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在弥留之际,留下三个遗愿,至今仍被人唾骂,到底是什么遗愿?

福垊


1908年11月5日,太皇太后叶赫纳拉氏(老慈禧)溘然长逝,享年74岁。临死之前,慈禧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话: 女人不能掺和国家大事,因为这不符合我们大清的家法,所以这种事情绝不能再有。太监专权这种事情,危害就更大了,之前的明朝就是这么灭亡的,所以我们更得吸取教训!

至于很多答主提到的,慈禧授意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还让他的儿子溥仪当了皇帝,年号宣统,这个根本就不算是慈禧的遗言,而是慈禧在去世前一天所颁下的旨意。严格意义上来讲,慈禧的遗言只有前面那两条,这条根本就不算数。

三条两条的不重要,意思其实还是那个意思。慈禧留下的遗言,否定了自己这一生的所作所为,完全给自己这辈子打了脸。说白了,她把自己根本就没做到的事情,留给了后事子孙去做。因为老慈禧说一套做一套,所以被后世的人唾骂至今,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慈禧要求女性不得干政,可是问题在于,当初咸丰皇帝在位的时候,慈禧身为懿贵妃,就经常给咸丰皇帝代笔批阅奏章,这就有了干涉朝政的机会。等到同治皇帝即位之后,东西宫两位太后联合摄政,并和顾命八大臣一同掌权。这个时候的慈禧,已经渐渐走进了权力的中央地带,开始成为了权力的掌握者。

同治皇帝去世之后,慈禧立仅仅四岁的爱新觉罗·载湉为皇帝,这就是光绪皇帝。四岁的孩子,怎么可能会治理国家?说来说去,还是太后说了算,慈禧不过是想多掌握几天权力罢了。在慈安太后去世之后,慈禧设计罢免了顾命大臣,开始了漫长的大权独揽生涯,从而成为了清王朝的独裁者。

后来,在光绪皇帝成年之后,慈禧曾经尝试过归政于光绪皇帝。但一段时间后,老慈禧又出尔反尔,重新出山夺回了权力,让光绪皇帝再次成为了傀儡。当然,光绪皇帝也有自己的原因,那就是戊戌变法的步子迈得太大,给朝中的守旧派造成了无差别打击。所以这些老臣,只能被迫把慈禧重新逼了出来,这个不能全怪慈禧。但最后的事实不容争辩:慈禧再次成为了清朝的独裁者,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

无论如何,慈禧以一个女性的身份掌握了权力几十年。她在临终之前,说女性掌权等同于祸乱朝政,焉知她是不是在批评自己奢侈浪费,祸国殃民。这句斩钉截铁的评语,焉知她是不是在说自己?

至于太监不得干政这个事,慈禧就更是自己抽自己脸了,前朝的雍正皇帝,规定太监品级最高不得超过四品,这就是为了防止太监权力过大。是谁打破了这个戒律呢?不好意思,还是老慈禧。

因为大太监李连英非常得宠,所以他的职位升的比谁都快。同治十三年,26岁的李连英当上了储秀宫展案首领大太监。一般来说,只有资历特别深的老太监,才能够坐在这个宝座上。但李莲英因为头脑机灵,办事麻利,而且他格外得宠,所以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这个官职。

这还不算完,仅仅5年之后,31岁的李连英就戴上了四品花翎,这就是来源于慈禧太后的恩宠。纵观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几乎没人能撼动老慈禧的位置,所以李莲英的升官速度赛过火箭,也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了。

当然,李莲英的好运远远没有停止。在光绪20年,46岁的李连英被赏赐二品顶带花翎,突破了雍正皇帝“太监品级不得超过四品”的限制。不得不说,慈禧太后对自己宠幸的人还是比较靠谱的。虽然慈禧身边的奴婢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李连英却是雷打不动,可以称之为“流水的奴婢,铁打的李莲英”。

所以慈禧的遗言,完全就是对自己这辈子经历的打脸。遭到后人的唾骂,也是理所当然。但讽刺的是,宣统皇帝继承了慈禧的训诫,将大批太监赶出宫廷,也从未再让女人干预过政事,却也亲手埋葬了大清王朝。而昔日的那些故事,却早已尘封在了故旧黄纸卷中,只等待后人将其缓缓翻开。


渭水徐公


慈禧太后在临终前,立下了三道遗言。这三道遗言,要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遗言极其可耻,让人听完后咒骂不止!

