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杨志自称自己是杨令公的孙子,那么他具体是几郎的儿子?

眞愛壹丗


《水浒传》中杨志的自我介绍是这样的:

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姓杨,名志,流落在此关西。

首先,这里的杨令公之孙的孙并不是杨志是杨令公儿子的儿子,而是泛指某一代后裔。

历史人物杨业的儿子有杨延昭(原名杨延朗,即杨六郎,但是与演义中的说法不同,他实际上是杨业的长子而非第六子)、杨延玉、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等人,杨业的孙辈史书中比较明确的记载只有杨延昭的三个儿子杨文广、杨传永、杨德政,其中杨文广最为出名,『其后子孙未有显者』,也就是说,杨文广这一辈以后的杨延朗一系后代官爵不显,于是在史料记载中也就比较模糊,至于杨延玉、杨延浦等人的后代,史料记载中就更加不清楚。

清朝学者程穆衡在《水浒传注略》——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考证、研究《水浒传》的专著——中如是说:

杨文广,字仲容,尝为兴州防御使,卒于官。兴州后升为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府。子孙流落关西,殆实事也。

程穆衡这么写是为了说明《水浒传》的描写有一些历史的根据,然而,事实上,杨文广最后一任官职并不是兴州防御使,而是去了河北,故而绝不是在汉中府(兴州即今陕西省汉中市)『卒于官』,由此延伸出来的『子孙流落关西』也就并不能成立。

其实,根据《水浒传》作者创作杨志这个人物的依据,判断杨志是杨令公几郎(哪个儿子)的后代可能本身就无从谈起。

我们推测,《水浒传》的作者非常可能将北宋末年出身『招安巨寇』的西军将领杨志这个真实历史人物原型与《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宋江部下三十六员头领之一的杨志以及其他一些元素结合起来塑造了杨志这个艺术形象,也借用了杨家将『忠而被谤』、『报国无门』的人物设定来渲染杨志的坎坷不顺,从而进一步暗示了明朝思想家李贽在《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所感慨的道理:

杨志是国家有用人。只为高俅不能用他,以致为宋公明用了。可见小人忌贤嫉能,遗祸国家不小。

既然《水浒传》中的杨志是这样一个文学人物,恐怕没必要去考究他是杨家几郎的后代。


谈古论金


在《水浒传》中,杨志自称是:“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那么到底他是杨几郎的儿子呢?

一、肯定不是六郎杨延昭的儿子

杨家八个儿子,六郎杨延昭的名气最大。杨志自报家门时,只提到爷爷杨令公而没有提及自己的父亲,可见,他的父亲在杨家八郎中名气不大。

二、应该是七郎杨廷嗣之子

先说杨八郎杨延顺,他不是杨令公亲子,可以说不是杨门之后,所以杨志绝不可能是八郎之子。五郎出家之前没有子嗣,四郎延辉与北国萧太后之女结婚,也不可能。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安,三郎杨延定,年龄偏大,不会有杨志这么小的儿子。

杨七郎是杨令公八个儿子中,武功最强的一个。而且他算是小儿子,这和杨志的年龄很吻合。况且以杨志年少时中过武举,说明他的父亲,武功很高。这也证明了杨志及有可能是杨七郎之子。

总之,历史上没有杨志这个人,是小说杜撰出的人物,大家不宜深究。




超越1933202637212


天目将彭玘、青面兽杨志、小李广花荣和双鞭呼延灼,都是将门之后,当然,像花荣、彭玘,他们祖上是谁,书中没说,不过呼延灼和杨志,书中说过他们是呼延赞和杨令公的后人。

但是,呼延灼是呼延赞第几代后人,水浒中没说。倒是杨志,曾经说出自己与杨令公的辈分关系。

那汉道:“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姓杨,名志,流落在此关西。年纪小时,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水浒传》

三代将门,杨令公之孙,这两点很明确。另外,杨志还说过,自己是杨令公的嫡孙等。于是,很多人以为,杨志是杨令公的孙子。还常有人好奇,杨志到底是几郎的儿子。但实际,这是个错误的看法。

杨令公,就是北宋名将杨业,他在宋太宗雍熙三年,即公元986年,出征北伐时,力战身死。杨志出场时,没说年纪,但他说过“年纪小时”,说明此刻他至少是中年。杨志那段话,是途径梁山泊,与林冲大战后对王伦所说。假设他当时与林冲年纪相仿,那就是35岁左右。而那一年,大约是公元1114年。

因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以及小说和历史不同,所以时间可能有出入,但相差不会太多。

