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章精解及譯文

開經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道德經第五章解讀

虛空化物章

玄同是《道德經》的核心。第4章初次宣說玄同的修法:“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在天帝之先,道體如虛空,其用不窮。此章第二段經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顯然是繼承上一章的思想。“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到底在敘述什麼深意呢?

儒家言仁義,老子直言不仁,儒道二家給人針鋒相對的感覺,這種感覺延續二千多年,直到今天,這是華人文化的不幸。

老子是孔子的老師,這是先秦都公認的,《禮記》、《莊子》、《呂氏春秋》、《史記·老子列傳》非常清楚的記載孔子曾經拜老子為師。師徒之間為什麼如此對立呢?如何架構華夏文明的二大思想源流決定著華夏文明的未來趨勢,這是文化精英極為關切的。

《道德經》第五章精解及譯文

第五章

第一段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第二段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第三段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本章分三段。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第4章宣說如何認識道體。世人所說之道不是真常之道。那怎麼認識真常之道呢?這是一個極大的難題。老子指著虛空,告訴世人道如虛空,又告訴世人道如深淵,如清澈透明的水。此章是虛空化物章,是前章的延續,這一認識有助於理解這二句經文。不僅道體如虛空,而且虛空能造化萬物,這樣對道體的理解又深了一層。如何領會虛空成為入道的第一法門。

世人內心有對道的渴望,但五官六根是最大的障礙,使人對偉大的道“信心難起”,老子很明白求道者的心理障礙。現在老子開示求道者,求道從認識虛空開始,不僅要認識虛空,而且要認識虛空造物的神奇力量。創造者總是最令人讚歎的,虛空就是創造者。

《道德經》第五章精解及譯文

有形的萬物是從無形創造出來的,“造輿於無輿”,“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教法是終極教法。哲學家喜歡仰望星空,因為虛空最能啟迪智慧。《大乘起信論》從體相用三個方面闡述一真法界,老子從三個方面闡述道。

人的意識結構分為淺意識和深意識淺意識與五官相連,接受五官的信息而毫無自由深意識是玄妙的,完全自由,淺意識與深意識之間有防火牆。淺意識是接收中心,深意識是創造中心。接收中心接收五官傳過來的信息,加工中心加工這些信息,創造中心才是最偉大的,能夠窺探“眾妙之門”。這是老子深意識-覺性中呈現的道,世人只見萬物

《道德經》第五章精解及譯文

深意識-覺性是心理學的術語,老子的術語是“玄覽”,即玄照妙心《楞嚴經》稱為妙如來藏心。玄照妙心能夠認識虛空化物的妙理,能夠認識道。老子知道世人見物不見道,聖人是見物又見道,子母雙照。這是淺意識和深意識的不同。淺意識代表人的感知,深意識代表人的玄照妙心(覺性)感知的對象是現象,玄照妙心(覺性)的對象是主宰現象的道。

世人的心中被現象充塞,看見的都是生生滅滅,聖人的心中只有道的不生滅。聖人覺性獨照,不會被現象所迷惑,所以老子證悟後見到萬物都是芻狗。更明白的說,萬物都是現象。芻狗一詞包含老子的神韻,我們找不到比老子更傳神的文筆了。老子更要世人認識芻狗背後的道體,因為道與芻狗二而不二。

《道德經》第五章精解及譯文

芻狗是世人親手所扎,除了草,什麼也沒有。但世人把芻狗作為祭祀法物,用美麗的繡品裝設起來,放進精美的籃子,恭恭敬敬的奉獻給天地神明。祭祀過後,芻狗就被扔在路上,任憑世人踩踏,拾薪者甚至作為柴火燒掉。

芻狗好像命運坎坷,如同人的命運由盛而衰一樣。人真應該為芻狗好好哭一場。這就是世人的真實情感,老子用芻狗一詞宣說了甚深的妙理,讓世人醒悟。“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芻狗就是最好的例證。

《道德經》第五章精解及譯文

世人的芻狗與聖人的芻狗不是同一個形象。世人祭祀前把芻狗當神物(真狗),祭祀後把芻狗當廢物(假狗)。聖人從來就把芻狗當假狗,這就是聖人與世人的不同聖人已經見到萬物的主宰,所以萬物已經現原形,芻狗就是萬物的原形

