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葉斑病發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玉米葉斑病是玉米植株上最容易觀察到的病害,大多數病斑從植株下部葉片開始發病,隨著病情加重,病斑佈滿葉片,最後導致葉片失綠而枯死,影響產量。

基於此,介紹了臨滄市玉米葉斑病常見病害的種類、症狀、發病條件,簡要分析了玉米大斑病、灰斑病、鏽病、彎孢黴菌葉斑病、褐斑病等病害發病的原因、發生規律和綜合防治對策。

玉米葉斑病發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玉米葉斑病發生種類、症狀識別及為害

玉米葉斑病是玉米植株上最容易觀察到的病害。在臨滄市,常見的葉斑病有大斑病、鏽病、灰斑病、彎孢黴菌葉斑病、褐斑病等,這些病害的病原菌多數可通過氣流、風雨遠距離傳播。條件適宜時,病原菌從侵入到再產生分生孢子傳播為害時間很短,容易在生產上大面積爆發流行,造成植株矮小細弱,果穗瘦小,籽粒乾癟,產量降低。

玉米葉斑病發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1大斑病:臨滄市海拔1700m以上的冷涼地區在雨水多、溼度大的年份容易引發大斑病。2018年,由於常年雨量偏多,臨翔區、永德、鎮康、滄源等部分冷涼山區在玉米抽雄吐絲期大斑病普遍發生,累計發生面積2.61萬公頃,佔玉米種植面積的17.8%,損失率為4.5%。玉米感染大斑病後葉片上會產生橢圓形病斑,然後逐漸向葉片兩端延伸至長梭形,形成大小為(50~100)mmx(5~10)mm的病斑中央為灰褐色的斑點,若不及時防治,會使整株植株佈滿病斑,導致葉片乾枯,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減產。

玉米葉斑病發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2灰斑病:感染灰斑病初期葉片出現水漬狀斑點,逐漸平行於葉脈擴展並受到葉脈限制。在高溫、高溼條件下極易發病,一旦發生會迅速蔓延,最明顯特徵為葉片失綠,病斑背面生出灰色黴狀物,病斑邊緣褐色,嚴重時多個病斑相連成片而致葉片枯死。7—9月是此病在臨滄市的發生高峰期,2018年發生面積2.2萬公頃,佔玉米種植面積的114.9%,損失率為3.42%。

玉米葉斑病發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3鏽病:玉米上常見的鏽病有三種,即普通鏽病、南方鏽病和熱帶鏽病。臨滄市玉米植株發生的鏽病主要是南方鏽病,且多數發生在溫暖潮溼的低熱壩區,初期病斑為水漬狀褪綠小斑點,最顯著特點是葉片和葉鞘上突起皰斑,形成橙色至紅色的小圓形粉孢,葉片正面比背面形成粉孢多;植株成熟時變為暗褐色,隨後葉片萎黃乾枯致死。2018年,臨滄市鏽病發生面積1.46萬公頃,佔玉米種植面積的9.9%,損失率為2.6%。

玉米葉斑病發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4彎孢黴菌葉斑病:彎孢黴菌葉斑病在臨滄市的發生率有逐年上升趨勢。與其他病害不同的是此類病害的病斑一般從上部葉片向中下部蔓延,為圓形或橢圓形,中央有黃白色或灰白色壞死區,邊緣褐色,外圍有褪綠暈圈,似“眼”狀。抗性品種病斑多為褪綠點斑,無中心壞死區,病斑不枯死且較小,一般為(1~2)mmx(1~2)mm,感病品種病斑可達(4~5)mmx(5~7)mm,多個病斑相連,呈片狀壞死,嚴重時整個葉片枯死。臨滄市2018年發生此類病害的面積為0.24萬公頃,佔玉米種植面積的1.63%,損失率為1.65%。

