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安家》博士夫妇购房如此艰难?

“也许买了房会过的苦一点,但是将来的收入,一定会大大超过现在的预期。优秀的人是会被眷顾的。买房子买一个超过自己能力范围多一点的房子,逼自己变得更优秀。”

——《安家》

为啥《安家》博士夫妇购房如此艰难?

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是将来的收入,一定会大大超过现在的预期吗?二是买房子买一个超过自己能力范围多一点的房子,逼自己变得更优秀,优秀就能逼成吗?而且,逼的过程中国人”蜗居“太辛苦!!


《安家》博士夫妇的窘迫


目前,异帮主正在每天十集八集地连续收看电视剧《安家》,心情激动,潮起潮落!!

不管所谓专家们如何批评《安家》夸大、不真实、用力过猛等,但在异帮主的心中,这是继六六的《蜗居》之后又一部直视房地产的电视剧,真实中透着心酸,真实中也体现着欣慰。剧中案例不少,令人嘘嘘。

此外,国内关于房地产的电影、电视剧太少了!!

《安家》里面关于“买房”的话题,狠狠戳中了国人的痛点。

而2009年播出的《安家》“前传”——《蜗居》更是创下了当年的收视纪录,同样是六六编剧。

为啥《安家》博士夫妇购房如此艰难?

《蜗居》剧照

电视剧直面当时社会热点话题,反映在房价飙升的背景下,普通人在都市生活中历经的种种波折。该剧于2009年7月27日上海电视台首播,仅用四天便创下收视历史新高,剧中涉及的热点题材强烈地引发了大众的共鸣。

今天《安家》则通过房地产中介的视角,更加反映出房价上涨十年后的上海。

在中国,无论贫富,无论何种年龄段的人群,都希望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一个房产证,代表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是“家”和“归属感”,不然大城市再繁华,你也只是匆匆的过客。不管是前10年,还是往后推10年,房子永远是中国人解不开的锁。

十年以前,为了房子而连续吃了一个星期挂面的“郭海萍”夫妇,这次又被安排出现在了《安家》里面,更加令人心酸!!

为啥《安家》博士夫妇购房如此艰难?

《蜗居》剧照

十年前,他们为买房而节衣缩食、艰苦奋斗;十年后,因为居住的窘迫、二胎的降临,他们为换房又四处奔波、绞尽脑汁!!

十年了,从《蜗居》再到《安家》,房子依旧是国人的头等大事,年轻人要结婚、孩子大了要换学区房、老人年纪大了要住上有电梯的房子等等。一间几十平米的房子,成了多少都市人的渴望和奋斗目标。

《蜗居》中的海萍夫妇,历尽艰辛终于有了一套自己的房子;可到了《安家》里,他们的生活依然备受房子困扰。

《安家》里宫蓓蓓夫妇的困扰,老大要上学,老二要出生,老人给带孩子,一家六口根本没有办法蜗居在六十几平米的房子内。所以,他们必须换房。

剧中的宫蓓蓓挺着大肚子,前前后后看了十几套房,依然没有合适的。中介说她太挑剔,归根结底,是因为“囊中羞涩”。

两个博士,双双都是高知人士,精打细算七八年,依然解决不了房子的问题,就像宫蓓蓓说的“太可怜了”。

博士都如此,硕士还怎么活?!

为啥《安家》博士夫妇购房如此艰难?

《安家》剧照

宫蓓蓓下班回到家,满屋子连个落脚地都没有,老公还在打地铺(真不知孩子怎么有的),为了帮学生改论文,宫蓓蓓只能“窝”在卫生间里加班。

工作累了,宫蓓蓓一抬头,看到的不是星空,而是乱七八糟的正在滴水的衣服,那一刻,她的眼神透着无奈和悲凉......


“曾经沧海难为水”


其实,这不仅是上海的悲剧,也是北京、深圳、广州乃至南京、杭州、苏州等更多二线城市的残酷现实。

深圳一个老板,为了创业,卖掉了当年的一座豪宅。十年之后,公司终于盈利500万,还远赶不上当年所卖豪宅十年增值后的更高利润!!

2007年,一个小女生毕业之际面临着留学深造和买房定居的选择,最后她选择了漂洋过海去英国读书,前后花了家里三十多万元。学习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开阔了眼界,回国后身为海龟的她和国内毕业生一样在深圳拼杀。

可是再次考虑买房时,深圳的房价已经涨了十倍!!

为啥《安家》博士夫妇购房如此艰难?

