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雄的遗言:看正史与小说的不同演绎下的曹操遗言

三国时期,是一段令人热血沸腾的时期,其间英雄辈出,奇谋不断。

无数英雄中,最突出的莫过于曹操了,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他是英雄,更是是枭雄、奸雄。

他活着时,令人或敬或畏,临终的遗言也令人感慨无比。



曹操的遗言或遗令,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正史,如《三国志》,二是小说,如《三国演义》。

小说脱胎于正史,但是也增加了艺术加工的成分。比较正史与小说的不同描写,我们也能由此了解在正史和小说的不同演绎下,曹操的形象有何区别。

枭雄的遗言:看正史与小说的不同演绎下的曹操遗言

曹操像


《三国志》记载的遗令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后不久便病逝了。

《三国志》中关于曹操的遗令是这样记载的:

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临终前,曹操交代曹丕关于他丧事的一些情况,要求丧事从简,薄葬,还要求将领士兵不得离开驻地,官员们各司其职,以防止动乱。

应该说,曹操的临终安排是很常规的安排,遗令很简短,这也符合正史珍惜笔墨的特点。

其实早在两年前,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月,曹操就发布一道《终令》安排过自己葬地一事;

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曹操将自己的墓地选择在邺城西门豹祠附近,这是曹操对自己死后的提前安排。

陆机发现的曹操《遗令》原文

曹操死后约四十年,曾任西晋著作郎的陆机,“游乎秘阁,而见魏武帝遗令”。

陆机在秘阁中整理皇室档案文献时看到了曹操的《遗令》原本。


枭雄的遗言:看正史与小说的不同演绎下的曹操遗言

陆机像


陆机发现的曹操《遗令》大概是这样的:

“吾夜半觉,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

吾有头病,自先著帻。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

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下施繐帐,朝脯设脯糒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履组卖。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

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曹操的这道《遗令》被史学家认为是真实可信的。


枭雄的遗言:看正史与小说的不同演绎下的曹操遗言

曹操剧照


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曹操极为人性的一面,他就是一个临死前不放心的父亲、老人。

曹操在病重前,感觉不好时,提前安排好后事。

他向儿子交代后事,甚至有些絮絮叨叨,反复叮嘱,连自己有头病,死后要戴巾帻这样的细节都交代清楚。

曹操事无巨细,全都嘱咐了一遍。

当年,陆机看到曹操的这道《遗令》时,深受触动,感慨万千,还写下了一篇《吊魏武帝文》。

《三国演义》中的版本

到了《三国演义》中,在罗贯中的笔下,曹操的临终安排变得复杂多了,无一不显示其“奸雄”本色了。

操曰:“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止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孤今病危,不能再与卿等相叙,特以家事相托。孤长子曹昂,刘氏所生,不幸早年殁于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卿等宜辅佐之。”曹洪等涕泣领命而出。

这段完全就是罗贯中的艺术加工了。


枭雄的遗言:看正史与小说的不同演绎下的曹操遗言


曹操临终前,对曹洪等大臣托孤,“特以家事相托”,这看起来也没有什么,但是因为曹操奸雄形象深入人心,这一番举动就显得不一般了。

毛宗岗就曾批注道:“但言家事,而不言国事,是老贼奸猾处。”

李渔批注道:“但言立丕自继,更不说到禅代事,何奸滑之极!”

还有人批评曹操临终前“独无一语及禅代之事,是欲使天下后世,信其无篡国之心;于是子孙蒙其恶名,而己则避之”,批评他让儿子背篡国罪名,怎一个“奸”字了得。


枭雄的遗言:看正史与小说的不同演绎下的曹操遗言

剧照


对曹洪等大臣交代完了,曹操还有两道遗令也是不一般。

操令近侍取平日所藏名香,分赐诸侍妾。且嘱曰:“吾死之后,汝等须勤习女工,多造丝履,卖之可以得钱自给。”又命诸妾多居于铜雀台中,每日设祭,必令女伎奏乐上食。

这道关于侍妾的遗令,是脱胎于真实的曹操遗令的。


枭雄的遗言:看正史与小说的不同演绎下的曹操遗言

铜雀台复原图


大多数人的看法是,奸雄曹操临死前也流露出儿女情长的一面,特意交代了侍妾的问题,有“分香卖履之令,以为平生奸伪,死见真性”。

不过对于不喜欢曹操的那些人来说,曹操此举“乃至死而犹伪也!”虚伪无比。

而且在罗贯中的笔下,曹操处置侍妾比真实的历史也大大不同。

罗贯中说“每日设祭”,而曹操本来是“不命祭”。

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

这道设疑冢七十二的遗令是家喻户晓的。

或者说这是正史中没有记载的,经过《三国演义》的传播而变的家喻户晓。

设七十二疑冢的操作,真正体现曹操奸诈的一面。


枭雄的遗言:看正史与小说的不同演绎下的曹操遗言

曹操剧照


“曹操既护其生前之身,又护其死后之身”,让人感叹“操真奸雄之尤哉”,死了还要欺人一次。

金圣叹曾批注道:“曹操平生无真,至死犹假,则分香卖履是也。临死无真,死后犹假,则疑冢七十二是也。”

相对于《三国志》和陆机发现的遗令,《三国演义》中曹操的遗言,更使得曹操的形象深入人心。

那就是一个字:奸!

历史小说不能等同于历史,这一点每个人都很清楚,但是由于小说的深入人心,很多人会情不自禁地将小说中的桥段视为真实历史,这便是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