。老子這裡不是宣說萬物為假(芻狗),而是為了從反面宣說道才是唯一的真。第4章和第5章一正一反,都是宣說道是唯一的主宰。

老子以芻狗的假來襯托道的真。萬物本來是假(現象),但芻狗是假中之假。說萬物是假,世人不會承認,說芻狗是假,世人不得不承認。這個假是說萬物是現象,而背後另有主宰,似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物如夢如幻,但萬物之母是唯一的真老子借芻狗之假修道體之真。天台宗有空假中一心三觀。芻狗就是修假觀,從假悟真。

《道德經》第五章精解及譯文

經文“以萬物為芻狗”的內涵就是如此。老子為什麼說“天地不仁”呢?不仁一詞太刺激人的神經,儒家把仁義作為最高準則,不仁不義就是暴虐,殘暴。但老子的語境與儒家的語境不同從道眼觀之,天地是道的化現,是道所生。天地生萬物是古老的常識,老子沿用了古老的常識。不仁就是沒有意識,天地沒有意識說得通,聖人也沒有意識嗎?(中醫上不仁就是肢體無知覺)後面緊接著說“聖人不仁”,又如何理解?

讀到第49章“聖人常無心”一句方才明白其中的奧義。王弼本原來作“聖人無常心”,帛書乙本作“聖人恆無心”,這才是老子的本義。西漢嚴遵註釋說“無心之心,心之主也”,又說聖人“懷無心之心”,非常精準的詮釋了“聖人不仁”的真旨。嚴遵的《老子指歸》與老子心流相通,二千年來可謂第一人。

《道德經》第五章精解及譯文

世人有凡心而無常心,聖人無凡心而有常心。無心之心就是真常之心,換句話說就是沒有凡情。世人的凡情障礙了世人認識真相的能力,聖人沒有凡情才能直取真相。周公高舉德的大旗,孔子在高舉仁的大旗來補救。仁是醫治社會的良方嗎?老子認為不是,仁是社會準則,不是道德準則人類文明發展的秘密不在社會內部,而在宇宙的根本法則中

。所以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38),不契悟宇宙的根本法則就無法找到可靠的社會準則。

經文“以百姓為芻狗”是最核心的一句,也是第1段最讓人不解的一句。“以萬物為芻狗”也可以接受,但“以百姓為芻狗”就百思不得其解了。老子為什麼要用如此驚人的語言呢?百姓與萬物對,明顯是指人類,有人辯解說百姓就是百官,不是普通平民百姓,這是不理解這句話的緣故。

《道德經》第五章精解及譯文

天地以萬物為子民,聖人以百姓為子民。天地和聖人沒有凡情,因為懷有無心之心。嚴遵說道德無形而成為天下的主宰,就是“無心之心存焉”。無心之心是最廣大的心,是隱藏最深的情懷。莊子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相濡以沫是凡情(仁),相忘於江湖才是聖人的情懷。

一位名人突然因一件醜聞而名聲掃地,世人原來用讚美的眼光看他,現在立即用異樣的眼光看他,但他的父母卻始終如一,這就是父母的大愛。聖人無心就是父母般的大愛。凡情是隨時變化的,聖人的情懷是真常如一的。聖人不仁隱含這層意思。把萬物當做物就是侮辱了物,把百姓當做凡人就是侮辱了百姓。

《道德經》第五章精解及譯文

萬物都是道的化現,百姓更是道的化現。用凡情(仁)是看不到這一層的,只有用聖心(不仁)才能看到這一層。無論眼前呈現什麼象,萬物的象,百姓的象,芻狗的象,都是道的化現,都在指示道的存在,指示道的真常不滅。畫師聽到萬物非物,萬物是指,恍然大悟,大腦就醒了過來,靈感頓現。

老子對世人把感覺器官奉為神明感到惋惜。感覺器官不過是生存競爭的需要而發展出來的,並不是見道的工具。世人一直不自覺的使用感覺器官,以為是自己唯一的寶藏。老子問,你的覺性在哪裡?感覺器官只能感覺現象,不能感覺背後的道(本質)。認識道必須開啟你覺性的寶藏,否則看到的只是芻狗而已。

《道德經》第五章精解及譯文

道是存在的,但超越了人的感覺器官。老子和莊子都對感覺器官和內在覺性作了清晰的區別,世人一直矇在鼓裡,對自己的寶藏--內在覺性完全無知,把感覺器官和覺性混為一談,正像把腳印(跡)和留下腳印的鞋子(履)混為一談一樣。

這一差別看似細微,實際非常深刻。感覺器官只能看見腳印,覺性才能看見鞋子。馬祖道一禪師說“借色顯心”,莊子借履顯性。芻狗用意相同。第一段上演了一段精彩的皮影戲,天地、聖人、萬物、百姓、芻狗紛紛登場,敘說見物非物,見物是指的妙理