1.立醇亲王之子溥仪为帝。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光绪皇帝,其时正值壮年,可是却暴毙身亡,百年后考古学家发现光绪皇帝是因砒霜中毒而死。还有慈禧在逝世前就早已把光绪的“谥号”定了下来。“谥号”是皇帝死后由后人所定,而慈禧早早就定了光绪帝的“谥号”,可想而知光绪帝的死是由慈禧安排的策划的。而在当时大清的情况非常糟糕慈禧却让一个三岁的小孩当皇帝主持大局,目的可想而知!

2.慈禧遗言强调,女性不得干涉朝政,然而自己却掌权朝政48年之久,这不是打自己脸吗?

3.宦官不得干政,这条遗言更是令很多后人咒骂不止。慈禧的一生中,曾有两个宦官伴随着她,先是安德海,后是李莲英。他们协助慈禧太后满足权利和物质欲望,导致晚清政府愈加的岌岌可危。


历史自由学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日,74岁的慈禧太后走到了她人生的尽头。当日午后三点钟,这位垂帘听政、执掌大清最高权力 、统治中国长达47年的“老佛爷”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告别了她最眷恋的权力,而一命呜呼。在她死去的头一天,38岁的光绪皇帝“龙驭宾天”,慈禧太后闻讯面无表情,随后又故伎重施,立年仅3岁的的溥仪为帝。或许这位深谙权谋、恋权如命的老妇人还在做着继续操纵朝政的春秋大梦,却没有料到死神随即降临到她的头上。

慈禧与光绪的死,仅一日之隔,因此有学者怀疑光绪是遭慈禧毒手,到今天这仍被视为晚清一大疑案。

慈禧弥留之际,留下三条遗愿,其中两条大大出人意料

据英国人濮兰德·拜克豪斯在其著述《慈禧外记》中说,光绪崩逝(1908年11月9日)的消息传来,慈禧太后面色如常,无悲无戚。彼时的她早已病入膏肓,身体虚弱不堪。她召集军机大臣载沣、奕劻、世续、鹿传霖、袁世凯到福昌殿,降懿旨授时年25岁的醇亲王载沣以摄政王监国,宣布立载沣年仅3岁的儿子溥仪为嗣皇帝,入承大统,并即日抱入宫中教养。

第二天,慈禧太后又令军机章京拟好懿旨并当众宣布:“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指隆裕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当时在场的有光绪皇后(隆裕太后)、监国摄政王载沣、军机大臣等。

濮兰德写道,彼时的慈禧太后神志清醒,虽已至弥留时,但仍持续谈话,思路清晰,态度安详,和平日无异。读完遗诏后,她向侍从们做永远告别之语,听者无不伤心落泪。之后她逐渐昏沉,大家都以为大限已至。忽然又清醒过来,作回光返照状。慈禧太后执掌清国大权近50年,她人生中的最后一句话,让听者无不大出意料之外。她说:“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说罢闭目而逝,时当下午三点。

慈禧太后权谋狠辣,手段阴毒,权势欲望强烈,她牝鸡司晨,成为彼时大清的实际掌权者,时间跨度长达数十年。

不料这位权欲勃发、生性强悍的“老佛爷” 临死前却留下“不能让女人干预朝政”的遗言;她当朝时重用太监小德张、安德海、李莲英,使其参预政事,势焰熏天,临终前却叮嘱“不得令太监擅权” ,以免重蹈晚明覆辙之言 。这确实让人匪夷所思,大跌眼镜。这大概就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吧。

三个遗愿,并非全是因循守旧之言

在此前的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慈禧太后病重,外间谣言甚多,太后见朝野訾议汹汹,言论激烈,大都与立宪有关,于是在这天下谕,宣布九年立宪期限。欲效法当年日本的明治维新。其中有这么几句话:“......自本年起,务在第九年内,将(立宪)各项筹备事宜,一律办齐,届时即行颁布钦定宪法,并颁布召集议院之诏......总期国势日臻巩固,民生永保升平,上慰宗庙社稷之灵,下答薄海臣民之望。将此通谕知之” 。

由此可以看出,慈禧临终前留下的遗愿不止三条,而是四条:(一):立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嗣皇帝,载沣为监国摄政王;(二):不得让妇人参预国政;(三)严禁太监擅权干政;(四):预备立宪。

临终前疑似良心发现,因何仍留下滚滚骂名?

