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人生在世,如何“正確”行善?了凡為善之道詮釋

《了凡四訓》由明代袁了凡所作,是寫給兒子袁天啟的一部家訓。

袁了凡出生於公元1533年,因為幼年時遇到一位高人,占卜了自己一生的命數,而其前三十幾年也確實過得都如算命先生所說,於是開始變得無慾無求,每天靜坐,啥也不幹。

後來,袁了凡得到了雲谷禪師的點化,頓悟人的命運是由自己造成的,於是開始注重個人修行,誠心改過,謙卑行善,最終擺脫了算好的“命數”。

《了凡四訓》:人生在世,如何“正確”行善?了凡為善之道詮釋

《了凡四訓》

這部《了凡四訓》,就是袁了凡一生修行的精髓所在,他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教導兒子,如何通過自身的修行來改變命運,以獲取心中所求。書中從“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個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寓理內涵深刻,兼融儒、佛、道三家思想,歷經四百多年而不衰,成為傳世之作。

後人都敬仰曾國藩的處世哲學,而曾國藩本人就十分推崇《了凡四訓》,並把這本書列為子侄必讀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書,同時曾國藩還因讀了《了凡四訓》後,為自己改號為滌生:

“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汙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也。’”

足矣見得此書的地位與意義。


《了凡四訓》不同於一般教育之書,因是袁了凡寫給自己子孫的,故內容懇切,致力於將畢生所知傾囊相授,不單單是停留在思想上教育子孫,更是結合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將思想真真切切地運用在修行上,是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論。

不論是立命、改過、積善還是謙德,都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真善美,彰顯了我國文化底蘊。而其中袁了凡對於“善行善舉”的見解,深刻透徹、遠見卓識、至真至誠,值得後世的我們去學習,去發揚。誠心踐行,定會受用終身。

《了凡四訓》:人生在世,如何“正確”行善?了凡為善之道詮釋

袁了凡

01什麼是“善”

《了凡四訓》裡講述了這麼個故事:有一年鬧饑荒,大白天的街上就有人明目張膽地搶奪糧食,於是被富豪告上了縣衙。但是縣衙不予理會,富豪氣不過,私下找人來把搶奪糧食的窮人抓起來,對其進行責罰。

從表象上看富豪這樣的行為實屬罪惡,非但沒有樂善好施,還把可憐的窮人抓起來責罰。但是再往深處細究,窮人一旦被溫飽侵蝕就很容易走偏,做出更多令人咋舌的事情,富豪此舉反倒是平復了搶糧風波,避免釀成更大的社會動亂。

因此,富豪的壞心卻辦成了好事,此舉對社會帶來的良好影響遠遠大於責罰窮人的罪惡,故歸之為善。

因而,評價善惡遠沒有事實表象看起來那麼簡單。袁了凡在《了凡四訓》中指出,表面的打罵或者敬愛是區分不了善惡的,真正的善是指做出有利於他人的事情。

倘若我們做了一件表面看起來的善事,但這件事卻是隻利於我們自己,那麼這就不能算是一件善事;相反倘若我們做了一件表面看起來的惡事,就如同上文所說的富豪,可這件事卻有利於整個社會的治安,反倒是成了一件善事。

《了凡四訓》:人生在世,如何“正確”行善?了凡為善之道詮釋

如今社會中有很多放生活動,是所謂“愛心人士”去市場上購買小動物來進行放生,這件事看起來是大慈大悲的善行,救了一條生命,而實際上只是為滿足一己私慾,求得自己內心安寧。

而且,因為放生活動的規模化,可能造成購買動物產業化,你去放生,那麼我就去抓生。除此之外,倘若放生的地方並不適合所放生的物種,反而是破壞了生物鏈,造成更大的傷害。

這種放生行為就成了一件只是滿足我們內心訴求的、“看起來”的善事,而實際上這種“善行”所帶來的惡果,早已遠遠蓋過放生的那個小生命。

《了凡四訓》:人生在世,如何“正確”行善?了凡為善之道詮釋

故而所謂善,不是表象所呈現的“因”,而是往後所呈現的“果”。如果這個“果”是利他或推動事態良好發展的,是可謂善。

02“真善”與“偽善”

袁了凡在《了凡四訓》裡舉了十件善事用以說明“真善行”才能帶來善報,那麼,什麼是真善,什麼又是偽善呢?