这么看的话,从杨业战死,到杨志初生,中间差不多隔了100年。即便杨志是杨业小儿子的小儿子,这时间相差也太多了。因为,就算杨业死时,幼子才初生,他也不可能活过100岁,更不可能在100岁还生了杨志。

即便把杨志的年纪再加大到40岁(这个年纪很大了),时间也还是对不上。

所以,真相只有一个,杨志并不是杨令公的孙子,他不会是孙子辈,至少也是曾孙辈,即孙子的儿子,当然,若是玄孙更合理。

事实上,杨志所说的“杨令公之孙”“嫡孙”,这里的“孙”不能直接解释为孙子。

翻开词典会发现,“孙”字有好几种解释,一种是姓;一种是孙子,或者孙子一辈的人;但还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孙子辈之后,都可以称为孙,比如曾孙、玄孙、来孙等等。

这样的话,从杨业到杨志,中间隔了100年,但是还有三代,就比较合理了。另外,从宋太宗到宋徽宗,也经历了5代皇帝,即使去掉平辈,那也有三代人。这也是一种侧面证明。当然,最好的证明还是关胜。

正说之间,只见神行太保戴宗到来报说:东京蔡太师拜请关菩萨玄孙蒲东郡大刀关胜,引一彪军马,飞奔梁山泊来。——《水浒传》

关胜距离关羽都已经过去九百年了,这里却说是“玄孙”,显然,这不是指曾孙的儿子,而是一种泛指。年代相隔太远,所以用玄孙来代指了。杨志所说的“之孙”“嫡孙”也是,只是年代没有那么久远罢了。

所以,杨志究竟是谁的儿子,这样的提问就不太准确了。

杨志的原型,或许是以北宋末年河南邓州淅川的军官,十六岁因伤人而被充军,后来又屡立战功的杨志为原型,并不是真的杨令公的孙子。


自说文史


《水浒传》中青面兽杨志自称是五侯金刀杨令公之孙,众所周知,金刀令公杨继业有“七郎八虎”八个儿子,杨志到底是几郎的儿子呢?

我们先看看杨令公八个儿子是谁: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定、三郎杨延光、四郎杨延辉、五郎杨延德、六郎杨延昭、七郎杨延嗣、八郎杨延顺(义子)。



大郎杨泰字延平,曾随太祖赵匡胤平南唐,因功封为忠孝侯,官拜代州节度使。

二郎杨永字延定,曾随母亲佘老太君扫北,因功被封为义勇侯,官拜代州观察使。

三郎杨勋字延光,曾和二哥一起跟随母亲扫北,斩北辽名将阵前夺旗,因功封忠武将军,官拜代州防御使。

四郎杨贵字延辉。一杆菊花点金枪威震辽国,曾阵前立奇功,被朝廷封为明威将军,官拜代州团练使。

五郎杨春字延德。掌中一杆独角皂金枪,单枪匹马独踹辽营,生擒辽国驸马耶律高,一枪戳死韩延寿。被太宗加封为宣威将军,殿前步军都指挥使。



六郎杨景字延昭。曾在铜台关保王救驾,一杆蘸金枪威震边关,是宋朝三关元帅,朝廷加封其为保灵侯,殿前指挥使。

七郎杨希字延嗣。一杆虎头乌金枪出神入化,曾在铜台关箭射辽国大将救驾宋主太宗。官封敏烈侯。

八郎杨顺字延顺。杨令公部将王锦的遗腹子,王锦因救杨令公殉难,杨令公收其子王顺为义子,后改姓杨。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辽军十万大军犯边,在金沙滩这个地方,宋辽两军摆开了战场,一时之间杀机四伏。

此时辽军设下圈套,欲诳太宗赵光义前来商讨退兵之事,然后伺机射杀太宗。



就在这时,杨大郎临危请命愿意代太宗前往,原来大郎和皇帝长得相仿。

二郎说“既然大哥勇闯虎穴,二弟愿代八贤王保护大哥前往”。原来二郎和八贤王长得差不多。

其他兄弟也纷纷请战前往,表示同生死共患难,老令公见儿子们都要去,于是对太宗说:“这样吧,我带着儿子们和1000精骑随行保护,如果辽军有什么异动,就和他们拼个鱼死网破,太宗准许。

