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企鵝群裡有特務》為例,分析“主觀鏡頭”在影片中的妙用

《企鵝群裡有特務》是出自BBC的一部紀錄片, 導演是BBC金牌紀錄片大師約翰·唐納。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五十人組成的攝影團隊對生活在熱帶秘魯的洪堡企鵝、生活在亞南極海島上的跳巖企鵝,以及生活在寒帶南極的帝企鵝進行了跟蹤拍攝。成片一共三集,每集60分鐘,於2012年播出,豆瓣評分高達9.7。

在這裡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影片名中的“特務”不是指別的,而是指偽裝成企鵝形象融入企鵝棲息地進行近距離拍攝的攝影機。

利用這種先進的拍攝技術,拍攝團隊得以完整又真實地記錄了企鵝們生存的真實狀態和生命歷程。

以《企鵝群裡有特務》為例,分析“主觀鏡頭”在影片中的妙用

與其他正經、嚴肅的紀錄片相比,本片的解說詞非常俏皮,整體風格輕快、活潑,還有很多幽默、搞笑的鏡頭。觀影體驗輕鬆有趣,溫暖治癒,網友們稱它為:史上最萌野生動物紀錄片

《企鵝群裡有特務》無疑是成功的,在紀錄片史上也留下了非凡的意義,這與企鵝本身可愛的形象不無關係,但更重要得益於科技的進步,使得攝影機被一定程度的解放,讓觀眾得以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全方位觀察最真實的企鵝生活,可以說仿真技術的純熟運用為紀錄片的拍攝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以《企鵝群裡有特務》為例,分析“主觀鏡頭”在影片中的妙用

依賴仿真技術,攝影機被包裝成“企鵝”生活在企鵝群中,這一次嘗試實現了拍攝角度、技巧的突破,並且使攝影機作為有一定自主性的實體參與拍攝,這種拍攝方法把更多的主觀鏡頭呈現在觀眾面前,影片中企鵝的喜怒哀樂也能被觀眾更直觀的感受,既產生了逼真的藝術效果 ,也將平等和諧的人文理念傳達了出來。

今天我們就來淺析一下“主觀鏡頭”在《企鵝群裡有特務》裡的妙用。

01什麼是主觀鏡頭?

第一, 主觀鏡頭的含義及分類

主觀鏡頭即為表示片中角色觀點的鏡頭,也就是說,攝影機代表角色的雙眼,顯示角色所看到的景象。

其實從鏡頭給觀眾的印象而言,可以分為客觀鏡頭和主觀鏡頭兩種。從導演(也是觀眾)的視角出發來敘述的鏡頭叫客觀鏡頭。客觀鏡頭通常是從旁觀者的角度純粹客觀地描述人物活動和情節發展,而主觀鏡頭把攝影機的鏡頭當作劇中人的眼睛,直接“目擊”生活中其他人、事、物的情景。

這兩種鏡頭給觀眾的視覺衝擊和情感影響是不一樣的,主觀鏡頭的合理運用可以更好地調動觀眾的情感與共鳴,更好地讓觀眾感同身受。

匈牙利作家貝拉•巴拉茲這樣評價主觀鏡頭的作用:

它使我們的眼睛與劇中人的眼睛合而為一,於是雙方的感情也就合而為一了。

以《企鵝群裡有特務》為例,分析“主觀鏡頭”在影片中的妙用

為了拍攝《企鵝群裡有特務》,劇組製作了17臺機器企鵝,並在它們身上安裝了 50種不同的 “眼睛” ( 鏡頭 ),此外還有數不勝數的蛋攝像頭和雪球攝像頭參與拍攝。這數量龐大的間諜們承擔了本紀錄片的大部分拍攝工作,讓我們得以

通過鏡頭感受自己佇立在企鵝群之中,以便以更平等的視角來理解和觀察這些可愛的生物。

第二,“主觀鏡頭”呈現出來的意義

我們通過企鵝間諜眼裡看到的世界,其實基本就是企鵝生存的真實世界,而適當的藝術加工與整合,則讓生命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展現,更好地展示生命與自然的可愛之處。

