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庾氏为何昙花一现

东晋一朝是公认的门阀政治,东晋朝政由王庾桓谢四大门阀先后把持。相比代表了南朝文士风流的王谢和军功颇有建树的桓家,庾家就显得黯然了很多。王家、谢家和桓家都人才辈出,王导、王敦可以没听过,但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总会有所耳闻的,这都是琅琊王氏的人。指挥了淝水之战的谢安谢玄叔侄俩可算名垂千古,另外还有语文教材上出镜率很高的大小谢——谢灵运和谢朓,这些都是谢家人。桓氏在文坛上名气不高,但武功卓著,桓温数度北伐,一度收复洛阳,东晋首次对北方取得优势,其子桓玄甚至称帝,险些提前了断了司马家的国祚。而庾家就没什么能拿的出的人物和功绩了,事实上庾氏在东晋之前默默无名,在短短数年间迅猛崛起,庾家兄弟掌权二十年后又快速衰落?忽起忽落,庾家何以如此特殊,他们为何在东晋政坛上昙花一现呢?

颍川庾氏为何昙花一现




庾氏的根基不稳


东晋第一门阀当属琅琊王氏,王导王敦兄弟帮助晋元帝司马睿登基称帝,当时甚至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氏之所以有如此显赫的地位,是因为琅琊王氏在魏晋时期就已是高门望族,二十四孝之一王祥、竹林七贤王戎、西晋末年权相王衍都是出自琅琊王氏。东晋初期,王氏在南渡的各个家族中鹤立鸡群。在这一点上,颍川庾氏是万万比不上。


颍川庾氏为何昙花一现

庾氏的兴起最早追溯到魏晋交替之际,但声名不显,直到庾亮这一代,庾氏才有了起色。庾亮少有才名,善谈玄理,姿容俊美,所结交都是当时名士,名重一时。庾氏又南渡较早,在东晋各个侨姓门阀中算是前辈,于是庾氏在江东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逐渐获得各大士族的认可,门第有所提升。

到了晋明帝司马绍继位时,庾氏迎来了又一次跃升。庾亮的妹妹庾文君嫁给了司马绍为妻,庾氏转眼成了后族,门第进一步得到提升。紧接着司马绍只当了三年皇帝就去世了,然而儿子还未成年,只得安排小皇帝的舅舅庾亮等人辅政。庾氏兄妹就此掌控了东晋朝政。

颍川庾氏为何昙花一现

只用了三四年时间,本是二等末流的庾氏成了一等豪门。庾氏实力能够高速膨胀绝大部分原因是其后戚身份,本身的积累和沉淀并不够,改变不了庾氏是小家小族的现实。这集中体现在庾氏家族人丁并不旺,中坚人物庾亮没有叔伯辈站台,家族内可以提供支持的仅有同辈几个兄弟。在极重门第的晋朝,没有家族的支持,个人很难有所成就。同族兄弟少,也很容易被人看轻。这是后来庾亮兄弟执政备受掣肘,缺乏有力支持的原因之一。

庾氏的快速崛起,既被琅琊王氏等高门所不齿,亦遭低等士族忌恨。支撑庾氏的只有皇权,如果与皇帝的舅甥关系不再存在,庾氏就会轰然倒塌。而庾氏之败正是从失去后戚身份开始的

后戚与士族身份的尴尬和矛盾

庾氏的崛起是靠后戚身份,他的衰落也因此而起。

东晋门阀政治的实质是贵族的联合执政,皇权不振是各士族门阀所乐见其成的。庾氏身为士族的一员,自然也要维持士族制衡皇室的局面,甚至主动削弱皇权。但他同时又是后戚,庾氏身份和权力的合法性又源于皇权,所以庾氏又要维护皇权,甚至在必要时刻要打击同一阵营的士族,以保持均势。这种对度的把控对任何一个人或家族而言都是一种难度极高的挑战,庾氏的操控显然并不算合格。

颍川庾氏为何昙花一现

晋明帝安排的辅政大臣除了庾亮,还有皇室成员司马羕、士族高门代表王导等人。但晋明帝刚去世,庾亮就联合太后庾文君更改了遗诏,扳倒了司马羕、王导二人,由庾亮独掌大权。庾亮此举明显是操之过急了,将皇室和王氏同时得罪,使庾氏在一开始就陷入了孤立。