慈禧临终前留下的遗言,不乏明智之语,但为何她仍然在浩浩青史上留下滚滚骂名,成为千夫所指的历史罪人呢?

纵观晚清历史,慈禧太后所代表的是官僚地主阶级内部最守旧、最顽固的势力,是皇权意志的维护者以及极端体现者;锐意改革的光绪皇帝以及依附于他的开明官僚群体则是适应社会进步趋势的较先进势力。但由于“帝党”力量弱小而每每被实力雄厚的“后党”所压制,所以它的进步性在还未完全充分发挥出来之前就被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势力所扼杀。正因为如此,整个晚清朝廷的统治实质上是慈禧个人专权。由于这种专治靠血缘氏族制来维系,便造成慈禧太后这样一个顽固愚昧的半文盲得以一言九鼎,她只知计较细微得失,根本不懂治国方略,却三度垂帘听政,遂造成实际把持晚清朝政40多年的吊诡局面 。她自私卑劣,盲目排外,镇压戊戌变法,造成了晚清接踵而至的内忧外患与积贫积弱,因而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即便临死前疑似良心发现或幡然悔悟,仍然难逃历史罪人的万世骂名。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请勿搬运】


铁马冰河wu


慈禧太后把持政局近半个世纪,期间没有励精图治,挽救病入膏肓的清朝,反而贪图享乐,阻挠光绪帝变法图强,不过说实话,戊戌变法也不是个能走通的路,但无论如何,慈禧太后当政,是进一步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1908年11月,慈禧太后终于病入膏肓,但在弥留之际立了三道遗嘱,三道遗嘱啪啪打脸,更是暴露了慈禧太后自私的一面。

首先是立醇亲王的儿子溥仪为太子。

要知道那时候的光绪帝还被软禁在瀛台,只有三十多岁的皇帝,只要有可能重获自由,不一定不会有自己的孩子,立那么早太子做什么?

后来我们知道了,光绪皇帝死在了慈禧太后的前面,很多人认为是老太太害死的皇帝,这就能解释为啥着急安排太子人选了,就算死也要把光绪皇帝带走。



况且溥仪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只有3岁,你让一3岁的宝宝去拯救千疮百孔的大清国么?就算有他爹醇亲王辅佐也是白搭。

第二个就是不得重用太监,使其擅权。

慈禧太后觉得明末就是宦官掌权导致的内忧外患,所以咱大清不能重用太监。可是看她的一生,先是重用安德海,然后则是李莲英,这两位虽然没有直接擅权,但朝臣们都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想要讨老佛爷的欢心,必须得孝敬好李莲英,所以导致李莲英及其贪婪,这中间耽误了多少军国大事,谁能说的清?

第三个便是女子不得干预国政。

这是三个遗嘱里面最打脸的一个了,她老人家是忘了这么多年垂帘听政是干什么的了,还是忘了自己是女儿身了?都没忘,可能她自己也意识到这些年自己干的事情不漂亮,所以不想再让后宫有第二个太后垂帘听政了。


虽然也算她忏悔了,但这脸打的也太狠了。

慈禧太后最后的三个遗嘱,与其让人唾骂,更多的是无语。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1908年11月15日,这是慈禧人生的最后一天,就在前一天,光绪皇帝在剧烈的腹痛之中走完了他悲惨的一生。在此之前慈禧已经病了近一月有余,这天她像往常一样于凌晨时分起床,开启了她人生最后一天的忙碌生活。

慈禧因忙于料理光绪的后事,头天晚上睡的很晚,但凌晨起床却面色出奇的好,不但没有任何倦意,而且精神头还很足。起床后,慈禧便在宫女的搀扶下进行梳洗。门外已经有许多太监宫女静候多时,这些是给慈禧梳妆打扮的。

梳洗完毕后,按照惯例,太监将寝宫内的帘子打开,在场的人员便跪拜向慈禧问“老祖宗吉祥”。随后慈禧用早膳,早膳的丰盛程度一如既往。用餐完毕后,慈禧在早上六点召见军机大臣,在场的还有隆裕皇后和摄政王载沣等人。

