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名外國人解除觀察,現有13名觀察對象,探訪“海門市涉外醫學觀察點”!

截止北京時間3月16日9時,除中國外,151個國家和地區累計確診86485例,累計死亡3287例,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形勢日益嚴重。

中國已經邁過至暗時刻


3月15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在“華山感染”微信公眾號上發表文章《張文宏:大流行狀態下的國際抗疫與中國應對——國際戰疫動態與展望(二)》。

文章表示,中國已經邁過至暗時刻。

文章表示,現在歐洲突然成為疫情的新中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按照當前全球的抗疫情況,本場疫情在今年夏天結束基本已經不可能。如果意大利和伊朗的疫情繼續向縱深演化,那麼新冠的跨年度疫情風險越來越大。

文章強調,中國下階段面臨的是管控輸入性的巨大風險。依靠中國強大的公立醫院網絡,和中國疾控對已知傳染性疾病的快速直報體系,中國“二次過草地”一定能夠成功,只不過可能短期內不會結束戰疫。


2人解除觀察,現有13名觀察對象


“Hello!”3月16日,在市涉外醫學觀察點,市中醫院內分泌科護士茅春華等人因3名烏克蘭客人的到來而忙碌。

“阿尼阿撒喲”、“哈嘍”、“空尼幾哇”……市中醫院醫生蔣浩和涉外護士江鬱偉每天查房,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裝備,他們輕輕敲開外賓的房門,詢問、測溫、填寫資料、鞠躬,一趟查房下來,身上衣服已溼透。

市涉外醫學觀察點之前已解除觀察2人,目前共有13名觀察對象。

2名外國人解除觀察,現有13名觀察對象,探訪“海門市涉外醫學觀察點”!


原來,我市各項疫情防控工作進入穩定期,然而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我市“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境外輸入防控壓力陡然增大。近日,我市成立了涉外醫學觀察點並投入運營。

市涉外醫學觀察點由市疫情防控指揮部指揮、市政府外事辦牽頭,市衛健委、公安局、城管局等部門協同設立,市中醫院和市紅十字會提供人員及物資保障。市涉外醫學觀察點成立後,醫護人員、外事辦工作人員、民警、城管、志願者迅即到崗。


在進行物資調配、建章立制和人員分工後,3月4日,市涉外觀察點請市疾控中心及市中醫院的消殺、院感專家給全體工作人員進行了個人防護和消殺技術培訓。


貼心關懷,隔離不隔愛


隔離不隔愛,市涉外觀察點工作人員買來了牛奶、礦泉水、洗漱用品、拖鞋、面巾紙等生活用品逐一送入客房,為入住的韓國客人買光了市內超市的袋裝韓國泡菜,為意大利客人買來了意大利產的意麵和牛奶,並把所有漢字材料翻譯成了雙語,好讓入住市涉外醫學觀察點的外國友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投入使用當晚,觀察點即迎來了第一批日韓客人,按照預案,各崗位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執行測量體溫、接收、告知、登記、引導入住等程序。

市涉外醫學觀察點負責人說,觀察點工作挺累的,老外來的時間不固定,有時接近半夜,但哪怕來一個來兩個,一整套流程都要走。即便如此,大家沒有一人抱怨,耐心細緻做好工作。

2名外國人解除觀察,現有13名觀察對象,探訪“海門市涉外醫學觀察點”!


水果、牛奶等本來不在賓館提供的範圍裡,洗髮水和沐浴露,儘管賓館會提供,但都是一次性小袋裝,大家商量後,給老外買了些水果、牛奶、洗髮水和沐浴露,讓老外們很是感動。

隨著入住外賓人數的增加,團市委給觀察點派來了兩名志願者。但觀察點人手仍顯不足,觀察點向江海志願者支教協會發出了增援信息,江海志願者支教協會負責人蔡雷二話不說,立即派出了包括自己和兒子在內的5名志願者,並且主動要求參加非常辛苦的凌晨值班。

穿脫防護服是技術和力氣活,按規定程序洗手要花去36分鐘。蔣浩孩子還小,孩子想爸爸了,只能通過手機視頻“見面”。

因工作量太大,3月16日,茅春華支援市涉外醫學觀察點,這樣就有了兩名護士“查房”。上午茅春華剛熟悉工作流程,下午就有外賓到來。

民警陳昆華、城管隊員周磊磊等人的孩子有的讀六年級,有的馬上要中考,正是需要家長配合上網課的時候,陳昆華等人舍小家為大家,住在工作場所,把家務和孩子學習全部交給了家人。大家通過英語和韓語與外賓溝通,用微信翻譯,有個韓資企業翻譯也會幫忙。

涉外觀察點的每名工作人員既是防疫戰線的排頭兵,又把自己當成海門營商環境的代言人。全體工作人員的真情付出換來的是外國友人真誠的感謝。

在發給外賓的滿意度調查表上,無論對住宿、餐飲還是醫療項目,“滿意”是標準答案,“謝謝”是常用詞彙。


2名外國人解除觀察,現有13名觀察對象,探訪“海門市涉外醫學觀察點”!


有外賓在意見建議欄寫下“The medical staff(Dr&Nurse etc)are very kind”等字句,意為包括醫生和護士在內的醫護人員很友善,有會寫中文的韓國人寫下中文字“謝謝”。有次,一日本人解除觀察,市涉外醫學觀察點負責人請開發區工作人員獻花,對方很感動。

市涉外醫學觀察點工作人員忙碌在一線,卻不以此為苦,他們相信,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


(顧熠、張衛榮/文)

(朱清淵/剪輯)

(肖敏冬/排版)

(吳璟/統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