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一線見聞」雲霄山前村:“蠔”產業,好運來

東南網3月1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蘇益純 通訊員 郭楊 發自雲霄縣列嶼鎮山前村)

15日一大早,雲霄縣列嶼鎮山前村的千畝海上牡蠣田裡,一片忙碌景象。

漁民們駕著船,像收割葡萄一樣,從棚架上扯下一條條掛滿牡蠣的膠繩。岸上,貨車一字排開,新鮮的牡蠣被裝上車,準備銷往全國各地。

當了5年村支書,湯養華每天清晨都要去海邊轉轉。“以前,我們這裡‘路顛、水鹹、風沙大’,進出村莊只有一條3米寬的土路,大車進不來,只能靠三輪車和摩托車一點點往外運海產品,來收貨的老闆紛紛壓價,比市場價低一半。村集體收入一度為零,成為縣級扶貧開發重點村。”他說,村民守著3公里海岸線,卻不懂得好好利用。

轉機發生在2008年,雲霄縣疏港公路和村道陸續建成。

“路通,信息通。村民們自己買貨車,跑全國批發市場,利潤高了不少。”湯養華一邊介紹,一邊與駐村第一書記方鎮熔商討工作。

政府引路,技術先行。方鎮熔是縣海洋與漁業局掛鉤山前村的技術幹部,手把手教村民養殖牡蠣。

“受益於‘雨露計劃培訓’,8名貧困戶脫了貧。大夥兒還想請教您,今年如何培訓?”湯養華說。

方鎮熔提議,還像去年一樣,不定期到海邊實地訓練。“瞧,教村民將牡蠣苗粘在膠絲繩中,再放到牡蠣棚中吊養,工序簡單,養出來的牡蠣肉脆。下一步還將組織微商們學習視頻直播……”

一旁的貧困戶湯琛石湊了上來。“技術扶持和扶貧小額信貸,對我們幫助很大。我貸款5萬元,養殖20畝牡蠣,‘太平洋牡蠣’等好品種已賣到海南島、上海等地,每公斤可以賣40多元。”如今,他不僅還清了貸款,手頭還有了存款。

不僅養殖牡蠣,村民還養巴非蛤、白對蝦。全村僅牡蠣養殖達4000畝,年產牡蠣3萬噸。2018年,40戶貧困戶全部脫貧。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1.4萬元,村集體收入達65萬元。

“光靠一家一戶,這事兒成不了!”湯養華說,牡蠣要走向未來, 必須走集約化發展道路。如今,村裡成立十幾個牡蠣加工中心,統一回收牡蠣殼。牡蠣加工還帶動周邊數百名群眾從事採收、船運、分揀、加工等工作。

傍晚,湯養華打開筆記本電腦,又琢磨起“牡蠣殼再利用項目”。“脫貧攻堅,改變的不只是經濟,還有環境、生態、基礎設施,更有村裡人的精氣神。”湯養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