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人生在世,如何“正确”行善?了凡为善之道诠释

《了凡四训》由明代袁了凡所作,是写给儿子袁天启的一部家训。

袁了凡出生于公元1533年,因为幼年时遇到一位高人,占卜了自己一生的命数,而其前三十几年也确实过得都如算命先生所说,于是开始变得无欲无求,每天静坐,啥也不干。

后来,袁了凡得到了云谷禅师的点化,顿悟人的命运是由自己造成的,于是开始注重个人修行,诚心改过,谦卑行善,最终摆脱了算好的“命数”。

《了凡四训》:人生在世,如何“正确”行善?了凡为善之道诠释

《了凡四训》

这部《了凡四训》,就是袁了凡一生修行的精髓所在,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导儿子,如何通过自身的修行来改变命运,以获取心中所求。书中从“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寓理内涵深刻,兼融儒、佛、道三家思想,历经四百多年而不衰,成为传世之作。

后人都敬仰曾国藩的处世哲学,而曾国藩本人就十分推崇《了凡四训》,并把这本书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同时曾国藩还因读了《了凡四训》后,为自己改号为涤生:

“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足矣见得此书的地位与意义。


《了凡四训》不同于一般教育之书,因是袁了凡写给自己子孙的,故内容恳切,致力于将毕生所知倾囊相授,不单单是停留在思想上教育子孙,更是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将思想真真切切地运用在修行上,是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不论是立命、改过、积善还是谦德,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真善美,彰显了我国文化底蕴。而其中袁了凡对于“善行善举”的见解,深刻透彻、远见卓识、至真至诚,值得后世的我们去学习,去发扬。诚心践行,定会受用终身。

《了凡四训》:人生在世,如何“正确”行善?了凡为善之道诠释

袁了凡

01什么是“善”

《了凡四训》里讲述了这么个故事:有一年闹饥荒,大白天的街上就有人明目张胆地抢夺粮食,于是被富豪告上了县衙。但是县衙不予理会,富豪气不过,私下找人来把抢夺粮食的穷人抓起来,对其进行责罚。

从表象上看富豪这样的行为实属罪恶,非但没有乐善好施,还把可怜的穷人抓起来责罚。但是再往深处细究,穷人一旦被温饱侵蚀就很容易走偏,做出更多令人咋舌的事情,富豪此举反倒是平复了抢粮风波,避免酿成更大的社会动乱。

因此,富豪的坏心却办成了好事,此举对社会带来的良好影响远远大于责罚穷人的罪恶,故归之为善。

因而,评价善恶远没有事实表象看起来那么简单。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指出,表面的打骂或者敬爱是区分不了善恶的,真正的善是指做出有利于他人的事情。

倘若我们做了一件表面看起来的善事,但这件事却是只利于我们自己,那么这就不能算是一件善事;相反倘若我们做了一件表面看起来的恶事,就如同上文所说的富豪,可这件事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治安,反倒是成了一件善事。

《了凡四训》:人生在世,如何“正确”行善?了凡为善之道诠释

如今社会中有很多放生活动,是所谓“爱心人士”去市场上购买小动物来进行放生,这件事看起来是大慈大悲的善行,救了一条生命,而实际上只是为满足一己私欲,求得自己内心安宁。

而且,因为放生活动的规模化,可能造成购买动物产业化,你去放生,那么我就去抓生。除此之外,倘若放生的地方并不适合所放生的物种,反而是破坏了生物链,造成更大的伤害。

这种放生行为就成了一件只是满足我们内心诉求的、“看起来”的善事,而实际上这种“善行”所带来的恶果,早已远远盖过放生的那个小生命。

《了凡四训》:人生在世,如何“正确”行善?了凡为善之道诠释

故而所谓善,不是表象所呈现的“因”,而是往后所呈现的“果”。如果这个“果”是利他或推动事态良好发展的,是可谓善。

02“真善”与“伪善”

袁了凡在《了凡四训》里举了十件善事用以说明“真善行”才能带来善报,那么,什么是真善,什么又是伪善呢?

