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內的外國勞動力

之前說過中國有個特點——因為市場規模大,形成了佔總人口比例雖然不大,但絕對數量很龐大的高收入地區和高收入職業,很多已具有和一流發達世界相競爭的實力。


比如,韓國和臺灣地區,各有百分之幾(各種口徑不同)的人口長期生活在中國大陸。按高口徑來算的話,這個比例比許多東歐窮國常住在西歐的人口比例還大。也查過一些日本和香港地區的數據,總的來說,各種數據結合起來,會形成一個乍一看很奇怪,但細想又的確如此的結論:
“如今的中國大陸,應該是全世界過去20年新吸引發達地區常住人口最多的地區。”
也就是說——連人均GDP2-4萬美元地區的群眾,都有很多因為事業、收入、家庭等各種原因,大量常住在中國大陸。
那麼,假如把移民、外勞等口子放開(只是假如),南亞、東南亞、非洲,人均GDP 1000-5000的地區,會有多少人願意來中國常住和工作?
沿海發達地區大把月入一萬多人民幣(和西歐中位數相當)的白領崗位。
以及收入大概率大於西歐大多數人,且外國人佔優勢的教育培訓、模特廣告等。
乃至雖然“低端”但收入幾倍、10倍於菲律賓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非洲平均水平的藍領、保姆等職位。
隨著老齡化深入,引進外勞的呼聲一定會越來越高,比如我國臺灣和香港地區,現在都深度依賴外勞。

臺灣地區去年底的外勞人數已達72萬(如圖,主要是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10年翻一番,每16個勞動力中就有1個外勞。
如果說引進低端勞動力還沒看到影子,那再以這次永居爭議裡的“博士或者海外知名高校”口子為例:
比如巴基斯坦,該國來華留學生10年增加5倍,目前在華攻讀博士學位的巴基斯坦留學生有6000多人。
再加上配偶5年、以及未成年子女投靠、60週歲父母投靠這樣的政策,就可能出現巴基斯坦博士以家庭為單位搬家的可能。
“國際知名高校”這個口子就更大了,十多年前一個常見話題是——“清華北大國際排名200多位,3000萬人口的加拿大就有十幾所大學比清北厲害”。
這就是一個“國際知名”和“入學難度”不等價的例子。
“國際知名高校”、“國際大學排名”的指標裡大量是歷史積累(滯後性)和師資性指標,反應的是歐美特別是英美系大學的歷史榮光和師資力量。
而這些知名高校的錄取難度和學生水平,則普遍大大低於國內名校,特別是大量產業化的職業性學位項目。
像多倫多大學,一個學校就有七八萬本科生,國際學生佔1/4。

全球top200大學的本科、碩士項目,南亞、東南亞、非洲等的國際學生加起來,毛估應該不少於國內雙一流高校的本科生數量。
接下來就引入另一個問題——各國新移民大都居住在特大城市,特別是全國最大那幾個。
那問題來了——如果在這幾個特大城市獲得永居資格,是否會享受和這幾個特大城市戶籍居民類似的國民待遇?
要知道,北京戶口的難度是這樣的:
大部分清北學生拿不到北京戶口,到北京工作的雙一流大學學生更大比例拿不到北京戶口。
夫妻投靠落戶北京需要結婚超過10年,且在45歲以上。
積分落戶的話,難度是這樣:碩士 + 7年北京社保 + 前兩年租房、工作2年拿到居住證後買房 + 近3年個稅10萬以上,只有79分,離分數線還差10多分,得熬到40多歲在看到時候分數線會不會跟著漲。
北京過去10年,把市屬的應屆生落戶指標從20000個砍到五六千。
如今清北本碩畢業,進入一些好單位央企,也不一定能保證解決戶口,體制外的大公司,如互聯網幾大巨頭,大概就是上千精英校招生裡挑幾十個給戶口。
戶口福利是以省市區為粒度,沒法轉移,比如有京戶的人常住上海了也沒法享受上海戶籍待遇。

而永居是以中國大陸為基本粒度,理論上,就應該和中國大陸戶籍難度制高點看齊。
我覺得,如果永居真能享受常住地國民待遇,那把外國永居的標準設為和京滬,最好是和北京給本國人落戶的標準看齊是比較好的。
總的來說,就是政策不要前後矛盾——要求也不高,把對人口和對大城市規模計劃的理由也套到外國人身上即可。

中國國內的外國勞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