四方。在李渊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最艰难的仗都是李世民打的。有如此之功绩,如果不把皇位传给他,李世民肯定会心存不满。

3、正是因为李世民不可替代的功绩,以及他无可匹敌的能力,让他在军队中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威望。他的这种威望,足以威胁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天策府与文学馆,都是李渊针对李世民所立功绩而特批建立的。李世民的威望之高,曾一度让李渊有过重立太子之意:汝宜自行,还,立汝为太子。这样一来,就更让李世民有了当皇帝的欲望。

  • 李建成,也不可能放弃皇位

作为李渊的嫡长子,李建成早早的就被立为太子,他也不可能放弃皇位之争

1、李世民的功绩是不可替代的,李建成同样也在李唐王朝的建立中立有大功。只不过两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所立的功绩也不同。李世民的强处在于南征北战,而李建成则是强在后面的居中调度。战功上李世民要超过李建成,但如果没有李建成在后方的调度与配合,李唐王朝也很难统一天下。

2、而且李建成也有着极高的威望。在当时,人们对李建成的称呼为“大朗”,李世民的称呼为“二郎”。“郎”这个称呼本身就是一种尊称,代表着人们对这个人的喜爱。此外,他的嫡长子身份也是一个加分项。在封建王朝,仅仅这个身份就可以获得众多的支持。

3、李建成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他本人,他和李元吉是同属于一个利益集团。李元吉也是李建成继承皇位的坚定支持者。而且李元吉还有着自己的小心思,那就是在李建成太子之位稳固后,取代李建成:齐王喜曰: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所以,他也不可能看着李建成放弃皇位争夺。

  • 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必然性

没有人能够阻挡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是他发生的根本

1、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权力之争,是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即便没有玄武门之变,也会有其他的“变”,来结束他们两个的权力争斗。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太子之争是由来已久的。他们两个都知道,这次斗争的失败者必将是死无葬身之地。这就是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是一个无解之题。

2、无论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背后都是有自己的利益集团的。以李建成为首的太子集团,和李世民为首的秦王集团,他们都要为自己的前途而考虑。这些人,为了自己最终的政治目的,也会鼓动两个人去争夺皇位。

3、李渊的态度也诱发了玄武门之变。李渊对于自己这两个儿子的争斗是心知肚明,但是却无可奈何。作为父亲,他是真心的喜欢这两个孩子,也希望兄弟两个能和睦相处。作为皇帝他也要仰仗这两个儿子,还得平衡他们各自的势力。所以,他没有为了保护一个儿子,而彻底剥夺另一个儿子的权力。尤其是对李世民,他也曾有过自己的另一个打算:

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

为了避免兄弟相残,李渊有过把天下一分为二的想法。但这种想法并不现实,他们两个没有人会愿意只管理半壁江山。

  • 玄武门之变并不是“本能反杀”

对于权力的最终之战,李世民早已有所准备,并不是忍无可忍的反杀

1、李世民从晋阳起兵之前,就在扩充自己的党羽:

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由此可见,李世民的野心是一直都有的。在此之后,李世民凭借着南征北战中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又得到了程知节、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等一批心腹。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玄武门之变的成功,也不会有后来的贞观之治。

2、在李世民与李建成权力之争的时间里,李建成为了剪除李世民的羽翼,想方设法的把李世民手下的重要谋士房玄龄、杜如晦逐出京师。可是,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又把房、杜二人秘密的召回京师:乃令玄龄、如晦著道士服,与无忌俱入,敬德自它道亦至。由此可见李世民对发动最后的权力决战早有准备。

3、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李世民曾去邀请过李靖、李世绩两个当世名将:

世民犹豫未决,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世勣,世勣辞;世民由是重二人

李世民这么做,是希望他们可以成为自己的军事助力。虽然说两个人并没有答应李世民的邀请,但同样可以说明,李世民对此事是早有谋划。

4、原本太子李建成的亲信王晊、常何都被李世民所收买,他们把李建成的很多计划都告知了李世民,让他能够提前有所准备。尤其是常何,他的身份是玄武门的禁卫总领,李建成之所以敢不做防备就进宫应对,最终让李世民偷袭成功,这里面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当时宫中的禁军几乎都是他的人,他认为不用有所防备。可他没有想到常何早已被李世民收买了。如果说,李世民是无奈之举,又怎么会能够提前收买了玄武门的禁卫总领。

5、在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得知李建成、李元吉死后,曾向周边的重臣询问意见时,李世民也获得了支持:

萧瑀、陈叔达曰:“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

这也能证明,在此之前,李世民就把手伸向了李渊所信任的人,其目的就是希望能获得他们的支持。

  • 玄武门之变

简单的说一下这场改变中国历史的政变

1、李唐王朝的建立后,原本合作无间的兄弟两个开始权力争斗。随着权力之争的白热化,李建成为了夺取帝位开始对李世民进行了一系列的“行动”:

建成与元吉曲意事诸妃嫔,谄谀赂遗,无所不至,以求媚于上。

李建成、李元吉,拿下了后宫这个重要的“战略点”。让李世民开始陷入争斗的被动局面,走向了危局。

2、既然如此,那这场权力之争,就需要尽快的完毕。因为李世民清楚,如果任李建成继续发展下去,他会凭借太子这个天然的优势与自己的差距越拉越大。而恰恰就在这个时候,突厥的出现,让双方都认为应该把握住这个机会。

3、李建成一党以平叛突厥为名,剥夺了李世民手上的兵权。而李世民一党,在面对如此危机时刻,都认为要迅速与李建成进行最后的权力决战,胜负在此一举。原因很简单,如果这次不能够解决太子一党的话,未来的时间里,李建成将越发的壮大,而李世民则最终会被压缩到连生存空间都没有。

4、李世民先发制人:密奏建成、元吉与尹德妃、张婕妤淫乱后宫。李渊在听到消息后也表示要:明当鞫问,汝宜早参。于是,李世民一党,开始计划于第二天李建成与李元吉入宫的时候,在玄武门进行伏击,彻底消灭李建成、李元吉。

5、事情的发展在李世民的意料之中,李建成与李元吉因为没有防备,而被李世民所杀。他们两个人死了之后,李建成一党也就失去了领袖,没有与李世民继续做对的必要了。而李渊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也没有办法去改变已经出现的结果,只好立李世民为太子。至此,李世民以最终的胜利宣告了这场权力之争的结束。

  • 李世民因为哪些原因而被人诟病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被后世最为诟病的一个点,那到底都有哪些原因被后世诟病呢

1、李世民登基后,为了让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也为了让自己的皇帝之位更加的合理,而干涉了历史的记录。他刻意的歪曲事实,否定了许多李建成在李唐王朝统一天下中的功绩。对于玄武门之变这件事,李世民没有客观的进行记录,他有意的把自己变成无奈之下的反击。而且故意抹黑了李建成:建成幼不拘细行,荒色,嗜酒,好畋猎,常与博徒游。

2、权力之争本身就是你死我活,这一点其实无可厚非。所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李建成、李元吉虽然没有兄弟之义,但也是“情理之中”。可是后来,李世民又把李建成、李元吉的子女相继杀害,并在宗室中除名,未免就做得过于残忍了。

3、李世民做得最为历代学者所不齿的一点,莫过于他霸占弟媳。篡改历史,这是皇帝常做的事情,李世民也不是独一无二的。斩草除根的确残忍,但也是时有发生。可李世民作为一个明君,他本应该非常重视世俗道德,人伦礼法。可就是在这件事上,他却冒天下之大不韪,霸占弟媳,弃礼法于不顾。

结语

所谓的“本能反杀”,不过是李世民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把自己描述成受害者,是希望能够让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而不去背负残忍的骂名。可是他毕竟杀了自己的兄弟,这是事实,无论怎么记录都是无法掩盖的。

