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不是長大就好了,而是強大了才真正的變好

《少年的你》:不是長大就好了,而是強大了才真正的變好

相信大家在成長過程中都聽過類似的話:

  • 長大就好啦;
  • 長大你就明白了;
  • 長大你就變強大,沒人欺負你了。

這些話給我們一種暗示,長大很神奇,長大我們就會變得很厲害,似乎要解決我們遇到的所有問題,只要長大就夠了。

就像最近大火的電影《少年的你》,女主陳唸的媽媽常說的話:“孩子,再忍忍,高考過後就好了,你就長大成人了,我們的日子也就好過了。”

但真的是這樣的嗎?長大了,就一切都好了?長大了她就會變得強大沒有人敢欺負了嗎?

在我看來,並沒有。如果霸凌者魏萊沒有被旁人打算報警的舉動嚇到,沒有被陳念失手推下樓摔死,即使陳念成了自己心中所謂的大人,只要她沒有學會變得強大,沒有學會反擊,魏萊或許會再次欺凌她,她依然過不好。

所以,長大就變好,長大就變強大的觀點是錯誤的,相反,是我們強大了才真正的變好。因為,長大是成長過程中一點點積澱的結果,在那個過程中我們種下了‘強大’這個因,才收穫了‘好’這個果。

既然長大就變好的觀點是錯誤的,那為什麼我們的朋友、甚至我們的父母還會跟我們說這樣的話呢?父母該如何改變錯誤的觀點認知,並教會孩子真正的變強大,從而真正的變好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文做了具體分析大致分為下面三部分:

  • 為什麼大家沒有認識到‘長大就好了’的觀點的錯誤性呢?
  • 給孩子灌輸‘長大就好了’的觀點有什麼危害?
  • 如何改變錯誤的觀點認知,教會孩子真正的變好?
《少年的你》:不是長大就好了,而是強大了才真正的變好

01.為什麼大家沒有認識到‘長大就好了’的觀點的錯誤性呢?

我認為有兩點根本的原因:

①父母的父母就是這樣教給大家的,大家都沒有質疑過其真實性。

在這個世界上,父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不僅養育了我們,還傳授給我們很多人生經驗。他們對我們的愛永遠都是那麼的無私,不附加任何條件。

德國著名的心理分析學家埃裡希•弗洛姆就曾說過:無條件的愛和接受是發自內心的,是對自己孩子的親近感,如果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那麼孩子永遠不會質疑這份愛。

因此,面對父母傳授給我們的一些經驗或者人生道理,我們基本上都是選擇相信,不會去質疑。再加上我們的人生中沒有發生過與父母傳授的經驗、人生道理有衝突的事件,我們就更不會質疑,只會更加的信服,自然而然的相傳給下一代。

《少年的你》:不是長大就好了,而是強大了才真正的變好

②父母在年少時也有過相似的疑惑,長大後確實得到了解答,並且沒有付出大的代價。

魯迅曾說過:“經驗所得的結果無論好壞,都要很大的犧牲,雖是小事情,也免不了要付出驚人的代價。

那從這句話我們就可以推斷出,如果沒有付出驚人的代價,也就不會有反思,就不會質疑之前的一切。

就像我們的父母,他們也是從年少走過來的,我們曾經困惑過的事情他們多多少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比如,小時候會怕路上衣衫襤褸的拾荒老人,長大就好了,不再怕了;上學時也被小團隊排擠過,長大也好了......

這些事並沒有讓他們付出任何代價,因此沒有引起他們的反思,甚至彷彿這一切還都應驗著長輩說的那樣“長大就好了”,從而大家不僅沒有質疑,反而更相信長輩說的是對的。

既然這個觀點是錯誤,經常跟孩子說必然會對他們產生一些危害,那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一下具體有哪些危害?

《少年的你》:不是長大就好了,而是強大了才真正的變好

02.給孩子灌輸‘長大就好了’的觀點有什麼危害?

