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大清国力空前强大,为何最终却无法打败一个小小的缅甸?

孤舟一瓢饮


乾隆在位时大清国力虽强,但不等于军事装备优良,更谈不上部队战斗力强。史载,第4次征缅清军总兵力4万多人,其中满洲八旗就占了3成左右。


然而,号称清军“精锐”的八旗兵,单兵武器不过是老式的弓箭、刀矛、鸟枪。清军配备的火炮性能也不佳,连缅军临时搭建的木栅栏都无法摧毁。

相比之下,缅军武器却普遍优于清军。当时,缅甸正值雍笈牙王朝(贡榜王朝)巅峰时期,国力蒸蒸日上,堪称东南亚“小霸”。

通过购买、抢掠(当时缅甸海盗在东南亚海域十分猖獗)等方式,缅军从西方殖民者手中搞到不少洋枪洋炮。1766年9月下旬,3000缅军水陆夹攻军事要地新街并大败清军,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发挥了西洋火炮的威力。

不利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也大大抵消了清军的国力优势。征缅战场山川纵横、植被茂密,清军的骑射本领难得施展,还经常遭到熟悉地形的缅军偷袭。而且,由于交通不便,劳师远征的清军后勤难题一直无法破解。

另外,清军还饱受“烟瘴”(以疟疾为主的热带疾病)肆虐之苦。1769年,清廷第4次征讨缅甸。但由于瘴气感染、作战伤亡,征缅战争打响不到3个月,4万清军就锐减至1.3万人,减员达70%以上。

只是因为连年战争,缅甸消耗也很大,遂主动提出议和,总算给了乾隆一个休兵罢战的台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