权力之争本身就是残酷的。我们可以假设一下,玄武门之变如果不是以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最终获胜的是李建成一党,那李世民又能够活下去么?答案当然是不。

庆幸的是,李世民虽然为了登上皇帝宝座,而杀害了自己的兄弟,但是他当了皇帝之后,没有变得昏聩,残忍,而是延续了他一贯英武、智慧的一面,终成一代明君。


再言春秋


李世明发动玄武门之变,并不是被逼无奈,而是早已经开始组织和预谋这件事了,通过以下事件可以看出:

1. 修改史书

褚遂良是李世民太史官,他的职责是记录李世民的言行。而且他的记录工作也不受皇帝的管理。在历史上,不向皇帝展示他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是记录的规则。

然而,李世民登基后,曾多次要求褚遂良给自己阅读所记载他言行举止的史料,但遭到褚遂良拒绝。李世民很不情愿,就让房玄龄想方法去找褚遂良要,让自己能看到这本记录自己言行的书籍。李世民看完之后对内容非常不满。他多次强调要“直书玄武门”。

从那以后,经过七次修改史书,性情善良的李建成终于变成了贪酒、贪欲、奸诈的卑鄙小人。然而玄武门之变成了李世民的正义之举。因此李世民真的是被迫无奈,他还需要修改史书为自己洗清吗?

2.暗中培养势力

唐朝建立的初期,除了关中山西地区,其他地方都是军阀分裂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李建成留在皇宫帮助李渊处理复杂的军事和政治事务。而李世民则掌管军权,参与四处征战。

随着疆域的扩大,李世民在部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回到长安后也成为长安最受欢迎的英雄。李世民还建立了一个文学馆来吸引人才。对于有才华的人,他从不询问家庭背景,很快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就聚集在他了身边。

同时,李世民也重用投降的将领,如尉迟恭、秦叔宝等。当时,秦王府内李世明收纳的有“十八学士”加上“八百勇士”。如果李世民只是被迫无奈,他就不需要想办法收纳这么多人才。

3.追回杜如晦

为了避免为皇位争夺发生兄弟残杀的悲剧,李渊不仅将李世民的军权移交给了李元吉,还将他的重要亲信转移到了其他地方。杜如晦就在转移人员其中。

方玄龄知道这件事情后,便急匆匆对李世民说:“别人被调走了都不可惜。但杜如晦是可以辅助你以后江山的人才,如果你愿意当一方诸侯,就不用追回他,如果你想做好一国之君,非他来辅佐你莫属。”

李世民听了这话,立即想尽办法追回来杜如晦。这说明他不想做一方诸侯

由上可见,玄武门之变不是反杀,而是准备已久的为上位而做的一场兄弟相残。


有李行天下


你信吗?

忍无可忍,就要本能反杀。那么,如果他无兵无权,靠什么反杀?靠口水吗?

反杀能够成功,说明李世民手里有兵有权。而且这兵马不是东征西杀的兵马,而是在皇城之内的兵马。不管是直接指挥也好,是临时收买也好,没有实力,靠口水能指挥得了玄武门的守将吗?

那么问题来了,有足够的兵权,有收买玄武门守将的实力与底钱,是李渊硬塞给他的?是李世民再三拒绝、实在没办法了才收下的?还是他多年苦心经营得来的?

下一个问题是,如果李世民没有谋嫡夺位之心,没有帝王欲,他要多年经营、暗中布置、收买大将、掌握权力,又是为了什么?

