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是著名的東方神話之都、海上絲路起點,人間仙境聞名於世

蓬萊


蓬萊-是著名的東方神話之都、海上絲路起點,人間仙境聞名於世


一、城市概況

蓬萊地處山東半島最北端,瀕臨黃、渤海,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同遼東半島共扼京津門戶,是著名的“東方神話之都、海上絲路起點”,素以“人間仙境”聞名於世。全市總面積1128.6平方公里,海岸線60公里,人口45萬。蓬萊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1988年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蓬萊市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2009年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評定為“千年古縣”,2011年5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將蓬萊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二、歷史沿革

蓬萊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晚期,蓬萊已有人類活動的足跡,蓬萊村裡集鎮的石門口村採集有舊石器時代的打製石器、人類股骨、幼鹿牙床化石等。新石器時代先民在此也留下豐富的生活遺蹟,已發現劉家溝遺址、南王緒遺址等眾多新石器時代遺址。

蓬萊尚存西周時期城址。村裡集西周古城面積達30萬平方米,周邊墓葬群出土文物有銅鼎、銅編鐘、玉器等。春秋時期,蓬萊分屬牟子國和萊子國兩國之地;戰國時並於齊國;秦時屬齊郡黃縣地;漢時屬東萊郡黃縣、牟平二縣地;漢武帝於太初元年(前104年)至此眺望海中蓬萊神山,據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昔漢武帝於此望蓬萊山,因築城,以蓬萊名之。”

三國時期,蓬萊屬東萊郡黃縣、牟平地,西晉時期屬東萊國黃縣地。南北朝、隋以至唐初,俱為黃縣、牟平地。

唐貞觀八年(634年),屬萊州黃縣。如意元年(692年)於牟平重置登州,蓬萊鎮改屬登州。唐神龍三年(707年)登州治所由牟平遷至此地,升蓬萊鎮為蓬萊縣,領蓬萊、牟平、文登三縣。登州治所遷至蓬萊,始名登州城。這是蓬萊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建城,奠定了蓬萊城的基本格局。

宋慶曆二年(1042年),登州郡守郭志高沿丹崖山築起一道沙堤,構成一座城寨,以停泊水軍戰船,稱為“刀魚寨”。宋嘉祐六年(1061年),登州郡守朱處約組織人力構築蓬萊閣,後經歷代維護修繕,成為蓬萊的標誌性建築。

明洪武九年(1376年),升登州為府,設立登州衛,領一州七縣,府城進一步擴大一直延續到清末。同年,出於海防之需,以刀魚寨為基礎,擴建為水城。城門有二,北為水門,是城中小海通往外海的唯一通道,南門為陸門稱為振楊門。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城牆改為磚石結構,並增設炮臺,在水城內設立水師府,稱為“備倭城”。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登州府轄一州九縣,達到極盛。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山東巡撫託渾布在府城北、水城東北海濱指揮修築沙城,與水城、府城相輔相成,形成了“一府三城”的古城格局。民國元年(1912),撤府留縣,蓬萊縣直屬山東省。

三、地方特色

蓬萊歷史久遠,這裡的居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民俗與民間藝術,歷代沿襲。

1、特色民俗

【天后宮廟會】蓬萊天后宮始建於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是中國古代北方建造最早、規模最大的媽祖供奉地。蓬萊人在正月十六從四面八方趕往天后宮,進香膜拜、求籤許願、捐香火錢。

【漁燈節】蓬萊沿海漁民有供奉龍王、海神娘娘之俗,每逢節日和出海前,舉行祭祀,擺設供品,焚香膜拜,敲鑼打鼓,祈求平安。

【報海市、看海市】古代,偶現於蓬萊城北海面的海市蜃樓,世稱“登州海市”,因難得一見,歷為天下奇觀,長期以來形成了遇海市爭相傳報、觀賞的習俗。

2、民間藝術

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有漁民號子、蓬萊小戲、荊家莊大木偶戲、蓬萊大鼓、梁派大鼓等。民間美術主要形式有面塑、泥塑、石雕、玉雕、貝雕、竹扎、工藝編織、剪紙、書法、繪畫、燙畫、漆畫等,其中蓬萊剪紙較為有名。蓬萊境內流傳的民間舞蹈有祭祀舞蹈和燒紙舞等40多種。

