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并没有"娘子军",花木兰怎样隐藏身份?木兰辞早就给出答案

花木兰,乃是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古代巾帼英雄。后人为了纪念花木兰,修建了不少关于她的旅游景点以及祠堂。近现代文艺工作者,根据花木兰为原型,拍摄了不少动画片,电影等作品。花木兰替父从军这件事情,可以说经久不衰,其中的细节就不用笔者过多赘述。然而,花木兰为何从军十二载,同僚无一人能发现她是女儿身?关于这个问题,也有不少网络作者给出他们的解答,听上去都很有道理。只是笔者认为,其实早在《木兰辞》当中,就已经针对花木兰隐藏女儿身给出了答案。

北魏并没有

花木兰,大约是公元410年左右参军,活动时间是在北魏太武拓跋焘统治期间。北魏是南北朝时期,颇有实力的军事强国。这个国家并非正统中原政权,其创始者拓跋家族是地道的鲜卑族。因此不少人觉得,花木兰或许也是少数民族的人士,不过这些都没有任何确切记载。北魏于公元430年左右,正式统一北方。此前北魏与接壤的柔然相互征伐不断,拓跋焘执政时,北魏迎来了军事上极大的发展。

北魏并没有

所以北魏此时战事频繁,才会大规模的从民间征兵。上至60岁下至16岁的男子,必须要听从调遣派往前线。有不少人觉得,之所以花木兰能保证女儿身不被发现,就是因为鲜卑的军队里,有一支特殊的"娘子军"。如此说来,花木兰正大光明以女战士的身份代父从军。这样或许也能说得通,但是笔者查阅不少南北朝的史书,还有蔡老的著作《南北史通俗演义》;均没有发现北魏有什么"娘子军"的记载。因此这部分的想法,可能非常理想化,但没有确切史料为佐证。

北魏并没有

然而《木兰辞》这首诗句,虽然听上去很可能是为了纪念花木兰,人为创造出的艺术作品。只是笔者认为,《木兰辞》也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首先《木兰辞》已经写得很清楚,花木兰从军归来,穿上女装,引起十里八乡的轰动。甚至花木兰女扮男装,竟流传千年之久。所以花木兰真实身份,之前并未被揭穿,才会引起轰动。首先笔者觉得,花木兰形象,或许不如如今的影视作品,那么娇艳妩媚。换句话来说,花木兰之所以能与同僚朝夕相处10多年并未被发现,她的长相,或者说体格应该偏男性化。这就好比现在,某些少数民族的妇女朋友,体格还有长相比较"粗狂"。

北魏并没有

而且我们也要看看花木兰,是不是真的要上前线杀敌?因为一支军队的构成,并不仅仅只有步兵和骑兵,其中还有很多兵种相辅相成。花木兰虽然和不少男兵朝夕相处,但她或许并不是一线的排头兵,很有可能是传令兵或者侦察兵。因为《木兰辞》当中,花木兰离开家之前,先去东市买骏马。不少历史文献,对于花木兰骑马的描写比较多。所以《木兰辞》里已经有所透露,花木兰应该并不是普通的步兵。步兵不可能长时间骑马,花木兰应该是类似侦察以及传令兵。这种兵集体活动少,独立行动比较多,属于军队的斥候,以及沟通信息处理其他事情。

北魏并没有

同时,《木兰辞》最后两句,"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其实就能很好的证明女儿身份,并没有被同僚所察觉。这一句已经非常点题,花木兰军队中隐藏真实身份非常成功。之前的几句,比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样也能证明花木兰的身份,并没有人能察觉。若不是花木兰回到家中,自己卸下戎装,说不定花木兰会被其他同僚,误认为是男性。因此结合之前的判断笔者认为,花木兰属于军队当中的传令兵或者侦察兵。长时间骑马单独活动,深入到敌后或者是最前方探听消息。花木兰有很大的便利条件,隐藏自己的身份。加上北魏时期,鲜卑族骑兵会自己带仆从,睡独立帐篷。

北魏并没有

因此《木兰辞》这首诗,已经给出非常权威的答案。花木兰并不是大头兵,不需要与同僚住的很近。战场上花木兰以收集情报,侦查打探消息为主,因此更能方便隐藏真实身份。且少数部族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习俗,也能方便花木兰隐藏真实身份。综上所述,《木兰辞》对于花木兰如何隐藏真实身份,早就给出了答案。

参考文献:木兰辞、南北朝通俗演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