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也不是什麼“人道主義者”?

襄公這才成為國君。


事見《左傳·僖公八年》。


此刻,做了俘虜的宋襄公便託國於子魚。襄公說:哥呀,快回去鎮守國家吧!這個國家,就是哥哥你的。寡人是因為不聽忠言,才落得這個下場啊!


子魚則說:君上就是不講,國家也是臣的。於是立即回國加強戰備。宋國國人也同心同德,準備迎接楚人的進攻。楚人傳話給宋人:不妥協,就殺了你們的國君。宋人則說:抱歉!承蒙列祖列宗保佑,我們有國君了。楚人要挾不成,只好放了襄公。襄公自由後,就跑到衛國,準備在那裡度過餘生。子魚說,這個國家,臣是為君上鎮守的,君上為什麼不回來呢?便把襄公接回國來。


這個感人的故事,記載在《公羊傳》,司馬遷的《史記》沒有采信,因此是否可靠不得而知。而且回國以後的宋襄公,也並沒有接受教訓,第二年又自不量力地去討伐楚的同盟鄭國,並與楚軍戰於泓水,受傷而死。


《公羊傳》的故事如果可靠,那麼襄公和子魚,就堪稱當時最好的君臣和兄弟。至少,是之一。


這很重要。因為在周代,甚至在整個中國古代,君臣都是最重要的關係,君臣之義也是最大的義。在春秋時期,它甚至是不分國別的。因此即便在戰爭中,外邦的臣子見了敵方的君主,也得恪守臣禮,讓他三分。比如在鄢陵之戰中,晉國的下軍統帥韓厥和新軍副帥卻至,都有機會俘虜楚的同盟國國君鄭成公,但他們都放棄了,因為不能讓一國之君受辱。鄭成公的侍衛長則讓武藝更高強的駕駛員留在車上護駕,自己衝進敵陣,掩護國君撤退,終於戰鬥而死。


事見《左傳·成公十六年》。


這才是周的戰士。對於他們來說,做一個好臣子,是比做一個好戰士更重要的事情。或者說,一個好的戰士,首先得是好的人臣。當然,一個好的統帥,也首先得是好的人君。不瞭解這一點,就看不懂周人的風采和風範。

宋襄公也不是什麼“人道主義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