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认为三国最名不副实的名将是谁?

缅怀未逝的青春


三国时代,名将辈出。他们有的像关羽、张飞、典韦这样勇猛无敌,有的像曹操、周瑜、陆逊这样富有谋略。不过,有些将领虽然名声很响亮,但实际能力却并不强。下面介绍一下三国时期最名不副实的七大名将。


一、赵云

赵云是三国时期被吹嘘的最严重的将领。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勇猛如神。但在真实历史上,赵云并不勇猛,也缺乏谋略。赵云跟随刘备二十多年,并没有突出的战功。他最大的功劳是救过甘夫人、刘禅的性命。因为赵云对蜀国最高领袖有恩,所以他的地位被拔高了,得以和关张马黄齐名。以战功论,赵云远远不如关羽、张飞、黄忠、魏延等人。


二三、颜良文丑

颜良、文丑是袁绍手下的猛将。袁绍曾经是汉末最有实力的诸侯,颜良、文丑的威名也传遍天下。不过,颜良、文丑在战场上的表现实在是不敢恭维。在官渡之战的初期,两人就全部战死了。颜良在千军万马之中被关羽斩首,成就了关二爷的一世英名。文丑在之后也被曹操部下斩杀(并不是关羽)。两人都是有勇无谋之辈。


四、董卓

董卓出身于凉州战乱之地,在战场上厮杀了二十多年,却并没有立下太多战功。董卓镇压黄巾起义时,被农民军击败。他后来在凉州平定羌胡叛乱,征战多年毫无效果,叛乱反而越来越严重。董卓后来带兵入京,控制了朝廷。他部下有数十万精兵,却被孙坚一人以一路偏师击败,被迫离开洛阳退回关中。可见董卓打仗水平真不咋样。


五、夏侯惇

夏侯惇是曹操部下最有名的将领之一,他的知名事迹有两样。第一件是他被吕布的士兵绑架,吕布士兵想要赎金,结果夏侯惇的部下完全不管他的死活,直接就去袭击绑架者。最后绑票的人吓尿了,放了夏侯惇。第二件事是夏侯惇在战场上被射瞎了一只眼睛,得到了一个“瞎子将军”的称号。这两件事都表现不出夏侯惇的军事水平。实际上,夏侯惇的战功很少,远不如张辽、张郃、夏侯渊等人。只是由于他跟曹操有亲戚,所以官职、地位特别高。


六七、诸葛亮、关羽

另外如诸葛亮、关羽等都是名声都大于实力。诸葛亮与曹真、司马懿等都交过手,并没有占到丝毫便宜,可见他的军事能力远没有演义中的那么夸张。关羽曾经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一度威震华夏,吓得曹操要迁都。但他很快就战败了,战败过程中犯了不少错误。可见关羽的军事能力也没有那么神。


