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招安害了梁山的好汉,如果没有被招安他们最好的结局又是什么?

月之梦7702


梁山好汉如果不接受招安,

他们的结局只有被官军剿灭这一条路。

首先在历史上,宋江起义军就不曾投降,等待他们的结果,就是被朝廷镇压。宣和元年,宋江等36名好汉因为不堪宋徽宗苛政,而在水泊梁山起义。由于当地的官军已经相当糜烂,根本无法和其抗衡,宋江起义军可谓是一时横行无忌。

但是到了宣和三年,起义军还是被官军给打败了,海州知州张叔夜率军设伏,宋江等人误入埋伏圈,结果被官军杀得大败亏输,起义最终失败。

我们假设水浒传中的托塔天王晁盖不死,一直作为水泊梁山的大当家,不给投降派宋江机会,等待他们的依然是被朝廷镇压这一条路。

原因很简单,晁盖虽然一心想和朝廷对着干,但是这个人并没有雄心壮志,他的思路就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没有钱了,就下山劫道劫富济贫。

他的思路始终没有脱离一个山大王的范畴,完全没有像样的施政纲领,也没有明确的行动计划,始终窝在梁山附近,这岂是由天下之志的表现?

这样的小富即安的造反者,不会有太大的出息,只要朝廷派遣一员比较得力的战将,摸清了水泊梁山的地形,官军就不会再惧怕神出鬼没的梁山水军了。

只要失去了梁山水泊天险,一旦进入阵地战,起义军很难和正规军作战,毕竟起义军在武器,经验,防护各方面都处于劣势。

有一个简单的例子,宋朝的军队可能配置有类似床子弩这样的强弩,而起义军是绝不可能拥有这样的大杀器的,所以一旦无法在水泊中解决战斗,投入阵地战,梁山军将吃大亏,覆灭指日可待。

与晁盖一心想与政府为敌,却眼高手低,没有任何实际举措不同,宋江不仅提出了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口号,而且还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上。

宋江是个执行力很强的人,把所有的举措都是为了招安,为了能够获得最大的支持,宋江不惜招降纳叛,吸收了许多朝廷的降将进入起义军的队伍,从根本上改变了起义军头领的队伍,有了这些人的知识,投降派从少数派一跃成为了多数派。

在这宋江在军事上也积极为招安做准备,为了谋求招安,宋江不仅和朝廷打,而且还狠狠的打,只有把朝廷打疼了,打怕了,梁山好汉才有可能受到朝廷的重视,迎来招安的机会。

宋江如此苦心孤诣,这才使得他有了和朝廷谈判的机会,最终下场还是被朝廷猜忌。而像晁盖这样无军事目的,无政治纲领,无远大理想的三无起义者,做着做一天强盗吃一天肉的美梦,是不可能有什么前途的,等待他们的只有灭亡这一条道路。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接受招安呢?

至少接受了招安,哪怕战死沙场也算是为国捐躯,妻子儿女也有荣耀,如果侥幸不死,怎么说还是一个正规军的军官,怎么也比当强盗有前途的多。如果做强盗被朝廷剿灭,家里人还得受到牵连,所以对他们而言没有更好的选择。


历史评说


我读过《水浒传》,知道里边的猫腻。虽然是杜撰,但也有其实际成份。遍观梁山好汉,出身迵异,但都对当时朝廷刻骨铭心。说逼上梁山。一点不假。

囿于冷兵器,朝廷也拿这帮家伙没辙。咱们先看看招安后的梁山结局,用一句话说,就是树倒猢狲散。能善终者没有几个人。宋江本来就是小吏出身,官场上的那些事门清,想被招安一直是宋江的愿景。

他带领着大伙往火坑里跳,也是情理之中,只是他把朝廷想的过于理想化。这与早些朝代的文化思维有关。都说有什么样子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下属。领导层面上的方向,决定着下属的死活。

君不见战场上的命令?长官的令即是士兵们的生命,令行如山,违令者死!假如换作是李逵做首领,结局自然不会招安,他会提留着脑袋与朝廷干到底,绝不眨半下眼睛。

阁下说:如果梁山好汉不被招安,结局如何?说实话,我没有辣麻大的脑洞,无法演义梁山好汉们的结局。但有一点我敢肯定,那就是这帮家伙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应该是与朝廷死磕到底。