導演約翰 ·唐納在這部紀錄片中,用“變化多端”的視角,輕鬆愉悅地表現著帶有喜劇感的幽默與美,企鵝們也從“為了生存千辛萬苦的鬥士”轉化成了可親可近可愛的“小市民”,不再執著於在生命延續過程必然的悲劇,而是以更樸實的態度,更真實的視角解構生命繁衍的偉大,把觀眾從壓抑中解救出來 ,讓觀眾在歡笑聲中獲得關於生命的知識 。

以《企鵝群裡有特務》為例,分析“主觀鏡頭”在影片中的妙用

這部記錄片的拍攝對象是真實的企鵝,可是“間諜”們也承載了重要的意義,其突破傳統的浸入式拍攝註定會載入史冊,其提供的的主觀鏡頭也必然成為影史的重要資料。

我們接著來看一下間諜們提供的“主觀鏡頭”的具體妙用與意義。

02 “主觀鏡頭”的3處妙用

1. “主觀鏡頭”焦距足夠近,讓影片的呈現更為立體和逼真

若是採用傳統的攝影機手控拍攝 ,幾乎無法做到讓企鵝完全忽視攝影機的存在 。

《帝企鵝日記》這部紀錄片的攝影師羅姆 ·梅森談到拍攝方法的時候表示:

“ 開始的時候,我們只能隔一段比較遠的距離 , 讓他們做自己的事情,然後我們往前移兩英尺,再兩英尺 ,最後只距離他們 3~4英尺的距離 ,讓他們逐漸習慣和接納我們的存在。 ”

採用傳統的手控拍攝方法,近距離拍攝會是一個難題,因為就算花費幾個月的時間增強了企鵝們對攝影機的熟悉感,也不能完全消除機器對企鵝們的影響,而把拍攝距離縮短到3英尺以內,會極大的驚擾企鵝,想要正常地完成拍攝,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以《企鵝群裡有特務》為例,分析“主觀鏡頭”在影片中的妙用

所以,我們會發現,雖然《帝企鵝日記》上映時間更早、關注人數更多,並且在2006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但豆瓣綜合評分只有8.6,雖然這個成績實際也是很棒的,但跟《企鵝群裡有特務》相比較還是落後許多。這跟後者採用浸入式拍攝方法肯定是有關係的,正是這些企鵝群裡的特務們,完全融入了企鵝群,才能為觀眾提供了一個個近距離甚至零距離的“主觀鏡頭”,而完全沒有驚擾到企鵝群裡的秩序。

在片中觀眾可以清楚地看到 :

  • 洪堡企鵝在檢驗攝影企鵝時,間諜企鵝 “平視”其寬大的嘴巴;
  • 帝企鵝爸爸在孵蛋時 ,蛋攝影機 “仰視”它偉岸的身軀 ;
  • 跋涉過程中隨隊間諜俯視冰上的裂痕。

當海浪不斷無情地向跳巖企鵝襲來,一次又一次把他們從海岸捲回海中,從岩石上拍回海里,我們能清楚地看到海水逼近我們,感到海水要淹沒我們所帶來的恐懼感。

以《企鵝群裡有特務》為例,分析“主觀鏡頭”在影片中的妙用

近距離拍攝為觀眾帶來了身臨其境的觀影感受,讓觀眾不再以看客的身份在一邊旁觀,而是擁有一種參與其中的意識,切身去體會和感受。

2. “主觀鏡頭”互動性強,讓拍攝者真正參與其中,成為角色之一

劇中的“間諜”們,一方面要履行拍攝的責任,另一方面其實也是企鵝生活中的一部分,對企鵝們來說也是真實的存在,是具象的夥伴。在片中“間諜”的3個形象讓我印象深刻。

場景1:向“間諜企鵝”瘋狂示愛

落單的雄性跳巖企鵝在孤單落寞之時,瞅見了旁邊美麗的“企鵝姑娘”,迫不及待就衝到姑娘跟前,向其求愛。此時戲劇化的一幕出現了,其原配夫人似乎有“第六感”,氣急敗壞地從海里衝回家,對著“企鵝姑娘”就是一頓猛啄,直到對方倒地為止。就這樣,我們的“間諜”在企鵝夫人眼裡變成了不名譽的“小三”。