冰是沉睡的水33


名过其实第一名:关羽  关羽,三国名将,蜀国前将军,襄阳太守,都督荆州事务,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北攻襄樊,荆州被孙权夺取,关羽被孙权擒杀。关羽以忠心、守义、勇猛、武艺高强传名于世,在民间,关羽的故事中被附会上了三结义,斩华雄,战吕布,走单骑,单刀会,淹七军等等传说。在朝廷,关羽也受到历代王朝的褒封,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神,成为和孔夫子齐名的武圣人,成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庙祀无垠。可在历史著作中,我们看到了关羽下邳降曹的不忠,临阵讨妇的不义,骂使拒婚的不智,败军授首的不武。  名过其实第二名:诸葛亮  诸葛亮,蜀国丞相,刘备集团最重要的谋士,对刘备集团来说,诸葛亮最重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先三分鼎立,后一统天下的战略和实施的步骤,在当时,这一战略对于走投无路,前途渺茫的刘备来说,无异于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成功的道路,在黑暗中彷徨的刘备终于看到了希望。建安十二年,曹操南征,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刘抗曹,获得了赤壁大捷,击退曹操,刘备占有荆州,获得了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建安二十二年,刘备获得益州,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规划的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自刘备章武三年病逝后,诸葛亮得以独断国政十二年,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于是外联东吴,内修法度,科教严明,赏罚必信,内平南越,外伐曹魏,五出祁山,用兵不戢,最后于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国士无双,功勋卓著,名声显赫,至于刘备之上。正是在这显赫的功名之上,诸葛亮在民间的传说便有了想象的广阔空间,于是诸葛亮便被当成智慧的化身,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事实上的第一主角,不仅奇谋妙计令人瞠目结舌,甚至搞出了什么缩地法这类神妖鬼怪的把戏。事实上,诸葛亮的才能,主要在行政管理和外交上,在这一点上,他自比管仲并非虚言,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于战略方面,这由《隆中对》可见一斑,但若两军对垒,决胜沙场,诸葛亮便智计不足了,自比乐毅实有自夸之嫌。戴着“智圣”的高帽,拥有独断的权威,五出祁山却丧师辱国,寸土未得,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名过其实第三名:赵云  赵云,白马银枪,当阳长坂坡为保护甘夫人和刘禅,在曹操千军万马中七进七出,枪挑剑砍,杀曹军名将五十四员,砍旗两面,夺槊三条,名震天下。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对赵云在当阳战役中的描述。在《三国志》中,对赵云在当阳战役中的记述则是“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虽然肯定了赵云的功劳,可和演义一比,便有天壤之别。赵云就是在这样的演义之下,树立起了英俊,威武,忠诚,勇敢,谦逊,仁爱的形象,成为人们心目中完美的英雄。历史上的赵云,忠诚,勇敢,严肃,厚重,谨慎,是道德品格十分高尚的军人,而且赵云很有政治头脑,孙权袭荆州杀关羽,刘备东征伐吴,当其盛怒之下,诸葛亮尚且禁言,赵云却能犯颜直谏,赤胆忠心之外,体现了赵云清醒的政治觉悟。但也正是这样的特点,用以保身则可,用以建功则不足,赵云一生,自在桂阳太守任上犯了严重错误后,就再也没有得到重用。究其原因,首先是赵云上不能结交豪雄,刘备入益州,当时有人议论,想要把成都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赵云就坚决反对,予以公开驳斥,虽说“先主即从之。”但赵云肯定得罪了一大批荆州集团的权利人物。其次,赵云中亦不善厚蓄壮士,赤壁战后,赵云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进占桂阳,原桂阳太守赵范投降,想要将守寡的嫂子嫁给赵云,赵云因为“范迫降耳,心不可测。”“固辞不许。”这种谨慎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导致了赵范逃走的严重后果。赵范的逃走,肯定影响了桂阳原官吏和军士的大量逃亡,不是好事,《三国志赵云传》中便只说“迁为牙门将军”。不过刘备入益州时,赵云不仅被留在了荆州,而且被降职成了留营司马,这个处分也够重的吧。第三,赵云下不知抚慰士卒,诸葛亮一出祁山,赵云领疑兵出箕谷,被曹真击败,但敛众固守,兵将军资略无丢弃,甚至还有余绢,诸葛亮要赵云赏赐将士,被赵云回绝:“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如此态度,三军谁肯用命。  名过其实第四名:张昭  第一次听到张昭之名,就和这样一句遗言联系在一起:“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张昭之名,亦由此显耀于天下,不过在史书之中,此言并不见记载,倒是记载了孙策这样一句遗言:“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张昭本彭城人,避乱江南,初为孙策长史,“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于是昭名初显于四方。