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事,是李世民忍無可忍的本能反殺嗎?

勞倫斯602


導語

在中國歷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絕對可以稱的上是最優秀的皇帝之一。而“玄武門之變”正是李世民為了能夠登上皇帝寶座發動的一場政變。客觀的說,“玄武門之變”並不是李世民忍無可忍的本能反殺,而是政治爭鬥的必然產物。

分析

  • 對於皇位,李世民勢在必得

從推動李淵晉陽起兵,到為李唐江山南征北戰,李世民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做皇帝

1、作為晉陽起兵的推動者,李世民在勸李淵起義的時候就存在了當皇帝的想法。可以說,李世民屬於那種天生做皇帝的人,無論是從野心到能力,他的足以擔當的起天子這個重任。而他之所以鼓動李淵起義,最終的目的就是推翻大隋王朝,由自己來做中原大地的主人。李淵只是這個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所以,從李世民的初衷上來看,他就不可能放棄當皇帝的這個想法。

2、李世民的一生,為李唐王朝所立的功績是不可替代的。在晉陽起兵之前,李世民就與李淵南征北戰,平定叛亂。而晉陽起兵之後的李世民,更是憑藉著自己的天縱奇才,率領軍隊征戰四方。在李淵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最艱難的仗都是李世民打的。有如此之功績,如果不把皇位傳給他,李世民肯定會心存不滿。

3、正是因為李世民不可替代的功績,以及他無可匹敵的能力,讓他在軍隊中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威望。他的這種威望,足以威脅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天策府與文學館,都是李淵針對李世民所立功績而特批建立的。李世民的威望之高,曾一度讓李淵有過重立太子之意:汝宜自行,還,立汝為太子。這樣一來,就更讓李世民有了當皇帝的慾望。

  • 李建成,也不可能放棄皇位

作為李淵的嫡長子,李建成早早的就被立為太子,他也不可能放棄皇位之爭

1、李世民的功績是不可替代的,李建成同樣也在李唐王朝的建立中立有大功。只不過兩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所立的功績也不同。李世民的強處在於南征北戰,而李建成則是強在後面的居中調度。戰功上李世民要超過李建成,但如果沒有李建成在後方的調度與配合,李唐王朝也很難統一天下。

2、而且李建成也有著極高的威望。在當時,人們對李建成的稱呼為“大朗”,李世民的稱呼為“二郎”。“郎”這個稱呼本身就是一種尊稱,代表著人們對這個人的喜愛。此外,他的嫡長子身份也是一個加分項。在封建王朝,僅僅這個身份就可以獲得眾多的支持。

3、李建成所代表的並不僅僅是他本人,他和李元吉是同屬於一個利益集團。李元吉也是李建成繼承皇位的堅定支持者。而且李元吉還有著自己的小心思,那就是在李建成太子之位穩固後,取代李建成:齊王喜曰:但除秦王,取東宮如反掌耳。所以,他也不可能看著李建成放棄皇位爭奪。

  • 玄武門之變發生的必然性

沒有人能夠阻擋玄武門之變的發生,政治鬥爭的殘酷性是他發生的根本

1、李建成與李世民的權力之爭,是玄武門之變發生的根本原因。即便沒有玄武門之變,也會有其他的“變”,來結束他們兩個的權力爭鬥。李建成與李世民的太子之爭是由來已久的。他們兩個都知道,這次鬥爭的失敗者必將是死無葬身之地。這就是政治鬥爭的殘酷性,是一個無解之題。

2、無論是李建成還是李世民,背後都是有自己的利益集團的。以李建成為首的太子集團,和李世民為首的秦王集團,他們都要為自己的前途而考慮。這些人,為了自己最終的政治目的,也會鼓動兩個人去爭奪皇位。

3、李淵的態度也誘發了玄武門之變。李淵對於自己這兩個兒子的爭鬥是心知肚明,但是卻無可奈何。作為父親,他是真心的喜歡這兩個孩子,也希望兄弟兩個能和睦相處。作為皇帝他也要仰仗這兩個兒子,還得平衡他們各自的勢力。所以,他沒有為了保護一個兒子,而徹底剝奪另一個兒子的權力。尤其是對李世民,他也曾有過自己的另一個打算:

且建成年長,為嗣日久,吾不忍奪也。觀汝兄弟似不相容,同處京邑,必有紛競,當遣汝還行臺,居洛陽,自陝以東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漢梁孝王故事。

為了避免兄弟相殘,李淵有過把天下一分為二的想法。但這種想法並不現實,他們兩個沒有人會願意只管理半壁江山。

  • 玄武門之變並不是“本能反殺”