既然开篇就是揭开封印,放出那股黑烟,自然是上天的安排了。我斗胆设想一下不被招安的结局。

与朝廷分廷抗礼,偏安梁山。朝廷怎么进剿也是白费力气。梁山有广阔的水堿,有奇峻的山峰屏障,有万千的穷苦百姓,估计朝廷使上吃奶的力气也够呛拿下梁山。

其次是干倒朝廷,那历史就改写了。这个就不用赘言了。


一滴水978


如果梁山好汉没被招安,结局会是:

一、继续盘据水泊梁山,利用梁山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抵御朝延官兵围剿,刼富济贫,大秤分金、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过着无拘无束、快活逍遥的神仙日子,这应该是这帮草莽英雄的最好结局。

二、像黑旋风李逵说的:打到汴京去,杀了皇帝老儿,夺了朝延江山,自己坐天下,岂不快活。笔者认为,这条路行不通,因为梁山好汉虽然厉害,但割据一方、占山为王还行,真要离开梁山与北宋朝延全面抗衡,力量不够,会死的很惨。

当然,梁山好汉被招安后,沦为朝延鹰犬,替官家卖命,去镇压别的起义军,结果死的死、伤的伤,整个梁山队伍基本废了。以宋江为首的几个幸存者如卢俊义、吴用、花荣、李逵等回到京城虽也封了官,但最后结局也很惨,都直接或间接被朝延害死。只有李俊、童威、童猛等几个水军头领及燕青、公孙胜等不愿为官自谋出路活的逍遥自在。所以招安只能算是下下之策,是宋江之流一意孤行导致的一场悲剧。



行者杨云


梁山接受招安的结局很差吗?至少梁山好汉洗去了“绿林草寇”的头衔,成了正规军,最终在征伐辽国、田虎、王庆、方腊之后无论生死,所有梁山好汉都或多或少的得到了封上,若不招安,这些是他们永远也无法得到的东西,尽管有些人本就不对这些虚荣抱有期待。

 

那么不招安又能如何?首先要让大家不接受招安,就不能由宋江来当梁山之主,那么谁最有资格坐这个位置呢?答案很简单——“小旋风”柴进。

 

若是梁山一众好汉有把绿林草寇这条路一路走到黑的觉悟的话,推举柴进成为梁山之主是最好的选择,柴进是前朝皇室后裔,而宋太祖赵匡胤当年取柴氏江山本就属不义之举,所以梁山好汉们只需要打着“反宋复周”的名号起事的话,只怕梁山的势力还能够因此而壮大,毕竟柴进要复国也是名正言顺,话说这总比金庸笔下《天龙八部》中慕容复说要复兴大燕国可现实多了。

 

不过若是以柴进为核心,梁山不招安这条路真能够走下去吗?别说,还真有可能。

 

书中梁山好汉可谓是神通广大,其有没有宋江当老大其实并不重要,除了卢俊义以及梁山五虎将之外,像是武松、鲁智深、杨志、徐宁、张清、索超等人都有不俗的战斗力,论人员配置只会比方腊更强,人家方腊都敢称帝,柴进有何不敢?

 

在看实际战斗力,征辽、田虎、王庆是未损一员头领,所以战斗力简直是惊人,除去武将类的角色,梁山上还有公孙胜、樊瑞这种会用法术的人,要成事又有何难?

 

只要梁山好汉不被“现实历史”所束缚,从理论上来说完全是可以不选择招安的,最好的结局就是柴进当皇帝,众好汉被鸟尽弓藏或封官进爵吧。



蠢哥哥聊历史


招安并没有害了梁山好汉。如果没有被招安,宋江他们的结局也是被朝廷剿灭。

一,历史上的梁山泊起义,就是被朝廷剿灭的。

宋徽宗时期,朝廷对外乞和,对内大释搜刮,把山东八百里梁山泊收归国有,对渔民课以重税,百姓不堪其苦。宣和元年,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梁山泊起义。

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宋徽宗赵佶曾下旨招安,但没有结果。后朝廷派兵征剿,义军先后转战山东、河南、河北。“横行河朔、东京,官兵数万,无敢抗者。”