以《企鵝群裡有特務》為例,分析“主觀鏡頭”在影片中的妙用

場景2:努力想把“間諜蛋”孵化

企鵝們在做父母這件事上和我們人類很像,渴望能夠擁有孩子。

在片中有一對“不孕不育”的企鵝夫妻,他們沒能像其他夫妻一樣孕育自己的蛋,所以當一枚“蛋”從天而降時可是高興壞了,非常小心翼翼,充滿愛地想把“間諜蛋”給孵化出來。

以《企鵝群裡有特務》為例,分析“主觀鏡頭”在影片中的妙用

場景3:爭搶著要認領“間諜企鵝寶寶”為孩子

企鵝寶寶可以說是這部紀錄片中格外受關注的小明星,在影片中,“間諜企鵝寶寶”由於“太可愛”也引起了企鵝們的母愛氾濫,簇擁著圍繞,爭搶著想獲得“間諜企鵝寶寶”的“撫養權”。

以《企鵝群裡有特務》為例,分析“主觀鏡頭”在影片中的妙用

企鵝們和“間諜企鵝”的互動是真實自然的,企鵝完全將偽裝的攝影機當做自己群體中的一員,《企鵝群裡有特務》也因此成為了內容更真實、角度更刁鑽的影像 。

3. “主觀鏡頭”隨機性強,沒有劇本,大自然是最好的創造者

蘇聯電影導演維爾托夫提出了“電影眼”理論,他認為應該強調攝影機的主體地位。

他甚至假借“電影眼”的第一人稱寫道 :

“我將把自己從人類靜止狀態中解放出來⋯⋯我的這條路,引向一種對世界的新鮮感受,我以新的方法來闡釋一個你所不認識的世界。”

在這部紀錄片中,維爾托夫導演的話得到了應證。

“間諜”在企鵝群中的“待遇”是創作團隊事先難以預料的,並且不再完全受導演的操控。當“間諜蛋”被紋卡拉鷹所捕獲,被“挾持”著在空中飛翔時,史上第一個企鵝群航拍鏡頭得以完成,而“攝影師”竟然是一隻老鷹。

以《企鵝群裡有特務》為例,分析“主觀鏡頭”在影片中的妙用

在開拍之前, 導演絕對想不到,我們將有幸“親眼”看到:

  • 一隻因嫉妒和憤怒而發了狂的雌企鵝對著“自己”拳腳相向
以《企鵝群裡有特務》為例,分析“主觀鏡頭”在影片中的妙用

  • 一堆企鵝夫妻因為撿到“自己”而引吭高歌,甚至想孵化出來撫養
以《企鵝群裡有特務》為例,分析“主觀鏡頭”在影片中的妙用

  • 一個飢腸轆轆的老鷹想把“自己”吃掉
以《企鵝群裡有特務》為例,分析“主觀鏡頭”在影片中的妙用

這裡的“自己”都指的是打入企鵝內部的“間諜們”,是他們出色的“演技”成就了大自然的創意,成就了影片的生動性,透過“間諜們”提供的獨一無二的“主觀鏡頭”,我們見證了一個又一個充滿感情的生命體。

03 結語

一般的影片,攝影機都是受攝影師的操控,按照導演的指揮發表其思想。而在《企鵝群裡有特務》這部紀錄片中,攝影機可以“自主”參與到拍攝對象當中,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主觀鏡頭,“自主”拍攝不屬於導演劇本中的內容,獲得自主表達的“權利”。

本片中的全景鏡頭很少 ,中景鏡頭和企鵝特務視角的“主觀鏡頭”,讓觀眾彷彿身處企鵝群中, 這種與企鵝 “換位”的視覺體驗 ,大大增加 了影片的趣味性 ,讓導演的戲劇感、幽默感及對企鵝的一種平等的關切孕育其中。

企鵝的生活不再像遙不可及的崇高 、優美的詩篇 ,而變成就像發生我們在身邊的故事、趣聞,這無疑和導演善於使用主觀鏡頭語言是密不可分的。

同時,將企鵝從被頌讚的明星變為可以親近的朋友,也傳遞著製作團隊生命平等,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觀,該紀錄片取得的藝術成就與“主觀鏡頭”提供的近距離、互動性、隨機性的妙用是密不可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