会议结束后,以新国君的名义下了诏书,尊慈禧为太皇太后,尊隆裕为太后。不知不觉来到中午,慈禧开始用午膳,刚开始一切都很正常,突然间慈禧感到头晕目眩,众人忙将慈禧扶到床上,眩晕情况持续了较长时间。

此时的慈禧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立即召开会议,布置自己的身后之事,此后重要之事全由摄政王载沣裁定。说完上谕后,慈禧的病情突然加剧,她马上让军机大臣赶紧起草遗诏。遗诏起草完毕后,慈禧阅后修改了几处。

之后慈禧对身边的人感叹了几句,说道:“我一生垂帘听政数次,他人认为我是贪婪权力,实际上是形势所迫而做出的决定。”此时的慈禧突然神志清醒,旁人都没感到过她如此的和蔼可亲,没过多久慈禧便开始昏迷起来。

御医们急忙为慈禧开了一剂救急之方,内含:老米一两,人参五分,麦冬五钱,鲜石斛五钱,水煎温服。慈禧服用了一生中最后一剂药方。虽说此药剂有生津益气之功效,但它并无法妙手回春之法,不能挽救慈禧的性命。

服药一个时辰后,慈禧睁开眼睛,说出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话,也算是她的临终遗言。慈禧有气无力的说道:“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下午五时许,慈禧嘴巴微张,脸朝向南方而逝。慈禧的临终遗言总结起来共三条,一是让三岁的溥仪继位,二是后宫不得干政,三是太监不可擅权。慈禧的遗言令人震惊,也给历史留下了一团迷雾。人们不禁要问她为何留下这样的遗言?

后人对慈禧的遗言进行过多种解读和分析,但结果都是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慈禧早已料到大清将会在她的手中寿终正寝。她作为大清最后的实际统治者,大清在她的掌控之下,一步步走向衰亡。因此她要用“后宫不得干政”来警示后来者。

慈禧一生对太监比较宠信,如安德海、李莲英等。太监的权利在慈禧执政时期得到极大的膨胀,连李鸿章见慈禧都要给李莲英塞好处。太监们的飞扬跋扈,慈禧太后是心知肚明的。因此,临终遗言中“太监不得擅权”应是对后来者的警示。

慈禧临终选三岁的溥仪为继任者,也是无奈之举。慈禧之所以选溥仪,完全是依据大清宗法,即讲究的仁宣二脉。也就是说只能从嘉庆和咸丰两个皇帝的后代中选,除了血统满足外,还要没有袭承爵位且不是独子,溥仪皆满足这些条件。

慈禧选溥仪还有另一层打算,就是溥仪年幼,可以延续自己的训政,也不会出现百日维新的惨痛教训。慈禧选立新帝时已经病入膏肓,认为慈禧是为病好之后重掌朝政的说法应是一种臆测。但不得不说,慈禧临终遗言正是她执政的总结。


野史也是史


慈禧太后是我国颇有争议的一个历史人物,大多数人提到她,都会想到其当权时期所做的一系列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因此慈禧的历史风评非常不好。

而在慈禧死前,尚为当时清朝实际掌权者的她曾留下了三个遗愿,至今仍然遭到世人的唾骂,这到底是什么遗愿呢?人们又为什么要唾骂呢?

1、立溥仪为帝

慈禧弥留之际的大清虽说早已岌岌可危,但其余威尚在,而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慈禧和光绪帝去世时间仅仅相隔一日,所以光绪帝驾崩之后慈禧便火速立了年仅三岁的溥仪为新帝。

对于这个结果,很多人自然是不满的:清朝早已日薄西山,正是需要一位有能力的君主的时候,结果慈禧却在衡量了各方利益之后选择扶持这样一个三岁小儿,许多人认为这是相当不负责任的。

不过虽说让溥仪登基引起了不少非议,但是不论是从血缘纯正度还是臣子的接受度来看,溥仪都是新帝的不二人选。另外照当时的情况来看,不论是谁当选新帝,清朝的覆灭都已不可避免,所以这个遗愿本身并不是遭人唾弃的主因,与其说人们不满遗愿,不如说人们不满的是慈禧的霸道专横以及过往的累累罪行。

