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三国谁最具备武将品格?为什么?

神笔李通


欢迎来看子正寻道。

导读:三国时代可谓是人才辈出,既有优秀的谋臣,又有勇猛的武将。在乱世之中,要想崛起为一方诸侯,光有谋臣可不行,还得有冲锋陷阵的武将。后来曹操、刘备以及孙权能够各霸一方,离不开手下的众多将领。曹操有所谓的五子良将,分别为:张辽、徐晃、于禁、乐进、张郃;刘备则有后世称颂的五虎上将,分别为: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至于孙权,手下也有周泰、甘宁、丁奉以及老将程普、黄盖等人。三国之间相互鼎立的原因之一,便是这些武将之间旗鼓相当。

当然三国时代的武将多如繁星,若论起武将品格,则有优有劣。衡量一个武将的品格,大概就是忠诚度、武力高低和智谋水平。能够在这三方面打高分的武将,那可就不多了。大多数的武将,都具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比如:吕布,他的勇猛不用怀疑,可是反复背叛的行为,则丧失了最基本的忠诚品格。又比如:颜良,他对于主公袁绍非常忠诚,但武力水平不够,在白马之战中被关羽一刀斩于马下,使得袁绍大军遭到了初步的失败。还有马谡,则是因为智谋水平有所欠缺,屯兵于山上,导致街亭之战失败,破坏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其实优秀的武将,在三国时期也有,而且不止一个人,若要选出一个最优秀的,那就只能勉为其难,让张辽和赵云并列第一。从客观上,稍微倾向于张辽。对此下面稍微分析一下。

其一:张辽具有忠诚的品德。

在东汉末年,张辽受到丁原的指派,统兵赶赴洛阳去支持何进。可是还没到洛阳,何进就已经被杀了,于是张辽只能呆在掌握朝政大权的董卓手下。后来董卓被杀后,张辽就一直跟随吕布。期间吕布一直四处征战,张辽作为他的部将,始终不离不弃。无论是兖州战曹操,还是徐州驱逐刘备,张辽始终为吕布冲锋陷阵。其实吕布并不是一个英明之主,明眼人就能看出,张辽也不例外。可他还是尽心尽力的支持吕布,没有任何反叛之心。

后来吕布被曹操擒获以后,张辽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与吕布形成了鲜明对比。曹操因为怜惜张辽的忠诚和武力,用行动感化了他。从此张辽一直追随在曹操身边,为他南征北战,直到去世。

其二:张辽具有高超的武力。

由于出生于东汉的北部边疆,张辽从小就善于骑马打仗。正是因为他有强悍的武力,才被丁原选中,让他前往洛阳协助何进。在吕布手下时,张辽也是一名强悍的武将,可以同曹操手下的猛将对战,也可以配合吕布大战关羽、张飞。等到张辽跟随曹操以后,也多次冲锋陷阵。尤其是曹操讨伐北方乌桓时,在白狼山之战中,张辽率领先锋部队猛烈突击,大破乌桓军队,并且斩杀了单于蹋顿。因此张辽的武力,在三国时期,处于一流阵营。

其三:张辽具有谋略,善于捕捉战机。

在曹操手下时,张辽充分展示了自身的谋略水平,能够做到随机应变。之前张辽与夏侯渊讨伐昌豨时,把东海郡围困了几个月,曹军的粮草都要耗尽了,还没有取得胜利。这时众将都认为应该先撤回军队,再相时而动。可张辽在仔细观察后,发现昌豨有投降的趋势,于是对夏侯渊说,自己可以说降昌豨。后来张辽孤身一人前往昌豨家中,成功说服他归顺曹操。

赤壁之战后,曹操返回北方,留下张辽、李典和乐进守卫合肥。面对孙权的大军来攻,张辽毫不畏惧。在摸清吴军的弱点后,他亲自率领八百人袭击孙权的营垒,由于猝不及防,孙权被打得大败。这一次胜利,体现出了张辽高超的指挥艺术,并且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

总的来说,张辽的表现相当优秀。无论是忠诚方面,还是武力水平,以及最考验武将的智谋能力,都堪称一流。或许看出了张辽才能卓著,曹操在西征张鲁时,敢于交给他防范东吴的重任。


子正寻道


先回答问题,我认为最具备的是谁?答案是:典韦和张辽。为什么呢?听我慢慢分析。

虽然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在三国这个能人辈出的时代好像弄个排行榜是挺难的,背景帝一大堆,同样的厉害的角色也是一大堆。那么一个好的武将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呢?

