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生气”未必完全就是坏事儿,更非百害无一利

心理学家认为:负性情绪的存在并不可怕,能够认识到它,感悟出其中的道理,它同样具备建设性。

心理学:“生气”未必完全就是坏事儿,更非百害无一利

生气,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儿,都有可能生气,但是“气大伤身”的道理谁都懂,为什么还要生气呢?因为生气是人类一种本能的情绪表现,也是对负性情绪宣泄的一种形式,人类不论进化到什么程度,生气这一表现情绪的特征会永远存在的,这是因为“生气”同样存在着建设性和破坏性的两种特征。

心理学:“生气”未必完全就是坏事儿,更非百害无一利

01、“生气”的建设性

生气是具有建设性的,其实这一点并不难以理解,每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思维必然处于混乱之中,这时候我们所想到的基本上都是带有情绪性的观点,也可以说是繁乱无序的,处在一个无理性的过程之中,如果正是在这种情绪下,我们将烦乱无序的思维逐步的捋顺清晰的认识到我们生气的因果关系,也就是多问几个“我们为什么生气?”当这个为什么生气有了答案以后,你的气也就自然化解了许多。

这就是生气中的建设性,而恰恰是这一点,被我们在生气当中给忽略掉了,生气之中的思维紊乱,光让我们去想着那些不愉快和惹我们心情不好的事情,用主观的思维,去强加自己的带有负性情绪性的观点,不断的给予生气情绪增加能量,而不是去反思,为什么要生气这一因果关系,自然也就加大了你负性情绪的增长。

心理学:“生气”未必完全就是坏事儿,更非百害无一利

如果我们去思索,造成我们生气的因果关系,从主观上去认识到事情或问题的真实性,从客观上去理解它存在的必要性,也就是在我们生气这一过程中,由于情绪是属于激越性的,那么在这种激越性的情绪下,我们能够理顺思维,从乱中找出乱之因素,也就能够很清晰的看到我们真正生气的客观所在。

其实,只要你仔细的去观察,去回忆,在我们生气的过程中,我们已经能够认识到许多在我们没有生气的时候所认识不到的东西,许多人在生气的时候,已经知道自己在一些事情或问题上,是应该生气还是不应该生气?只不过在生完气以后都给忽略掉了,缺乏的就是当知道这些应该和不应该的时候,最后没有做出自我反思的自我评价。

心理学:“生气”未必完全就是坏事儿,更非百害无一利

在许多时候我们烦乱的思维当中,都有固定的倾向性,而非像人们所说的胡思乱想,同样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容易让我们生气,这种心情不好,而产生的生气,在有他固定性倾向的同时,必定有外在的因素相助力的,人们在生气的时候,往往是在心情不好,而这个心情不好,也绝非是在当时发生的某些事情或某一问题而产生的。

也就是说,有可能是你阶段性的或在某一时期已经造成你的情绪低落或心情不愉快,但是没有明显的暴露出来,而在某一事情或问题上,恰恰形成了你不愉快的触点,让你产生了生气的情绪表现,这时你的生气完全可以说就是一种情绪性的宣泄,而这种宣泄恰恰是你需要的,不然的话,你低落的情绪和不愉快的心情,会继续的积累和延续,有可能会爆发更大性的负性情绪反应,或造成心理障碍性疾病。

心理学:“生气”未必完全就是坏事儿,更非百害无一利

在现实的生活当中,许多造成我们生气的因素,实际上都是我们自己找的,原因就是我们主客体的关系没有认识清楚,也就是没有融洽到我们意识思维当中,或者说我们还不够了解,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内涵,让我们产生错觉性的感受,而感到心情不愉快,要是把这些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些与主客体之间不论是外在的因素,还是内在的因素相互关联的事情搞清楚,你也就不会再找气生了,因为你已经知道了,那些气是你不应该生的。