果然没猜错,辽军假议和真暗杀,大郎被辽军射杀,二郎为救哥哥落马被辽军万马践踏成泥。

杨家其他儿子在杨令公的带领下和辽军展开了激烈战斗,杨三郎不幸被辽军的钩镰枪扫断了马腿,落马被敌人乱刀砍死。



杨四郎在战斗中被俘,最后押往了辽国。

杨五郎和父亲兄弟失散,人困马乏落下马,幸被被五台山的老和尚救起,后出家当了和尚。

杨六郎和杨七郎分别冲出包围圈回大营搬救兵,结果杨七郎被潘仁美射死了。

杨八郎被辽军俘虏。杨令公和1000精骑皆战死。

(回到问题上来),杨志生活的年代是宋徽宗赵佶当政期间,从太宗赵光义继位的太平兴国元年(976)算起,到宋徽宗赵佶登基的建中靖国元年(1101)为止,期间125年。

咱们假设杨志是杨家将年龄最小八郎之子,就算八郎60岁生下了杨志,(古代六十不死就活埋)到徽宗赵佶继位时,杨志应该65岁。

但是杨志在丢失花石纲时,年龄不会超过30岁,无论如何也不是65岁的老人。这就说明一点,杨志根本不是杨令公的孙子,换言之,他不是某郎的儿子。



我倒觉得杨志有可能是某郎的孙子。

据后来有些演义或者戏曲资料显示,杨志有可能是杨六郎的儿子杨文广之子。这个说法倒有点靠谱的。


秉烛读春秋


这个问题不管是《宋史》还是《水浒》甚至《杨家将》都没有提及,红尘君就开开脑洞,为大家分析一下。

这里先给出答案——青面兽杨志,十有八九是四郎杨延辉和辽国公主的子孙!

在具体解释之前,我们必须要先知道杨令公(杨业)有几个孩子,分别是什么结局。

杨家将的结局

杨大郎危急时刻为了宋太宗做替身,死于辽兵包围之中。

杨二郎为护父帅,刀下丧身。

杨三郎身负重伤,乱军之中被马蹄踏成肉泥。

杨四郎重伤流落番邦,后娶了辽国公主,著名的京剧《四郎探母》说的就是这段。

杨五郎伤心绝望,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在北五台出家,还流传了一门绝技下来——五郎八卦棍。

杨六郎只身突围,留得性命。

杨七郎最为惨烈,一杆铁枪挑死敌酋韩昌,鞭扫冀王狄烈,马踩万军,飞驰雁门关求救,传说杨七郎武艺最高,只要睁开眼睛就没法被射中,所以潘仁美让人蒙上了他的眼睛,然后万箭穿身。

只能是四郎子孙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就能够看出了,除了四五六这“三匹狼”之外,其余四位都战死了,也就是没有了子孙后代。

而杨五郎既然出家当了和尚,自然也不能还俗再入红尘,否则进进出出的像是逛市场一样,岂不是有损杨家威名?

杨六郎的可能性本来最大,但是六郎就一个儿子杨宗保,后来娶了穆桂英,然后生了杨文广,由于乃是皇亲国戚兼重臣,每个子孙都是记录在案的,所以杨志的可能性不大,否则他就会明确的说自己是令公和六郎的子孙了,这本来就是件荣耀之事。

但是杨志含糊其辞,说明也不是六郎的子孙,那唯一的答案就只能是四郎杨延辉和辽国公主的了。

而且从杨志青面兽的称呼,以及脸上一块青色胎记的长相来说,正是两个种族混血的证据,所以杨志的身份就更实锤了。

红尘君说

综上而述,杨志的身份已经被红尘君彻底揭露了,所以他一直很低调也是因为此事,若是真的是六郎子孙的话,以杨家的地位,丢失了一船花石纲又算得了什么大事?就连高俅也不敢招惹。


我说完了,谁赞成,谁反对?^_^


在下红尘如镜,一个不正经的喜欢历史的攻城狮,还签约过几本水浒小说。诸位若是喜欢我的文章,敬请点赞关注转发留言聊天,红尘君承诺每条必看必回,再次鞠躬感谢!(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红尘如镜


杨志是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的人物,这个人是个一心想当官的人,因为他要继承祖宗基业,光宗耀祖,据他说他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

这样一个武举出身的人,做过殿帅府制使,失陷花石纲被革职,后来杀了泼皮牛二被刺配大名府,受到梁中书重用,当上了管军提辖使。押运生辰纲被劫,无奈落草二龙山,后来三山聚义排名第17位,上应天暗星。

接下来在征方腊的战争中病死于江苏丹徒,皇帝追封他为忠武郎。这个结局,其实是很不错的,既没有被毒死,也没有被打死,而是病死,死后还有皇帝的封赏,这基本上实现了杨志一生的追求——封妻荫子,光宗耀祖。