對於權力的最終之戰,李世民早已有所準備,並不是忍無可忍的反殺

1、李世民從晉陽起兵之前,就在擴充自己的黨羽:

時隋祚已終,太宗潛圖義舉,每折節下士,推財養客,群盜大俠,莫不願效死力。

由此可見,李世民的野心是一直都有的。在此之後,李世民憑藉著南征北戰中所表現出的人格魅力,又得到了程知節、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等一批心腹。可以說,沒有他們,就沒有玄武門之變的成功,也不會有後來的貞觀之治。

2、在李世民與李建成權力之爭的時間裡,李建成為了剪除李世民的羽翼,想方設法的把李世民手下的重要謀士房玄齡、杜如晦逐出京師。可是,在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又把房、杜二人秘密的召回京師:乃令玄齡、如晦著道士服,與無忌俱入,敬德自它道亦至。由此可見李世民對發動最後的權力決戰早有準備。

3、在玄武門之變發生前,李世民曾去邀請過李靖、李世績兩個當世名將:

世民猶豫未決,問於靈州大都督李靖,靖辭;問於行軍總管李世勣,世勣辭;世民由是重二人

李世民這麼做,是希望他們可以成為自己的軍事助力。雖然說兩個人並沒有答應李世民的邀請,但同樣可以說明,李世民對此事是早有謀劃。

4、原本太子李建成的親信王晊、常何都被李世民所收買,他們把李建成的很多計劃都告知了李世民,讓他能夠提前有所準備。尤其是常何,他的身份是玄武門的禁衛總領,李建成之所以敢不做防備就進宮應對,最終讓李世民偷襲成功,這裡面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當時宮中的禁軍幾乎都是他的人,他認為不用有所防備。可他沒有想到常何早已被李世民收買了。如果說,李世民是無奈之舉,又怎麼會能夠提前收買了玄武門的禁衛總領。

5、在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得知李建成、李元吉死後,曾向周邊的重臣詢問意見時,李世民也獲得了支持:

蕭瑀、陳叔達曰:“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無復事矣。”

這也能證明,在此之前,李世民就把手伸向了李淵所信任的人,其目的就是希望能獲得他們的支持。

  • 玄武門之變

簡單的說一下這場改變中國歷史的政變

1、李唐王朝的建立後,原本合作無間的兄弟兩個開始權力爭鬥。隨著權力之爭的白熱化,李建成為了奪取帝位開始對李世民進行了一系列的“行動”:

建成與元吉曲意事諸妃嬪,諂諛賂遺,無所不至,以求媚於上。

李建成、李元吉,拿下了後宮這個重要的“戰略點”。讓李世民開始陷入爭鬥的被動局面,走向了危局。

2、既然如此,那這場權力之爭,就需要儘快的完畢。因為李世民清楚,如果任李建成繼續發展下去,他會憑藉太子這個天然的優勢與自己的差距越拉越大。而恰恰就在這個時候,突厥的出現,讓雙方都認為應該把握住這個機會。

3、李建成一黨以平叛突厥為名,剝奪了李世民手上的兵權。而李世民一黨,在面對如此危機時刻,都認為要迅速與李建成進行最後的權力決戰,勝負在此一舉。原因很簡單,如果這次不能夠解決太子一黨的話,未來的時間裡,李建成將越發的壯大,而李世民則最終會被壓縮到連生存空間都沒有。

4、李世民先發制人:密奏建成、元吉與尹德妃、張婕妤淫亂後宮。李淵在聽到消息後也表示要:明當鞫問,汝宜早參。於是,李世民一黨,開始計劃於第二天李建成與李元吉入宮的時候,在玄武門進行伏擊,徹底消滅李建成、李元吉。

5、事情的發展在李世民的意料之中,李建成與李元吉因為沒有防備,而被李世民所殺。他們兩個人死了之後,李建成一黨也就失去了領袖,沒有與李世民繼續做對的必要了。而李淵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也沒有辦法去改變已經出現的結果,只好立李世民為太子。至此,李世民以最終的勝利宣告了這場權力之爭的結束。

  • 李世民因為哪些原因而被人詬病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被後世最為詬病的一個點,那到底都有哪些原因被後世詬病呢

1、李世民登基後,為了讓鞏固自己的權力地位,也為了讓自己的皇帝之位更加的合理,而干涉了歷史的記錄。他刻意的歪曲事實,否定了許多李建成在李唐王朝統一天下中的功績。對於玄武門之變這件事,李世民沒有客觀的進行記錄,他有意的把自己變成無奈之下的反擊。而且故意抹黑了李建成:建成幼不拘細行,荒色,嗜酒,好畋獵,常與博徒遊。