比如,当我们登上公共汽车,第1件事要做的就是刷卡,付给承运人的劳务费(车费),这是乘车的规定,但是在乘车规定当中同样有一条在乘车时逃费的惩罚规定,而这条规定对于你来说是等于没有这项规定一样,因为你付费了,你遵守了乘车的全部规定,所以对于你来说,这条规定是不适用的,也就等于不存在一样。

心理学:“生气”未必完全就是坏事儿,更非百害无一利

那么当你看到一个人坐车的时候没有付费就,他逃费了,你可能会很生气,认为大家都遵守的规矩,为什么你不去遵守?你可能鄙视他,也可能去检举他,但不论你怎样去做,都是对这种行为看不顺眼而很生气,但你也有不生气的做法,去帮助他把乘车的费用付了,你可能会说,我凭什么给他付车费?那你为什么看到别人不付费,又感到生气呢,是因为你看不惯不守规矩的人。

这就属于社会现象所带来的问题,上面咱们说了乘车规定当中有一条乘车逃费是要受到惩罚的,而这条规定,就是为这些不守规矩的人而定的,虽然这条规定对于你来说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但是对于违反规定的人,是恰好用得到的,虽然这部分人是很少的一部分,但是他们依然存在,所以这一项规定也就必须要有,如果现实中呈现出某一项规定,大家都能够自觉的去遵守,那么这项规定也就形同虚设了。

心理学:“生气”未必完全就是坏事儿,更非百害无一利

而你生气的原因就是因为主客体的关系你没有搞清楚,你的主观是负责任的,因为你遵守了规定,而你主观同样产生了一种思维,那就是想负责任而又负不了责任,意思就是你可以负责任的去帮助他付乘车的费用,你又可以举报他逃费,但是这两项你觉得是你负不了的责任,为什么你去帮他付费?为什么别人不去举报的?这些问题一样困扰着你。

该负责任而又负不了的责任,这就是主观意识所呈现的一种思维模式,在现实当中,这种现象存在的太多了,你同样会发现坐公共汽车会有逃费,处罚的规定坐火车同样有,而坐飞机就没有,你去查找乘坐飞机的规定,绝对没有,如果乘坐飞机逃费的话,会如何惩罚?这是为什么?就是社会中的人员,异向行为(比如逃费)的存在是人的基数大小决定的,人的基数越大,异向行为的体现也就越多,属于社会现象。

心理学:“生气”未必完全就是坏事儿,更非百害无一利

同样属于社会的行为,而这种现象或行为,不是你主观上所形成的,想负责而又负责不了的事情,也就是说你根本没有必要承担任何责任,如果你帮逃费的人付了车费,那么你的行为是善举,如果你举报了逃费的人,你的行为就是尽到一个公民的义务,你怎样去做,都不是错,但是你什么都不做,你也并没有错,更不能论证你这个人是好是坏,因为在公共汽车上人很多,而非就你一个人,所以你只要遵守规定,你就没有错,那你还生什么气?因为社会上的责任,有些你可以负责,有些你根本就负责不了。

就像一个杀人犯,他虽然犯的是死罪,但是在没有他宣判死刑之前你把他打死了,你同样是犯罪,而且犯的是同样的罪,是杀人罪,因为这是你负不了的责任,而你强求自己去负这个责任,也就等于你负责了而又超出你应该负责的范围,因为这个责任是在法院而非是你,同样是坐公共汽车不付钱,也是社会上的一个现象,是个别人的行为,有规定就是惩治他们的一种措施,而这种惩治,非是你的责任所能够负责的,所以说,你要是在这方面看到社会的现象而不顺心让你生气的话,纯属多余。

心理学:“生气”未必完全就是坏事儿,更非百害无一利

如果一个人能够明确的知道自己正在生哪些气,认识到自寻烦恼的气,那么这种生气的情绪也就减少了一半。

生气,具有建设性也就在于此,如果我们能够明白,我们自己正在生哪些气,尤其是自寻烦恼的气,你的气肯定能消除了许多,如果我们要在生气的烦乱思维当中,捋顺因果关系,并客观的去看待和认识他,知道了哪些气我们纯属自寻烦恼而生的,哪些气是由于我们自身情绪产生波动造成的,那么我们有可能所生的气几乎也就消除掉了,建设性也就显现出来了,因为在这一过程当中,你能够在情绪激越的状态下,寻找出自身的因素和外在的影响,这对你自身来说是有很深刻的记忆而时刻提醒着你,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生气。