没有权力的王子,再忍无可忍,也只有死路一条。

能够反杀,绝不是只靠“忍无可忍”与“本能”就会成功的。


栖鸿看红楼


玄武门之变具体过程就不赘述了,可以说他直接影响了之后几百年的历史走向。

我的观点很明确,政变、兵变必是蓄谋已久的阴谋。是忍无可忍的反杀吗?不是,是你死我活的不得为之。

有些电视剧戏说改变,甚至说李世民是为了垂涎兄弟的女眷,简直荒唐。

可以说,封建王朝自古立嫡立长无可非议。李建成早早封为太子,在河东独自领军,可以说文治武功以及战绩只有比李世民多,不会比李世民少。李渊钦定,文臣归附(大名鼎鼎的魏征就是太子洗马),天命所归。

李世民功高盖主,收到了太子和齐王联合排挤。你问我为什么排挤?你看看李世民最后将兄弟斩杀屠戮,逼迫父王退位就知道这可不是什么善茬,你是李建成你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况且是头猛虎。

可以想见,如果不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下场必然也只有死路一条。

李世民几次被陷害甚至险些丧命后,最终心一横,索性玄武门全都斩杀。兄弟手足、父子亲情在生死面前,在权利面前竟无足轻重,被丢在一边。

不管李世民即位的手段多野蛮、残酷、血腥,多么令人不寒而栗,但是他在历史上贡献很大。他左右史官强行抹黑了太子一党,又尽力治理国家好让天下铭记他的好,肯定他的行为。

隋炀帝杨广行径和李世民何其形似,然而成王败寇!失败的就是残暴昏庸,胜利的被吹嘘千古一帝。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她走过玄武门,弄脏了衣裳,李世民给她清洗、粉饰。清醒的人还是能看见那残留的血污,嗅到那刺痛灵魂的恶臭,听见那虚伪强辩的心跳。



湖沿乱雨


过去的事我们已经无法再知道,唯一的证据便是流传下来的史书。在唐朝以前,史官可以说是连皇帝都颇为忌惮的人。因为史官会记录皇帝所以的事,而皇帝也是不能干涉史官记事,所以为了不让后事或者百姓有骂名,皇帝的一言一行都会十分谨慎。

而太宗李世民却是开了这个先河,第一次亲自观看史官所记之内容,并暗示修改意见。我们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他的一些记载略知一二。

李建成,李渊长子,协助李渊太原起兵,率军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关,攻克长安,可谓智勇双全,并且善于治军,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百姓种在道旁的瓜果蔬菜,一定要付了钱才能吃,得来的食物酒水,也与将士们一同分享,还亲自率军打退突厥入侵,是一位良将。

李元吉,李渊的这位儿子却不及他的兄长,曾说出:“我宁可三天不吃东西,不能一天不打猎”,这种荒唐话。但纵观其一生,也是战功赫赫的好儿郎。是位将才。

有关太宗李世民的记载很多,也就不多说了。但需要知道的一点,只有李世民才能有贞观之治。

再回到当时的大环境,唐朝初建,太宗因为四处征战,累积了无数威望和将相之才,逐渐与东宫一党形成两极格局。一山不容二虎,两虎相争。

那么到底真相是什么,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我们所做的只是把做判断需要的信息展示出来。


小林史话


按史书记载,是的,再迟,李世民的军队就会被李元吉以出征为名调走,李世民会在昆明池被暴病死亡。

他也犹豫过,但手下说,舜要是被家人害死了,还做什么圣君?

李世民如果为了做一个好儿子好弟弟乖乖等死,又对得起谁呢?往大了说,他要不要为国家打算?往小了说,他的妻儿还有程咬金、尉迟敬德这些人的前途他要不要负责?

如果有朋友觉得史书比李世民改过了不可信……我也不多说了,你信你自己的版本就好。


代牧益州阎文平


唐朝初年的“玄武门之变”,史书上说是李世民被逼无奈,“兔子逼急了也要咬一口”的行动。对这样的说法,我是很怀疑的。我认为,李世民发动这场政变,是有组织有预谋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李建成被立太子后,李世民不服。

其实,李渊在太原起兵后,参与反隋的不光有李世民还有李建成和李元吉。攻陷长安后,李渊建立大唐政权并登基称帝,按传统,将嫡长子李建成封为太子。

在古代,立嫡长子为太子,一直是正朔。但李世民不服,他自认功高,再加上起兵之初,李渊口头答应过得天下后,封他为太子。所以他很不满,不满到让李渊训斥他:“皇帝是上天注定的,不是人力可及的,你何必慌着要呢!”