2、權力之爭本身就是你死我活,這一點其實無可厚非。所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掉李建成、李元吉雖然沒有兄弟之義,但也是“情理之中”。可是後來,李世民又把李建成、李元吉的子女相繼殺害,並在宗室中除名,未免就做得過於殘忍了。

3、李世民做得最為歷代學者所不齒的一點,莫過於他霸佔弟媳。篡改歷史,這是皇帝常做的事情,李世民也不是獨一無二的。斬草除根的確殘忍,但也是時有發生。可李世民作為一個明君,他本應該非常重視世俗道德,人倫禮法。可就是在這件事上,他卻冒天下之大不韙,霸佔弟媳,棄禮法於不顧。

結語

所謂的“本能反殺”,不過是李世民給自己找的一個藉口。把自己描述成受害者,是希望能夠讓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而不去揹負殘忍的罵名。可是他畢竟殺了自己的兄弟,這是事實,無論怎麼記錄都是無法掩蓋的。

權力之爭本身就是殘酷的。我們可以假設一下,玄武門之變如果不是以李世民的勝利而告終,最終獲勝的是李建成一黨,那李世民又能夠活下去麼?答案當然是不。

慶幸的是,李世民雖然為了登上皇帝寶座,而殺害了自己的兄弟,但是他當了皇帝之後,沒有變得昏聵,殘忍,而是延續了他一貫英武、智慧的一面,終成一代明君。


再言春秋


李世明發動玄武門之變,並不是被逼無奈,而是早已經開始組織和預謀這件事了,通過以下事件可以看出:

1. 修改史書

褚遂良是李世民太史官,他的職責是記錄李世民的言行。而且他的記錄工作也不受皇帝的管理。在歷史上,不向皇帝展示他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是記錄的規則。

然而,李世民登基後,曾多次要求褚遂良給自己閱讀所記載他言行舉止的史料,但遭到褚遂良拒絕。李世民很不情願,就讓房玄齡想方法去找褚遂良要,讓自己能看到這本記錄自己言行的書籍。李世民看完之後對內容非常不滿。他多次強調要“直書玄武門”。

從那以後,經過七次修改史書,性情善良的李建成終於變成了貪酒、貪慾、奸詐的卑鄙小人。然而玄武門之變成了李世民的正義之舉。因此李世民真的是被迫無奈,他還需要修改史書為自己洗清嗎?

2.暗中培養勢力

唐朝建立的初期,除了關中山西地區,其他地方都是軍閥分裂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李建成留在皇宮幫助李淵處理複雜的軍事和政治事務。而李世民則掌管軍權,參與四處征戰。

隨著疆域的擴大,李世民在部隊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回到長安後也成為長安最受歡迎的英雄。李世民還建立了一個文學館來吸引人才。對於有才華的人,他從不詢問家庭背景,很快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就聚集在他了身邊。

同時,李世民也重用投降的將領,如尉遲恭、秦叔寶等。當時,秦王府內李世明收納的有“十八學士”加上“八百勇士”。如果李世民只是被迫無奈,他就不需要想辦法收納這麼多人才。

3.追回杜如晦

為了避免為皇位爭奪發生兄弟殘殺的悲劇,李淵不僅將李世民的軍權移交給了李元吉,還將他的重要親信轉移到了其他地方。杜如晦就在轉移人員其中。

方玄齡知道這件事情後,便急匆匆對李世民說:“別人被調走了都不可惜。但杜如晦是可以輔助你以後江山的人才,如果你願意當一方諸侯,就不用追回他,如果你想做好一國之君,非他來輔佐你莫屬。”

李世民聽了這話,立即想盡辦法追回來杜如晦。這說明他不想做一方諸侯

由上可見,玄武門之變不是反殺,而是準備已久的為上位而做的一場兄弟相殘。


有李行天下


你信嗎?

忍無可忍,就要本能反殺。那麼,如果他無兵無權,靠什麼反殺?靠口水嗎?

反殺能夠成功,說明李世民手裡有兵有權。而且這兵馬不是東征西殺的兵馬,而是在皇城之內的兵馬。不管是直接指揮也好,是臨時收買也好,沒有實力,靠口水能指揮得了玄武門的守將嗎?

那麼問題來了,有足夠的兵權,有收買玄武門守將的實力與底錢,是李淵硬塞給他的?是李世民再三拒絕、實在沒辦法了才收下的?還是他多年苦心經營得來的?