心理学:“生气”未必完全就是坏事儿,更非百害无一利

02、“生气”的破坏性

前面我们介绍了生气具有的建设性,那么同样,生气也有他另外的一面,那就是破坏性,而生气的破坏性,有时他所造成的后果是难以估量的,但是如果我们将生气的建设性融入到生气的破坏性当中,同样,我们会降低生气的破坏性,或者是减弱了生气的破坏性,虽然这不是一个什么辩证的理论,但是他在生活当中确实能够使我们减少生气的频率,或者是降低生气的程度,也可以说生气的建设性几乎就等于生气的破坏性的溶解剂。

如果一个人老是生气,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生好几天气,确实是对人心身很不利的一种情绪反应,长期生气的人,几乎性格都偏离了常态,甚至有趋于病态化的倾向,不论是外因促成的也好,还是内因引发的也好,生气这种情绪,在生活当中是很常见,尤其是在家庭里夫妻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生气情绪的表现,几乎成了每个家庭里的家常便饭,而家庭中的生气,如果状况比较激烈,时间延续的很长,就一定对这个家庭造成破坏性的打击,直至会导致这个家庭解体。

心理学:“生气”未必完全就是坏事儿,更非百害无一利

而实际上家庭夫妻之间所引发的生气情绪,是因为大多数夫妻都没有将自身的角色转换好,也就是说没有转换到位,还认为是原来的自己,而实际上你既不是当初热恋中带有激情的那对情人,也不是曾经单身的你,而现实是,你们已经将关系转换过来了,成为了夫妻,夫妻的含义不等同于热恋中的情人,情人之间可以随意的分离,而夫妻之间,你是要走进法律之门签下婚约的,虽然可以自由离婚,但婚内并非自由之人。

比如,从领取结婚证那一刻起,你二人的关系就应该转换过来,并且一定要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你们已经结束了由激情而引发的相互之爱,这种爱在此刻已经转换为由亲情发展和延续的爱,需要共同努力来维系这个家庭,此时的亲情,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这种亲情的发展和延续,要逐渐的超越带有血缘关系的亲情,只有这种亲情的延续的爱,才能使家庭稳定,具体多长时间能够超越,这要看你们双方之间的情感基础,自然是基础越牢固,超越的时间越快,家庭的稳定性越好。

心理学:“生气”未必完全就是坏事儿,更非百害无一利

而家庭的矛盾就是由于这种转换没有到位,或者不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已经继承事实的转换,而还将自己沉浸在原来激情而引发的热恋之中,当然,你与对方的要求的标准,也就等于没有改变过来,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因为在你们热恋的时候,是你们经历的是“激情燃烧的岁月”,相互之间的标准和责任相对都低,而且你们并没有一个稳定性的家庭支撑,情感都是双方相互付出的,也可以说是处在游离性情感的状态,相互之间的制约并没有法律性的依据,也就是说你们相互之间的关联是自由的。

而婚姻一旦成立,就属于有家庭支撑了,那么这个支撑力就要来源于你们双方共同的承载力,任何一方的承载力不到位,可能这个家庭就会倾斜甚至倒塌,在这种情况下,你们依然用你们激情燃烧出的爱去维持,肯定不切合现实,因为家庭是以锅碗瓢盆交响曲为主旋律的,凌乱琐碎之事到处都是,自然双方的精力,多多少少都有向家庭的方向集中,这时依然没有认识到你们之间的关系已经演变成亲情了而绝非是当初的激情。

