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飯圈女孩” 看年輕一代的優點和缺點


從“飯圈女孩” 看年輕一代的優點和缺點

先從新冠肺炎疫情中發生的一件小事講起。當湖北各大醫院相繼發出物資求助公告之後,各種民間物資救援隊伍紛紛起來響應,其中有一支隊伍引人注目:一些明星的粉絲行動起來,馳援前方。這些粉絲被人們稱為“飯圈女孩”。在“飯圈”中,公益應援是一種很常見的行為,粉絲們會聯合起來做公益活動,為自己的偶像贏得更多美譽。從“飯圈女孩” 的身上,能看出年輕一代的一些優點和缺點,而這些特點,可以成為理解年輕一代的線索。


必須要澄清一下。首先,並不是說,現在的年輕人都在玩“飯圈”。屬於年輕人的世界很多,“飯圈”只是其中的一個。B站、快手、小紅書、電競、音樂節,到處都能看到年輕人。用年輕人的話來說,他們是“圈地自萌”,也就是說,自己劃定個範圍,自己在裡面嗨。其次,“飯圈女孩”的提法代表了一種刻板印象。雖然演藝明星的粉絲中女孩居多,但也有男孩,也有成年人。我們在調研“飯圈女孩”的時候,採訪了大學生、中學生和小學生,也採訪了程序員、“海歸”,甚至清華大學的哲學系研究生。雖然“飯圈女孩”之間也有巨大差異,但這是一種來自年輕人的小趨勢,這種小趨勢有可能會影響到中國社會未來的變化。


“飯圈女孩”給我留下最深的三個印象是:第一,她們是具有強大組織能力的“行動派”;第二,她們是顛覆了“愛豆”(偶像)與粉絲關係的“翻唱者”;第三,她們是生活在自己世界裡的“部落人”。


“飯圈女孩”是具有強大組織能力的“行動派”。飯圈女孩大多是中學生、大學生,年紀輕輕,沒有太多的社會閱歷,但是,她們能很快組織起全國粉絲會,各地還有分會,粉絲會里還有各種分工:淨化、打投、反黑、控評、網宣、輪博,紀律嚴明、分工細密。她們還組織線下活動,叫線下應援。應援活動的準備流程大概是這樣的:先要把人湊起來,拉群、分組、制定完整的活動方案。應援的前一天去現場踩點、物資入場。現場工作組分為線上負責人、線上聯絡人、線下統籌、專門負責發門票的小組、應援物資發放組、燈牌租借組、現場秩序維護組、場內應援組、後勤組、特別組等等。反應迅速、組織嚴密、參與積極、賬目透明,這都是“飯圈女孩”在常年應援活動中訓練出來的過硬本領。這次,她們把這種戰鬥力用在了馳援武漢的行動中。


“飯圈女孩”是顛覆了“愛豆”與粉絲關係的“翻唱者”。在傳統的偶像與粉絲關係中,粉絲是崇拜者,偶像並不會因為粉絲的好惡改變自己的風格,因為他們知道,粉絲喜歡的就是自己所堅持的獨特風格。飯圈的“愛豆”和粉絲之間的關係卻是雙向的,“愛豆”和粉絲,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一個匍匐在下的關係。在“飯圈女孩”看來,“愛豆”的成功與榮耀都要歸於粉絲。這就帶來一個新的現象:“愛豆”們會偷偷地混在粉絲的線上社群裡,聽他們如何議論自己。粉絲說他胖了, 過不了兩天,“愛豆”就會在微博裡發出一張在健身房擼鐵的照片。粉絲說,染黃頭髮不好看,下次再出來,“愛豆”就染回黑色了。現在的粉絲,更在意的不是追星,而是自我的表達,而偶像的魅力已經不僅僅在於個人的實力,更多地在於他們和粉絲之間互動的能力。


