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說常說某個武將用碗口粗的槍,碗口粗的槍能握得過來嗎?

蘇軾吾師


這完全是有可能的!看秦俑都是1.8~1.9的士兵,將軍必定更高大,比如宋朝經濟發達營養不成問題,所以士兵普遍身材高大,將軍都是身材和體格出類拔萃的,在中興四將圖像中嶽飛更是魁梧過其餘三人,所以正史上他單挑未曾輸過,你想象拿著碗口大的槍刺過去,就算沒有槍頭也能把人撞成內傷!要不,你想象戰場上,將軍對打,都是穿著護甲,還有金屬材質的護心鏡,那種現代表演用的紅纓槍能刺個透心涼嗎?紮在盔甲上都斷了!或者最多能多扎幾次,怎麼持久作戰?!所以槍桿材質一般都是木質,尤其是主將,那些槍挑上百人的,細的話除非金屬材質才有這樣持久性,不過金屬的又太重,不適合持久作戰,而且手心出汗後容易打滑脫手,木質的輕很多,粗一些可以保證不易折斷,且可以增加武器的穩定性,有助提高武器的穿透力!

就算是現代,NBA的球星單手可抓籃球,拿碗口大的武器不在話下


月明日朗照大地


這個問題,在古小說書裡經常有類似的描寫。碗口粗的槍桿不是沒有,只是舊時的碗直徑沒有現在的大而已。

記得小時看見老人喝酒,他們手裡拿著的酒杯只有牛眼睛般大,一次可以喝幾十杯;《水滸傳》裡武松景陽岡打虎時,喝了十八碗酒,後來醉打蔣門神,也喝了幾十碗,如不仔細分析,以現在的碗去衡量,武松的肚子豈不是一個酒罈子了嗎?

我們這裡歷史悠久,乃大明朝開疆拓土的首墾之地,遺留物件也比較豐富。記得有一次遷墳,挖出了幾個碗,好奇的我拿來看了看,和現在的碗大小上還是有區別。我們用來吃飯的碗口直徑一般在十公分,而明朝吃飯的碗只有六七公分,從這裡來看,古人用的盛器比現在的要小。

再說古人的體格能當武將的,身高應在一米八以上,這種人的手掌握著六七公分的槍桿應該是有可能的。所以,碗口粗的槍一旦使出來,一來可以威震對手,二來可以讓自己勝利增添信心。

當然,作為小說,虛構和誇張的成分是存在的,張飛一聲怒吼,就能把一個驍將嚇落馬下身亡,你相信嗎?


大浪淘沙Y


我們在考究這些問題時不應用質疑的態度,而是去尋找問題的可行性。古代人武將身材高大,兩米的奇人還是有一些的,在冷兵器時代,不然講究輕便靈活,不然講究力大勢沉。尤其是將軍騎馬的武器大多是長槍大刀這類重型兵器,用起來和電視裡演的不一樣,不可能生龍活虎的舞來舞去,應該講究一擊必殺,比如利用戰馬的突進力量突刺等。而且古代的碗,並沒有多大的碗口,結合下面兩張圖,我想,應該還是存在的。




反對負


都是小說誇張描述哪,何必當真,古代槍桿實際上還有很多是木杆的,碗口粗的槍桿,那得多大手,多大力氣才能握住

比如之餘關羽青龍偃月刀82斤,已經是神力驚人了,讀小說的人還可以接受的。

李元霸800斤一對錘,無奈如何不可能的,不可接受,四平山一戰,李元霸一人擊殺一百多萬人,這種屠殺也這樣核武器才能達到的效果

下圖,左邊是小說中的錘,右邊是實際戰場上的錘




緣起vs臨界


小說創作自然有些誇張成分,而我們在讀的時候習慣把自己代入其中,想想自己,再看看碗口,這根本就不可能嘛!所以才懷疑沒有碗口粗細的槍。

古董碗我們都見過,和現代的大小也差不多,如果小到能讓我們勉強握住,那就不叫碗,該叫盅了。

我以前也一直對這個問題抱有懷疑態度,認為是不可能的,直到我在網上看到了幾張照片,我才豁然開朗,原來古代的大將並不是你我這樣的普通人,碗口粗細一點也不誇張,恰恰相反,如果和我們平常見到的紅纓槍一樣粗,這個大將根本就沒法用。