2、不许女子议政

我们都知道在同治皇帝去世之后,慈禧就开始参与朝政并逐渐掌控了清朝的实权。作为女子,慈禧达到了权势的巅峰,这在封建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在她当权之前清朝就有过后宫女子不得参政的规矩,慈禧自己打破了规矩却要求立下了这样的遗愿实在是令人费解。或许是想要保住自己仅剩不多的名声,或是反省到了自己的错误,又或许只是单纯的自私,只想自己成为破格的存在而不允许别人效仿,毕竟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因为效仿她卖官而受到慈禧的厌弃的。

真实原因到底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不论是哪种,人们似乎都可以找到理由唾骂她。

3、禁止宦官专权

慈禧宠幸宦官并不是什么秘密,李莲英和安德海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尤其是安德海,仗着慈禧的宠爱招摇过市、作恶多端,于是不少人都觉得慈禧本人都没做到的事情却要求其他人做到是非常不合理且可笑的。

但是仔细观望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虽说慈禧极其宠爱李莲英等人,但似乎始终没有让其接触政治中心,所以其实慈禧本身也算是以身作则过了,提出这个遗愿要求后世也做到倒也不算过分。

实际上我们细细品味这三个遗愿后会发现,这它们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人们真正厌弃、唾骂的并不是遗愿,而是遗愿背后的慈禧本身。

慈禧此人做过的荒唐事不计其数,人们厌恶她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厌屋及乌”的,自然也会厌恶她所有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所以说,出问题的不是遗愿,而是提出遗愿的人。


旧时楼台月


慈禧是一个传奇的女人,他们有受到过什么正统的教育,可以说目光也很短浅,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女人掌控着这个世界上曾经最庞大帝国的命运近半个世纪,而且在1908年,也就是慈禧死前曾立下三个遗嘱。


第一个遗嘱就是立载沣之子溥仪为新任皇帝,载沣代为摄政王。

这一条遗嘱很明显就是光绪之后的皇帝,帝国需要挑选新的继承人,而这个任就是溥仪,溥仪母亲是慈禧铁杆心腹荣禄的女儿,而且溥仪这一系是比较亲近慈禧的,所以立载沣一系人马,可以快速整合慈禧的政治资源,确保权力不失。


第二个遗嘱,强调后宫嫔妃不得干政

第三个遗嘱,后代帝皇不得重幸太监,以明末为戒。

事实上,慈禧他自己这俩条就都占了,她自己以皇太后的名义,把控朝政近半个世纪,而且为了避免自己死后,被别人翻案,还有弄死现在的皇帝,扶自己一系的人马上位。

其次,慈禧她自己垂帘听政以后,所宠幸的太监如李莲英,安德海等人,虽然李莲英没有还算老实,没有干政,但是安德海的死不就是因为在地方上作威作福被人给杀了吗。

可以说,慈禧立的这三条遗嘱没有一条由考虑到如何让中华再次强大,都是为了自己一系的任抢占到更多的资源和权力,如此行径,怎能不被后世人所唾弃。


这个历史很正


我相信,很多人都不喜欢慈禧。

那我们来看看慈禧的三个遗愿,分别是什么?

第一个遗愿,立三岁的溥仪为帝。

其实这这个溥仪是离光绪帝最近的,因为他的生父叫载沣,是光绪帝的弟弟,他们的父亲叫奕譞。光绪帝没有儿子,自然是立他的侄子最为合适,另外溥仪的母亲是荣禄之女,荣禄很重慈禧器重。

但关键是,光绪帝是早慈禧一天病死的,这个就太过巧了,毕竟光绪帝的年纪并不大,而根据一些说法,尤其从光绪帝的头发中检出砒霜,有些人认为光绪帝是被慈禧毒死的,所以慈禧是害死光绪,立溥仪为帝。

第二个遗愿,后宫女人不得干政。

这一条当然没有问题,可关键是,慈禧在咸丰帝死后,同治帝继位之后,再到同治帝死后,光绪帝继位,一直是慈禧在后宫干政,这个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或许,慈禧也知道后宫干政是不好的?