再看五侯杨令公,他是北汉的一员猛将,本来是跟着他父亲杨信,在陕西一带带兵打仗,后来杨信派杨令公当时叫杨崇贵也叫杨重贵,到太原投奔刘崇,被刘崇收为养孙,于是改名刘继业。

在这个战乱的五代十国,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倒没有受什么影响,他在北汉三十多的战功都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只是留下了杨无敌的称号。

到了北宋一统天下,刘继业也归降了大宋,赵匡胤封他为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他便改回原来的名姓——杨继业。

杨继业就追随宋太祖赵匡胤征战,战功卓著,升任云州观察使,但是在后来的战斗中,被潘美陷害,最后兵败被俘,绝食而死。

杨老令公一共有7个儿子,其中最著名的是杨延昭,杨延昭的儿子是杨文广,也是英勇无敌的好汉,这都是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所以像杨志这样的小说人物到底和杨老令公有什么关系,史书没有记载。

不过从杨志的武艺和在战斗中的表现,的确很有杨家将的勇猛作风,杨家将的一口金刀八杆枪杀得辽兵魂飞胆裂。

由于杨老令公满门忠烈,到现在山西代县还有杨令公的后人,他们一边守护着杨令公当年抗击辽军的边靖楼,一边守护着杨家将不怕牺牲、敢于斗争,保家卫国、坚贞不屈的精神。

杨志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传说杨志是被朝廷招安的巨寇,可见杨志的势力是很大的,是巨寇不是一般的小盗,很有可能杨志就是从梁山招安的。

不过近年来又有新发现,考古发现也证明了杨志确有其人,河南济源就发现了一座墓葬,经专家对墓葬中的墓志铭进行考古研究,确认墓主人就是杨志,他是王渊手下一员大将,兵败之后王渊推卸责任,杨志被冤杀,不过后来事情真相大白于天下,皇帝又杀了王渊,给杨志平了反。

根据历史记载,说杨志性情暴烈,勇武绝伦,连皇帝都曾当面夸奖他勇猛过人,他每次作战都是当先锋打头阵,的确有那种“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英雄气概。

其实,《水浒传》中关于杨志的描写基本是符合他的性格的,杨志的这种强悍战斗作风给杨家将争了光,无论他是不是杨老令公的孙子都是好样的!


小小嬴政


首先,在历史上,确实有一个叫杨志的武将,曾经跟着宋徽宗时期的宦官童贯打辽国。《水浒传》里的杨志,极可能是以他为原型,施耐庵把他的祖宗安到了杨业那里。

杨令公杨业,是北汉的大将,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的时候,杨业还在北汉呆的好好的,后来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平定北汉政权,杨业才加入了北宋,成了宋朝大将。

历史上的杨业有七个儿子,其中杨延昭是他的长子,而不是小说里的六子。杨业死后,这些儿子们都干嘛了呢?

业既殁,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昭为崇议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为殿直。”

杨业这七个儿子分别是:

杨延昭(杨延朗),官任防御使。

杨延玉,与辽国作战中阵亡。

杨延浦,官任供奉官。

杨延训,官任供奉官。

杨延瑰,官任殿直。

杨延贵,官任殿直。

杨延彬,官任殿直。

杨业的长子杨延昭跟随杨业南征北战,也立下了不小的功劳,所以在杨令公这七个儿子中,杨延昭的事迹记载最为详细。杨业死后,杨延昭继续征战沙场。

杨延昭有三个儿子,分部是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其中杨文广还被北宋名臣范仲淹提携过,跟随范仲淹打西夏,其他两个都没什么事迹,而就算杨文广,他的后代也没有什么记载。

所以,杨志可能是杨业七个儿子中的任何一个人的后代。而且,历史上也确实有一个杨志。

西军有将领杨志,随童贯伐辽,隶种师道麾下,统领选锋军。
但是,如果让我猜测,我觉得杨志作为武将世家出身,最有可能是杨延昭的后代。

因为杨令公七个儿子中,只有杨延昭这一支还经常参军上战场,其他几支都是什么殿直官。

殿直官是干什么的呢?就是拿着祖宗的爵位,在朝廷干点闲职,听听吆喝。这样的人的后代一般都是纨绔子弟,不太可能有什么能力去从军打仗。

而在《水浒传》小说里,杨志可是参加过武举的,学了一身本领,其个人追求已经超脱了纨绔子弟。杨志曾经心里思量:

杨志闷闷不已,回到客店中,思量:“王伦劝俺,也见得是,只为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来点污了,指望把一身来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

可见杨志是个有大志的人,他也就是因为家世没落了,在朝廷或军中没什么人支持,只能靠自己的能力,混了个殿司制使。

再一个,杨志口口声声自己是杨令公的后代,手里还拿着祖上传下来的宝刀,一般这种家传宝贝,只能是长子继承,传给后代,如果杨志不是杨延昭的后代,哪里去弄这把宝刀?他要是老七老八的后代,只能是偷来抢来,可是杨志是个老实人,不会干这种事的。

此外,《杨家将演义》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书,而《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人,所以讨论这个问题,参考《杨家将演义》意义不大。

因为什么佘老太君百岁出征,杨家十二寡妇,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虚构成分过多,不太靠谱。


西堤君


杨志是杨令公的孙子?是杨几郎的儿子?这恐怕是无稽之谈吧?杨令公的儿子们生活在北宋初年,杨令公的孙子却活在北宋末年,这青面兽杨志该是百岁老人了吧?

太尉高俅向皇帝保举呼延灼时,曾说:

“此人乃开国之初,河东名将呼延赞嫡派子孙,单名唤个灼字;使两条铜鞭,有万夫不当之勇。”

这就对了,呼延灼乃开国名将呼延赞嫡派子孙。

杨志也应该是杨令公的嫡派子孙才对。

至于杨志是杨令公的孙子,这有可能是施耐庵老先生的笔误,也有可能是后世流传的失误。


用户2394723182969王


《水浒传》杨志自称杨令公的孙子,如果不是青面兽的吹牛,那么他只能是六郎、四郎、八郎之一的儿子,至于五郎,在五台山削发为僧,咱就不算了,那么杨志最大可能是杨文广的孙子!(忠烈杨家将宣传画)

怎么变杨文广的孙子了呢?不要怪小编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也不要怪语文逻辑是音乐老师教的,只能怪施老师丢了一句话出来,炸了地球一帮水浒迷。

“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姓杨名志。”

杨无敌虽然在战场所向披靡,一把大刀砍得辽国将领脖子生冷,小兵胆寒,但不是神仙,早早就因被俘不食契丹一粒粮而殉节了,留下一干儿女。

  • 忠孝侯大郎杨延平(妻张金定),金沙滩一役左路将领,殉国。
  • 义勇侯二郎杨延定(妻云翠英),金沙滩一役左路将领,殉国。
  • 三郎杨延安(妻罗素梅),金沙滩一役左路将领,殉国。
  • 四郎杨延辉(妻罗氏女),金沙滩一役右路将领,被俘后成为辽国驸马。
  • 五郎杨延德(妻马赛英),金沙滩一役右路将领,战后五台山出家。
  • 金枪将保灵侯六郎杨延昭(妻柴美容),金沙滩一役中路将领,逃回京城告御状。
  • 敏烈侯七郎杨延嗣(妻杜金娥),金沙滩一役中路将领,搬救兵被潘仁美射死。
  • 还有义子八郎杨延顺(妻姜翠屏)。
  • 二女八姐杨延琪;九妹杨延瑛。

杨业殉国986年,到宋徽宗赵佶至少百年以上,而杨志在《水浒》中大概二三十岁,并且其父母不是很有名气的人,所以跟杨业的子女都不符合。

问题来了,杨志真是在吹牛吗?

不一定!因为有个习俗被忽略了!那就是称呼祖宗要讳上、讳名,杨志本来是被逼无奈才上的梁山,但心里还是觉得落草为寇有污杨姓,有辱父母遗志。

“王伦劝俺,也见得是,只为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来点污了,指望把一身来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

那么,杨令公是指杨业还是杨文广?

杨令公如果不是指金刀令公杨继业杨无敌,而是指五候令公杨文广,那么一切就合情合理!

杨文广(999-1074),杨延昭之子,曾为范仲淹所擢用

1、杨文广也为候

真相差不多快露出水面,无论从时间还是官职,杨文广就是杨志口中的“五侯杨令公”。

英宗曰:“文广,名将后,且有功。”

杨文广临危受命修筑筚篥城,由于当时条件限制,需要花费长时间,并且还要面对在的西夏人战斗来袭,这修筑筚篥城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杨文广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面对难题一个“声东击西”的策略搞定,明面宣扬修建喷珠城,暗地急奔筚篥,做好防御,等西夏军赶来,军阵已成,杨文广在旗下喝茶聊天。

西夏军来犯,杨文广直接出兵往死里揍,顺便追击下,跟赶兔子似的,这下把西夏军打得失了军心,只好眼睁睁看着筚篥城巴迪而起。

筚篥城的建成,树立起了防御前线,宋神宗通令嘉奖杨文广,并将筚篥城赐名通渭堡。

杨文广继续在战场东奔西跑,到处救火,是宋军拉风的老将军。

宋朝廷后来将其调至河北边防,任定州路副都总管,并升侍卫步军都虞候

这就是五侯杨令公的由来!

