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巡鹽御史朱裳《撈鹽》詩賞析

□趙波

《撈鹽》詩,寫於明正德年間,朱裳作為巡鹽御史又是文人親眼目睹了鹽池鹽丁辛苦勞作,同情和憐憫之心油然而生,為了表達當時的心情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表現了作者的愛民情懷。

河東巡鹽御史朱裳《撈鹽》詩賞析

撈鹽之詩,何為而作也?勞鹽丁也。所以勞鹽丁者何也?撈鹽最苦,故勞之,使忘其勞也。易曰:“說以先民,民忘其勞。”

二州十縣,鹽丁萬餘,

夏五六月,臨池籲且。

臨池籲且,炎暑薰灼,

且勤且懼,手足俱剝。

手足俱剝,亦既勞止,

載飢載渴,亦既病止。

亦既病止,公事靡盬,

彼此相念,豈敢辭苦。

豈敢辭苦,不日不月,

豈敢懷歸?憲法明切。

憲法明切,豈敢離伍,

陟彼條山,瞻望父母。

瞻望父母,誰共饔飱?

弱婦稚子,憂心如醺。

憂心如醺,何雲歸哉,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撈鹽》詩的寫作背景是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帝國,加強了中央集權。明朝在運城鹽池潞鹽生產方式上,扭轉了元代的辦法,一方面仍依靠自然結晶,集工撈採;另一方面也採用墾畦澆曬的方法,使潞鹽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潞鹽生產用工是徵集鹽戶、鹽丁到鹽池服役。鹽丁從明初期20220名,到明末年減少到407名。這是鹽丁不堪苦難的勞役而大量逃亡的結果。根據《河東鹽法備覽》卷五記載:“明初於蒲、解等州編審鹽戶八千五百八十五,定鹽丁二萬零二百二十名。”鹽丁制度,始於明初,明朝時期的特殊產物,是奴隸性的勞役制度。

明英宗天順4年(1460)詔令山西按察司分巡河東道官兼任巡視河東鹽務。明憲宗成化10年(1474)開始向河東鹽池派出專職巡鹽御史,職責是巡察私鹽,督催課稅。明正德10年(1515),《撈鹽》詩作者朱裳出任河東巡鹽御史,在此期間朱裳親眼目睹了鹽丁辛苦的撈採食鹽生活,心中十分同情。作者寫此詩的目的,正如詩前序言中所說,是“說以先民”,讓“民忘其勞”,給鹽丁生活上以同情和關愛,精神上以慰藉和鼓勵。其實,這兩句話是出自《周易》第五十八卦,兌卦:“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如果君子能從內心裡發出喜悅,並且身先士卒,那麼老百姓就會任勞任怨,忘記辛勞。可是,再怎麼同情、關愛,真正解決鹽丁痛苦,作者也無能為力,因為“憲法明切”。

朱裳嚮往堯舜盛世,敬佩孔子、顏回間純真情誼,痛恨邪惡,剛正不阿。在河東巡察鹽務時,宦官錢寧派人販賣私鹽,牟取暴利。那時正值宦官當政,錢寧又是明武宗的乾兒子、御林錦衣衛的總頭目,權傾朝野。但朱裳不怕罷官、不怕殺頭仍依法辦事,排除一切困難和阻力,堅決查禁他們販賣的私鹽。

明萬曆24年(1596),吳楷出任河東巡鹽御史,聞知鹽生於黑河,親自前往觀看,瞭解鹽丁採鹽之苦,又聽鹽丁為他講述的朱裳《撈鹽》詩。吳楷有感於“歌詠難述”,便繪製了《河東鹽池之圖》,刻鐫於石,以傳後世。吳楷此舉,給後人留下了明代河東鹽池地理形狀、生產場面、鹽官監臨的畫面,是研究明代河東鹽池十分珍貴又難得的實物史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