下一個問題是,如果李世民沒有謀嫡奪位之心,沒有帝王欲,他要多年經營、暗中佈置、收買大將、掌握權力,又是為了什麼?

沒有權力的王子,再忍無可忍,也只有死路一條。

能夠反殺,絕不是隻靠“忍無可忍”與“本能”就會成功的。


棲鴻看紅樓


玄武門之變具體過程就不贅述了,可以說他直接影響了之後幾百年的歷史走向。

我的觀點很明確,政變、兵變必是蓄謀已久的陰謀。是忍無可忍的反殺嗎?不是,是你死我活的不得為之。

有些電視劇戲說改變,甚至說李世民是為了垂涎兄弟的女眷,簡直荒唐。

可以說,封建王朝自古立嫡立長無可非議。李建成早早封為太子,在河東獨自領軍,可以說文治武功以及戰績只有比李世民多,不會比李世民少。李淵欽定,文臣歸附(大名鼎鼎的魏徵就是太子洗馬),天命所歸。

李世民功高蓋主,收到了太子和齊王聯合排擠。你問我為什麼排擠?你看看李世民最後將兄弟斬殺屠戮,逼迫父王退位就知道這可不是什麼善茬,你是李建成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況且是頭猛虎。

可以想見,如果不是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的下場必然也只有死路一條。

李世民幾次被陷害甚至險些喪命後,最終心一橫,索性玄武門全都斬殺。兄弟手足、父子親情在生死麵前,在權利面前竟無足輕重,被丟在一邊。

不管李世民即位的手段多野蠻、殘酷、血腥,多麼令人不寒而慄,但是他在歷史上貢獻很大。他左右史官強行抹黑了太子一黨,又盡力治理國家好讓天下銘記他的好,肯定他的行為。

隋煬帝楊廣行徑和李世民何其形似,然而成王敗寇!失敗的就是殘暴昏庸,勝利的被吹噓千古一帝。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她走過玄武門,弄髒了衣裳,李世民給她清洗、粉飾。清醒的人還是能看見那殘留的血汙,嗅到那刺痛靈魂的惡臭,聽見那虛偽強辯的心跳。



湖沿亂雨


過去的事我們已經無法再知道,唯一的證據便是流傳下來的史書。在唐朝以前,史官可以說是連皇帝都頗為忌憚的人。因為史官會記錄皇帝所以的事,而皇帝也是不能干涉史官記事,所以為了不讓後事或者百姓有罵名,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會十分謹慎。

而太宗李世民卻是開了這個先河,第一次親自觀看史官所記之內容,並暗示修改意見。我們不知道是為了什麼,但是我們可以從其他的一些記載略知一二。

李建成,李淵長子,協助李淵太原起兵,率軍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關,攻克長安,可謂智勇雙全,並且善於治軍,與將士們同甘共苦,百姓種在道旁的瓜果蔬菜,一定要付了錢才能吃,得來的食物酒水,也與將士們一同分享,還親自率軍打退突厥入侵,是一位良將。

李元吉,李淵的這位兒子卻不及他的兄長,曾說出:“我寧可三天不吃東西,不能一天不打獵”,這種荒唐話。但縱觀其一生,也是戰功赫赫的好兒郎。是位將才。

有關太宗李世民的記載很多,也就不多說了。但需要知道的一點,只有李世民才能有貞觀之治。

再回到當時的大環境,唐朝初建,太宗因為四處征戰,累積了無數威望和將相之才,逐漸與東宮一黨形成兩極格局。一山不容二虎,兩虎相爭。

那麼到底真相是什麼,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判斷。我們所做的只是把做判斷需要的信息展示出來。


小林史話


按史書記載,是的,再遲,李世民的軍隊就會被李元吉以出征為名調走,李世民會在昆明池被暴病死亡。

他也猶豫過,但手下說,舜要是被家人害死了,還做什麼聖君?

李世民如果為了做一個好兒子好弟弟乖乖等死,又對得起誰呢?往大了說,他要不要為國家打算?往小了說,他的妻兒還有程咬金、尉遲敬德這些人的前途他要不要負責?