《道德經》第五章精解及譯文

第二段經文:天地之間,其有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老子再次指向虛空。老子《道德經》把人的深意識--覺性喚醒了。只有喚醒深意識-覺性才能見道。淺意識是無法見道的,而有形的萬物背後一定隱藏著秘密,這個秘密就是道。認識道成為人的智力活動的必然目標。老子不滿足於簡單的認識,而是要完全認識萬物背後的秘密,直指第一因。

認識第一因必須喚醒深意識。老子第5章指向虛空,與第4章是完全一貫的。這從第二段中可以看出來。這樣我們才能夠讀出第一段的驚人悖論背後的內涵。這是老子欲擒故縱還是幫助世人開悟的特殊教法?當然是後者。

《道德經》第五章精解及譯文

老子這裡要宣說道的大用,這就是老子的創世紀的一部分。“天地之間,其有橐龠乎”一句,把天地比喻為一個大熔爐,這是十分大膽的。中國古代製造業很發達,殷墟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非常精美。《道德經》以冶煉青銅器的古老工藝為喻,能夠讓世人更好理解。萬物都是道所生,道如同虛空。虛空中如何生出萬物呢?大熔爐的比喻一下讓世人解除了迷惑。

只有把天地看成一個大熔爐才可以理解道生萬物的問題。橐龠是熔爐鼓風的機構,有皮囊和排管。皮囊和排管是中空的,一剛一柔。中空有氣,鼓動則熔爐熾熱,可以化物天地之間就是虛空,萬物都是從虛空中產生的,虛空就是一個大熔爐。這樣世人對萬物的產生有了比以前更為形象化的理解,這正是老子此章宣說的正理。“常無慾,以觀其妙”,道生萬物是妙,只有入玄同大定才能觀其妙。

《道德經》第五章精解及譯文

屈就是窮盡,這個大熔爐雖然中間是虛空的,但生生不息的能力不會窮盡,萬物可以源源不斷的從大熔爐產生出來。老子在玄同大定中覺照了這一幅奇妙無比的景象。第4章說“道衝,或用之而不盈”,道的造化力真是不可思議。世人都知道自己是父母所生,以為已經找到最終答案。老子問:“父親還有父親,誰是第一父親呢?”這才是最根本的問題。

天地是個大熔爐,虛空中造化一切,第一父親就是虛空。這令人不可思議,但這就是事實。老子的“以觀其妙”就是這個意思,妙就是不可思議,我們要相信不可思議。天地大熔爐確實不可思議,不承認這一點就是真正的愚者。人工智能和基因編輯技術在發展,但真能製造一個你自己嗎?古代的技術無法實現,今天的技術還是無法實現。我們對“我自己”有多少認識?可以說完全不認識,但我自己已經活生生的存在了。這就是不可思議。

《道德經》第五章精解及譯文


老子已經宣說不言之教是最高深的教法,語言的作用是有限的,語言不能見道多言與不言之教是對立的,所以說“多言數窮”。《莊子》中輪扁告訴齊桓公他所讀的聖人書不過是垃圾,因為聖人的道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就像自己斫輪的技藝一樣。

《莊子》又用腳印與鞋設喻,告誡世人別把腳印誤作鞋子,就是闡述語言文字和道(聖人內心所悟)要區別開來,這樣的區別很重要凡夫都有見道的渴望,但必須從理解語言文字和道的區別開始。世人把語言文字當做道,著文字相,不打開自己的深意識--覺性,不進行實修,這樣就會數窮,與道無緣。

《道德經》第五章精解及譯文

領悟道能夠從虛空中產生萬物,也就是無中生有,這就是不可思議的造化力。領悟了道的不可思議的造化力,世人也獲得了不可思議的造化力。在悟道的過程中,真是法喜充滿,造化力大增。造化力是不可思議的創造力,所以悟道能夠大幅增加創造力,尤其是繪畫、音樂的創造力。

“不如守中”是“多言數窮”的另一條道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多言是山窮水盡,守中是柳暗花明。這是深意識--覺性的開啟。中在中國文化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尚書·大禹謨》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是舜帝傳位給大禹的心法。

《道德經》第五章精解及譯文

儒家經典《中庸》以中為基石,隋朝文中子作《中說》,印度傳入的佛教有馬鳴所作的《中論》,都把中作為根本義論述。《道德經》“守中”概念非常重要,但只出現一次。守中就是守住自己的真心,即嚴遵所的無心之心中道哲學是老子開創的。守中必須有強大的定力,實修功夫達到極高的境界,對自己的意念完全能夠掌控。

一念不起,無念為念。六祖慧能告訴慧明,“不思善,不思惡,正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入玄同大定,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就是守中。佛經中言語道斷,孔子說目擊道存,離文字相,打開眾妙之門,得大真實的境界。道從虛空中造化萬物,無休無止,世人怎麼知道呢!