  • 行善出于公心,就是真善;行善出于私心,就是伪善。
  • 行善发自内心,就是真善;行善模仿表演,就是伪善。
  • 行善不求回报,就是真善;行善带有目的,就是伪善。
  • ......

区分真善与伪善的关键就在于,此举是于公还是于私,是利己还是利他。

伦理学里的“利他主义”,说的是将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具有无限的奉献精神,为人处事上较少考虑个人得失。

“利他主义”也就是出于“公心”的“利他”,这与袁了凡所认为的“真善”不谋而合,只有真正出于公心,毫无私欲地利他,才是真正的善。

  • 诚心去大山里支教的老师,不为个人体验,不是待几个月丰富完人生履历就走,而是单纯地想给孩子带去知识,带去希望,这就是真善。
  • 一些商人为求大富大贵,烧香拜佛,每日诵经,让家人抄经书,供奉菩萨,捐赠香火钱,这就是伪善。
  • 学子寒窗苦读,学成归来回报家乡,带动贫穷的家乡父老致富,这就是真善。
  • 企业家为发展企业声誉、成就个人名望而去捐款作秀,这就是伪善。
  • ......

真善出于公心,不求任何回报,真诚而利他;伪善出于私心,行善带有目的,表演而利己。

因此,我们要区分“真善”与“伪善”,然后真心诚意地去践行“真善”。

《了凡四训》:人生在世,如何“正确”行善?了凡为善之道诠释

03如何才能践行“真善”

1. 做人有个性、做事有原则,不做唯唯诺诺的老好人

处事圆滑常难以为善,凡事都想讨好他人,谁也不得罪,那么就难守一颗善心。

没有原则的老好人,看似大家都喜欢他,但实际上没有人是真的喜欢他,失去了道德的底线,就是一个伪善的人,而在任何事情上都能妥协,更称不上善。

做人没有个性、做事没有原则,为人就没有风骨,这样的人出生在抗战时期容易成为卖国贼,出生在和平年代容易沦为生活的傀儡。

《了凡四训》指出圣人宁愿欣赏有个性有原则的人,而那些活得小心谨慎的老好人,圣人反而认为他们道德败坏。

《论语》有云: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因而,人人称赞的老好人不一定是善,那些被好人称赞、被坏人厌恶的人才是善。

人人称赞的老好人有可能只是假装乐善好施,实际上做事没有原则,骨子里全是为自己好。

当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有企业找到媒体想请媒体为自己出部自传,内容要正面积极,想以此方式助企业渡过危机。有媒体应下了这项任务,下派给工作人员。没人敢说“不”,说“不”就意味着会丢了自己的饭碗,大家只能唯唯诺诺地接受这个并不诚心想做的任务。

只有一名实习记者站出来反对,她因此丢了自己的饭碗,也因此维护住了自己的原则。

《了凡四训》:人生在世,如何“正确”行善?了凡为善之道诠释

社会复杂,为善不易,不可能做到被人人喜欢、人人称赞,重要的是自己有颗善心,坚持自己的原则,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2.做事考虑后果,是会产生弊端还是会带来好的影响,规避“管窥效应”

如果我们行事草率,单纯从表象来评判善恶,而不从整体考虑后果,那么就容易陷入“管窥效应”。

所谓管窥效应,就是指通过一根管子看东西,管子以外的东西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说我们只能看到了局部的善恶,却分不清整体的善恶。

从局部看这是件善事,而站在整体的角度去考虑后果,这就有可能成为恶事,因而我们凡事都要考虑深远,强化自己的认知,站在整体的角度去评估整个行为。

①做事不顾后果,只看到眼前的善,却不顾及眼前善所产生的弊端,那就不是真善

袁了凡在《了凡四讯》提到,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一年赎回了被他国俘虏过去的女子,根据鲁国法律规定,子贡可以获得官府相应的奖励,但是为人高尚的子贡拒绝了。

这件事即使在现在我们看来,也一定认为子贡很善良,无私奉献,会将子贡的善举大肆报道,宣扬高尚主义。可此事在当时却遭到了孔子的批评,孔子认为真正的善良,是对百姓带来正面影响,而非只是满足自己的追求。

