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個月的朝夕相處 學生和家長是相知相助還是矛盾重重?

近兩個月的朝夕相處 學生和家長是相知相助還是矛盾重重?

近兩個月的朝夕相處 學生和家長是相知相助還是矛盾重重?

作為語文老師的萍姐正在上網課

這是一個“超長假期”,受疫情影響,一切都“慢”了下來。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陪伴,是父母花時間和孩子一起生活。”在很多家長開玩笑吐槽“家有小神獸(神獸,網絡用語,用來稱呼自家孩子)”時,近兩個月的朝夕相處,也讓他們對親子關係有了新的審視。有人重新“認識”了父母,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變得融洽、緩和;也有的孩子感到壓抑,不理解與得不到理解,讓她在半夜裡痛哭,最後只能打電話求助心理醫生……

你們,是其中哪一面?

家庭1

長時間相處爆發衝突

她和媽媽都在學習相處

成都實驗外國語附屬小學三年級學生趙一諾的假期,並不都是美好的回憶。這個留著長髮的女孩,在假期裡因為學習自律問題,和母親爆發了幾次衝突。“讓她做作業,她卻控制不住要去玩平板電腦。”在母女倆幾次周旋之後,媽媽謝丹終於忍無可忍,把她的作文本給撕了,“那你就不要學了,就一直玩吧。”在那個被撕了一半的作文本里,還寫有假期裡她觀察媽媽的作文。文中,她對媽媽以前愛臭美到現在不化妝,發出“真難看”的靈魂拷問:“天曉得她怎麼願意穿?”

其實,和女兒爆發衝突,也是謝丹不願意看到的。最初她也很矛盾,為何在難得的假期裡還跟女兒吵架?思考後,她認為這是長時間相處的原因,“可能平時孩子都在學校,很多矛盾發現不了,現在每天在一起,就把問題放大化了。”爆發衝突之後,她也試著跟孩子談心,去了解孩子是怎麼想的,也試著尊重孩子,讓她自己制定學習計劃,主動去學,她只起輔助監督作用,在發現女兒沒有按時學習時,她也會跟女兒平等地溝通交流,而不是一味地責罵。

最近,謝丹也在看有關親子教育的書,女兒一諾也會主動看,看了之後她還會告訴媽媽,下次她們再遇到某個問題時應該怎麼去做。謝丹說,某種程度上,女兒也在教她如何去做一個好媽媽。

家庭2

看到媽媽從溫柔到忙碌

調皮兒子也在假期中變化

面對超長假期,一諾的同學豆凌雲也認為是有變化的,“最大的變化就是媽媽。”在題為《媽媽》的作文中,他寫道,“這個寒假,媽媽基本都窩在家裡,可能是被關壞了吧,她整個人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原來多溫柔啊,可現在卻成了一個急性子,走路風風火火,雙腳像踩了風火輪一般……讓我頭暈目眩……”

他的媽媽人稱萍姐,是他們學校初中部的語文老師。疫情之後,萍姐開始了網上授課,為了能一邊上課一邊監督兩個兒子,她在客廳裡搭起了臨時教室,辦公桌就緊貼著豆豆和弟弟的書桌,只要她一轉頭,兄弟兩人的“小動作”都會一覽無餘。

豆豆覺得媽媽變了,因為之前的媽媽特別溫柔,只要他有作業不會做,她都會耐心解答,而現在媽媽上網課後,她就一直在電腦邊忙來忙去,“只要我問她問題,她都會說‘噓!小點聲’,講題也變得粗枝大葉,兩三分鐘就講完了……”

原來,上網課讓萍姐變得十分焦慮,而看到媽媽為上網課而辛苦、抓狂,豆豆也在暗自支持著她。原本兩兄弟能把家裡鬧得“天翻地覆”,但現在他們收斂了,直播時不能有聲音,他就儘量不說話,和弟弟交流也變成了用“手語”。

看到媽媽凌晨都在等著批改學生的作業,他也十分心疼,要求媽媽“以後不要等了。”萍姐也發現這個從小調皮搗蛋的兒子變了,“變得聽話、貼心了。”

雖然豆豆在作文中抱怨媽媽“讓他頭暈目眩”,但其實他很享受這段時光,因為這樣長時間跟媽媽在一起的機會以前是沒有的,“要是有,也必然是我生病了,因為我只有生了病,媽媽才會帶著我東奔西跑。”

而回想起疫情以前,大家都很匆忙,“忙著送他上下學、去上補習班。”萍姐也覺得是“慢”讓他們沉澱了下來,也讓她慢慢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和了解兒子,也讓母子間有了更深的瞭解。

現在,他們每天吃完午飯都會在小區樓下轉上幾圈兒,一起鍛鍊,一起談心,“變得更像朋友了。”

家庭3

心理壓力大

14歲女生半夜痛哭求助心理醫生

疫情之下,與家人爆發矛盾的孩子並不少。李垚卓是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援助熱線的心理治療師,自疫情以來,醫院開通了心理援助熱線“96008”,幫助大家消除恐慌、壓力和焦慮。

她告訴記者,她所接到的電話中,有十分之三都是關於親子關係問題。而其中,孩子打來的求助電話更多,佔到了60%,“基本都是處於青春期,14、15歲的孩子。”他們所反映的問題基本都是和家人溝通出現了問題,“包括自己的想法不被家人尊重,或是他們與家人對外界事物的看法有比較大的差異等等。”

她記得3月初的一天晚上12點過,一個14歲的女孩打來電話哭訴,原因則是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因觀念不同,她跟家人發生了無數次爭吵。

有時她上網課直播設備出問題,自己都很著急的時候,家人不僅沒有給予比較正面的支持,反而把原因都歸結到她一個人身上,“反覆嘮叨,為何其他同學都能弄好,就你弄不好?”她也嘗試著去做家務來緩和一下矛盾,但總得不到家人的滿意,她覺得,她在家裡做任何事情都被家人不停地批評、否定。因為疫情,她也只能待在家,不能去學校,也不能向同學傾訴,因此這樣的壓抑感就更加強烈。

孩子也能感覺到家人很愛她,但可能這種愛和關心很多都是家長的要求,或是家長認為理所當然的東西,並沒有詢問過她的意見。

在李垚卓看來,在疫情期間,孩子很多的人際交往、興趣愛好都受到了一些限制,“孩子是比較活躍的,是想和外部世界有更多聯繫的,但因為疫情因素只能困在家裡,所以這時孩子向外的力量就會轉向家人,想和家人更深入地去交流。”“但在家人那裡好像永遠有一道牆,把他們阻隔開來。”而家人的理由可能是覺得孩子還小,想法很天真、不現實,所以會對孩子拋來的話題進行打壓、敷衍,久而久之,就出現了親子間交流不暢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