通過電影《少年的你》,我發現危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 無法瞭解孩子的真實處境
  • 容易失去孩子的信任
  • 增加釀成大錯的幾率

①無法瞭解孩子的真實處境

父母隨口而來的“長大就好了”的這種觀點,是在心理慣性的驅使下完成的,而所謂心理慣性就是,比如一個人說“是”越多,就越會答應某件事,當一個人說“不”時,他會一直“不”下去。

從這個解釋就可以看出,心理慣性就類似於物理慣性,心理慣性的回答就是基於原來動作的一個延續,是完全沒有經過大腦思考的回答。

所以,對於孩子的困惑,父母不思考就給出一個模板答案,表面上看是回答了,但是從本質上看,父母忽略了問題背後更多的細節和更具代表性的東西,這樣父母就無法得知孩子是在一個怎樣的處境下產生的困惑。

比如,電影裡的陳念,她在遭遇了債主砸門的驚嚇後、校園霸凌的恐慌後,她有滿腔的委屈、疑惑要跟媽媽說,但是電話那頭的媽媽沒有了解陳唸的情況,而是習慣性的跟她說著:“等你長大就好了。”陳念體諒媽媽處境困難,她也用這話鼓勵著媽媽不要掉鏈子,但現實情況她媽媽一無所知。

《少年的你》:不是長大就好了,而是強大了才真正的變好

②容易失去孩子的信任

我們都知道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前進的過程,當我們有困惑的時候,大多數都是先選擇自己尋找答案,只有當自己找不到答案的時候,才會轉向我們父母、朋友、老師等去求助。

如果父母給出的答案讓我們解惑了,我們一方面會對他們產生一種欽佩感,會覺得他們很厲害;另一方面還產生信任感,就覺得父母是靠譜的,如果再次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我們就會首先想到他們,而不是其他人。

如果父母給出的答案沒有讓我們解惑,可能最初我們會認為是自己沒有理解透徹。但是,當問題不一樣後,父母給出的答案還是是同一個,比如說,父母面對我們的各種提問時,回答總是一句:“長大就懂了、長大就會好了......”。這時,我們就會產生質疑:他們是不是在忽悠我們?甚至會覺得問了也是白問,不如去詢問其他人。就這樣父母就失去了孩子的信任。

比如,陳念她知道從她媽媽那裡得到的答案永遠是一個:“等你長大就好了”,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回答,所以在她遭遇魏萊帶人圍毆後,寧願選擇一個小混混保護自己,也沒有告訴她媽媽;在她失手將魏萊推下樓摔死,這麼嚴重的事情,她也是寧願跟小混混說,也都沒有跟她媽媽提過一句。

《少年的你》:不是長大就好了,而是強大了才真正的變好

③增加釀成大錯的幾率

成長過程中總是伴隨著一些痛與惑,當我們為這些困惑冥思苦想也找不到答案時,我們本身就會陷入輕微的痛苦狀態。

如果尋找父母求助解答時,他們不給予我們正確的引導,而是給一個含糊其辭的回答,只會讓我們陷入更深的痛苦。這時我們就會完全憑藉自己的認知去嘗試,因此一些潛在的錯誤我們就無法更好的識別,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

就像《少年的你》中的徐渺,她的父母很強勢,對她缺乏正確的引導,因此她為了免受欺凌不是選擇反抗,而是選擇加入霸凌團隊這條錯誤的道路;女主陳念也是在失手將霸凌者魏萊推下樓摔死後,不是選擇報警,而是選擇拋屍的荒唐做法。

所以,錯誤的觀點引發的危害不容小覷,輕則讓孩子困惑一時,重則導致不可挽回的悲劇,牽連無辜。因此我們要學會從自身開始避免這樣的錯誤,懂得真正變強大方法、明白真正的變好的意義。那這樣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

《少年的你》:不是長大就好了,而是強大了才真正的變好

03.如何改變錯誤的觀點認知,教會孩子真正的變好呢?

通過前文的分析,在這裡給出三點具有現實意義的方法:

  • 不論事情大小,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以及直面困難的勇氣
  • 建立信任關係,給予孩子有力的支持,以及變強大的底氣
  • 全面瞭解情況,看清孩子的正反面,驅散孩子心中的戾氣

①不論事情大小,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以及直面困難的勇氣

很多父母之所以會把“長大就好”這種錯誤的觀點傳達給孩子,一方面就是因為父母從自身的角度考慮認為是一件小事,不值一提;另一方面就是因為父母認為隨著孩子年齡增長,這些事情孩子會摸索懂,會領悟。

可是這樣的想法,卻忽略了幾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認為的小事,在孩子心裡不一定是小事;還有摸索的過程是艱難的,同時也是充滿未知的,一不小心可能被困難擊退,而一蹶不振;或者可能迷失方向,在錯誤中兜兜轉轉。

就像電影《少年的你》中,陳念在成長中一度是迷失方向的,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當她被霸凌著圍堵,被迫躲在了垃圾箱裡,她最無助的時候想的是:“如何成為大人?如何成為大人?”還有在她自首後,發出的疑問依然是:“為什麼從來沒有一節課教過我們,如何變成大人?”如果陳唸的媽媽給過她正確的引導,給她勇氣去直面困難,陳念也不必付出如此代價。