  • 行善出於公心,就是真善;行善出於私心,就是偽善。
  • 行善發自內心,就是真善;行善模仿表演,就是偽善。
  • 行善不求回報,就是真善;行善帶有目的,就是偽善。
  • ......

區分真善與偽善的關鍵就在於,此舉是於公還是於私,是利己還是利他。

倫理學裡的“利他主義”,說的是將他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具有無限的奉獻精神,為人處事上較少考慮個人得失。

“利他主義”也就是出於“公心”的“利他”,這與袁了凡所認為的“真善”不謀而合,只有真正出於公心,毫無私慾地利他,才是真正的善。

  • 誠心去大山裡支教的老師,不為個人體驗,不是待幾個月豐富完人生履歷就走,而是單純地想給孩子帶去知識,帶去希望,這就是真善。
  • 一些商人為求大富大貴,燒香拜佛,每日誦經,讓家人抄經書,供奉菩薩,捐贈香火錢,這就是偽善。
  • 學子寒窗苦讀,學成歸來回報家鄉,帶動貧窮的家鄉父老致富,這就是真善。
  • 企業家為發展企業聲譽、成就個人名望而去捐款作秀,這就是偽善。
  • ......

真善出於公心,不求任何回報,真誠而利他;偽善出於私心,行善帶有目的,表演而利己。

因此,我們要區分“真善”與“偽善”,然後真心誠意地去踐行“真善”。

《了凡四訓》:人生在世,如何“正確”行善?了凡為善之道詮釋

03如何才能踐行“真善”

1. 做人有個性、做事有原則,不做唯唯諾諾的老好人

處事圓滑常難以為善,凡事都想討好他人,誰也不得罪,那麼就難守一顆善心。

沒有原則的老好人,看似大家都喜歡他,但實際上沒有人是真的喜歡他,失去了道德的底線,就是一個偽善的人,而在任何事情上都能妥協,更稱不上善。

做人沒有個性、做事沒有原則,為人就沒有風骨,這樣的人出生在抗戰時期容易成為賣國賊,出生在和平年代容易淪為生活的傀儡。

《了凡四訓》指出聖人寧願欣賞有個性有原則的人,而那些活得小心謹慎的老好人,聖人反而認為他們道德敗壞。

《論語》有云: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鄉人皆惡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因而,人人稱讚的老好人不一定是善,那些被好人稱讚、被壞人厭惡的人才是善。

人人稱讚的老好人有可能只是假裝樂善好施,實際上做事沒有原則,骨子裡全是為自己好。

當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有企業找到媒體想請媒體為自己出部自傳,內容要正面積極,想以此方式助企業渡過危機。有媒體應下了這項任務,下派給工作人員。沒人敢說“不”,說“不”就意味著會丟了自己的飯碗,大家只能唯唯諾諾地接受這個並不誠心想做的任務。

只有一名實習記者站出來反對,她因此丟了自己的飯碗,也因此維護住了自己的原則。

《了凡四訓》:人生在世,如何“正確”行善?了凡為善之道詮釋

社會複雜,為善不易,不可能做到被人人喜歡、人人稱讚,重要的是自己有顆善心,堅持自己的原則,明白自己在做什麼。

2.做事考慮後果,是會產生弊端還是會帶來好的影響,規避“管窺效應”

如果我們行事草率,單純從表象來評判善惡,而不從整體考慮後果,那麼就容易陷入“管窺效應”。

所謂管窺效應,就是指通過一根管子看東西,管子以外的東西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說我們只能看到了局部的善惡,卻分不清整體的善惡。

從局部看這是件善事,而站在整體的角度去考慮後果,這就有可能成為惡事,因而我們凡事都要考慮深遠,強化自己的認知,站在整體的角度去評估整個行為。

①做事不顧後果,只看到眼前的善,卻不顧及眼前善所產生的弊端,那就不是真善

袁了凡在《了凡四訊》提到,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一年贖回了被他國俘虜過去的女子,根據魯國法律規定,子貢可以獲得官府相應的獎勵,但是為人高尚的子貢拒絕了。

這件事即使在現在我們看來,也一定認為子貢很善良,無私奉獻,會將子貢的善舉大肆報道,宣揚高尚主義。可此事在當時卻遭到了孔子的批評,孔子認為真正的善良,是對百姓帶來正面影響,而非只是滿足自己的追求。