但宣和三年,义军还是被海州知州张叔夜设伏镇压,宋江被俘,起义失败。

二,小说《水浒传》中的梁山泊起义,从施政纲领看,假如不受招安,也只能是被朝廷剿灭。

晁盖主政,虽说要“与大宋皇帝做个对头”,却并没有明确的方略和措施,单凭杀富济贫,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

宋江的做法,则是彻头彻尾的反贪官不反皇帝,以“忠义”和“博得个封妻荫子”为饵,招徕人众,壮大力量。最终目的就是招安。

假如不力主招安,宋江集团则失去了凝聚力,必然导致一大部分朝廷降将的离心离德。最终的失败也在所难免。

三,从《水浒传》的创作背景看,梁山泊起义,不具备推翻宋王朝的条件。

宋徽宗时期,北宋虽然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内部虽然有宋江、方腊等农民起义,但当时的主要矛盾并不是内部矛盾,而是民族矛盾。

其时金朝完颜阿骨打已经统一女真诸部落,剿灭辽朝,北宋正值“靖康之变”前夕,国人的目光主要是对准行将覆灭中国的女真侵略者,而没有对宋王朝群起而攻之的愿望和趋势。另外,凭北宋王朝的实力,剿灭宋江起义,并不困难。

所以说,梁山泊的宋江起义,还仅仅限于在小范围内骚扰,不具备全国百姓群起响应,星火燎原,以推翻宋朝统治的客观条件。起义不可能有较好出路。

四,从作者施耐庵的创作意图看,梁山泊起义的失败,也是必然结局。

有人说《水浒传》写的是张士诚起义,《水浒传》里的军师吴用,就是作者施耐庵本人。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是元末张士诚起义的参与者,对张士诚接受元朝廷招安极端不满,由于张士诚投降了元朝廷,施耐庵离开了张士诚义军。

但是,施耐庵写的《水浒传》,主角宋江,从招安角度说,就是又一个张士诚。

既然施耐庵对张士诚不满,却又在《水浒传》中塑造了一个宋江。而这个宋江开始也有“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豪情,表明他也有晁盖一样的“与大宋皇帝做个对头”的愿望。但他后来却完全走到了自己的反面,为了招安费尽心机,许多人都认为晁盖是被他派人暗杀,拿史文恭做替死鬼,目的是为了坐上第一把交椅,最终让梁山泊接受朝廷招安。

这说明了作者施耐庵的内心矛盾:作者无法找到一个梁山泊义军既不接受朝廷招安,又有好的结局的平衡点。招安,势在必行。

另外,由于施耐庵的思想局限性,最终还是把梁山起义写成了《忠义水浒传》。这就决定了梁山起义悲剧的必然性。


初晓兒


《水浒》大家都很熟悉,我小的时候看水浒传的时候,特别不解为什么宋江一定要向朝廷招安呢?他们已经在梁山建立了自己的势力,为什么还要去获得朝廷的满意,而且在诏安的过程中他的奴婢阿谀奉承的嘴脸更是让人讨厌,看电视剧时差点吐血(侧面证明李雪健老师演技确实牛)很难让人理解这么多优秀的人为什么一定要上赶着去给朝廷卖力

其实让我们仔细的想一想,在当时的环境,诏安这一条路似乎是最好的选择,甚至是让众多的人多活几年的办法,这也可能是这些好汉们的最好出路。梁山的势力分布是比较复杂的,一部分是晁盖的兄弟们后来都跟宋江一起上了山,其余的就是各路的土匪或者是曾经反抗过朝廷的人。别小看这些人他们在原本的生活中还是有很高的地位的,尤其是那些反抗朝廷的人大多数都是想有一番的作为的。

于是宋江就想到各种的办法给朝廷游说,中间有的愿意招安,有的为了哥们义气碍于面子被招安,还有一批的小喽啰们他们最无所谓反正去那都是抱大腿,所以最后大家也只能诏安了。


希望的冀


这是个假设的问题。既然是假设,就只能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结合梁山人员构成和思想状态来分析回答。

首先回答问题:

梁山如果不被招安,没有什么好的结局,只有迟早被朝庭剿灭这一条路。

理由如下:

一、梁山人员构成和思想状况,就决定了梁山没有远大的前程。

梁山108人,上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目的不同,思想状态不同。

1、以林冲为代表的被逼上梁山。

也就是说,他们本意是不愿上梁山的,只是被逼所迫,才不得不上梁山。这里面除了以林冲为典型代表外,包括宋江也同样如此。宋江被官府捉住,第一次被救上山时,晁盖再三挽留,宋江死活不同意。

父亲明明训教宋江,小可不争随顺了哥哥,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之人,在世虽生何益?如哥哥不肯放宋江下山,情愿只就兄长手里乞死。

直到宋江题反诗被押到法场开刀问斩,晁盖带人再次把他救上梁山。宋江才在梁山入伙。

2、朝庭降将,被俘不得不归顺梁山。

这部分人如霹雳火秦明,双鞭呼延灼,大刀关胜,双枪将董平,急先锋索超,没羽箭张清等人。他们都是朝庭军官,被俘后不得不归顺梁山,并且成为梁山的中坚力量,比如马军五虎将,除了林冲以外,都是朝庭降将。

3、被坑蒙拐骗上的梁山。

最典型的是卢俊义,金枪将徐宁,扑天雕李应,美髯公朱仝,

不难想象,以上三种类型的人物,都不是甘心情愿上的梁山。但他们在梁山却占据了重要位置,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以上三部分,对招安是没有反感的。而且即垄断领导权,又掌握着话语权。

二、以武松,鲁智深等为代表的绿林好汉,以及其它各种原因上梁山的人员。

这部分人才是真正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银过快活日子的人员。他们与前面的人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人。他们肯定不愿意招安。但他们不是主要人物。关键时刻只能是闹一闹嚷一嚷。比如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人。但最后还是要听领导层的,他们也照样跟着人家走路。

通过对以上两类人物的分析,就可以看出,梁山如果不招安,其前景无非是以下两种情况:

1、短期内朝庭无法剿灭梁山。因为从当时梁山的实力讲,他们三败高俅,两胜童贯,攻城拔寨,战无不胜。其实力不可小觑!

2、随着时间推移,形势很快就会产生巨变。

一是他们不同于历史上其它农民起义军,开辟大片的根据地,并且以推翻朝庭改朝换代为政治纲领。梁山这伙人图的只是一时痛快。所以只占据水泊梁山的弹丸之地,这就预示出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

二是用不上多久,好汉们都已年老力衰。那时朝庭再发兵征讨,他们已没有了当年的战力和实力,轻易就会被朝庭剿灭。

三是那些朝庭降将和蒙骗来的人,能否甘于长久居于水泊之洼,都是个未知数。到时很可能没等到朝庭征剿,就已经先行散伙了。

结语:

综上,梁山如果不接受招安,根本就没有什么最好的结局,只能是被朝庭剿灭,或者是自消自灭。


文化一家人


解读梁山好汉归降朝廷的重要性,其实网上很多。比如,兵力、地理位置和成员构成比例等等。今天就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剖析,去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场景。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众36人在梁山泊(又名梁山泺)起义,率众攻打河朔、京东东路(治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转战青州、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至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间,攻陷十余州县城池。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阳军(治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古邳镇东),从沭阳乘船到达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西南海州区)。五月,宋江率众登岸后,遭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船只被焚,宋江战败被俘,起义失败。

当然了,这个是正史,宋江就是个刘邦式的“地痞流氓”,却没有刘邦的命。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农民起义次数最多的朝代。有宋三百多年,农民起义大大小小有数百次之多,宋江起义只是其中规模与影响都较小的一次。但因南宋时编印出版了《宣和遗事》,把宋江起义史事演义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现《水浒传》,将宋江起义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动感人。

在《水浒传》小说中,同正史记载不同的是梁山好汉108将最终都归降了朝廷。虽然最后成了朝廷的炮灰,保家卫国、除暴安良的义举感人肺腑。

那么,梁山好汉为何要接受招安?同时作为作者(施耐庵),为何一定要安排梁山好汉归降呢?需要肯定的是,施耐庵对于梁山好汉最终归降朝廷,绝对没有任何私心,招安是最好的结局。至于为什么?最后再说。

对于广大的读者朋友们来讲,认定招安是最好的结局,无非两点——军事力量,人员构成。

以前通过算过,在梁山最鼎盛时期,算上非作战人员,梁山约有十二万人(严重怀疑梁山是怎么乘下的)。十二万人,到底算不算多?相当于八分之一的大宋禁军?