心理学:“生气”未必完全就是坏事儿,更非百害无一利

此时如果角色转变不到位,那么家庭的矛盾自然也就逐渐的多了起来,如果一个家庭过日子不顺心,那么生气的事情,也就是家常便饭,而更少的将思维的理性显现出来,虽然都是为了这个家,必然少了以往的激情的衬托,但是内心的需求和欲望并没有减少,会时常想念你们曾经恋爱的过去,但是你们内心都是非常明白,已经找不回来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了,只能在你们家中奏起锅碗瓢盆交响曲来延续你们的生活,欲望达不到,需求减少了,自然矛盾就多了,因为这种亲情的关系,你们还没有适应,所以在此之间产生的矛盾,会让你们之间相互的生气频繁发生。

这种由于角色转变不到位而产生矛盾,生起气来是很难解决的,这有可能也都是人类自身的本能体现自私而造成的,因为双方都需要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得到满足,尤其是希望同样是原来热情洋溢,相吻相爱生活,而不是家庭的琐碎之事缠绕着自己,手忙脚乱的去应对生活,一不顺心,气儿就来了,相互生气相互撒气,甚至发展到长期处于“冷战”状态,矛盾不断升级激化,有可能这个家庭分崩瓦解,这就是生气的破坏性带来的后果。

心理学:“生气”未必完全就是坏事儿,更非百害无一利

如果我们将角色转变到位,从步入婚姻殿堂的那一刻起,我就是你的妻子,我应该负起妻子应该负的责任,我是你的丈夫,我应该负起一个丈夫应该负的责任,我们是夫妻,应该共同负起家庭的责任,在精神上相互支持和谐统一,在生活上相互理解、包容、接纳,你们需要的是共同找回“激情燃烧”的岁月并融入到亲情之中,不断努力延续相互之间的挚爱,在这种状态下,既然有矛盾也是很容易化解的,果真出现心里不愉快,生气了,在这种家庭之中生气也会很快消失的,这也是生气的建设性起的作用,因为在这种家庭如果生了气,由于相互的理解、包容和接纳气消和生也就理所当然了。

心理学:“生气”未必完全就是坏事儿,更非百害无一利

03、结语

其实任何事物或情绪的存在都存在着它的两面性,有些甚至还是多面性,如果我们在生气情绪的过程中能够自我反思到自我,清晰的感觉到,我生的气是为什么?我又为什么生气?将这些繁乱的思绪捋清楚了,那么你也就等于在激越的情绪下找到了应该如何调整自己心态的方法,让自己减少去生气,尤其是那些不必要也是自找的生气,你今后如果再遇到类似或者相同的事情或问题,你也就不会去生气了,因为你知道他们主客体的关系,是你无能为力也是你负不了的责任。

实际上任何情绪的两面性都是比较突出的,比如,焦虑情绪会产生创造性,丹麦哲学家S.A.Kierkegaad在情感问题上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而产生了严重的焦虑,但是他关于焦虑的著作就出版了好几部,而著作的内容几乎完全是他本人焦虑的哲学反思,可以说,他把个人灵与肉的冲突被普遍化、深刻化而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这同样属于焦虑情绪的建设性。

心理学:“生气”未必完全就是坏事儿,更非百害无一利

丹麦哲学家S.A.Kierkegaad说过:“人生最大的不幸是,将来还会是,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痛苦究竟是心灵的疾病还是罪恶。”

另外,情绪的两面性也包括抑郁,如果将植入人格中的抑郁观念剥离出来,有可能是一种重新自我认识。强迫,如果代偿良好,有可能自我感觉不错,工作效率也会很高。恐惧,一定会减少你太多的人情应酬和回避人际关系上的麻烦。人格解体,合体圆满的话,你就成为了一个新人。歇斯底里,能够满足你的欲望和需求等等,当然,这些负性的情绪同时也存在着心理冲突和痛苦,又是病态的。但是正常人依然存在着心理冲突和痛苦,而这种心理冲突和痛苦,同样存在着建设性,而这种建设性就是驱使他们不断的努力和创造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