孙策亡,张昭受顾命之托,“率群僚立而辅之。”“然后众心知所归。”“权每出征,留昭镇守,领幕府事。”“常在左右,为谋谟臣。”但在《三国志张昭传》中,我们没有看到一位谋士张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位谏臣。张昭:“容貌矜严,有威风,……举邦惮之。”“昭每朝见,辞气壮历,义形于色,”张昭立朝,多有劝谏,少有建树,有顾命之勋,无谋划之功。孙权初为会稽太守,就不用众望所归的张昭,“此公性刚。”而用顾雍为丞相。孙权称帝,张昭来祝贺,还没发言,孙权就说:“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昭大惭,伏地流汗。”于是,“昭以老病,上还官位及所统领。”张昭江东重臣,受顾命之托,本当尽忠辅政,不意临难苟且,劝权迎曹,一失也;谏劝不用,闭门拒主,二失也;荷国重任,不建谋划,三失也。有此三失,而负大名,得无愧乎?名过其实第四名:张昭。  名过其实第五名:姜维  姜维本天水人,建兴六年降蜀,历任仓曹掾、奉义将军,中监军、征西将军,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死后,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后又任凉州刺史、镇西大将军,卫将军,录尚书事,十九年为大将军。诸葛亮认为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时人亦谓姜维“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自诸葛亮死后,姜维九伐中原,各有胜负,景耀六年,魏钟会、邓艾率众攻蜀,邓艾从阴平景谷道奇袭成都,在绵竹击破诸葛瞻,刘禅投降,姜维奉旨降于钟会。姜维不甘失败,挑拨钟会反魏,意图复国,失败而死。自姜维归蜀,深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死后,姜维政事录尚书事,当丞相之任,兵事统诸军,当大将军之职,位高权重。但内迫于黄皓,外制于邓艾,九伐中原,劳师无功。正既难成,行险求胜,竟废除魏延利用地利,重兵坚守一线,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有效的防御策略,意图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立不世功业,但魏军一旦进入汉中,邓艾就得到机会,从阴平道突破剑阁防线,于是主降国破,维之罪也。姜维受诸葛厚望,掌国家重权,负当世大名,本当持重谋国,保国治民。但其为人,好立功名,自负才武,常欲建不世功业。昔在魏时,就“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掌国之后,又兴师伐魏,国力虚耗。更改弦易章,希图一时之侥幸,终于国破主辱,身死族灭。名不如实第六名:荀彧世人知有诸葛亮,不知有荀彧,岂不冤哉!荀彧,当之无愧的三国第一谋士。荀彧少时,就被誉为“王佐才也”,29岁为曹操司马,兴平元年,曹操攻徐州,张邈陈宫叛乱,荀彧临危不乱,保全三城等待曹操回军,向曹操提出了先兖后徐,在保有兖州的基础上再攻徐州的建议,终于击退吕布,使曹操得到了稳固的根据地。“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建安元年,又向曹操提出了“奉主上以从民望,扶弘义以致英俊”的建议,曹操遂奉迎天子都许,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优势。在当时,曹操东有吕布,南有张绣,北有袁绍,荀彧分析了天下形势,认为能够与曹操争天下的只有袁绍,袁绍虽强,但曹操在度、谋、武、德四个方面胜过袁绍,必能击败袁绍。又进一步指出,应该先击败吕布才能和袁绍争胜。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曹操粮尽欲退,荀彧以为“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其后许攸来降,曹操奇袭乌巢,大败袁绍。建安六年,曹操想先攻刘表,荀彧劝曹操乘胜追击,击败袁绍,首先平定北方,又劝曹操废除了建置九州的想法,建安八年,曹操终于平定了北方,兵锋直指荆州,荀彧又建议“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曹操依计出兵,迫使刘表之子刘琮举州投降。观荀彧智计,都是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战略,决定胜负的关键方向,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提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计谋,二十年间,就协助曹操击败群雄,平定北方,建立了统一天下的根本,是当之无愧的三国第一谋士,而其功绩不著于史籍,名声不显于四海,故事不传于街巷,反不如一诸葛,其可怪也欤?名不如实第七名:陆逊在《三国志》中,陆逊独列一传,人臣中得此殊荣者,唯诸葛与陆逊二人,盖二人之功,非其他人可比。建安二十四年,陆逊协助吕蒙,韬隐骄敌,白衣渡江,夺取荆州,擒杀关羽。黄武元年,刘备举国攻吴,陆逊以大都督,假节,领兵拒之。其部或是孙策旧将,或是公室贵戚,不肯听命于一晚辈书生,陆逊案剑明法,计略百出,终于火烧连营七百里,取得夷陵大捷。刘备死伤数万,军资尽净,羞愤而死。黄武七年,魏国大司马曹休南犯,陆逊为大都督领兵迎战,两军在石亭决战,陆逊亲领中部,三道俱进,大败曹休,魏军死伤数万,曹休病死。