詩魔獨孤求踹


藝術加工而已。《宋史》記載,岳雲的大錘是40斤,這應該是有記錄的最重的武器了。至於關羽82斤的大刀,那純粹是藝術加工,因為在東漢末年,還沒有青龍偃月刀這種武器。另外,打仗是一個力氣活,也是一個耐力活,拿著100斤的大錘是厲害,但是你能砸中別人嗎?你能持續砸幾下?更重要的,根據生物進化論,隨著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提高,人的身體素質是在不斷增強的,所以說在古代那種生活水平,人們的身體狀況不可能比現在人高,即使有,那也是極個別的存在。所以說,拿著幾十上百斤的武器大戰幾百回合,甚至像張飛夜戰馬超那樣的,一打一天一夜,聽聽就行了,不要太當真。不要把藝術當歷史,藝術源於生活,但是高於生活。


小兵2233


碗口粗的槍一一

碗口粗是一種雄勢的口語詞,用在小說中是合情合理的,沒有任何不適之處。

大碗也是碗,小碗也是碗,讀者自己謀量著領會神意。

三碗不過崗,說明灑烈。三碗肯定不是大海碗,自然而然渴酒的碗大不到那裡去。





白雲3498


西遊記裡描寫金箍棒:迎風一晃,碗口粗細、兩丈長短[呲牙],一來是誇張手法,二來是孫悟空騰空使棒。評書演義裡描寫大將兵刃一般都是鴨子(蛋)粗細,如果是混鐵打造已經十分重了,即便是硬木做杆也不是一般人能耍的,所以碗口粗細的主要是突出人物形象,“力大無窮、萬人難敵”[靈光一閃]。古今大力士也可以對比一下[呲牙]







身在華夏屢自在


這個碗口粗一般指的是茶碗,而且明知道是小說裡的形容詞還較真,還拿出來問大家[敲打]我也是真夠閒的,居然還回答你了[汗]



超級開膛手Jack


這個電視裡常演,就是那個撞門的,一群人抱著撞門,碗口粗,就那個。那為什麼武將拿這個呢?武將拿這個,一個可能是正準備撞門呢,結果敵人衝來了,他就只能用這個比劃一下了。要不然,就是武將一般比較喜歡喝酒,喝高了,敵人來了,他正在酒勁上,管你那個呢,拿起件東西就上。他根本不知自己拿的什麼,對手也不知道。你想啊,武將拿槍,不能像鬼子進村似的,貓著腰,端著。他就是順勢提著,或者擱在馬背上。兩軍交鋒,生死時刻,哪能看那麼清楚呢!對方打眼一看,這武將厲害,槍都碗口粗……他來不及推理,這是怎麼回事呢?他不會想,你就是提著一隻鞋,作為對手他也要衝過來拼命,先打了再說。可是,一打就亂了套了,戰場上,你不是想跟誰打跟誰打,他根本搞不清跟誰打的。打完了以後,回頭一想,今天這一仗贏得不容易,對手多厲害呀!碗口粗的槍!然後就跟別人說,然後以訛傳訛就有這個事了。說書的到軍營說書,也蒐集素材,這些個軍人就有模有樣地說了這個事——第一手資料呀!說書的覺得這個資料很好,拿回去用到書裡了。別的說書的一看,這小子說書火了,為什麼?偷偷一聽,槍都碗口粗,比自己說得厲害多了,也學會了,回去也這麼說。說來說去,就成套路了。至於這個事怎麼來的,就沒人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