首先武力值不能低,其次忠诚义气,光明磊落,公私分明,其次具备一定的谋略,上阵可以冲锋陷阵,退则可以镇守一方。好了,那么我们来分别看一下这两个人。

典韦

典韦这个人《三国演义》介绍得较少,身材魁梧,臂力惊人,最初是被慕为陷阵,什么是陷阵,那就是像敢死队一样,打战冲在最前面的,一般都是九死一生,濮阳战吕布时(这里不是说典韦与吕布单挑),表现出色被曹操任命为校尉,负责保护曹操安全,直到在宛城曹操因为沾花惹草,惹火上身,为了保护曹操而死。武力这个不用说,当时双戟被偷,仍然赤手空拳杀了近百人,忠义就更加不用提了,但是典韦是什么,那是喝醉后,仍然没忘记自己的责任,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才有“马上吕布,马下典韦”的说法,才有“古之恶来”的赞誉

张辽

具体人物与事件,我就不一一描述了,相信大家都知道,文能劝降昌豨,劝降关羽,镇守一方,武能破乌桓,以八百人打得十万吴军丢盔弃甲,为人也公私分明,十分大义,几乎具备武将该有的所有品质,但是人无完人,张辽也是先后侍过丁原,吕布,再到曹操,但是张辽对每一个主公都是恪尽职守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不知道大家怎么认为的呢?


旧人何时归


个人认为,是为“常山赵子龙”。

赵云,常山人氏,早年追随刘备。

刘备称之“一身是胆也”。

曹操说赵云“真虎将也”。

《云别传》记载:“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汉代的八尺,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88米,而“姿颜雄伟”也说明赵云这个人器宇轩昂,相貌堂堂。

《三国演义》中对赵云相貌的描写是:

“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

他是蜀汉五虎上将,也是其中唯一一位两朝元老。

长坂坡七进七出就少主,是为“常胜将军”、平定荆州、功伐益州、扫荡西川、汉水破曹等等,英勇善战。

他是一位可以称之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引经据典劝说刘备归还田宅于百姓,关张逝世后劝说刘备不要伐吴。

赵云武艺超群,并且沉着冷静,智慧出众,对于刘备,赤胆忠心,恪尽为人臣子的本分,非常具备一名武将品格。


山颠一壶清酒r


  • 武将品格就是忠、勇二字。

《三国志》陈寿对赵云作了准确的“忠勇”二字的评价。

三国中,赵云最具备配称这二字。

赵云,字子龙,冀州常山国真定县(今河北正定)人。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记载,他“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身高相当于1.92米,与诸葛亮一样高。身姿雄伟、颜值超群,身坯就是当名将的材料。

赵云的名与字,是从巜易经.乾卦》中“云从龙,风从虎”的爻辞中来的。龙飞在天,云腾雾雨,虎啸山林,风云突变。常常用来比喻君臣关系的相互吸引。观赵云与刘备的一生,莫不如此。

赵云的对刘备的“忠”共有三次

  • “岂曰无兵,精骑相投”。

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联合大会中,刘备只能站到旁听,没有人认识这位刘皇叔。因为他只有千把人的单纯步兵,身边只有关、张紧跟。

投奔同学公孙瓒后,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刘备乘机提出要求;派赵云为自己统带骑兵,公孙瓒一口答应,从此,赵云效力刘备麾下,再也没有离开。

赵云带来的骑兵是“幽州乌丸杂胡骑”(见《三国志.先主传》)那是资格的草原民族骑兵,号称“天下名骑”,战斗力爆棚,加上赵云这员猛将的加入,刘备实力大增,于是才有力量救徐州的陶谦,引起陶谦的注意,临死前才把徐州让给刘备。赵云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他们君臣关系的起点很高,为刘备献上一片赤诚之心,应该是刘备集团的创业功臣之一。

  • “岂曰无将,单骑救主。”

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九月,金秋十月,荆州早晚有了寒意,首先寒上心头的是刘备,因为老对手曹操出动大军二十万,号称八十万,杀向南方的荆州,刘琮举手投降,刘备仓惶逃窜,曹操随五千精骑一天一夜奔袭三百里,在漫山遍野的“活捉刘大耳朵“吼声中,终于在当阳(今湖北当阳市)城北的长坂坡把刘备追上了。