这两战,是陆逊一生最为辉煌的表演,刘备当代枭雄,曹休一世名将,陆逊素非行伍中人,却能战而破之,于是孙权假陆逊黄钺,用御盖为陆逊遮挡太阳,亲自为陆逊执鞭策马,百官屈膝相见,一时荣耀莫比。纵观三国史,出将入相者只有诸葛陆逊数人而已,诸葛街亭败绩,陆逊疆场扬名,夷陵之役,挽危难于一时,是与官渡赤壁齐名的三大决战,何况再败曹休,扬威敌国。陆逊之功,不在诸葛之下。但只听世人演说诸葛六出祁山,武功远胜于诸葛的陆逊反而无名于后世,实在可惜。名不如实第八名:周瑜  周瑜之功,尽在赤壁一役。建安十三年,曹操入荆州,刘琮投降,曹操全军约二十五万众,兵临城下,江东震恐,众人皆曰当降。周瑜力排众议,为孙权分析曹操必败的原因,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赤壁对垒,周瑜用部将黄盖火攻之计,火烧赤壁,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北军大坏,曹公退走。”赤壁之战决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决定了天下七十二年的分分合合,真有一战定乾坤之功。但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只看到诸葛舌战群儒,看不到周瑜决策抗曹;只看到诸葛装神弄鬼,看不到周瑜火烧赤壁;只看到诸葛捉曹放曹,看不到周瑜以弱胜强。那个“有姿貌”,“性度恢廓”,“精意于音乐”的周郎被“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有折兵”糟蹋得形象全无了。  名不如实第九名:张辽  我们一说到三国武将,就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可这不过是个人的武力排名,若真说到三国名将,张辽当为第一。张辽武力过人,且有一支属于自己的队伍,建安三年,曹操擒杀吕布,张辽降曹,拜中郎将,爵关内侯,此后二十五年,张辽成为曹操集团战功最为显赫的将军,降昌豯,攻袁尚袁谭,收破缘山辽东诸贼,讨陈兰梅成,守卫合肥,威震江东。凡大小数十战,没有败绩,武功赫赫,为曹军诸将之冠。这其中有两战堪称经典,一是建安十二年,曹操悬军北征乌丸,袁尚袁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等数万骑逆战,两军相遇,曹军辎重在后,大部分战士没有披甲,曹操左右的人都感到害怕,只有张辽斗志高昂,劝曹操出战,于是曹操令张辽为先锋,将自己的军旗交给张辽,张辽领军奋击,大破匈奴骑军,斩蹋顿,投降的敌人达二十余万,逃跑的仅数千人马。为北征乌丸,取得消灭袁尚袁熙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二是合肥保卫战,建安十三年,孙权领军十万向合肥进攻,张辽与乐进,李典领兵七千守卫合肥,众寡不敌,援兵难至,众将疑心,张辽以为须“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于是连夜招募敢死队800人,第二天,张辽披甲陷阵,杀吴军数十人,斩二将,直冲到孙权面前,孙权大惊,躲到一个土堆上防守,张辽呵斥孙权下来作战,孙权不敢应战,后来见张辽人不多,将张辽重重包围,张辽率数十人冲出包围,见其他人没有出来,又冲进包围圈,救出其余的人,双方激战了一个上午,吴军无人可敌张辽的神武,斗志全失,围攻合肥仅十多天,就不得不撤军,张辽乘机突击,孙权毫无防备,靠着凌统甘宁等人的拼死保护,骑马越过断桥才得以全身而退。合肥一战,张辽在赤壁失败之后,以少击众,吴人夺气,不敢北窥,确立了曹军第一名将的地位。这一战的影响是如此巨大,即便在十多年后,张辽病重,孙权仍告诫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综观三国武将,能令一国之主忌惮如此者,张辽之外,又有何人?  名不如实第十名:法正  法正,刘备集团中的主要谋士,陈寿认为“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可以和程昱郭嘉相并列。赤壁之战后,刘备虽然在荆州暂时稳住了阵脚,但北面要面对强大的曹军,东面孙权也不断的讨要荆州,形势并不乐观。这时候,刘璋派法正为使者,请刘备入川抗击张鲁。法正一见刘备,便献计夺取益州。建安十六年,刘备入川,十九年,刘璋降,刘备领益州牧。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建议刘备乘曹操东归,汉中空虚之机夺取汉中。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发起汉中战役。经两年艰苦的战斗,在定军山大败曹军,阵斩夏侯渊,又逼退曹操的反攻,取得了汉中大捷的重大胜利。汉中大捷是刘备集团取得的唯一的一次战略性胜利,它为蜀国赢得了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屏障,正如法正所说:“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室雍、凉,广拓疆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计。”汉中大捷,法正作为战役的策划者和主要谋士,功勋最著。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为汉中王,以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第二年法正病死。法正死后,刘备集团在军事上再无建树,刘备败于夷陵,诸葛败于街亭。后人一说刘备集团的谋士,就是诸葛庞统,无人提及法正,《三国演义》中留守成都的诸葛亮也跑到汉中来指手画脚了,法正一世功名就这样被诸葛窃取,沉冤不知何时得雪。