四、歷史文化價值

蓬萊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是我國古代北方海上交通與對外交流的重要港口城市,宋特別是明清時期的海防戰略要塞和水軍基地。同時是中國東方神話傳說的策源地,至今仍保留著“一府三城”及“山、海、城、閣”融為一體的城市格局,以及水城及蓬萊閣、戚繼光牌坊等重要文物古蹟,並劃定了戚繼光故里、萬壽、西關三處歷史文化街區,公佈並掛牌保護了大量的優秀歷史建築。

(一)保存文物特別豐富

蓬萊市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蓬萊水城及蓬萊閣、戚繼光牌坊、戚繼光祠堂及戚繼光墓、南王緒遺址、村裡集城址及墓群),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處(劉家溝遺址、解宋營古城、武霖上水門、于學忠舊居、蓬萊海防遺址、武霖基督教聖會堂、叢良弼故居、南崮山龍興寺遺址、長裕張氏民居、欒調甫舊居、孫運璇舊居、梁家疃李氏民居、艾山八路兵器廠舊址),煙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大遲家墓群、河東姜家古動物化石區、無樑殿、烏溝趙家民宅、小十口南街民居、王家祠堂、登州府城牆遺址、安香寺遺址、蓬萊市烈士陵園、袁氏故宅、艾山元代石塔、沙澄故宅),不可移動文物已有433處。

(二)歷史街區風貌完好

蓬萊市現有戚繼光故里、萬壽和西關三個歷史文化街區,三個歷史文化街區各具特色,風貌完好,保持了原有的街巷、院落、建築的特色肌理。其中,戚繼光故里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面積5.02公頃,歷史上是登州府城的中心地帶,因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而得名。這裡保存著以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戚繼光牌坊為中心的街坊,以及清朝時遺留下來的院落式民居,歷史風貌保存完整,街道保持了歷史街巷的空間格局及尺度,民居質量較好,文物保護單位比較集中,文物古蹟比較集中,是一處商業文化街區。

萬壽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面積約2.21公頃,因街區北側嘉慶年間的萬壽宮而得名。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面積2.03公頃。兩處街區內的宅院目前均有百姓居住,生活氣息濃厚,街區保留著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街巷的格局和肌理保存相對完整,建築多為清末民初所建的合院式建築,充分體現了蓬萊獨特的地域特色、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對於研究明清山東膠東民居建築及構築物及民俗方面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

(四)傳統格局獨具特色

蓬萊古城是蓬萊悠久歷史文化最核心的空間載體,從唐神龍三年(707年)至民初(1913年)的1200多年間,蓬萊一直是登州(府)治所所在地,盛時轄九縣一州,是膠東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歷經了唐、宋、元、明、清等各個歷史時期,最終形成蓬萊登州古城“一府三城”、“山、海、城、閣”交相呼應的城市傳統格局,至今古城格局未變,風貌猶存。

“一府三城”傳統格局。即登州府內府城、水城、沙城三城並置,這種城市格局在古今中外的城市建設史上獨具特色,同時也成為蓬萊古城的標誌性風貌特色。如今,蓬萊古城空間格局保存完好,在老城改造建設中始終注意保存古城的文脈,未有大拆大建,具有豐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建築遺存、遺蹟、歷史街區等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如府城內鐘樓十字大街依舊脈路清晰,完好的保留著上水門(登州府城牆節點)等歷史文化遺存。蓬萊水城於1982年被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存較好,是我國現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軍港,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沙城局部遺址尚存,“一府三城”的獨特城市空間格局依舊,特色鮮明。

山、海、城、閣的空間結構。蓬萊南依群山,北攬大海,其獨特的地理背景巧妙地將山、海、城三個要素緊密聯繫起來,構成了蓬萊古城的原始格局。宋朝嘉祐六年(1061年),蓬萊閣建成於丹崖山上。城閣呼應,閣海相依,“閣”這一要素融入蓬萊城市格局,構成蓬萊城市景觀格局中不可破壞的骨架,形成了蓬萊“山、海、城、閣”的獨特城市空間結構。

(五)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

蓬萊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已經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項(八仙的傳說),山東省級4項(八仙的傳說、蓬萊大杆號吹奏樂、戚家拳、蓬萊閣廟會)。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八仙的傳說”以蓬萊神仙文化為主要內容,對中國元代以來的民俗文化以及古典小說、詩歌和戲曲創作有很深的影響,併成為繪畫、雕塑、剪紙等民間工藝創作的重要素材,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