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三世“管鮑之交”亦可嘆:有幸這份友誼對白,長路漫漫未更改

管仲,管氏,姬姓,名夷吾,字仲,又稱管子、管夷吾、管仲,他出生於潁上,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安徽省潁上縣。作為周穆王的後代,管仲從小便博覽群書,知識淵博,有經世治國的才能,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

鮑叔牙,鮑氏,姒姓,名叔牙,他亦是安徽人,更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鮑敬叔的兒子,管仲的至交好友。這兩人的友誼,在古代那可是一段佳話。即使是到了今天,人們想起“管鮑之交”,依舊十分佩服和羨慕。人生在世,能有一友至此,便是三生有幸了。西漢·司馬遷在《史記·管仲傳》曾寫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三生三世“管鮑之交”亦可嘆:有幸這份友誼對白,長路漫漫未更改

管仲與鮑叔牙

《史記·管晏列傳》記載: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

因此,對於這兩人的至交,我們也可以從中窺知一二。那麼,關於這管鮑之交,你們知道哪些軼事呢?

心繫好友,成就友誼佳話

一、甘願吃虧護管仲

我們都知道,這鮑叔牙是齊國大夫之子,家境殷實。而管仲卻是家境貧寒,常常食不果腹。因此,當管仲與鮑叔牙合夥做生意的時候,如果獲利了,管仲就會多拿一倍的錢貼補家用;而虧損要共同承擔風險的時候,管仲就會讓鮑叔牙頂上,把自己撇的乾淨。

三生三世“管鮑之交”亦可嘆:有幸這份友誼對白,長路漫漫未更改

管鮑之交

你說這有福同享,甚至是多享;而有難又不同當,誰樂意做這種冤大頭啊?因此,當時鮑叔牙身邊的僕人就紛紛斥責管仲這樣貪婪的行為,並向鮑叔牙建議與管仲這樣自私自利的人斷交。其實僕人所反映的事情,鮑叔牙也心知肚明。但是他也知道,管仲並非貪小便宜之人,他此般作為定是有自己的苦衷。為息事寧人,鮑叔牙說道:“管仲他並不是貪財,只不過他家境貧寒,生活拮据,相對於我,日子難過的多。這錢是我自願給他的。”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

要我說啊,即使是到了今天,也鮮少有人能做到鮑叔牙這般爽快、善良和體貼吧。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把更多的眼光放在維護自身利益之上,一旦別人損害到自己的利益時,他們會不惜反目成仇,爭個你死我活,十分的功利。

二、與人爭辯護其名

春秋時期,戰亂頻繁,社會動盪不安。管仲和鮑叔牙在跟隨軍隊打仗的時候,大敵當前,管仲總會躲在後頭遲遲不肯上陣;而一旦打了勝仗,遣兵返鄉的時候,管仲又會爭著搶著走在前頭,十分地炫耀。同行的人,都非常看不起管仲這樣貪生怕死、爭名奪利的行為,紛紛嘲笑他為人膽小怕事,是個無恥之徒。

面對別人的譏諷,管仲也無法辯駁,因為他們說的確實是實話。但是鮑叔牙卻站了出來,為管仲辯解道:“管仲並非貪生怕死、好大喜功之輩。他之所以這樣做,不過是因為他家中還有一位老母親需要他贍養,他不能出事。”除了對管仲的特別照顧,鮑叔牙私下裡也十分地敬重自己的這位朋友。每當他們商討事情的時候,兩人一旦產生分歧,鮑叔牙就會說:“管仲天生機智過人、才識淵博。一旦他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幹,一定會算計得無比周到,成就一番大事業。”

三生三世“管鮑之交”亦可嘆:有幸這份友誼對白,長路漫漫未更改

管仲與鮑叔牙

所以你看,為友如此,你叫管仲如何不感激涕零?