这话是不能乱说的,八十万禁军是个虚数,梁山十二万人马更是虚数,更不能穿越到春秋战国动辄几十万的茬架。但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在征讨梁山的过程中,无论是关胜还是呼延灼,再者如黄信之流,大多数是州府提辖,团级干部居多,唯一的一个师级干部(秦明)却倒戈的非常快。

从朝廷派出的领兵将领就能看出,大宋朝根本没有把梁山放在眼里。要知道海湾战争期间,美国不过是派个中将,当然,扯远了。

再说人员构成,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宋江派掌权,二龙山安抚,降将派主流,这是对108将最基础的认知。作为领导人,招安符合宋江的诉求,也符合着降将派的需求。招安,或许在梁山没有大聚义之前,就已经画好了终点线。

如果就以上这么分析,今天说的就是废话了,现在刀叔给你讲重点。

搞清楚作者为何让梁山接受招安,其实不需要研究宋江的身份,你只需要了解“水泊梁山”到底如何而来。

梁山泊是后晋开运元年(944年),黄河决口于滑州,洪水淹没汴、曹、单、濮、郓五州之境,流入汶水,然后才在梁山周围形成湖泊。这样,才有了后来王伦、晁盖和宋江的革命根据地。

然后呢?你需要知道黄河在山东这个地方,屡次改道。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估计就是民国时期那位校长了。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汴梁守将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在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新河道经滑县南和濮阳、东明两县之间,再经山东省鄄城、巨鹿、嘉祥、金乡诸县汇入泗水,由泗入淮,夺淮入海。

也就是说在1128年,梁山泊“断流”了。那么撑死了到1200年,梁山泊也得成一个小土山。

你说这帮“好汉”还玩毛线?



小视频赶集


被官府剿灭!

首先,宋江就是一被朝廷通缉的要犯,他涉嫌危害阎婆惜。与此相同的还有武松,不管他们杀人是什么原因总归是要抓了调查的。次一点的还有却生辰纲的,打家却舍的,鸡鸣狗盗的。

其次还有得罪朝廷要员的,比如杨志、林冲等,朝廷要员巴不得找个机会整死他们。

然后还有一群惹祸包,比如李逵,简直就是粗野蛮横之极,情商之低。阮氏三雄时不时也会惹出些祸事。

这样一群人,天天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在官府眼里,十足的土匪,占有山为王,一日不除,心腹大患,他们本身也不会消停,一个人闹点事,一群人就会聚集闹事,迟早一天把官府弄到忍无可忍,出动官兵清剿。宋江做官出身,刁民见得太多,知道结局,招安之事,目标没错,错在实现路径!


学渣庆哥


当时,梁山好汉围绕是不是走招安之路产生过争议,有的如李魁等提议“进了京城,杀了那皇帝老二,”,有的提议仍然聚义山林,占山为王,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以宋江为首领的招安派坚持走忠君招安,博取功名,封妻荫子,认为这是正道。可以设想,如果不走招安之路,也不是无路可走。一是走历史上农民起义之路。当时社会政治矛盾日趋激烈,皇帝昏庸无能,奸臣当道,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汉越来越多,如果公开打出推翻赵宋王朝的旗号,振臂一呼,揭杆而起,在梁山既有基础上,招兵买马,扩充队伍,将会有很多义士积极响应,勇跃加入,起义队伍很快就壮大。梁山好汉这一核心团队人才济济,文武兼备,完全能够建设和带领起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有非常大的可能推翻赵宋王朝,改朝换代,书写自己的历史。二是割据一方,自立为王,与赵宋王朝划土而治,对恃而存。以梁山实力,完全可以做到。三是巩固好梁山根“根据地”,占山为王,盘居一方,聚合山林,喝酒吃肉。随机行事,边走边看。上述几条路走顺了,可能都不比招安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