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翰林相當於博士後,有道理嗎?

水生55635132


這個問題很有趣,我最近用了二個月時間,蒐集大量資料,反覆比對,認真斟酌,得出大致結論。可供有興趣的研究人員進一步深入探討,以便得出更完善的結論。

首先,必須大致瞭解中國五千年以來的舉仕制度。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國舉仕制度大致可分為四種制度形式:一是世襲制度,二是察舉制度,三是科舉制度,四是選舉制度。世襲制度和察舉制度就不細說了。選舉制度就是現當代實行的制度,也不細談了,大家都知道。這裡簡單說說科舉制度。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1905年)正式廢除,整整綿延了1300年時間。科舉制度一直堅持“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取仕”的原則,它是對世襲制和察舉制的否定和替代。可以說,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具開創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選拔制度。

其次,必須大致瞭解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科舉時代,應考者般被稱為“趕考者”,他們必須要跨過四大步,極少數才能到達頂峰,最終考取狀元。首先要經過縣州級考試,這種考試叫“童試”,考中者稱為秀才;再經省級考試,這級考試也叫“鄉試”,考中者稱舉人;再經國家級考試,這級考試叫“會試”,考中者稱貢士;貢士再經皇上親自監考,這級考試叫“殿試”,考中者稱為進士。進士分為三甲,一甲前三名,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二甲是第四名至150名左右,賜進士出身;三甲是第150名左右至300名(相當最後一名),賜同進士出身。

最後,就大致可以知道了他們與現代的學位對應關係。第一,童生相當於高小畢業;第二,秀才相當於高中畢業;第三,舉人相當於大學畢業;第四,貢士相當於研究生畢業;第五,進士相當於研究生畢業,其中碩士屬進士三甲,博士屬進士二甲,博士後屬進士一甲。只能這樣細分啦,大家探討吧!至於翰林,就不是學位啦,應當屬於職稱,什麼職稱呢?當然是正高職稱,大致相當於研究員、教授等頂級職稱。這樣就比較清晰明朗啦!


平潭老兵曾7089889


我的觀點都和大家不一樣。古代的學歷應該是完虐現在的學歷的。

首先講一講秀才。

第一步,通過鄉級的考試,才能被稱為生員,還有繼續學習的資格。

第二步,通過鎮級的考試,才能被稱為童生,然後依然是繼續學習。

第三步,市級考試,如果通過了,再參加省級考試。

第四步,省級考試通過了才能被稱之為秀才。

所以,秀才按照現在的水平來看,應該算是高考全省的前幾名了,這些學生應該在哪裡呢?應該是現在的清華北大,也就是說,現在的清華北大才能被稱之為秀才,其他連秀才都不算。

成為秀才之後就可以見官不用行禮了,別人還得管自己叫老爺。

接下來再說舉人,舉人是包分配的,只要中了舉人就可以當縣官了,縣官是什麼概念呢?縣委書記。我按照現在有些地方叫做縣級市的話,還可以被叫為市委書記啊。

我們都聽說過范進中舉的故事,中舉後人就瘋了,現在哪聽說有人考完碩士或者博士就瘋了的?所以,古時候的科舉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我感覺現在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在古時候,就是中級秀才和高級秀才。現如今的學歷是趕不上過去的舉人的,更何況進士。


還有含金量的問題,古時候的秀才,不僅僅是考一篇八股文,那個時候也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雖然趕不上諸葛亮,但是學的內容也應該差不多吧!而且中舉之後要處理至少一個縣的所有事物,對其能力要求可想而知。


感謝讓我生活在現代社會,還讓我有書可讀,要是在古代的話,我連秀才都稱不上,就是一個文盲。


數學你新哥


沒有任何道理。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和翰林都不是現代的學歷,與學士、碩士、博士沒有任何可比性,更跟博士後不是一回事。

古時候的科舉,目的是要選官。

例如,狀元就可以被授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其他的進士,可以館選成為庶吉士,最後經過散館授予編修、檢討的職位。

請問,這和現代的高考狀元有可比性嗎?

高考狀元只是獲得了進入本科接受高等教育的資格。古代的狀元,是直接取得了做官、且發展成為高官的資格。

此外,也並不都是進士才能做官。也有舉人做官的情況,像是在清代這叫“舉人大挑”。請問,今天的本科生能做官嗎?

由此可見,古代的科舉體系,和現在的高等教育體系沒有可比性。

另外,這句話還有一個錯誤,就是博士後不是學歷。

不能將博士後,與本碩博並列在一起。

本碩博是一種學歷。博士後,是在取得博士學位後,你在高校或者研究機構的一段研究工作經歷,也就是說是你的工作履歷。

總而言之,這個問題凸顯出提問者既不懂古代的科舉,也不懂現代的高等教育。


HuiNanHistory


完全沒道理。古代科舉制度雖都是全面型人才,現代這幫偏科的玩意哪有資格跟人家比!