庾亮掌权后,先是重点打击宗室,南顿王司马宗因被告谋反先被清理,司马氏的宗老司马羕也被贬职。司马羕不甘心,便和同样不满庾亮的流民军苏峻合流,共同对抗庾亮,从而导致了祸乱江东近两年的苏峻之乱。

叛乱平息后,很多人都认为叛乱是由庾亮对皇室和流民军过于苛刻造成的,庾亮自贬,出镇地方。王氏势力由此在中央重新抬头,庾亮便又把矛头对准了王氏。庾亮的弟弟庾怿就曾试图毒杀王导的堂侄王允之,随后事泄自杀谢罪。庾王之争就成了这段期间建康朝堂的主旋律。

颍川庾氏为何昙花一现

庾氏的尴尬角色,让庾亮对皇室和高门士族心存忌惮。朝堂上最重要的两支力量都不能为己所用,甚至互相敌对,庾氏自然很难保住自己的地位。

庾亮死后,其弟庾冰、庾翼先后掌权,可惜这俩人都是短命鬼。庾翼去世前请求将最重要的荆州刺史之位留给自己的儿子庾爰之,朝中与王氏亲善的何充却极力反对,认为荆州是重镇,不能交于年轻人。最终朝廷否了庾翼的请求,庾氏的下一代就此没了权柄。

庾氏的治世措施过于刚硬

庾亮是位标准的儒家士子,在其他和平年代很可能会成为一名合格的诤臣,但在崇尚风流的东晋,他就显得格格不入。

颍川庾氏为何昙花一现

魏晋名士最受人诟病的地方是其放荡不羁的作为,讲究玄理,不求实事,行为越是光怪陆离越是受人追捧,士人最流行的爱好就是喝酒和毫无意义的清谈,而这些毛病庾亮统统没有。庾氏虽是小门小户,但不妨碍庾亮兄弟接受标准的儒家教育。相比王导等高门士人的务虚,庾亮更务实,他要将儒经里面的治世哲学尽数实践,至少恢复汉时的社会秩序。庾亮“任法裁物”,不能容忍所有不法行为,和王导的“无为而治”完全相反。然而现实中江东各地遍布大大小小的士族门阀,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和人丁,自给自足,类似一个个独立王国。若像王导一样当个和事佬,大家还能处在一块儿,庾亮却眼睛里容不得一点儿沙子,下面的人自然不服。

庾亮的问题不止这些,他施政一味儿求硬,以致于损失了很多潜在的盟友。他试图削权苏峻的同时,还在试图打压荆州军阀陶侃。陶侃出身寒门,靠着自身努力坐上了封疆大吏的位子。庾亮对这位地方大佬一直心存忌惮,苏峻起兵时,庾亮的好友江州刺史温峤曾提议赴京勤王。庾亮却坚持依靠建康本身力量平叛,还让温峤注意提防陶侃。苏峻攻占建康后,庾亮逃到温峤那儿避难,对联合陶侃仍然很是排斥,不肯向自己过去的错误和误判低头。最后在温峤的斡旋下,陶侃与庾亮才达成了合作,并推陶侃为盟主,经历一年多的战争击败了苏峻。

颍川庾氏为何昙花一现

庾亮对陶侃再扭捏,还是逃不过“真香定律”。事后庾亮与陶侃的关系缓和,陶侃死后,庾亮还兼领了陶侃留下的荆州刺史,对陶氏后裔也多有照拂。

庾冰相比他的哥哥在刚硬方面,也不遑多让,他上台后为增加赋税,坚决清查各士族藏匿的户口,并一律充公。庾翼则对外强硬,不顾朝臣反对,坚持北伐势力正盛的石赵,结果损兵折将。

庾亮兄弟所为,都是在致力实现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去未认识到社会环境的不宜和自身能力的不足。简单来说就是眼高手低,《晋书》给庾亮的评语则是“