同样是2007年,一个大小伙子大学毕业,租了一年的房,被邋遢的室友折腾疯了,当时囊中羞涩只能在北京三环贷款买了个50平米的小房子,够自己住。后来结婚了,幸运地赶在北京限购之前,两家凑钱置换了北四环100多平米的大三居。

他见证了北京房价一轮又一轮的上涨,一边庆幸自己有魄力十年前买了房,一边又后悔自己胆子太小没有投资二套房。

如果十几年前,你有幸在上海,让时光回到2007年,以150万的总价买了上海浦东的房子,2017年以1100万成交。十年之间,整整涨价了950万。

即便你在睡梦中,这套房子仍是以每分钟1.83元的速度在增值。十年前没有限购,如果你有勇气买下三、五套,等于买了一台印钞机,毕竟在上海一个月能挣7万的人还是凤毛麟角!

异帮主就很后悔,二十多年来,虽然前后买了7套房子,没有一套真正的豪宅。但是普通房子增值速度在深圳这座城市一点也不疲软。迄今,因为各种原因出手了4套,目前仅留下了3套。

如果那4套都留到现在呢?!简直不敢想象!!恐怕早就财富自由了!


深圳的世界第五和第一


如果说“人算不如天算”,还不如说对房地产、对国人的买房心理缺乏大胆想象!

2019年4月12日,世邦魏理仕发布的《全球生活报告》显示,香港再次“荣登”2018年全球最贵房价,平均房价828.6万/套。在“全球房价TOP10”中,中国城市占四席。上榜的城市第三是上海585.1万/套,第五是深圳456.2万/套和第九的北京422万/套。

为啥《安家》博士夫妇购房如此艰难?

深圳房价全球第五,超过了纽约、伦敦、巴黎、迪拜等世界级城市。深圳房价5.4万/㎡,是迪拜房价约2.5倍。

但是且别骄傲,深圳“房价收入比”也是世界第一,更是发达国家10倍!!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的全球房价观察报告(Global Housing Watch Report)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球各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深圳以38.36位居第一。

房价收入比就是房屋总价与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其指标主要用于衡量房价是否处于居民收入能够支撑的合理水平,直接反映房价水平与居民的自住需求相匹配的程度。

世界银行指出,发达国家正常的房价收入比一般在1.8~5.5之间,而发展中国家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则在3~6之间。比值越大,说明居民家庭对住房的支付能力越低。

世界房价收入比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就有五个在中国:香港以34.95位居第4;北京以33.32位居第5;上海以30.91位居第6;广州以25.85位居第10。

所以,深圳以全国房价收入比第一“勇夺”全国最苦逼城市称号,这下又成了全球最苦逼的城市了。


尴尬的房价上涨动力


按照巴曙松的预测并参考国际经验,深圳的楼市可能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深圳房价已经远远超出了居民的购买水平,而支撑现在高房价的大部分因素是投资需求。

但实际上,宋丁说,拥有1300万常住人口的深圳,仅有大约200万套红本(房产证)商品房,按照每户3口人、每户拥有一套房计算,理论上也只有600万人可能拥有正规红本住房。

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家拥有不止一套房子,因此实际达不到有600万常住人口拥有红本住房的情况,保守估计,按照500万人真正拥有红本房算,仍然有800万常住人口没有正规的红本房,尽管他们中间很多人买了小产权房、军产房或者其他类型的无红本的房子,但他们得到一套红本房的渴求始终存在,所以仍然把这800万人列入深圳的住房刚需系列,这个潜在需求十分强大。

为啥《安家》博士夫妇购房如此艰难?

所以说,大部分深圳人仍没有自己真正的红本住房,他们的渴求是可以想象的。从这个角度讲,800万的深圳人依旧是推动深圳房价上涨的动力。

一方面是深圳房价全球第五,超过了纽约、伦敦、巴黎、迪拜等世界级城市;还有深圳“房价收入比”世界第一,是发达国家10倍;另一方面,深圳依然有800万人的住房刚需系列。

这就是深圳处在巨大矛盾中的现实!!

当然,深圳刚需买房、改善买房,很有可能不止两个人负担,而是融合了男方父母、甚至双方父母的合力而成。只是月供,可能需要小夫妻双方一起独立承担。

但是,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房价增长速度持续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其中深圳居民房贷还款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增长最为明显,并在去年达到94%,接近100%!!

所以,单靠小夫妻双方独立承担也是十分尴尬的!

为啥《安家》博士夫妇购房如此艰难?

《安家》剧照

最后异帮主分析,深圳必须扩容,以惠州、东莞来压低深圳房价,让更多深圳人有房住;而深圳核心城市部分,还有可能上涨,只是现时涨亦有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