2、杨文广后人

杨文广膝下四子,最有名气的是小儿子玉面虎太平王杨怀玉,肯定不是杨志的生父。

杨志小时流落关西,肯定不是杨怀玉的儿子,谁有权势还把儿子流落在外的?剩下三子。

  • 杨怀仁(杨公正)
  • 杨怀兴(杨唐兴)
  • 杨怀恩(杨彩保)

历史在这里嘎然而止,杨志是其中一人的儿子,但没法考证了,因为完全没有其他三子的后人的记载。

杨家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满门忠烈”,杨志如是杨文广的后人,没有记载只能根据名字来猜。志存千里,保我河山,兴我门楣,那么只能落在“”字上,那么杨志最大可能是杨怀兴的儿子!也正符合了“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的光兴门楣的说法。

根据时间和细节,杨志都不是某郎的儿子,其口中的“五侯杨令公”指的是杨文广,而不是杨业,所以才造成了误会。如果硬要说出杨志的父亲,那么我的判定也只能是一家之言,杨志父乃杨怀兴,杨文广之子二郎是也!


西游梦红楼


《水浒传》是小说,里面记载的人物大部分都是虚构出来的。英雄不问出处,杨志自称是令公杨业的孙子,书中没有具体表述他的族谱。具体是几郎的儿子,这就更无从说起。

为了情节表达需要,所以作者这么安排。

金圣叹: 1、杨志、关胜是上上人物。杨志写来是旧家子弟,关胜写来全是云长变相。2、鲁达一孽龙也,杨志又一孽龙也。二孽龙同居一水,独不虞其斗乎?作者亦深知其然,故特于前文两人出身下,都预写作关西人,亦以望其有乡里之情也。3既已这厮,则应削其官矣,仍称之为制使、提辖者,所以深许杨志、鲁达之为边庭有用之才,不得已而至于绿林,而非其自为绿林也。

《水浒传》一百零八好汉,鲜活的一百零八个艺术形象,人物性格各有千秋,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杨志是三十六天罡之一,天暗星。天暗,寓意不详,杨志一心想效力大宋,重振杨家将的风范,怎奈他命运多舛,天不相助,终究还是落草为寇。深一层的含义:杨志的蹉跎命运,和杨家一门忠烈相对比,更能唤起读者共鸣,所以安排杨志为杨家后人。


张恨水曾这样评价杨志:

若杨志者,将门三代之后,令公五世之孙,且复曾为殿前制使,愿守清白之躯,顾一朝失所凭藉,乃至打点一担金银,求出身于高俅之门。更又屈身为役于蔡京女婿之下,早晚殷勤,听候使唤,夫如是者何?非为怕埋没了本领,不能得一个封妻荫子耶?噫!制使误矣,古今天下,盗不限钻穴偷墙,打家劫舍之徒。有饮食而盗,有脂粉而盗,有衣冠而盗,等盗也。杨徒知顺水浒落草,玷污清白之躯,而不知在奸权之门,亦复玷污清白之躯。水浒强盗,搜括银钱于行旅,大名梁中书,则搜括银钱于百姓,何以异耶?于水浒则不愿一朝居,而梁中书十万金珠之赃物,则肝脑涂地,而为之护送于东京,冀达权相之门,乃祖令公在九泉有知,未必不引以为耻也。

宋朝庙堂亦非净地,杨令公一门忠烈,杨志宁可护送梁中书搜刮的民脂民膏,也不愿投身梁山,其愚忠之甚也,

张恨水说杨志是杨令公五世孙,这么一说,也有问题。《五世请缨》这部戏曲里,杨家一门五代,男女老少请缨征边,第五代杨家后人是杨文广,他和杨志也没有什么关系吧!杨文广家住河东天波府,要是杨志也是五世孙,那应该不会落魄至此。

小说演义之流,过于探究真元,未必就是读书之要。通晓小说人物形象背后的寓意,以及作者情节安排的精妙,和表达效果,才是读书的要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