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山區水源涵養林多功能經營技術,及模式分析

水源涵養林多功能是指將當前我國林業建設與森林水資源相結合,從而保證其能夠相互作用,提升林業產量,改善環境資源狀況,促進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水源涵養林還能有效地涵養土壤,提升空氣質量、水資源質量,因此,當前遼東山區實行水源涵養林多功能經營技術及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遼東山區水源涵養林多功能經營技術,及模式分析

1 水源涵養林多功能經營技術及模式

1.1 水源涵養林種類

水源涵養林指的是通過樹林來調節水源流量、改善水質、改變水文狀況、減少河流堵塞、保護淡水資源,從而保證人們的生產生活,水源涵養林主要有以下幾種:

1)櫟類林:這類林種主要分佈在空氣乾燥的山坡中部地區,臨近村落,其在森林存在時間比較長的地區生長比較廣泛,數量龐大,可以佔據整個山坡。

2)雜木林:其組成樹林的樹木種類繁多,其按照軟闊葉樹林或者硬闊葉樹林進行劃分,樹林高度相差無幾。

遼東山區水源涵養林多功能經營技術,及模式分析

1.2 水源涵養林的經營技術主要有:

1)櫟類林經營技術:在遼東山區的櫟類林種,經營需要根據林木之間的密度與遼東山區的間伐密度表,從而遼東地區的地勢合理規劃間伐的密度,在地勢較好的陰坡地區,間伐密度為0.7~0.9的櫟類林,就可以對其進行培養,以保證能夠長成大徑的櫟類;在間伐結束之後,在櫟類林的林冠下造林,種植紅松,使其能夠形成針葉和闊葉紅松混合的目標群落。而條件相對較差的陽坡地區,由於缺乏優質土壤與水分,所以對低產量、低質量和低效能的林區,需要重點保護並設置專門人員進行管控,從而保證間伐密度不會低於0.7,並保留櫟類林內的灌木等植物,保證櫟類林的形成。若是櫟類林的間伐密度<0.7,則需要額外種植紅松,在櫟類林的林冠下種植紅松,以保證形成針闊葉混交林,若是年齡相同的櫟類林木,就可以採用間伐的方式種植紅松,其伐木的次數應在三四次為宜,且採伐強度要逐漸縮小,保證在同一時間內完成。

遼東山區水源涵養林多功能經營技術,及模式分析

對於年齡不同的櫟類林木,那麼就可以選擇性地伐樹,其擇伐的樹木面積應不大於總面積量的15%,進而再種植紅松的,需要在空曠地區種植行紅松種植,還需要注意伐去的櫟類林數量應在15%~75%,保證其能夠發展成為頂級的櫟類群落。相關人員還需要打掃櫟類林的衛生,加強森林防火舉措,減少森林病蟲災害,從而減少櫟類林被破壞情況的發生。

2)雜木林經營技術:在雜木林經營中,需要根據闊葉雜木林中的生長雜木林間伐,其間伐密度約為0.7,通過調節雜木林的林木種植密度促進林木的生長,以形成相應的針闊葉混交林。根據陰坡的土質特徵,可以在其上面種植相應的草藥或者也才,還可以間伐10%~20%的樹種,並種植針葉樹種,對於受到侵蝕的雜木林,則需要種植相應的灌木或者草本植物,禁止放牧,從而有效地保護雜木林。

3)人工針葉林經營技術:人工針葉林指的是對紅松樹林進行改建重造,從而將行狀或者塊狀的樹種混合種植,以保證樹林的生態環境,在紅松的中間可以種植一些刺龍牙,達到固定土壤、保持水土、遮擋陽光的目的,以保證紅松的健康生長,保證幼苗的穩定發育。

遼東山區水源涵養林多功能經營技術,及模式分析

2 水源涵養林複合經營模式

2.1 複合經營模式定義

複合經營模式,指的就是在水源涵養林建設過程中,藉助林地所處的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在林冠下進行多種複合型的經營項目,如農業、種植業、畜牧業、林業等,在培育林業資源的同時,還能增加相應的附屬產品,從而達到利益的最大化,改善生態環境。

2.2 複合經營模式遵循的原則

由於遼東山區的水源涵養林主要功能就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所以在創建水源涵養多功能經營模式的過程中,需要遵循適度的原則,在符合當地林地特徵的基礎上發展林下資源,從而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保證水資源和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遼東山區水源涵養林多功能經營技術,及模式分析

2.3 符合經營模式類型

1)林菌模式:林菌模式指的就是在水源涵養林下種植菌類作物,選擇在森林茂盛、水資源豐富、排水性能強的小坡地帶,最好選擇具有天然次生林的地區,利用樹蔭和空氣的溼潤度,利用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大量氧氣,和林木高大茂盛的特徵,充分利用林區間晝夜溫差優勢,發展菌類種植業。其林地散落的紙條可以為菌類種植提供充足的養料,還可以種植椴木,從而種植蘑菇、木耳等菌類作物。

2)林蛙模式:由於部分林地水源充足,水流資源豐富,且水資源乾淨無汙染,由於森林茂密,各種雜草生長也較多,枯枝散落面積廣泛,造成昆蟲大量自身,所以在這樣空氣溼潤、資源豐富的地區進行林蛙養殖,有利於為林蛙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和大量的食物資源,從而有利於林蛙產量和質量的提升,只需要在周圍建立相應的林蛙池和林蛙及一些蛙卵,就可以進行較為輕鬆的林蛙養殖,不僅可以減少資金投入,還可以減少人們養殖林蛙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

遼東山區水源涵養林多功能經營技術,及模式分析

3)林藥模式:在水源涵養林下種植藥材,不需要精心的護理,還可以提高藥材種植的收益,如在雜木林內種植人參,在闊葉林內種植細辛,其種植藥材需要選擇在合適的坡度之間,以保證藥材種植的有效性。

4)林菜模式:在水源充足的溪谷旁種植刺龍牙、蕨菜等類型的野菜,在遼東地區套種刺龍牙,不僅能夠提升種植人員所獲得的經濟利益,還能夠讓野菜與紅松幼苗之間相互作用,為紅松幼苗提供舒適的生存環境,涵養所處坡地的水土資源。將紅松林改建成為紅松果林,在降低紅松林密度的同時,能夠促進符合經營模式的發展。

遼東山區水源涵養林多功能經營技術,及模式分析

3 結語

在遼東資源水源涵養林採用多功能經營技術和模式,有利於適應社會發展的步伐,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符合我國環境保護的相關政策,還能夠保護我國生態資源,所以遼東地區要主要發展櫟類林、雜木林和人工針葉林,從而發展複合型經營模式,提升我國經濟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