月夜luck


三国是个名将辈出的时期,各路诸侯军阀手下都有不少能打的猛人。曹魏有五子良将八虎骑,蜀汉有五虎上将,孙吴也有四大上游统帅。在这些人里面,如果要我找一个最名不符实的“名将”,我站夏侯惇。

夏侯惇位列“八虎骑”之首,也是曹操最信赖的将领之一。然而,从他的履历来看,却实在难言是一位名将,因为他根本就没打过几次仗。

有关夏侯惇残疾以前参加过的战争,总共就只有几场——平黄巾起义、讨董战争、征陶谦和破吕布。其中破吕布的战斗中,夏侯惇左眼受伤后失明,从此得了个“盲夏侯”的绰号。

此后的夏侯惇就逐渐离开了战场,转而在后方担任起行政官员。他先后历任陈留、济阴太守、河南尹等职务。而这之后他参加的战争,基本都是败多胜少——

198年帮刘备打吕布,结果帮的刘备一个人逃到曹操营中去了;

四年后曹刘反目,夏侯惇去博望坡打刘备,结果被刘备来了个火烧博望,大败而归;

之后参加的平卫固、征张鲁等战事,夏侯惇基本都只是挂个名,没见他有什么突出的表现,但是爵位却一级一级地往上升。曹丕称帝后,甚至还拜夏侯惇为大将军,成为魏国官阶最高的官员。

那么为什么夏侯惇这么受曹操父子的青睐呢?

其实也很简单,曹操的父亲本就是夏侯家族的人,是被曹腾从夏侯氏抱养过来的,他和曹操本就是同族的兄弟。因此,他和曹操之间与其说是君臣,更不如说是合伙人的关系,曹操自然也就高看他一眼。再加上他早早就为曹家身负重伤,给点礼遇也不过分吧?



青言论史


说起《三国演义》中的名将,很多人都会想到吕布,赵云和典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典韦在人们的心中能力还是非常强的,甚至比张飞,关羽他们更厉害。而且在排名中还能进去前三名,可谓是超过了许多有名的将领,但是典韦确实如人们心中所想的那么厉害吗?其实并不然。其实在《三国演义》中典韦的镜头并不多,也就出场了那么几次。第一次是在兖州之战中飞戟救曹操,后来被曹操封为都尉。第二次是救曹操是在濮阳之战中,因为曹操中了吕布的圈套,被困城中,典韦一次次的出城并进入火势之中寻找曹操,最终将曹操护送回寨。第三次是和许褚大战的时候,最后一次是典韦为了保护曹操,誓死捍卫曹操,最终因为受伤失血过多而死。其实,我们都知道武将的排名都是根据实力来的,比如说张飞关羽他们都是通过各种单打独斗或者在战场上的表现才体现出来的,更不用说吕布,光是他的名声就可以吓退很多人,而且还有赵云,文鸯夜等人都是如此。那些小兵小将在这些武将面前就是渣渣,被秒杀的而已。

可是在最后一战斗中由于典韦没有任何的铠甲护身,所以在杀了三十几个小兵以后就被乱刀砍死了,这也充分体现出典韦的能力根本就不强。




熊尼影视


我觉得三国里最名不副实的名将便是曹魏军神邓、独眼将军夏侯惇。夏侯惇是曹操的宗族,夏侯婴的后代。在身前死后都极尽荣宠。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官至大将军,申请前封高安乡侯,死后追谥忠侯。这种待遇别说在曹魏就是在整个三国也是独此一家。可是一说起其功绩还真是想不到,最出名的事迹也就是那句“父母精血不可轻弃”了。