子貢拒絕了獎勵,那麼下一個做善事的人如果領了賞就有可能被認為不夠清廉,而魯國現狀是窮人多富人少,這種情況下大家就可能不太願意去贖人,反倒是帶來不好的影響。

《了凡四訓》:人生在世,如何“正確”行善?了凡為善之道詮釋

這件事從局部角度看是無私的善舉,但從整體深遠的影響來看,卻是造成大家行善積極性的降低,產生了弊端,因而不能稱之為“真善”。

②做事考慮深遠,從後世長遠的角度評價所作所為,減少弊端,那就是真善

袁了凡又在《了凡四訓》裡說,從前鍾離權要傳授“點鐵成金”術給呂洞賓,讓呂洞賓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呂洞賓轉念問鍾離權:“點鐵成金後,會不會過段時間又變成了鐵?”鍾離權告訴呂洞賓,五百年之後法術就失效了,會變成鐵。

於是呂洞賓果斷拒絕學習“點鐵成金”,因為這樣就會害了五百年以後的人。

這就是真正的善,呂洞賓不光看到眼前的善行,更是考慮到這個行為會不會在將來帶來弊端,而真相是此舉能幫助現世的窮人,卻會在500年後帶來不可估量的弊端。

呂洞賓能站在事件的整體角度去考慮,思謀遠慮,踐行了真正的善。

《了凡四訓》:人生在世,如何“正確”行善?了凡為善之道詮釋

所以,我們行事都要多想一想,考慮這件善行善舉所帶來的影響,是會產生弊端,還是有切實的幫助,切忌被眼前的假善昏了頭,反倒釀成惡果。

行善之心越迫切,就越容易陷入“管窺效應”,只有不斷去學習,去思慮,提升自我認知,開拓自我眼界,提高自我修養,加深自我覺知,強化對事物的感知,才能真正辨別什麼是“真善”,才能站在整體的角度去正確思考所作所為。

3. 做善事,而不認為是在做善事,領悟“三輪體空”

袁了凡推崇“三輪體空”,“三輪”指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這三輪相,“三輪體空”即指此三輪相空,即施空、受空和施物空,意思分別為佈施時不存求福報之心、對受施者不起輕慢之心、對所施之物不起貪心。

袁了凡在《了凡四訓》概括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一體’,是謂‘一心清淨’。”

簡而言之,就是看待事物本性皆為空。

不管這件善事是不是我做,也不管這件善事是不是你受,更不管這件善事是什麼,都是一樣的,本性就是空的。

我們不能因為做善事攀緣,也不能因為自己做了善事,而對受者另眼相看,或者說對受著懷有回報的期許。

有些人懷著善心去資助貧困學生,可學生完成學業後卻不再與資助人聯繫,因而一些資助人表示無法接受,覺得自己資助了白眼狼。

我們先不談論學生如此的行為應不應該,但從資助人的角度看,不應過多去糾結。因為真正的行善是不認為自己在行善,也就不存在過多的想法,不因行善攀緣,也不因行善而對受者有所求,受者懂得感恩是受者自身的修養,反之,施者也無需惦念,更不應該在眾人面前感嘆“好心沒好報”。

當我們真正懂了行善為空時,也就不會去糾結行善有沒有結果,也就是行“真善”。

《了凡四訓》:人生在世,如何“正確”行善?了凡為善之道詮釋

04不斷修煉,逐步踐行“真善”,逐漸完善自我修行

“三輪體空”是謂大善,很少有人能做到,也是我們要去致力修為的善行。

我們可以從改變為人處世開始,不做沒有原則的老好人,樹立正確的三觀,凡事能多想一點,站在整體的角度考慮行事的後果,規避“管窺效應”,最後,再去修煉真正的大善,做著善事卻不認為自己是在做善事,就好像沒有做過善事一樣,不懷私心,不求回報。

視萬物為空,視行善為空,是為真善,是為大善。

正確認識善行並去踐行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我們開始行善,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身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當我們真的做到了不帶私心、誠心利他地行善時,我們也會逐步去達成“三輪體空”的善。

《了凡四訓》:人生在世,如何“正確”行善?了凡為善之道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