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大战蚩尤,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阪泉之战以后,《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黄帝大战蚩尤,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关于涿鹿之战的记载较阪泉之战丰富得多,其中时代较早的是《逸周书·尝麦》:"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

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

黄帝大战蚩尤,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逸周书》关于涿鹿之战的追述,虽然掺进了后人的思想和理解,仍是研究涿鹿之战难得的重要历史文献,由这段记载可知,战争起于蚩尤西向侵掠,炎帝大败,疆土全无,转向黄帝求助,引起黄帝、蚩尤的涿鹿之战。

黄帝大战蚩尤,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蚩尤作大雾弥漫三天三夜,黄帝之臣风后在北斗星座的启示下,发明了指南车,才冲出大雾。

黄帝大战蚩尤,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由此可见,黄帝能够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指南车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关于指南车现在也给出了很多观点,很多人都以为当时采用的是磁场技术,类似于司南。但是更多的线索指明并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指南车采用的是一种我们至今都是未知领域的对天体研究的技术方法。

黄帝大战蚩尤,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5000年前,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风后为丞相,效法斗机,作指南车,于大雾之中,以别四方,用《八阵图》兵阵,打垮了毫无阵法的蚩尤部队。黄帝遂禽杀蚩尤而即帝位,故后常建指南车。

“斗机”据说就是北斗七星:

黄帝大战蚩尤,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北斗七颗中国星名由斗口至斗柄连线顺序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前四颗称“斗魁”,又称“璇玑”;后三颗称“斗柄”,又称“玉衡”。

《淮南子》:“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指的是黄昏时观测斗柄的指向来确定季节的方法,这称为“周年视运动”,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看,“周年视运动”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引起的。又因地球的自转,北斗星每天也在围绕北天极做圆周运动,这称为“周日视运动”。

黄帝大战蚩尤,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中国古人认为“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今天总算找到依据:“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周年视运动”1圈对应于“周日视运动”365圈。北斗星的“周年视运动”和“周日视运动”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进行着。

古人根据天文记录的经验,通过观察北斗星的“周年视运动”而判断季节,通过观察北斗星的“周日视运动”而判断时辰。

黄帝大战蚩尤,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

“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就是把北斗星的“周日视运动”当做轮子,把北斗星的“周年视运动”当做车身,再观察其转动方向的“周而复始”:如常一日为24小时,那么轮子作365圈“周日视运动”对应于车身作1圈“周年视运动”。

如果一日为365天,那么轮子的1圈“周日视运动”对应于车身的1圈“周年视运动”,这时轮子的转动1圈等于车子的转动1圈。根据左右轮子转动角度的差值就可以知道车子转动的角度。

黄帝大战蚩尤,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现在我们的技术是可以做出这种指南车,但是要做到当时那种观察天体运行,寻找规律就可以生产如此利器的技术水平在目前看来还是很不现实,我们目前对天体的探索几乎还是处于未迈出家门的地步,更别说是应用这些规律了。

至于在4000多年以前,没有天文望远镜的黄帝时代,先贤为何对天象如此了解,又如何制造出指南车的?

有人说这是后世史书夸大的说法。

也有人说这是外星来客参与了战争的结果。

更有人认为三皇五帝时期应该处于上个文明纪元的末期!只是因为战争的原因,让我们的祖先无法分辨三皇五帝到底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也许我们中国人是上个文明幸存者的后代吧!因为除了指南车外,古代还有很多的科技的原理让现代人都叹为观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