宏願相悖,情誼猶在

齊襄公是齊僖公的長子,他膝下有兩位兒子,大兒子名糾,小兒子名小白。齊襄公繼位後,便有意請管仲、鮑叔牙教導自己這兩個成年的兒子。聽聞消息的管仲,便私下與鮑叔牙商議道:“現下齊襄公就糾和小白兩個兒子。將來他退位了,齊國的儲君也必定是這兩人中的一個。既如此,那我們便一人教授一個吧,這樣不管將來是誰繼位,我們都能互相舉薦,豈不美哉?”鮑叔牙也覺著這個建議著實不錯,對彼此都好,便同意了。

選自《史記·管晏列傳》:

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

一、齊國兵變

齊襄公在位期間,昏庸無能,荒淫無道,還與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文姜亂倫,甚至派人殺害了自己的妹夫魯桓公,罪虐深重,備受詬罵。彼時齊國的政治已經陷入一片混亂,深知政變不日便會來臨的鮑叔牙,趕緊勸告小白暫時逃到其他國家去,以求自保。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第二》:

四年,魯桓公與夫人如齊。齊襄公故嘗私通魯夫人。魯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時嫁為魯桓公婦,及桓公來而襄公復通焉。魯桓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齊襄公。齊襄公與魯君飲,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魯君車,因拉殺魯桓公,桓公下車則死矣。魯人以為讓,而齊襄公殺彭生以謝魯。

當時莒國離齊國十分近,小白的母親又是莒國人,莒國便是最好的避難所,因此鮑叔牙和小白連夜收拾行李,逃到了莒國躲避風頭。果不其然,小白一干人離開不久,齊國就發生政變了。公元前686年,齊襄公遭公孫無知、管至父殺害,公孫無知自立為君,並下詔籠絡管仲為臣。

三生三世“管鮑之交”亦可嘆:有幸這份友誼對白,長路漫漫未更改

荒淫無道的齊襄公

管仲深知公孫無知此王位來的名不正言不順,難得民心;且此人十分殘暴、殺戮無常,與齊襄公簡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無法長久當政。但是君王的命令自己無法違抗,怎麼辦呢?逃唄!就這樣,管仲與公子糾逃到了魯國,也就是糾的母親的母國,還得到了魯莊公的優待。

二、白、糾爭權,鹿死誰手?

齊國兵變不久,齊國大臣就設計殺害了殘暴乖張的公孫無知,並派出一隊人馬前往魯國,迎接公子糾回國繼位。聽聞此消息的管仲,便對魯莊公提議道:“如今齊國處於群龍無首的特殊時期,齊國的繼承者們皆流露在外。若此時誰能提前回到齊國,那佔了先機,稱王也就名正言順了。眼下公子小白在莒國,那裡離齊國更近,一旦被小白佔據了先機,那麼齊國從此便再無我和公子糾的容身之處了。希望莊公您能借我一批快馬人手,讓我去截殺公子小白。”魯莊公覺得十分有理,便借了管仲三十匹馬和一隊士兵。

三生三世“管鮑之交”亦可嘆:有幸這份友誼對白,長路漫漫未更改

公孫無知被殺,齊國政變

公子小白聽聞公孫無知被殺一事,便立即向莒國國君借了一百輛戰車,護送自己回齊國。行至半路,公子小白便被管仲追上了。管仲趁公子小白不注意,便舉起弓箭,射了小白一箭,而後慌忙逃竄。

自詡箭術極佳的觀管仲,以為小白必死無疑,便高高興興地回魯覆命去了。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那一箭只是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帶鉤,並沒有真正傷到他。鮑叔牙唯恐管仲再追來,便讓小白易服抄小道加速趕回齊國,而自己在臨淄城一帶私下宣揚公子小白的賢能,以遊說眾臣。齊國臣子見兩位君王連續被殺,國家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此番小白回國繼位,是順天道而行,便紛紛迎立公子小白為君,稱齊桓公。