刘备麾下三员大将,关羽是水军都督,赶往江陵去接应刘备,张飞断后,阻击曹军,而赵云的任务是保护刘备的家眷撤退。这时,曹操大军掩杀过来,刘备丢下婆娘娃娃,与诸葛亮等人向东逃去。

危急之际的赵云,战袍中揣着去年刚出生的阿斗,同时照顾阿斗生母甘夫人,跌跌撞撞地追刘备去了。当然,《三国演义》在这一章节是浓墨重彩的作了精彩描述,但是,具体情况与《三国志.赵云传》的记载有很大出入,巜三国演义》凭空虚构了一个麋夫人,始终抱着阿斗,以至赵云杀进杀出去寻找阿斗,无法揣测罗贯中老先生的抅思布局,余不再叙。

  • “岂曰无胆,再救阿斗。”

阿斗生母甘夫人在两年前去世,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动身前去益州与刘璋相约于涪城见面,荆州地区只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四人镇守。

刘备动身前夜,专门委任赵云一项重要任务,“领留营司马,特任掌内事。”见(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刘备此举意欲何为?原来是防备孙尚香,她是孙权的小妹,一场政治婚姻的交易品,她的新婚洞房站满了环侍左右的甲胄侍女,虽然人人背手而立,手上却执着“鸳鸯夺命刀”,把个新姑爷弄得垂头丧气,冷汗直流。

为什么要把如此烫手的任务交给赵云呢?裴松之特别强调是“以云严重”,意思是赵云虽然是一个大帅哥将领,却是罕见的为人“严格稳重”。

孙权见政治联姻没有得到好处,于是放刘备的“飞鸽”,秘密派出船只,把孙尚香接走,顺便当了一回人贩子;把阿斗也捎上回娘家。

啊呀呀,这不是要收年已51岁的刘备老命吗?阿斗是独生子女呀!

赵云闻讯大惊失色,连忙带上暴跳如雷的张飞,乘坐飞船追上孙尚香,两船相撞,赵云一个空中侧滑移步孙尚香旁边,一身的杀气,左右皆心胆俱裂,寒剑如霜的凌烈眼神,使骄横的孙尙香乖乖交出阿斗。

保护阿斗的安全,不仅仅是一项任务,而是对后蜀汉的政局走向,起到稳定作用。

常山战将,勇超灌婴。

有勇有谋,常山赵子龙独守空营!

经典一幕出现在汉中上演的“空城计”

建安24年(219),刘备进攻汉中,黄忠斩杀夏侯渊,而赵云的任务是下山抢粮。得手后回大营,发现黄忠等人未归,赵云不是那种见死不救的人,更何况是自家兄弟一一

“生死不离你的梦在哪里

你的呼唤刻在我血液里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手拉着手生死不离”

赵云拨转马头,带上几十骑兵,顺老路重新杀入敌阵,犹如当年的长坂坡战场.......

曹丞相亲自指挥大军掩杀,赵云强提一口真气,挥动手中长枪,杀入战团,引导落下的兄弟且战且退,当手下将领张著受伤落后时,己脱险境的赵云复又杀回,拚死救回张著。

留守大营的将士正要关闭大门,赵云喘息方定,下令打开营门,所有鼓锣禁声,主将大旗坠下捲起。整个大营静悄悄。

赵云一骑一枪,横站大门当口,不发一声。曹操到了营房外远观,心中顿时生疑,夏侯渊就是在大意中丧生的,切勿重蹈复辙。

一声命令:“撤退”!将士纷纷掉转马头,互相踫撞对方,赵云命令:“马上金鼓齐鸣。”

曹军将士更加慌乱,一时挤入汉水中的兵马不计其数,曹丞相也被拥挤的人潮淹没在人群中。

第二天刘备慰劳部队,现场观察后赞叹:“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封为虎威将军。

  • 政治上成熟的将军

赵云的忠勇上面的文字已经作了叙述,但是,武将是否就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武棒棒”,或者如一千多年后一个将军所称的是“丘八”呢?

赵云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成都,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成熟和廉洁。

据巜三国志.呂布传》,刘备占领益州时,由于战乱,许多人舍弃房子田地,于是这些就成了无主资产。

一个叫许汜的商人,总向刘备吹风:“把这些东西分了,或者投资”。刘备斥之为“求田问舍”,但是,彻底拒绝又会影响刚到益州的政权,刘备十分为难。

赵云站了出来,坚决反对“求田问舍”的游说,他说:“霍去病认为,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现在面临的曹操,比匈奴还凶!现在不是追求安逸生活的时候。应该把这些资产归还原主,让他们安居乐业,我们才有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才能得到益州人民的拥护。

赵云的态度光明磊落,刘备大赞!