如果有朋友覺得史書比李世民改過了不可信……我也不多說了,你信你自己的版本就好。


代牧益州閻文平


唐朝初年的“玄武門之變”,史書上說是李世民被逼無奈,“兔子逼急了也要咬一口”的行動。對這樣的說法,我是很懷疑的。我認為,李世民發動這場政變,是有組織有預謀的事情。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李建成被立太子後,李世民不服。

其實,李淵在太原起兵後,參與反隋的不光有李世民還有李建成和李元吉。攻陷長安後,李淵建立大唐政權並登基稱帝,按傳統,將嫡長子李建成封為太子。

在古代,立嫡長子為太子,一直是正朔。但李世民不服,他自認功高,再加上起兵之初,李淵口頭答應過得天下後,封他為太子。所以他很不滿,不滿到讓李淵訓斥他:“皇帝是上天註定的,不是人力可及的,你何必慌著要呢!”

由此可見,李世民覬覦太子之位,是天下皆知的事情。

二、擴大影響,培植勢力。

唐朝建立時,疆土只有關中和河東一帶,地域並不大,天下依然是軍閥割據的的分裂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李建成留在宮中,幫助李淵處理繁瑣的軍政事務。而李世民則軍權在握,參與平定天下。

李世民能征善戰,他先後平定薛仁杲、擊敗劉武周和宋金剛,殲滅王世充和竇建德集團,劉黑闥和徐圓朗也被他打得大敗而逃。

隨著唐朝疆土的擴張,李世民不僅在軍中威望極高,在他凱旋迴長安時,亦成為長安城中軍民最歡迎的戰鬥之星。

李世民還設立文學館招徠文人志士。對於有才學的人,他從不問出身,並且做到了知人善用,很快他的身邊便雲集了房玄齡、杜如晦等一大群忠直能臣。

同時李世民亦不計前嫌,重用降將,比如尉遲恭、秦叔寶等人都受到了他的信任和重用。

當時,都知道秦王府有“十八學士”和“八百勇士”,如果李世民不覬覦太子之位,而是安心做個富貴王爺,他還需要這樣大張旗鼓地招徠人才嗎?

三、追回杜如晦。

在《舊唐書·杜如晦傳》中記載,說李淵為了避免爭奪儲位的悲劇發生,不僅將李世民的兵權移交給李元吉還把李世民身邊的家臣調任外地,杜如晦便是其中一個。

房玄齡知道後,便對李世民說:“那些人被調走並不可惜。但杜如晦是個王佐之才,你要是安於做個富貴王爺,便不用管他。若是想經營四方,非此人不可。”

李世民聽後,馬上想盡辦法把杜如晦追了回來。

由此可見,李世民絕不甘於做個富貴王爺。

四、收買常何。

常何本是李世民手下的將士,後來因功被封為玄武門守將。

在李世民勢力強大後,李建成在魏徵的指點下,曾先後重金結交過尉遲恭等人,雖說尉遲恭拒絕了金錢腐蝕,但常何卻很快成了李建成的心腹。

不過,隨著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明爭暗鬥不斷升級,常何又在李世民的勸誘下,站回了李世民的陣營。由於他是李建成的心腹,不僅能向李世民提供有價值的情報,還在玄武門之變中,關了玄武門,阻斷了門外太子府和齊王府的將士來救,給李世民發動政變,提供了寶貴的時間。

當然,成功絕不是靠一個人單打獨鬥能辦到的。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一直為他出謀劃策,並不斷促使他下定決心發動政變。可以說他和房玄齡等人已經是綁在一條繩上的螞蚱。發動政變,已經成了刻不容緩的事,畢竟隨著他的勢力和他的軍權被削弱,他的機會也會跟著一去不復返。

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成了刀下鬼,李淵為了不引發社會動盪,再加上他明白李世民勢力已不可控,所以他不得不立李世民為太子,不久又主動將帝位禪讓給了李世民。

五、修改史書。

《舊唐書·褚遂良傳》記載,褚遂良是李世民時期的起居郎,他的職責就是記載李世民的起居言行。類似於太史官之類的職務,並且他的工作是不受官府管理的。

歷史上,記載皇帝的起居言行向來是不給皇帝看的,這是規矩。但李世民做皇帝后,幾次找褚遂良要求看他記載的史書,都遭到了拒絕。

李世民頗不甘心,於是讓房玄齡想辦法拿到了褚遂良記載的史書。

李世民看後很不滿意,他說:“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並對房玄齡強調應該“直書玄武門”。

此後,史書經過7次修改,“性頗仁厚”的李建成終於被黑成了貪酒好色,為人奸險的窩囊廢。而玄武門之變則演變成李世民大義滅親的正義之舉。

由此可見,李世民若是迫於無奈,他還需要修改史書,為自己漂白嗎?


扎西鍋鍋鍋


功高震主,政治無情,自保之舉!英雄造時勢,自然最後證明了秦王確實是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