古代的科舉是不分專業的。現代的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卻大大的偏科。

拿實例來說,比如考鄉試,這一關過了,就是舉人。有資格考這一場的,是秀才。

其中第三場,要考策問五篇,分別是歷史、政治、經濟、時事(軍事)、法律。

現代有沒有這麼全面的人才?哪個博士涉獵得這麼廣?

換句話說,博士、博士後的綜合素質,比起秀才來都是個渣。他們連科舉考鄉試的資格都沒有,因為到策問五篇這裡非得大量交白卷不可。

跑到鄉試上去交白卷,你這不是玩“宗師”呢麼?誰點的你成為秀才,誰都得跟著受連累。幾番板子下來,倒是有可能因為被打得太多,練成金鐘罩鐵布衫。

至於翰林,本就是一類文職的統稱,有些翰林職位,10個博士後也抵不了一個翰林。翰林經常要在皇上面前奏對,但你又不可能知道皇上忽然問點什麼事。比如清朝一代明相張廷玉,他出身就是個翰林,先是庶吉士然後是檢討,在康熙身邊待了很多年。——多少個博士後才能頂張廷玉一個人的位置?

博士後當個君前奏對的翰林,趕上皇帝恰巧問些非本專業的事,三問兩問答不上來,也就廢了。弄不好,上班第一天就落個“杖斃”的下場。比如明英宗時期的翰林學士司馬藥,他還不是在皇帝面前,而是在司禮太監王振的跟前,因奏對無度,被廷杖打成了殘疾。

現代學位,都是針對專業的,範圍太窄,無法與科舉制度下的各功名相比。

至於對某學術的鑽研深度,也無法對比。畢竟,再高精尖的學術,也都是從古代的基礎學術中發展而來的。比如清代的明安圖也是翰林出身,他的《割圓密率捷法》就是當時的天下第一,這種專業深度不僅不比現代博士後差,甚至更高明。


純鈞LHGR


考進士難不難?比考清華還難


高考與科舉的差異

1

比拼的對象顯著差異:

儘管高考是全民皆兵,同一天進行,但每個省份所採取的科目和卷子類別卻不一而同,說是全國高考,不如說是省考,學子們不管如何比拼闖關,其對手都是同省之人。

而我們理解的科舉,最受關注的進士一級,那可是全國人民中的佼佼者才有的機會,會場設在京城,既要解決舟車勞頓和陌生環境帶來的不適應問題,又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過三關斬六將。

2

准入資格差異懸殊:

目前的中小學採取的是九年義務教育,高中則需要中考努力爭取,只要不是差的太多或者缺席考試,一般情況下上個高中並不是什麼難事,無非是一中還是普通中學的差別罷了。

上了高中,沒出意外都可以順利參加高考,甚至也可以根據專長選擇藝術或體育等科目,減少文化分的要求,如此,上個本科也就相對容易了些。

但,古代的科舉可不是這麼簡單,大部分人上學要麼家裡自學,要麼上個私塾,教育資源之匱乏根據各地經濟水平稍有差異,與今日比那是天壤之別。

不管怎樣,要獲取參加科考的准入條件必須先經過縣、府和院三級考試,合格了給予“秀才”的名號,意思是“親,你可以參加科考了”。好的人家可以上國子監,一般的上縣學、府學,之後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充分地準備,迎接科考。

不幸的是,這個科考,只是省考中爭取名額,先是和同省之人比拼,考中了變身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省狀元,不過從今日看,過去的解元在今天並不太為人所知。

3

錄取率差別甚大:

今日,放眼全國,福建的高考錄取率及一本上線率傲視群雄,以至於“福建戶口”一時成了傲嬌的資本,接下來我們便以福建為例,簡單對比一下考進士與上清華的難易程度。


四、考進士與上清華的相愛相殺


2017年福建高考報考人數為18.82萬人,各批次共錄取16.85萬人。其中本科總錄取12.02萬人,本一錄取3.54萬人,清華大學錄取85人。高考總錄取率89.5%,其中本科錄取率63.9%,本一錄取率18.8%,清華錄取率0.045%(佔本一人數的0.24%)。

2018年福建高考報考人數為20.09萬人,各批次共錄取17.84萬人。其中本科總錄取12.55萬人,本一錄取3.52萬人,清華大學錄取87人。高考總錄取率88.8%,其中本科錄取率62.5%,本一錄取率17.5%,清華錄取率0.043%(佔本一人數的0.24%)。