玉米葉斑病發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5褐斑病:玉米植株感染褐斑病後葉片上的病斑中間隆起,垂直於中脈,葉鞘、葉脈上的病斑較大,紅褐色到紫色,邊緣清晰,常連片致維管束壞死,隨後葉片因養分無法傳輸而枯死。臨滄市局部發生褐斑病,2018年發生面積為0.047萬公頃,佔玉米種植面積的0.32%,損失率為1.2%。

玉米葉斑病發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2玉米葉斑病發生原因分析

2.1玉米葉斑病與育種、引種的關係:玉米葉斑病的發生與玉米品種有較大關係。因此,在選擇育種品種時,易感病、品質差、豐產性低、生育期太長的玉米品種可以暫時保存或繼續進行抗性鑑定工作,組配雜交組合時既要考慮品種抗性,也要考慮豐產性和適應性。另外,要了解並掌握所引進新品種的特徵特性和適應海拔區域,高海拔冷涼山區推廣抗大斑病、灰斑病、生育期相對較短、品質好的硬粒型品種;中、低海拔溫熱潮溼區域推廣大穗型抗鏽病品種,並根據情況勤更換新品種。

玉米葉斑病發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2.2玉米葉斑病與氣候條件的關係:臨滄市7—9月氣候條件極利於玉米主要葉部病害的發生、侵染、流行,但不同時期發病程度不同。7—8月雨水多、溼度大時玉米大斑病、小斑病、褐斑病、鏽病發生頻率高且感病後對植株影響嚴重;8—9月降雨多、溫度低、溼度大時灰斑病發病率較高。例如2003年、2004年在臨滄永德縣、鎮康縣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大發生,在0.25hm²面積上調查,發病級別達到5級,病株率達到52%以上,播種較晚、生育期長的品種發病級別到7級以上,幾乎絕收。

玉米葉斑病發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2.3玉米葉斑病與栽培管理的關係:玉米主要葉部病害的病原菌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隨氣流、雨水傳播到玉米上引起發病,條件適宜時,病斑很快又產生分生孢子,引起再侵染。因此,收穫後的玉米秸稈不要堆放在田邊地角,應儘量處理乾淨,且在播種前要清除田邊地埂雜草,播種地塊要深耕犁耙,後期加強田間管理,組織病菌滋生繁殖。

玉米葉斑病發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3玉米葉斑病的防治措施

針對以上發生流行原因,防治玉米主要葉部病害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選育、引進推廣抗病性較好的豐產品種為主,同時加強栽培管理,早發現早預防,發病初期輔以藥劑防治等措施可控制玉米主要葉部病害蔓延。

玉米葉斑病發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3.1選育和引進推廣抗病、高產、優質良種:根據調查,由臨滄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引進的雲瑞21、甘優五穀1790、北玉20號、雅玉89、西抗18、得單5號、康農2號、周玉0913、正大808等品種對玉米主要葉斑病具有一定的耐病性,田間表現為抗病,地方良種臨改白也具有一定抗性。因此,選育、引進抗逆性強、穩產性好、較耐粗放耕作管理的食飼兼用型硬粒型玉米良種進行推廣種植是目前防治葉斑病採取的有效措施之一。

玉米葉斑病發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3.2適時播種,合理密植:臨滄市高海拔冷涼山區一般在4月下旬提前開播玉米,以利用5—6月充足的光溫條件達到蹲苗目的,為抗病豐產打下基礎,降低損失。也可將玉米與大豆、玉米與馬鈴薯、玉米與蔬菜間套種,在生長期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除雜草,注意排灌,不要使田地乾旱或過於潮溼,以此來預防葉斑病。

玉米葉斑病發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3.3藥劑防治:在選擇抗病品種的同時,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基礎上,利用物理防治和化學藥劑防治相結合的原則,安裝殺蟲燈誘捕成蟲,並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選擇無風無雨的晴天進行噴藥防治,隔7~10d噴一次,連續噴藥防治2次,有效控制病害發生。

綜上訴述,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希望本文對大家有所幫助。僅供各位種植戶朋友參考學習,如果大家有更專業的知識願意分享,留言即可!也希望大家可以幫忙,轉發、點贊、關注一下筆者,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