可是要说起丢脸的事情却太多了,在夏侯惇驻守于濮阳,与吕布交战。在战斗中,吕布奇袭夏侯惇把守的辎重,导致夏侯惇大败。更令夏侯惇羞愧的是,吕布派遣的奸细还潜入营中,当场将这位将领劫持,成为古往今来,唯一一个被绑匪劫持的大将。好在副将韩浩足智多谋,三言两语救下了夏侯惇,避免了进一步的损失。然而夏侯惇的丢脸经历还远远没有结束。夏侯惇被韩浩救下后,便随曹操一起征讨吕布。结果在战斗中,被一名小兵射中了左目,给我们后人留下来了一个成语拔矢啖睛的成语。





缅怀未逝的青春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在对人物的能力(而非善恶)进行评价时,往往是牛逼的人物吹得更牛逼,比如诸葛亮、曹操、吕布、关羽;SB的人物会贬得更SB,比如刘禅。

所以说,对于那些牛逼人物,《三国演义》多多少少都会有所高估,但基本还在正常范围之内。

如果说一定要找一个最被高估的,我只能说一个,就是:

廖化。

为什么?因为他肯定不会从黄巾之乱一直活到季汉灭亡那么久啊!

廖化第一次出场在关羽过关斩将之时,大约是公元198-199年左右,那么廖化生年大约在178年左右。而廖化病殁是在季汉灭亡的264年之后。所以,在演义中,廖化的寿命将近九十岁!而且在季汉灭亡之前,还一直活跃在姜维北伐、抵抗钟会的第一线,如果按演义的说法,就是八十岁高龄还在驰骋沙场!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方面,廖化还有投降东吴的“黑历史”。虽说是关羽败亡不得已而为之,但也算一个人生污点。



高高在下哟


赵云是三国时期被吹嘘的最严重的将领。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勇猛如神。但在真实历史上,赵云并不勇猛,也缺乏谋略。赵云跟随刘备二十多年,并没有突出的战功。他最大的功劳是救过甘夫人、刘禅的性命。因为赵云对蜀国最高领袖有恩,所以他的地位被拔高了,得以和关张马黄齐名。以战功论,赵云远远不如关羽、张飞、黄忠、魏延等人


小小螞蟻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海中毫不犹豫地浮现出三个人的名字:上将军潘凤、零陵勇将邢道荣、悍将刘三刀。

上将军潘凤,号称潘无双,冀州太守韩馥部下的上将,讨伐董卓时,华雄叫阵,一时间各诸侯武将皆不敢应,韩太守一句:“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随后被华雄斩于马下。

零陵勇将邢道荣,零陵太守刘度麾下武将,号称有万夫不当之勇,使一把开山斧,只身与刘备手下张飞、赵云单挑,遂不敌被俘。后又因诈降刘备被识破,赵云将其一枪刺死。

悍将刘三刀,陶谦部下悍将,吕布来攻,叫阵十八路讨董诸侯时,其主公名言:“我部悍将刘三刀,三刀之内必斩吕布于马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卒。

纯属娱乐,莫当真。


哥廷根巨兽


关羽。

关羽,其实被后人给神话了,优点缺点明显。武力值尚可,为蜀国江山贡献不少,也给蜀国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当时与刘备失联后,曹操对关羽好吃好喝,金银美女伺候着,后来过五关斩六将也是曹操故意放他而已,不然插翅难飞,以致关二爷傲娇膨胀到不行。 诸葛亮刘备对于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并没有追究,让关羽自以为是了。 孙权派人说媒,关羽骂人 虎父安能配犬子,愈发趾高气扬。 最后因为傲娇大意丢掉最好的地方荆州,被吕蒙砍头。如若荆州不丢,诸葛亮北伐之路就没有那么艰辛了,蜀国灭亡也不会那么快。


红星历史


我认为是张飞,张飞生性鲁莽,有勇无谋,只有三板斧的武艺,如果不是刘备的提携带领,他可能只是一个街头混混,不能单独领兵作战,脾气十分暴燥,喝醉酒动不动鞭打下属,最后为此而搭上性命,他的名望实在是名不符实,只是沾了刘备的大名而名扬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