綜上,以近兩年數據看,清華在當年度參加高考學子中的錄取率為0.044%,在本一中的比例則為0.24%。

科舉考試以明代福建為例。

福建在明代各科舉人的名額不定,正統六年為60名,景泰四年為90名,萬曆四十三年為95名,為方便計算,本文統一採用90名進行試算。

《閩書》上記“其入試士,以三千餘人中解額者九十”,也就是說鄉試中舉的比例大約是3%。

1

首先,以學子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做對比

按鄭州大學鄭民服教授的統計,明代崇禎三年福建人口為10,878,056人,有資格參加省級鄉試的秀才人數為3,000人,每科中舉90人。以之推算,明代參加鄉試的福建秀才,占人口比例為0.028%,舉人錄取率為0.00083%。

2017年福建人口為3911萬人,高考的考生數佔全省人口比例為0.48%;本科人數比例為0.31%,上清華人數比例為0.00023%。

因鄉試三年舉辦一次,故舉人錄取率按年算應為0.00028%,與上清華的比例基本相近,可見范進中舉,可是相對於上清華的美事,怪不得把他高興壞了。

如以進士比例算,明代福建進士數2418名,舉人數8376名,舉人上榜率為28.9%(高於全國平均值24.02%),則福建進士年錄取率為0.00008%,該數值也相當於上清華0.00023%的1/3~1/2

2

其次,以參考學子比例對比

3,000名秀才考中進士的概率為0.87%,則年錄取率為0.29%,較上清華0.044%高出5倍。

因此,以總人口基數看,考進士的難度為上清華的2~3倍,以具備資格的學子總數看,上清華的難度為考進士的5倍,當然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秀才的水平遠遠比我們現在的本科生要強大些,如以本一人數做基數,則秀才考進士與本一上清華在難度上是相當的。


泉州商人


首先我們分析你這個問題,給出的結果:可比性不大,時間上不同,如果非要強行比較,我認為,現代的那些博士,碩士,學士(初級)要高於古代的殿試三鼎甲(古代的三鼎甲水平是相同的根據皇帝對他們的特長和好感區分的)相當於都是研究生。為什麼,因為他們是古代科舉制度,學的是他們那個時代的政治,地理,文化,歷史,他們的學習內容普遍較廣,深入的有文學和政治,為什麼會是這樣?

因為他們做這些學問是為了當官造福於民,也有的是為了當官發財,這些目的,只有通過皇帝的殿試,才能獲得,相當於你考試到最後的考官只有一個,就是皇帝,只要是獲得了皇帝的認可,就可以為官,皇帝考察的就是你的文章(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你探討治國之道,可是恰恰一個考官,無法進行客觀評斷,常常會參與皇帝個人的主觀情感(也有考生會為了仕途迎合皇帝的思想,進行奉承,況且在皇帝面前講話都要注意分寸,輕則仕途中斷,重則滿門抄斬,這樣的環境下,難免缺乏公平,公正)一旦獲得皇帝的喜感,那就恭喜你,你中了某某某!

反觀現在,隨著你學習的深入,學習科目範圍就越來越小,而且現在學的知識是結合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各種理論奠定的基礎)還有未來科技文明(指引),從而激發出的一種更高的學習制度體系

比如說,你考試到最後(答辯環節)是一個考官嗎?還要分(對立答辯)啟發學生的思維,能讓你有更深更廣的思路展開,陳述完之後,要總結,然後由資深各界教育者客觀投票打分,目的是為了什麼要公平公正,有時候根據需要還會用到拍攝記錄下來!

現在的學習的知識要遠遠高於古人,因為在古代是封建統治,知識是由皇帝來考證,無法通過反證來證明知識的一種正確性(你敢反對皇帝那就是欺君)獲得皇帝通過的考試內容,並不是完全正確。現在的知識是經過多少人的心血,論證提煉而產出的結果,當然作為現代人是比古代人有優勢。當然我們獲取的知識包括古代、現代、未來三個方向,就在前段時間,牛頓的地球的萬有引力被推翻,可見保證知識的一種正確性,權威性,是要進過後代不斷的深入論證,發現,才可以啟發未來知識的一種探索,求知,解惑!





逸生學說


這個我不同意。

我認為至少應該是:

進士相當於學士,翰林相當於碩士,至於博士,沒有類比對象。

現在的大學本科生,豈是一個酸秀才可比,看看范進中舉前連家小都養活不好的窘態,一個學士會這樣嗎?不會,而大多數的舉人,除了會拽兩句詩詞之外再沒有其他才學,能比得上碩士?

