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並沒有"娘子軍",花木蘭怎樣隱藏身份?木蘭辭早就給出答案

花木蘭,乃是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古代巾幗英雄。後人為了紀念花木蘭,修建了不少關於她的旅遊景點以及祠堂。近現代文藝工作者,根據花木蘭為原型,拍攝了不少動畫片,電影等作品。花木蘭替父從軍這件事情,可以說經久不衰,其中的細節就不用筆者過多贅述。然而,花木蘭為何從軍十二載,同僚無一人能發現她是女兒身?關於這個問題,也有不少網絡作者給出他們的解答,聽上去都很有道理。只是筆者認為,其實早在《木蘭辭》當中,就已經針對花木蘭隱藏女兒身給出了答案。

北魏並沒有

花木蘭,大約是公元410年左右參軍,活動時間是在北魏太武拓跋燾統治期間。北魏是南北朝時期,頗有實力的軍事強國。這個國家並非正統中原政權,其創始者拓跋家族是地道的鮮卑族。因此不少人覺得,花木蘭或許也是少數民族的人士,不過這些都沒有任何確切記載。北魏於公元430年左右,正式統一北方。此前北魏與接壤的柔然相互征伐不斷,拓跋燾執政時,北魏迎來了軍事上極大的發展。

北魏並沒有

所以北魏此時戰事頻繁,才會大規模的從民間徵兵。上至60歲下至16歲的男子,必須要聽從調遣派往前線。有不少人覺得,之所以花木蘭能保證女兒身不被發現,就是因為鮮卑的軍隊裡,有一支特殊的"娘子軍"。如此說來,花木蘭正大光明以女戰士的身份代父從軍。這樣或許也能說得通,但是筆者查閱不少南北朝的史書,還有蔡老的著作《南北史通俗演義》;均沒有發現北魏有什麼"娘子軍"的記載。因此這部分的想法,可能非常理想化,但沒有確切史料為佐證。

北魏並沒有

然而《木蘭辭》這首詩句,雖然聽上去很可能是為了紀念花木蘭,人為創造出的藝術作品。只是筆者認為,《木蘭辭》也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首先《木蘭辭》已經寫得很清楚,花木蘭從軍歸來,穿上女裝,引起十里八鄉的轟動。甚至花木蘭女扮男裝,竟流傳千年之久。所以花木蘭真實身份,之前並未被揭穿,才會引起轟動。首先筆者覺得,花木蘭形象,或許不如如今的影視作品,那麼嬌豔嫵媚。換句話來說,花木蘭之所以能與同僚朝夕相處10多年並未被發現,她的長相,或者說體格應該偏男性化。這就好比現在,某些少數民族的婦女朋友,體格還有長相比較"粗狂"。

北魏並沒有

而且我們也要看看花木蘭,是不是真的要上前線殺敵?因為一支軍隊的構成,並不僅僅只有步兵和騎兵,其中還有很多兵種相輔相成。花木蘭雖然和不少男兵朝夕相處,但她或許並不是一線的排頭兵,很有可能是傳令兵或者偵察兵。因為《木蘭辭》當中,花木蘭離開家之前,先去東市買駿馬。不少歷史文獻,對於花木蘭騎馬的描寫比較多。所以《木蘭辭》裡已經有所透露,花木蘭應該並不是普通的步兵。步兵不可能長時間騎馬,花木蘭應該是類似偵察以及傳令兵。這種兵集體活動少,獨立行動比較多,屬於軍隊的斥候,以及溝通信息處理其他事情。

北魏並沒有

同時,《木蘭辭》最後兩句,"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其實就能很好的證明女兒身份,並沒有被同僚所察覺。這一句已經非常點題,花木蘭軍隊中隱藏真實身份非常成功。之前的幾句,比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同樣也能證明花木蘭的身份,並沒有人能察覺。若不是花木蘭回到家中,自己卸下戎裝,說不定花木蘭會被其他同僚,誤認為是男性。因此結合之前的判斷筆者認為,花木蘭屬於軍隊當中的傳令兵或者偵察兵。長時間騎馬單獨活動,深入到敵後或者是最前方探聽消息。花木蘭有很大的便利條件,隱藏自己的身份。加上北魏時期,鮮卑族騎兵會自己帶僕從,睡獨立帳篷。

北魏並沒有

因此《木蘭辭》這首詩,已經給出非常權威的答案。花木蘭並不是大頭兵,不需要與同僚住的很近。戰場上花木蘭以收集情報,偵查打探消息為主,因此更能方便隱藏真實身份。且少數部族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習俗,也能方便花木蘭隱藏真實身份。綜上所述,《木蘭辭》對於花木蘭如何隱藏真實身份,早就給出了答案。

參考文獻:木蘭辭、南北朝通俗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