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小贴士:家庭成员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目前正处于爆发期,除了尽量不与外界的陌生人接触之外,家中成员如果出现可疑症状也要高度重视。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判断哪些症状需要前往就医呢?在家中隔离观察又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呢?下面我们来详细告诉您应该怎么做。


抗疫小贴士:家庭成员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家庭成员出现可疑症状时的建议

若家人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疑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轻度纳差、乏力、精神稍差、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心慌、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等症状),应根据病情及时就医。
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生自己的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史,以及发病后接触过什么人,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
患者的家庭成员应佩戴口罩,与无症状的其他家庭成员保持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
若家庭中有人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其他家庭成员如果经判定为密切接触者,应接受14天医学观察。
对有症状的家庭成员经常接触的地方和物品进行消毒。
外出就医时应该避免乘坐地铁、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


抗疫小贴士:家庭成员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什么情况下可以居家隔离观察?

密切接触者或可疑暴露者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包括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目前,各地主要采取的是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被观察对象自最后一次与病例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或可疑暴露后14天。观察期满未发病者可恢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建议如下:
将密切接触者安置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拒绝一切探访。
限制密切接触者活动,最小化密切接触者和家庭成员活动公共区域。确保公共区域(厨房、浴室等)通风良好(保持窗户开启)。
家庭成员应住在不同房间,如条件不允许,和密切接触者至少保持1米距离。
其他家庭成员进入密切接触者居住空间时应佩戴口罩,口罩需紧贴面部,在居住空间中不要接触和调整口罩。
口罩因分泌物变湿、变脏,必须立即更换,摘下并丢弃口罩之后,进行双手清洗。


与密切接触者有任何直接接触,或离开密切接触者居住空间后,需清洁双手。准备食物、饭前便后也均应清洁双手。如果双手不是很脏,可用酒精免洗液清洁。如双手比较脏,则是用洗手液和流水清洗(注意酒精使用安全,避免意外吞食或引发火灾)。
使用洗手液和流水洗手时,最好使用一次性擦手纸。如果没有,用洁净的毛巾擦拭,毛巾变湿时需要更换。
偶然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来捂住口鼻的材料可直接丢弃,或使用之后正确清洗(如用普通的肥皂/洗涤剂和清水清洗)。
家属应尽量减少与密切接触者及其用品接触。如避免共用牙刷、香烟、餐具、饭菜、饮料、毛巾、浴巾、床单等。餐具使用后应使用洗涤剂和清水清洗。
推荐使用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消毒剂,每天频繁清洁、消毒家庭成员经常触碰的物品,如床头柜、床架及其他卧室家具。至少每天清洁、消毒浴室和厕所表面一次。
使用普通洗衣皂和清水清洗密切接触者衣物、床单、浴巾、毛巾等,或者用洗衣机以60~90℃水和普通家用洗衣液清洗,然后完全干燥上述物品。将密切接触者使用的床品放入洗衣袋。不要甩动衣物,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自己的衣物。

戴好口罩、一次性手套和保护性衣物(如塑料围裙)再去清洁和触碰被密切接触者的人体分泌物污染的物体表面、衣物或床品。戴手套前、脱手套后要进行双手清洁及消毒。
若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出现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轻度纳差、乏力、精神稍差、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心慌、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等,应立即就医。

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如何做好防护?

人群对新型冠状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老年人、青壮年以及儿童均有发病。老人、儿童应做好日常防护,勤洗手,外出戴口罩,注意平衡膳食,合理营养,适度运动,保持居住环境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普通家庭如何做好居家消毒?
在疾病流行期间,外出回家后,应及时用洗手液和流水洗手,或用含醇洗手液消毒剂进行手消毒。桌椅等物体表面每天做好清洁,并定期消毒;有客人(身体健康状况不明)来访后,及时对室内相关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可选择合法有效的消毒剂或消毒湿巾擦拭消毒。室内做好通风换气,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冬天开窗通风时,需注意避免室内外温差大而引起感冒。物体表面可选择二氧化氯等含氯消毒剂或消毒湿巾擦拭。手、皮肤建议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如碘伏、含氯消毒剂和过氧化氢消毒剂等手皮肤消毒剂或速干手消毒剂擦拭消毒。

抗疫小贴士:家庭成员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家中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应如何消毒?
患者离开后(如住院、死亡、解除隔离等),应进行终末消毒。病家终末消毒的对象包括:住室地面、墙壁、桌椅等家具台面、门把手、患者餐饮具、衣服和被褥等生活用品、玩具、卫生间等。终末消毒一般由专业人员完成,具体可联系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其他家庭成员为密切接触者,应接受14天医学观察。

一般疾病就医时如何做好防护?

在此非常时期,原则上尽可能少去或不去医院,除非必须立即就医的急症、危重症患者。如果必须去就医,应就近选择能满足需求的、门诊量较少的医疗机构;如果必须去医院,公众只做必须的、急需的医疗检查和医疗操作,其他项目和操作尽可能择期补做;如果可以选择就诊科室,尽可能避开发热门诊、急诊等诊室。
若需前往医院,尽可能事先网络或电话了解拟就诊医疗机构情况,做好预约和准备,熟悉医院科室布局和步骤流程,尽可能减少就诊时间。
前往医院的路上和在医院内,患者与陪同家属均应该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如果可以,应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院。
随时保持手卫生,准备便携含酒精成分免洗洗手液。在路上和医院时,人与人之间尽可能保持距离(至少1米)。
若路途中污染了交通工具,建议使用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消毒剂,对所有被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污染的表面进行消毒。
尽量避免用手接触口、眼、鼻,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


接触医院门把手、门帘、医生白大衣等医院物品后,尽量使用手部消毒液,如果不能及时手部消毒,不要接触口、眼、鼻。医院就诊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医院停留时间。
患者返家后,立即更换衣服,流水认真洗手,衣物尽快清洗。
若出现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根据病情及时就诊,并向接诊医师告知过去2周的活动史。

如何正确洗手?
在流水下,淋湿双手。
取适量洗手液(肥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认真搓双手至少15秒。
在流水下彻底冲净双手。
擦干双手,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抗疫小贴士:家庭成员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抗疫小贴士:家庭成员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