現在的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以前的進士也是過五關斬六將,大學生畢業後成為學士進入各行各業,進士也會被分配到各個縣城的知縣手下任職。

進士經過深造就是翰林,學士經過深造就是碩士。

其實就個人能力而言,現在的學士和碩士,能力是遠超古代的進士和翰林的,古代的大部分讀書人學問都太單一,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施政都很勉強,哪像現在的學士和碩士,基本上到了工作崗位後瞭解學習了一些常識和基本情況後就可以所學專業很快投入工作了。

古代的讀書人其實一般都是誇誇其談,他們所謂的策論其實都是紙上文章,像趙括那樣,讀了不少兵書,談起來口下萬言滔滔不絕,真正去指揮作戰卻坑害了四十萬士兵,像這樣的腐儒太多了。

而現在的大學生,最起碼本專業的知識是拿得出手的,在崗位上接點地氣就可能運用專業知識有所作為了。


鋼筆刀


我覺得,這個沒有可比性。學歷和學識、內心修養、個人素質可以說關係不是很大。現在的學歷僅僅是某一方面,只能說專業能力比較強。而古時候,秀才就要熟讀四書五經,而且琴棋書畫,天文地理可以說無所不能,對比當下而言可以說是全才。至於舉人,進士,翰林更是人才中選拔人才。古時候做了進士就可以做官,點了翰林幾乎可以說前途無量。古代它的這種選拔人才的制度可以說還是比較苛刻。但是,往往選拔出來的人他們直接為官,可以說當下根本沒有可比性。你博士後,也許僅僅是某一方面的專家,但是你可能牙膏都不會擠。你是法學博士,也許你詩詞文章狗屁不通。所以當下的這種制度也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發展,制約了人才的產生。而古時候的選拔制度也難免會把許多有志之士,才子佳人深深埋沒掉。畢竟制度條件太苛刻會扼殺一部分人才。我們知道的比如,四大才子之首唐伯虎,未能博得任何功名。杜甫也就一個不入流的小官。陸游一生想著為國盡忠確是報國無門。


漠鷹wxb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都是很牛逼的存在,並不是我們說的這麼不堪,首先科舉制度是在最大程度上的選擇人才為國所用,雖然存在多少的漏洞但是秀才,舉人,進士還是很有能力的,他們在政治經濟軍事領域多有建樹,對國家的穩定更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現在的學士,碩士,博士比起古代的秀才都不如,更不能說舉人,進士了!從政治上來說科舉制度給了普通百姓參政議政治理國家的權利 ,而且從某種程度上維繫了整個帝國的團結,防止了東漢時期出現的豪強地主一家獨大,侵凌皇權的局面,說他們是腐儒那更是不準確的,像宋朝王安石這樣的改革派,雖然用人不當但是還是有進步意義的,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那個不是從秀才考上來的,從一個普通人到一步步掌握國家權柄,從而發揮自己的政治報復,這樣的時代,這樣的秀才能不容我們仰望,近代以來清朝之敗,不是敗在科舉制度,是敗在閉關鎖國,而海禁尤為甚!科舉制度沒有錯,清朝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所寫文章之好,非現代人能比,其中文字功底之深可見一斑,其中對日本,美國,歐洲,政治經濟社會制度都有策問。近代中國大學生所學已經逐漸從過去的從政實業救國,變為了掙錢買房娶老婆,享受生活。而這也是近代統治者所希望的,仔細研究歐洲美國政治模式你會發現,西方所謂的民主往往都是大集團,大家族在幕後操控,有時候選個聽話的代言人,有時候直接出來執政比如特朗普,他們代表的都是大資本家,大集團的利益,而明面上還要擺出競選做幌子,而科舉制度就有效的避免了這一點,人才不斷從底層向高層轉移,使一些家族實力不能一家獨大。防止像俄羅斯那種寡頭的出現,從長遠看,科舉制度培養的人才更具有戰略意義,而現在大學培養出來的學士,碩士,博士很容易成為技術官僚,政治上根本不會有建樹,因為往上走的路已經斷了。世襲罔替永遠不是過去式,它只不過換了一種模式,擴大了範圍。


田玉鋒384


現代社會的學位制和過去的科舉制不可同日而語!

過去科舉制度的舉子與封建體制是相互依存關係,所謂“學成文武藝,售於帝王家。”那不僅是人生的依靠,亦是世間榮辱之全部,而繫命於一人一家。

現代的學位制是工商業文明社會的教育證明,不論達到何級,尚未如拿到學位證明即可終身託付的無憂,還須各級“市場”不斷驗收,而且隨時有被無數競爭對手淘汰出局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