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

二、鮑叔牙百般斡旋,為管仲鋪路

齊桓公繼位後,便立即派人告知魯莊公,齊國已立國君,讓他原路返回。本想借護送齊國長子糾回國,並好好敲詐一番的魯莊公,聽聞此消息後,怒不可遏:一開始自己優待公子糾,就是看中了他是齊襄公長子的身份,想著此番助力他登基,自己也能討一個人情。誰承想竟叫公子小白捷足先登了。氣在頭上的魯莊公認為自己不能白來一-趟, 堅持不肯退軍。

三生三世“管鮑之交”亦可嘆:有幸這份友誼對白,長路漫漫未更改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迫於無奈,齊桓公只能命鮑叔牙率兵出征,迎戰魯軍,結果魯軍大敗,連帶著公子糾和管仲一同狼狽逃回魯國。然而,這戰事是消停了,但糾尚且在魯國,身邊還有管仲、召忽這樣的能臣謀士悉心輔佐,始終是一塊心病兒,不得不警惕。因此,齊桓公命鮑叔牙再次帶兵攻打魯國邊境,讓魯莊公以為自己決意與他廝殺,給他施壓;同時派人給魯莊公送信,讓他答應殺死公子糾,並交出管仲和召忽的要求。

經過多方斡旋,管仲平安回到齊國。鮑叔牙喜出望外,忙給他安頓住所,並進宮向桓公祝賀。桓公心中甚是納悶,這公子糾剛被斬殺於他國,雖他是自己的政敵,但畢竟是同胞兄弟,賀喜便太過了。鮑叔牙也看出了桓公心中的疑惑,便笑道:“管仲可是曠世古今、難得一見的天下奇才,如今我將他活著帶回來,從此主公您身邊又多了一位臂膀,豈不應該賀喜呢?”桓公聽罷,反問道:“管仲當初射了我一箭,若不是我命大,如今哪還有什麼機會做這一國之君。我跟管仲可是有不共戴天之仇,我恨不得殺了他,以洩心頭之恨,怎麼還能用他?”

三生三世“管鮑之交”亦可嘆:有幸這份友誼對白,長路漫漫未更改

鮑叔牙向齊桓公提議重用管仲

鮑叔牙笑道:“當初他射您,是因為公子糾是他的主公,他不為自己的主公謀略,那才出奇。可如今您若能不計前嫌重用他,一來既可掙得個深明大義的賢德之稱;二來,也勢必讓他誓死效忠您,成為您射天下的利刃,豈不是兩全其美?”桓公思慮再三,便答應了鮑叔牙。

《史記·管晏列傳》記載:

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

齊桓公順利繼位後,便著手準備論功行賞事宜,並有意任叔牙為上卿,但鮑叔牙以不擅長治國為由拒絕了。同時,鮑叔牙還以管仲對待子民寬厚、治理國家不失分寸、深得百姓信任、制儀以服四方、善於激勵民心五點,說服了桓公以高官厚祿、隆重的禮節起用管仲。從此,在管仲的協助下,齊國順利施行了一系列治國之道,大興改革、發展商業。“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齊國迅速由弱變強、由亂轉治,倡“尊王攘夷”,齊桓公終成就了一代春秋霸業。

《國語》:
桓公自莒反於齊,使鮑叔為宰,辭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於臣,使不凍餒,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結於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於四方,弗若也;執枹鼓立於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鉤,是以濱於死。”鮑叔對曰:“夫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猶是也。"桓公曰:“若何?”鮑子對曰:“請諸魯。”桓公曰:“施伯,魯君之謀臣也,夫知吾將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鮑子對曰:“使人請諸魯,日:‘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於群臣,故請之。”

小結:

《史記·管晏列傳》: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從管仲的話語中,管鮑之交誠摯情誼展現地淋漓盡致。世人都說,高山流水,知音難覓。於管仲,鮑叔牙便是那個知音。他懂他的內心艱苦、知他的處境立場、曉他的才幹智謀,所以鮑叔牙助他、幫他、扶他。正如管仲所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能有友如叔牙,管仲此生無憾囈!

參考文獻:《左傳》《史記·管晏列傳》《莊子·雜篇·徐無鬼》《列子·力命》《管子·匡君小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