《道德經》第五章精解及譯文

理解了後二段的經文,本章第一段“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經文含義也增添了新意。芻狗是萬物的代表,都是從虛空中造化出來。既然從虛空中造化出來,就與人的情感完全不相同。仁是人的情感,不是虛空的情感。王弼注“玄德”是“有恩無主”,非常精準。創造萬物和人類的大恩大德是存在的,但世人感覺不到恩主在那裡。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二句句型雖然相同,但含義有不同。人扎芻狗為祭祀法物,人本身又是天地造化的,因此芻狗是二次造化的萬物是一次造化的,人並沒有加以造作。為什麼又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呢?莊子給出瞭解釋:“至德之世,不尚賢----相愛而不以為仁。”

《道德經》第五章精解及譯文

《莊子·天地》最理想的社會,人與人之間會自動相愛,但不是出於仁的意識,甚至不知道什麼叫做仁。父母愛孩子,甚至為孩子犧牲自己,根本不知道這是愛,完全出於天性。莊子又說:“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人無意識的幫助同類,根本不當做恩賜。有意識的愛和仁是不完美的,無意識的愛和仁才是完美的。

莊子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仁”如“相濡以沫”,“不仁”如“相忘於江湖”。老子說聖人不仁包含了這一層境界。儒家提倡有意識的愛和仁,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愛和仁走不遠,與無意識的愛和仁功德不可同日而語。無意識的仁和愛是大仁大愛,是上德;有意識的仁和愛是小仁小愛,是下德。

《道德經》第五章精解及譯文

王弼的有恩無主正是這個意思。老子的大同社會和孔子的大同社會有一致的內容,也有不一致的內容無疑老子的大同社會有更高的目標,也正是人類的終極追求。老子第一章宣說的玄同思想一步步展開。

《道德經》第5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一語讓人痛苦不堪,總算有所收穫。

散文詩譯文

天地沒有世人的凡情,

萬物自由自在的化現,

聖人沒有世人的凡情,

人類自由自在的化現。

世人啊,你不知道萬物和人類的前世今生,

讓我來細細的告訴真相:

從前道首先創造了天地,

天地之間是一個空空洞洞的大熔爐,

道往大熔爐中鼓進陰陽二氣,

陰陽二氣是二位最偉大的創造神,

可以在虛空中創造一切,

可以創造高山,

可以創造海洋,

可以創造美麗的魚類,

可以創造飛翔的鳥類

可以創造牛馬,

可以創造人類,

世人啊,你的肉眼無法看見陰陽神奇的創造力,

因為你只能看見它們的作品,

你不知道這些作品是怎麼創造出來的,

更不知道是誰創造出來的。

你們祭祀時用茅草紮成狗的形狀,

你們稱為芻狗,

作為祭祀的神物,

虔誠的奉獻給天地,

芻狗就是你們的創造,

祭品用過就會丟棄,

或者作為柴薪燒掉,

因為已經扮演了它的角色,

使命已經完成,

我用你們熟悉的芻狗作比喻,

要使世人明白,

一切都是有生於無,

本來沒有芻狗,

你們創造了芻狗,

本來沒有牛馬,

虛空中化生了牛馬,

本來沒有萬物,

虛空中化生了萬物,

本來沒有人類,

虛空中化生了人類,

世人啊,你們的肉眼看見了

芻狗、牛馬、萬物還有最神奇的人類,

其實都是陰陽二位創造神的傑作,

二位創造神是奉道的旨意,

沒有道就沒有陰陽二位創造神,

就沒有芻狗、牛馬、萬物和人類,

我要你們心中認識道的偉大,

道生萬物,萬物歸道,

天地間、虛空中,

有形的、無形的、更無形的,

都是道的創造,

都應該生起恭敬心。

秉承道的旨意,

陰陽二位創造神以天地為大熔爐,

在虛空中輕輕揮動妙手,

鼓動風箱,

憑空創造了有形的、無形的、更無形的,

我無法用語言描述其中的神奇,

只有安住在玄同大定中,

以玄照妙心觀照這一切,

滿心歡喜。


(道德經散文詩是意譯,以求義理貫通,文句不一一對應,唯有以心印心,會契證悟者心法為指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