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抗疫系列述評|居委會大媽“打怪”升級了

同心抗疫系列述評|居委會大媽“打怪”升級了

圖說:居委會工作人員微信視頻連線居家隔離家庭,視頻電話實時監測並記錄體溫測量過程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攝

孫雲/文

很多年裡,人們對居委幹部的印象都停留於兩大“神器”:紅袖章、小喇叭。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正在改變人們對居委幹部的傳統認知:他們的口中出現了“小程序”“掃一掃”等新詞,推出了“北歐式排隊”,還成了熟練應用下拉菜單做圖表的“大表姐”……近兩個月來,在對楊浦區社區防控一線的採訪中,我目睹了居委工作人員的技能如何一步步實現了從青銅到王者的逆襲。

疫情最初,大家還有點沒緩過神來,主要靠傳統的社區工作法:人海戰術。每個社區裡,居委幹部和志願者全面動員,人盯人、人防人,打電話、掃樓組、發微信,居委大媽的“靈魂拷問”從垃圾分類升級為直抵心靈的“靈魂三問”:“你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春節後,防控形勢不斷升級,再加上第一批口罩預約開始登記,光靠人力撲上顯然不夠用,一個鮮明的轉變出現在口罩預約首日的那個中午——很多居委都發現傳統打法過時,必須要上新技能了——

當天上午,能開展線上預約的社區還鳳毛麟角,幾乎都是擁有年輕幹部或者得到年輕業主支援的新社區。然而,可能是受到新聞報道的啟發,在短短一兩天時間裡,有能力開展線上預約的社區已如雨後春筍般湧出。兩三天後,楊浦區江浦路街道甚至實現了全覆蓋,幾乎所有本街道居民全程只要跑一次藥房,就都能買到口罩。之前已有基礎的新江灣城街道九龍倉居委幹部則又繼續升級,搞定了微信支付,一手給業主上門送上口罩,一手“二維碼收款”。再後來,到了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口罩預約登記,線上預約已經成為主流了。

當然,把網絡學得溜,還不僅僅是這屆居委幹部的本事,他們還能因地制宜畫圖作戰。在全市各區,都出現了一批“作戰高手”,牆上掛著五顏六色的樓組地圖,幾類人員用顏色區分顯示,清清爽爽,絲毫不亂。什麼叫“精細化治理”?掛圖作戰就是最形象生動的名詞解釋。

最緊迫的任務一完成,騰挪出手的居委大媽們立刻又發揮“人頭熟”特長,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

快遞在小區門口堆積成山?盤它!去附近超市借貨架,把快遞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居家隔離觀察人員沒菜吃?發動愛心志願者送上門!

居家隔離觀察家庭的生活垃圾沒法倒?不用再像最初那樣穿著雨衣上門代倒了,聯繫專業消毒企業上門回收,順帶便還給消個毒,讓鄰居踏踏實實繼續家裡蹲……

這樣三頭六臂神通廣大的“中國大媽”,我們喜歡!

最近,各行各業陸續開始有節奏地復工復產,居委幹部又“被迫”升級了。網絡直播間裡“雲開會”,釘釘客戶端上看數字防疫地圖,還有AI外呼機器人幫忙打電話……這還是居委會大媽嗎?簡直比小學生更“釘釘”,比小年輕更“李佳琦”啊!當然,他們還是原來可親的小巷總理,因為,為群眾服務的一顆心從來沒有改變。

這樣與時俱進、戰鬥力爆表的居委幹部,是我們身邊可親可敬的好鄰居,也是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的領跑者。我們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