子贡拒绝了奖励,那么下一个做善事的人如果领了赏就有可能被认为不够清廉,而鲁国现状是穷人多富人少,这种情况下大家就可能不太愿意去赎人,反倒是带来不好的影响。

《了凡四训》:人生在世,如何“正确”行善?了凡为善之道诠释

这件事从局部角度看是无私的善举,但从整体深远的影响来看,却是造成大家行善积极性的降低,产生了弊端,因而不能称之为“真善”。

②做事考虑深远,从后世长远的角度评价所作所为,减少弊端,那就是真善

袁了凡又在《了凡四训》里说,从前钟离权要传授“点铁成金”术给吕洞宾,让吕洞宾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吕洞宾转念问钟离权:“点铁成金后,会不会过段时间又变成了铁?”钟离权告诉吕洞宾,五百年之后法术就失效了,会变成铁。

于是吕洞宾果断拒绝学习“点铁成金”,因为这样就会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

这就是真正的善,吕洞宾不光看到眼前的善行,更是考虑到这个行为会不会在将来带来弊端,而真相是此举能帮助现世的穷人,却会在500年后带来不可估量的弊端。

吕洞宾能站在事件的整体角度去考虑,思谋远虑,践行了真正的善。

《了凡四训》:人生在世,如何“正确”行善?了凡为善之道诠释

所以,我们行事都要多想一想,考虑这件善行善举所带来的影响,是会产生弊端,还是有切实的帮助,切忌被眼前的假善昏了头,反倒酿成恶果。

行善之心越迫切,就越容易陷入“管窥效应”,只有不断去学习,去思虑,提升自我认知,开拓自我眼界,提高自我修养,加深自我觉知,强化对事物的感知,才能真正辨别什么是“真善”,才能站在整体的角度去正确思考所作所为。

3. 做善事,而不认为是在做善事,领悟“三轮体空”

袁了凡推崇“三轮体空”,“三轮”指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这三轮相,“三轮体空”即指此三轮相空,即施空、受空和施物空,意思分别为布施时不存求福报之心、对受施者不起轻慢之心、对所施之物不起贪心。

袁了凡在《了凡四训》概括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一体’,是谓‘一心清净’。”

简而言之,就是看待事物本性皆为空。

不管这件善事是不是我做,也不管这件善事是不是你受,更不管这件善事是什么,都是一样的,本性就是空的。

我们不能因为做善事攀缘,也不能因为自己做了善事,而对受者另眼相看,或者说对受着怀有回报的期许。

有些人怀着善心去资助贫困学生,可学生完成学业后却不再与资助人联系,因而一些资助人表示无法接受,觉得自己资助了白眼狼。

我们先不谈论学生如此的行为应不应该,但从资助人的角度看,不应过多去纠结。因为真正的行善是不认为自己在行善,也就不存在过多的想法,不因行善攀缘,也不因行善而对受者有所求,受者懂得感恩是受者自身的修养,反之,施者也无需惦念,更不应该在众人面前感叹“好心没好报”。

当我们真正懂了行善为空时,也就不会去纠结行善有没有结果,也就是行“真善”。

《了凡四训》:人生在世,如何“正确”行善?了凡为善之道诠释

04不断修炼,逐步践行“真善”,逐渐完善自我修行

“三轮体空”是谓大善,很少有人能做到,也是我们要去致力修为的善行。

我们可以从改变为人处世开始,不做没有原则的老好人,树立正确的三观,凡事能多想一点,站在整体的角度考虑行事的后果,规避“管窥效应”,最后,再去修炼真正的大善,做着善事却不认为自己是在做善事,就好像没有做过善事一样,不怀私心,不求回报。

视万物为空,视行善为空,是为真善,是为大善。

正确认识善行并去践行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开始行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当我们真的做到了不带私心、诚心利他地行善时,我们也会逐步去达成“三轮体空”的善。

《了凡四训》:人生在世,如何“正确”行善?了凡为善之道诠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