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重启,研学旅行趋势分析!

疫后重启,研学旅行趋势分析!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文件《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经过一整年文件逐步下发各省市区县教育主管部门,一般情况下,学校每学年组织安排1-2次研学旅行活动,每学年合计安排研学旅行活动:小学3-4天、初中4-6天、高中6-8天。

2018年被视为研学旅行行业的爆发年。但实际上,研学旅游并没有爆发。通过对研学旅行概念阐述、客群特征、研学旅行产品特征、研学旅行市场现状等方面对研学旅行市场进行系统梳理,对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当前研学旅行产品痛点,为研学旅行产品深度研发做准备。


疫后重启,研学旅行趋势分析!


一、研学旅行概念阐述

研学旅行是以青少年为主体,在旅行过程中以增进技艺、增长知识为目的的教育活动。2017年9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研学旅行不是一般的旅游,要有课程的开发,特别是到了富有教育意义的革命传统基地和文化基地,要把革命的精神、文化的内涵讲出来,让学生受到教育。”


二、研学旅行客源特征

目前研学旅行的对象超过80%属于3-16岁人群。70后和80后一线城市父母及其子女们是研学旅行的主力消费人群;中产家庭、低龄化成关键词。一线城市的网友关注、讨论游学比较普遍,说明他们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体验式教育,也更有条件为孩子有一个开阔视野的机会而买单。研学海外市场受欢迎度比国内市场要高,人们还是处于注重“游”,忽略“研”的阶段,这跟目前研学产品处于浅层次开发也有关系。


疫后重启,研学旅行趋势分析!


三、研学旅行产品特征

2016年12月,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对服务提供方、人员配置、研学旅行产品、服务项目及安全管理等几大类内容进行详细规定。

研学旅行产品按照资源类型分为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体验考察型、励志拓展型、文化康乐型。

知识科普型

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展览、动物园、植物园、历史文化遗产、工业项目、科研场所等资源

自然观赏型

主要包括山川、江、湖、海、草原、沙漠等资源

体验考察型

主要包括农庄、实践基地、夏令营营地或团队拓展基地等资源

励志拓展型

主要包括红色教育基地、大学校园、国防教育基地、军营等资源

文化康乐型

主要包括各类主题公园、演艺影视城等资源

承办方应根据主办方需求,针对不同学段特点和教育目标,设计研学旅行产品。

小学1-3年级

宜设计以知识科普型和文化康乐类型资源为主的产品,并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

小学4-6年级

宜设计以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和励志拓展型资源为主的产品,并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

初中年级

宜设计以知识科普型、体验考察型和励志拓展型资源为主的产品,并以县情市情省情研学为主

高中年级

宜设计以体验考察型和励志拓展型资源为主的产品,并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


四、研学旅行行业现状

当下研学旅行市场参与者众多,各地研学基地兴建。除专业的游学机构外,还有各大学校、教培机构延伸产品矩阵扩充游学研学领域,旅游企业借力教育重焕行业生机,地产企业转型拓展营地教育等各类型的参与者,研学旅行产品品质参差不齐。


五、研学旅行产品痛点

目前研学旅行市场构成为:旅游社+研学机构+教育机构。

1、市面上的研学旅游产品本质上大多数是“多旅少学”、“只旅不学”。

2、全国各地兴办各种研学基地,但地方研学旅行基地由于缺乏一定的大众认知度和重视度,忽略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3、市面上的研学产品,多以呆板、说教的会展型产品为主,特别是历史文化型产品,缺乏互动性。体验活动方式大同小异,缺少具有创新性、本地特色的研学课程和基地。

4、研学导师队伍人才短缺。有业内人士称,研学导师队伍存在6万人缺口。

5、研学行业不规范,产品层次参差不齐,多点发展,系统不足。

2019年是中国研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20年疫情改变了中国学生的学习模式,研学产品的专业化、精细化研发是需要旅游从业人员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疫后重启,研学旅行趋势分析!


六、疫后研学旅行趋势分析

随着疫情对人们旅游观念的影响,后疫情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会重视旅游与健康、自然与生态的结合,自然研学、生态旅游、户外生存技能研学、乡村研学、个性化定制研学、精品团研学、深度游产品将迎来增长新机遇。

针对目前研学旅行的痛点,未来研学旅行发展不光要关注市场追逐的热点,更应该纵向深入研发研学产品。

1、注重研学课程的研发,开发高质量课程。吃透地方资源,提炼地方特色,了解学生知识结构,转换不同类型课程,同时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2、研学导师人才库建设。研学导师要是个“博学家”,研学导师应具备专家和杂家、解说家、公关家等多种能力于一体。构建研学导师培养课程,在培养自己研学导师队伍的同时,应该与高校专科历史、地理、地质、艺术等专科老师和专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合作研发特色课程等。

3、景区升级、传统观光门票经济的转型,研学旅行是一个出口。了解自己景区特色、研发自己的研学课程、构建自己的研学团队是景区需要快速投入的工作。

4、地方应构建区域研学品牌,确定多条研学主题路线,将现在各自发展的研学点,形成多条主题线。

5、国家和地方亟需出台研学旅行质量评价标准,针对基础设施、课程、导师都需要的评价体系。


商务合作—微博:@李可为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