所以,面對孩子的疑惑,父母不要張口就答“長大就好了”,而是不論事情的大小都認真對待,幫孩子分析一下利弊,給孩子引導到正確的思路上。讓孩子看清當前的處境,找到正確的出口,並且給予孩子鼓勵,讓他有勇氣的學著強大起來,從而找到變好的實質。

《少年的你》:不是長大就好了,而是強大了才真正的變好

②建立信任關係,給予孩子有力的支持,以及變強大的底氣

親子之間,最重要的不是可以讓孩子幹什麼,而是緊緊拉住父母與孩子間,那條名叫“信任”的線,信任可以讓孩子與父母真誠的溝通,父母就能更好的引導孩子。

我曾在微博上看過一篇文字,是一位媽媽控訴她的女兒從來不跟她說任何事情,就連談戀愛了也要瞞著她,這讓她很生氣,也很難過。評論區沒有人給這位媽媽支招如何與女兒溝通,反而有很多人質疑:“你有沒有反思過你女兒為什麼不跟你說呢?難道全是她的問題嗎?”

我覺得這樣的質疑有道理,回想日常生活中我們為什麼不願意跟父母說一些事情呢?那是因為父母知道後,他們要麼覺得無所謂,不放在心上;要麼提供一些建議,而那些建議傳達的意思不是理解也不是協助,而是“控制”,這樣的話一句失去了可以信任的價值。

比如,陳唸的媽媽就屬於第一種情況,不把孩子的事情放在心上,她覺得陳念獨自面對那些債主是安全的,她的理由是:“那些債主不會拿一個小孩子怎麼樣的。”但現實呢,陳念被嚇得瑟瑟發抖,因此,陳念遭遇了很多不幸的事情都沒有跟她媽媽說過。

所以,父母面對孩子時,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傾聽,多一些理解與協助,不能有控制的想法,這樣才會讓孩子信任父母,讓孩子相信自己遇到難題時父母是真誠的提供幫助,才會相信父母是自己強的後盾,這樣孩子會更有底氣去面對困境,有底氣去強大起來,從而真正找到通往好的道路。

《少年的你》:不是長大就好了,而是強大了才真正的變好

③全面瞭解情況,看清孩子的正反面,驅散孩子心中的戾氣

任何事情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正面的我們容易看到,可以說反面的隱蔽性很強,我們很難了解到,因此我們要藉助一些方法,才能更好的瞭解事物。

有一種方法叫逆向思維法,顧名思義,就是從事物、觀點、想法的反面查看,這樣往往會讓我們看到事物與眾不同的一面,也會了解的更全面、更詳細。

就像電影中,警察上門談話了霸凌者魏萊的父母,魏萊的母親面對這樣的情況,是一個勁的強調魏萊是一個乖孩子、家庭教育好、心理素質好等,卻從來沒有從反面去想一下警察為什麼會找上門,如果魏萊的母親能反思一下,去認真瞭解一下,她會發現自己的錯誤認知,或許魏萊就不會逝去,這個家庭也就不用面對如此悲劇。

所以,有時候要想全面瞭解事情,只需要我們轉變一下思維方式,從反面去看一下,這樣看得更清晰,更能看清孩子不為父母所知的一面,也可以更好的幫助孩子驅散他們身上的戾氣,更科學的引導孩子往真正好的方向發展。

《少年的你》:不是長大就好了,而是強大了才真正的變好

總而言之,孩子的成長中,如果遇到什麼疑問,作為父母的不要用“長大就好了”來誤導孩子,要想孩子真正的變好,父母不僅要全面的瞭解孩子的處境,發現他們身上不好一面,幫助其改正;也要給出適當的引導,鼓勵他們強大起來直面困難,這樣可以讓孩子少走彎路,少受一些成長的苦。


並不是長大就一切都好了,在“長大”與“好”的中間還存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強大”,是強大讓我們勇敢的面對困難,敢於反抗不公,我們的人生才開始好起來的。

所以,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要想學會真正的強大,從而真正的好起來,並且這些離不開父母給予我們的勇氣以及底氣。因此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介紹了三種方法,來說明父母該正確的培養孩子變得強大的方法,方法一:不論事情大小,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以及直面困難的勇氣;方法二:建立信任關係,給予孩子有力的支持,以及變強大的底氣;方法三:全面瞭解情況,看清孩子的正反面,驅散孩子心中的戾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