第三个遗愿,太监不得干政。

这一条本来也同样没有问题,可是慈禧先用安德海,后用李莲英,慈禧除了重用一些亲王大臣之外,她也器用一些太监,这一条跟第二条类似,也完全是自己做过的事情,自己再来否定。

所以总的来说,这三条如果放到其他人身上,那是完全没有问题,比如曹丕死的时候,也立了这三条,当时的曹睿年纪也很小,但是这三条出自慈禧之口,就有点讽刺了。


历史简单说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大家都知道慈禧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人物,她临死留下了三个遗嘱,说来非常滑稽,所以被世人嘲笑与唾骂。

首先第一条遗愿就是:立三岁的溥仪为帝


就在1908年慈禧去世前一天,慈禧下令提前用砒霜带走了光绪,这一结果很大程度上也与当时光绪维新变法有关,为了让她遗留的的势力不倒,所以慈禧继续让溥仪当傀儡,而不是放出光绪。三岁幼儿怎能堪当皇帝大任,实际掌握朝政大权的还是以慈禧为首的实力。身为太后,完全不顾忌朝廷危亡,一心想着自私自利,怎能不让人唾骂?

其次第二条遗愿就是:今后女子不得干政

女子干政,明明就是自己做的事儿,却偏偏不让别人做,从慈禧干政的那些年,不得不承认她的野心和贪婪,要说她做出的贡献,也确实近似于没有。想想甲午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居然是为了给太后置办奢华的生日宴会,而搁置了军费。真是可笑不已。


慈禧一方面享受着掌握大权的刺激,另一方面也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无奈,可若是以她来代表全部女子,那真的是不以为然,毫无实际意义。

最后一条遗愿就是:不得重用太监

宦官作为我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存在,也是参与朝廷权力之争的重要力量,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慈禧太后自己重用的太监。李连英作为慈禧一手提拔培养的太监,在慈禧身边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其实这一条遗愿和第二条是相辅相成的。不让女人干政,说白了也就是不想让太监专权,这两者配合对于朝中政权的把控。

不仅仅是慈禧太后,明清等多位帝王已经用自身经历告诉我们,利用太监确实可以取得控制权,但其狭隘性和局限性很难让国家有长足的发展。慈禧太后,已经不是在其位不谋其政了,而已经发展成为不在其位,却谋其政,最终才发现自己谋不了的尴尬,也算是慈禧临终前的肺腑之言了。


江水趣谈


慈禧真可谓一个“败家”的娘们儿,自己败家还不算,还立什么“遗嘱”继续败家,定然落得千古骂名。



1908年11月15日下午,慈禧太后病逝于$仪鸾殿,享年74岁。就在她死的前一天,将光绪帝用砒霜毒死,并立三岁的溥仪为帝。

据记载,慈禧在临死当天病情突然加重,一度陷入昏迷状态。太医给她开了一个生津益气的方子,慈禧服下之后稍微清醒。她自知时日无多,便留下遗言,教育后人。

一、立3岁溥仪为帝

溥仪的父亲载沣是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的老婆苏完瓜尔佳氏是慈禧的养女,苏完瓜尔佳氏父亲又是慈禧的宠臣荣禄,而溥仪的祖母则是她慈禧的亲妹妹。

你看,溥仪和慈禧太后的关系很近,跟光绪帝的关系也很近,而光绪皇帝又没有儿子,所以溥仪是可以作为皇位继承人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溥仪那是“根红苗正”。这个老娘们儿光是担心大清朝灭亡得慢啊!

三岁的娃娃,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更不要说处理朝政了,那么慈禧为什么这么做呢?

这与当时的利益集团有关,光绪帝代表着支持新政,是“维新派”,而慈禧以及其身边的近臣则是“守旧派”。

在慈禧死后,如果光绪帝仍然为帝,那么必然会打击慈禧背后的“守旧派”,所以,光绪帝必须死,而在光绪帝死后,“守旧派”扶持年仅三岁的溥仪,便可仍然掌握权力。这样她才死得瞑目。



二、以后女子不得干政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

大意很通俗易懂,就是今后女子不可干预政事,女子干政这种行为有违祖训,于理不合。

若说慈禧的第一个遗愿,是考虑到政治因素,情有可原,那这第二个遗愿则是“死”不要脸了。

她自己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能干预政事的女子,竟立这样的遗嘱,真是臭不要脸!不过也可以理解,因为人都是自私的,自己拥有的,却不想被他人染指。



三、以后不得重用太监

“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大意就是要特别注意防范太监,不许让太监专权,要以明朝末年太监专权一事为借鉴。

这也是慈禧“死”不要脸的行为之一,自己一手培养了大太监李莲英,并且重用他,临死时竟然说不许重要太监了。

慈禧真的是“头发长,见识短”,自以为有这三个遗愿,大清江山就永固了,可笑至极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