所以,赵云是集忠勇智于一身的三国最具武将品格的战将。


良人执戟2


三国演义中,单论品德最优秀的武将,应该是赵云。

关羽虽然后世被奉为神明,但主要是一个义气。他其实有自大、轻敌等明显缺陷。谈不上完美。





阿抖讲历史


这个问题,有两点疑问:

第一,三国,是三国时代,还是三国演义,两者完全不同!

第二,武将品格,如何定义?是仁义礼智信君子人格模型,还是勇武谋义军人模型?

我觉得,我只能在三国演义这个框架里,用勇武谋义军人模型讨论。

勇:三国演义里的武将都不是太差,比较出采的有刘备手下的关张赵马黄,曹操手下的典韦许褚张辽徐晃张郃夏侯惇夏侯渊李典庞德,孙权那边的孙策太史慈周泰蒋钦甘宁等,再加上吕布颜良文丑这些孤魂野鬼。

武:那就是一吕二赵啥的排名了。

谋:张辽算高手了,其他一般。

义:关羽最强,其他大部分也算还可以。

总结下来,张辽赵云关羽综合比较强,谁更好就只能看功绩了,张辽是最后胜出者。


伪装的观点


我认为是赵云,赵云有勇有谋,能够独挡一面,几乎没有打过败仗,他的武艺可与吕布相比,也不相上下。综合看胜过关羽、张飞,只是因未与刘备结义,所以不太受待见,在刘备眼里,属于二等战将,军衔也低一级,这是不正常的,但刘备又离不了赵云的协助,赵云虽不受待见,但一直毫无怨言,忠心耿耿,一心辅佐刘备,值得尊敬。


殿忠杂谈


黄盖。黄盖的武将品格是最高的。武将的品格不仅要表现在能征善战、敢拼敢杀、不计小处、严遵帅令上,更要有在国家危难时刻视死如归、挺身而出、为国献身的忠勇气概和精神。黄盖老将军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为了能让周郎的苦肉计顺利实施,不惜自己年迈的身体,毅然让周郎痛打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著名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一挨,让赤壁大战获得了大胜。


文亦如此


三国,可谓是历史上难得的一次武将云集,推广力度最大的朝代,知名度最高的一次统计。

个人最开始的时候,喜欢的是吕布,想想那单挑不怕谁,群殴没输过的武艺和本事,关键是还有貂蝉天下第一美,就下不得帝,还怀恨过曹操不该那么早把三国第一勇将干掉,而痛心。到后来进入花季开始就像很多大众一样喜欢上了关羽关二爷,拿着那把豪气的青龙偃月刀,留着那舒展的长胡须,最终主要的是那忠肝义胆,豪气云天的气质。但看完三国演义之后,最终认为在三国里最喜欢的还是太史慈,别看他出场较少,但关注过他的人都知道他知恩图报,为善至孝,做事不居一格,对于自己认定的人或事一追到底,从一而终的气质,个人认为是不可比以的。无拘无束,无欲无求,活的洒脱。


跳跳的蜗牛


我认为三国里的关羽最具武将品格,原因有以下3点

1英勇善战,谋略无双。在罾口川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刀斩庞德、更是将关羽的大智大勇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关羽名震华夏,孙曹胆寒。关羽是五虎将之首,他的勇猛深受曹操赏识,曹操不惜使尽千方百计想把他招至门下。

2义薄云天,忠贞不移。刘关张三兄弟情同手足,关羽始终追随刘备,忠于蜀国。即使兵败被曹操俘虏,受尽恩惠,仍然心系蜀国,无一日不思寻兄,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也感谢曹操的恩德,表示要“立功以报曹公,然后去。”于是发生了斩颜良,诛文丑的情节,而后华容道一节也可说是关羽“义”的延续。

3豪气冲天、一身正气。“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他之所以逃难江湖,是因为仗义为民除害,杀了倚势欺人的豪霸。关羽与刘、张结义起事时就立下誓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他对于有心篡汉的贼臣义愤填膺,表现了对邪恶行为的不可容忍,这种对邪恶势力的仇恨与斗争,就是正气的表现。

诸如以上3点,我认为三国里关羽最具武将品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