由此可见,李世民觊觎太子之位,是天下皆知的事情。

二、扩大影响,培植势力。

唐朝建立时,疆土只有关中和河东一带,地域并不大,天下依然是军阀割据的的分裂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李建成留在宫中,帮助李渊处理繁琐的军政事务。而李世民则军权在握,参与平定天下。

李世民能征善战,他先后平定薛仁杲、击败刘武周和宋金刚,歼灭王世充和窦建德集团,刘黑闼和徐圆朗也被他打得大败而逃。

随着唐朝疆土的扩张,李世民不仅在军中威望极高,在他凯旋回长安时,亦成为长安城中军民最欢迎的战斗之星。

李世民还设立文学馆招徕文人志士。对于有才学的人,他从不问出身,并且做到了知人善用,很快他的身边便云集了房玄龄、杜如晦等一大群忠直能臣。

同时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降将,比如尉迟恭、秦叔宝等人都受到了他的信任和重用。

当时,都知道秦王府有“十八学士”和“八百勇士”,如果李世民不觊觎太子之位,而是安心做个富贵王爷,他还需要这样大张旗鼓地招徕人才吗?

三、追回杜如晦。

在《旧唐书·杜如晦传》中记载,说李渊为了避免争夺储位的悲剧发生,不仅将李世民的兵权移交给李元吉还把李世民身边的家臣调任外地,杜如晦便是其中一个。

房玄龄知道后,便对李世民说:“那些人被调走并不可惜。但杜如晦是个王佐之才,你要是安于做个富贵王爷,便不用管他。若是想经营四方,非此人不可。”

李世民听后,马上想尽办法把杜如晦追了回来。

由此可见,李世民绝不甘于做个富贵王爷。

四、收买常何。

常何本是李世民手下的将士,后来因功被封为玄武门守将。

在李世民势力强大后,李建成在魏征的指点下,曾先后重金结交过尉迟恭等人,虽说尉迟恭拒绝了金钱腐蚀,但常何却很快成了李建成的心腹。

不过,随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明争暗斗不断升级,常何又在李世民的劝诱下,站回了李世民的阵营。由于他是李建成的心腹,不仅能向李世民提供有价值的情报,还在玄武门之变中,关了玄武门,阻断了门外太子府和齐王府的将士来救,给李世民发动政变,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当然,成功绝不是靠一个人单打独斗能办到的。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一直为他出谋划策,并不断促使他下定决心发动政变。可以说他和房玄龄等人已经是绑在一条绳上的蚂蚱。发动政变,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毕竟随着他的势力和他的军权被削弱,他的机会也会跟着一去不复返。

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成了刀下鬼,李渊为了不引发社会动荡,再加上他明白李世民势力已不可控,所以他不得不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又主动将帝位禅让给了李世民。

五、修改史书。

《旧唐书·褚遂良传》记载,褚遂良是李世民时期的起居郎,他的职责就是记载李世民的起居言行。类似于太史官之类的职务,并且他的工作是不受官府管理的。

历史上,记载皇帝的起居言行向来是不给皇帝看的,这是规矩。但李世民做皇帝后,几次找褚遂良要求看他记载的史书,都遭到了拒绝。

李世民颇不甘心,于是让房玄龄想办法拿到了褚遂良记载的史书。

李世民看后很不满意,他说:“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并对房玄龄强调应该“直书玄武门”。

此后,史书经过7次修改,“性颇仁厚”的李建成终于被黑成了贪酒好色,为人奸险的窝囊废。而玄武门之变则演变成李世民大义灭亲的正义之举。

由此可见,李世民若是迫于无奈,他还需要修改史书,为自己漂白吗?


扎西锅锅锅


功高震主,政治无情,自保之举!英雄造时势,自然最后证明了秦王确实是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