“飯圈女孩”是生活在自己世界裡的“部落人”。這跟互聯網世界的特點有關。在網上跟人交流過,你就會有這種感受:網絡是一個極其容易傷人的地方。這對年輕人脆弱的小心靈來說,更容易帶來傷害,於是,他們更容易抱團取暖。“飯圈”的組織嚴密程度會超出你的想象,她們有自己的篩選機制。加入這個群體之後,個體的力量突然被放大,但是,遺憾的是,個體的差異也隨之被抹殺。要是敢發表跟群體不一樣的言論,就會被群嘲,被踢出去、開除“粉籍”。過去,是明星之間的“互撕”,現在呢,變成了粉絲之間的大戰。茶杯裡的風暴,瞬間就會變成網絡世界中的海嘯。


理解了“飯圈女孩”的特點,我們才能理解在組織管理中可能存在的代溝。從表面上看,年輕一代和年長一代的差異是,年輕一代不喜歡工作時間太長,不喜歡科層制,不喜歡KPI考核,不喜歡打卡,不喜歡上夜班。但真的是這樣嗎?我在調研“飯圈”時,觀察到的現象是,在“飯圈”裡,有嚴格的科層制,比如,他們有全國粉絲會,各地有分會,分成好多不同職能的小組,分工很細。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KPI考核,每天都要去打卡的,而且,大部分粉絲都是下班之後去打卡,也就是說,他們上的是夜班。


再舉一個更具體的例子。有個綜藝圈子裡的明星叫楊超越。2019年,楊超越的粉絲中有一群碼農,發起了一場非常“硬核”的楊超越編程大賽。這個比賽完全是粉絲們自發組織的,但很快就火了起來。在很短的報名時間內,一共有331個團隊立項。做什麼的都有:有的做休閒遊戲,有的做大數據平臺,有的做人臉識別,有的做詞雲項目,有的做小程序,有的做智能機器人,有的做資訊閱讀。經過幾輪評比,最後評選出了前十名。這前十名中游戲居多,比如頗像“塞爾達傳說”的“超越傳說”、劇情複雜的“超越幻想錄”,也有實用的軟件工具,比如“超越粉絲大數據地圖可視化”,還有方便粉絲應援的“智能燈牌與多燈牌聯動系統”“超越助理已上線”等。排名第八的“超越沖沖衝”是個跑酷遊戲,開發者是四名小學生。


這些參加楊超越編程大賽的程序員,說不定就是那些互聯網巨頭裡的員工。為什麼這些員工做老闆佈置的工作時,會抱怨996,但楊超越編程大賽,一沒股權,二沒獎金,三沒提拔,他們卻能如此投入呢?


這說明,能夠激勵年輕一代的東西變了。年長一代看重的是物質生活的成功,年輕一代看重的是自我價值的實現。他們評判一份工作好不好,不會只看薪酬,也不會只看這份工作穩定不穩定,他們會問:這份工作有意思沒意思?這個企業好玩不好玩?沒意思的工作他們不要,不好玩的企業他們不去。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像“飯圈” 這樣的新型組織開始興起。這跟我們熟悉的企業很不一樣。企業需要一套完整的制度,相對固定的內部成員, 要有一套上下有別的科層制,可是,在年輕人看來,不就是湊在一起幹一件事嗎,乘興而來,興盡而散,何必非要搞一個企業。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對於生下來就是網絡世界原住民的年輕人來說,遊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遊戲。你要是打遊戲,角色是可以自己設置的,要是選了一個角色,玩到一半覺得沒意思呢?沒關係,再註冊一個新的角色就好啊。在年輕人看來,生活可以有大號小號,這就是為什麼所謂的“斜槓青年”越來越多,也就是,他們在生活中習慣扮演多重角色。


年輕一代的行動能力更強,自我表達慾望更強烈,更習慣虛擬世界的規則,年輕一代也會更以自我為中心,更隨意任性,更不尊重權威和科層制。那怎麼辦?好的領導,應該學會讀懂年輕一代,改變企業的組織形態。有些事情年輕一代做得不如上一代人好,有些事情,年輕一代一定做得比上一代好。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這才叫好的領導。


(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