智小谋大,昧经邦之远图;才高识寡, 阙安国之长算”。

庾翼北伐的失败和桓氏崛起

庾亮在苏峻事变后,在朝中也没脸待下去了,便出镇地方,然而他并没有交出军权。他把驻地设在芜湖,这里离建康不远,还是王敦第二次起兵时的基地。显然庾亮还是想有更大作为。

庾亮的目标是北伐,通过对外战争取得军功,来恢复自己的地位和声望。庾亮以退为进,命运之神还挺眷顾他。不久陶侃病逝,麾下精悍的荆州军归属了庾亮,庾亮有了自己的坚强根底。公元339年,北方石赵发生动荡,庾亮打算趁着北方政局不稳,北伐赚些实惠。

颍川庾氏为何昙花一现

然而建康城内大臣意见不一,很多人主张从长计议,北伐就这么被耽搁了。事实证明庾亮的准备确实不够充分,他对战局的判断和他的识人一样平庸。石勒的侄子石虎很快稳定了朝局,并对东晋施压。结果石赵只是派出偏师进攻东晋边界诸城,东晋前线的各路军队就纷纷败北。一直被庾亮视作战略要地的邾城也陷于敌手,庾亮懊恼不已,不久病逝。

后来庾翼继承了兄长的意志,继续组织北伐。

庾翼北伐的声势比庾亮那次未真正成行的行动要浩大的多,他事先联络了西凉军阀张氏和东北鲜卑慕容部,约定一起伐赵。庾翼规划的北伐分三路,西路桓宣出梁州,东路桓温出淮北策应,中路由庾翼亲率主力出襄阳。北伐前夕,石赵的汝南太守投降东晋,并带来数千人口,这又给庾翼和建康朝廷打了一针强心剂。

颍川庾氏为何昙花一现

庾翼在前线督军,为了鼓舞士气,特意以射箭为喻,北伐必成。结果他三射三中,士气大振,庾翼的北伐势在必行。然而很快庾翼就被泼了两盆冷水,先是西路桓宣部失利,北伐军出师不利,后是晋康帝突然病逝。突遭国丧,庾翼不得不暂停了北伐。庾翼北伐虎头蛇尾,黯然结束。

庾翼兄弟的北伐先后失败,沦为士人的笑柄,庾氏的声望备受打击。再加上晋康帝去世,庾氏突然失去了后戚的身份,其名望降至谷底。

晋康帝的儿子司马聃继位后,庾冰、庾翼兄弟俩也先后病逝,其留下的荆州刺史一职被朝廷封给了新晋崛起的桓温。桓温年富力强,庾翼留下的庾爰之兄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都被一股脑赶到了江州。

颍川庾氏为何昙花一现

桓温作为东晋一代军事强人崛起了,他此后也数次以荆州为基地进行北伐和西征。桓温先是击灭了盘踞四川四十多年的成汉政权,后来多次北伐,挺进到黄河北岸,一度进入关中,甚至看到了收复长安的希望,所取得的战绩远非庾氏所能望其项背。

庾氏兄弟如果能取得桓温一样的战绩,就算没了后戚身份,也不会被朝廷看轻。如果庾氏没有盲目进行北伐,庾翼兄弟没有把柄捏在他人手中,应对变局也会更加从容不迫,至少能够继续经营荆州,静待下一代成才。庾氏兄弟的一切,都败在操之过急上面,还偏偏自视甚高。

桓温入主荆州后,庾氏备受打击,其后人逐渐和司马氏皇族重新合流,对抗蒸蒸日上的桓氏。公元371年,已经攒够声望的桓温废黜废帝司马奕,另立新帝。在诛锄异己的过程中,与司马氏深度合作的庾氏成为桓温的重点打击目标,尤其是相对最为显赫的庾冰一支几乎被桓温赶尽杀绝。庾氏从此彻底衰落。

结语

颍川庾氏为何昙花一现

庾氏的忽起忽落,几乎都是发生在庾亮兄弟一代。上没有显赫的祖辈,让他们起点过低,下也没有培养可供指望的后辈。后戚的身份保障了他们数次犯错却不会倒,但也因此备受掣肘,难以与其他士族达成深度合作。庾氏自身的儒家情怀,固执难纠的门第之见,又令他们难以获得同盟者。庾氏后期执迷于军功,高估了自身能力,以致于最后被武功强势的桓氏覆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