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的军队数量比明朝少那么多?

元哥说历史


明朝的二三百万军队:“三分军事,七分种田”!

明朝的军队实行卫所制度,说白了,就是屯田兵,把正规军转化为民兵。这也是无奈之举,老朱也没钱养活这么多兵,只能让他们“半”转业。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操练。这种制度下,军队战斗力肯定很低。明初吏治好,吃空饷的事很少。按照一卫可辖兵5600人算,明初将近500个卫,应该有二百五十多万人。

《明史》记载:“国初置卫四百九十一,所三百一十一。”《明实录·成祖》“成祖在位二十佘年,多所增改”;云“后定天下都司卫所内外卫四百九十三”。

但是,与其说明朝在内地有二百五十多万屯田兵,还不如说有二百五十万“军户”。这可不是常备作战士兵数量,打仗的时候要再从军户征兵。每个“军户”要出一人参加平时训练,并出征打仗。而且,军户在明朝地位很低,低于普通民户!除此之外,士兵待遇也很差,朝廷只给部分口粮和武器,剩下的需要自己家里解决。(有三顷地以上)也要承担杂役,还不能通过过继子孙脱离军籍。

明朝时,逃跑的军户很多。部分严重地区,逃跑的军户达到70%以上!嘉靖八年,桂萼在公布天下兵籍时,说的数量是“兵士九十七万”!

明朝很多文官也是卫所籍,只是家里兄弟多,有人顶了“正军”名额,不用他们这些“军余”去当兵。

冷静想一下,让种地农民放下锄头拿起兵器,就能算兵了?就能打仗了?别开玩笑了。也是因此,后来倭寇横行时,戚继光等人还要自己练兵。这就是募兵制,比屯田兵战斗力强。

这种弊端,在太祖朱元璋和永乐皇帝时就注意到了。所以,两位皇帝都很重视“京营”,这才是明朝的正规作战部队,也是明朝的常备军!土木堡之变时,就是带着二十多万京营出去打仗的。

京营下辖: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共计二十多万人。

除了京营以外,为了解决边疆问题,又在北方设立了“九边重镇”,屯兵守边。这些部队也是正规军,也是常备军。其目的,就是取代没有战斗力的卫所,逐步以职业军人取代卫所士兵。

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偏头关(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

九边重镇总兵力在60万左右,其中,辽东镇最多,最高时达到26万人。九边重镇这样的边军,再加上京营,这才是常备正规军。兵力在一百万左右。

清朝军队确实比明朝少。

清朝军队分为八旗和绿营两种。其中,八旗军队一直维持在20万人左右;绿营一直维持在60万-80万人。也就是说,清朝常备军队数量在100万左右。到清末时,在增编练兵和新军时,绿营和八旗也淘汰一些,数量维持在百万人左右。这么看,清朝军队数量明显少于明朝。

但是,上面我也说了,明朝的卫所制度是“屯田兵”,不仅“工资低”,军户还要负担杂役,自己种田养活自己。所以,明朝保有大量卫所兵也是可以理解的。清朝就不一样了,他的常备军都是开工资的,完全要朝廷自己养活。所以,双方养兵的的费用花销不一样。

除了费用问题外,清军人数少,还有两个原因。

第一,清朝在北方不用保留几十万部队守边,所以节省几十万部队。

第二,清朝对汉族防范太重,他收编的绿营数量有限。八旗和绿营兵力对比在1比4以内。清廷也怕汉人兵多了,容易乱。汉族地主练团练的时候,也是用完就裁撤了,生怕朝廷猜忌他们,给他们穿小鞋。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因为,清朝不需要在九变保持庞大边军啊!明朝在长城沿线部署了70万边军,清朝统一内外蒙古,就不需要在长城沿线再部署70万边军了。

另外就是,明朝在西南土司地区保持了庞大军力,随时镇压土司造反。明朝宣德、正统、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一直到万历年间,西南地区土司反抗斗争从未间断。到了清朝开始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彻底终结土司制度,真正完成了大一统,实现了秦始皇以来没有完成的梦想。

在北方长城沿线不用部署70万军队,在西南地区不用长期部署军队防御土司。清朝肯定兵力就会大幅度下降了。明朝有200-280万军队,清朝有60-80万军队就可以了。

另外就是,清朝养兵比明朝要昂贵,旗兵一年可以领48两银子+240斗谷物,绿营兵一年领12两银子+36斗谷物。明朝养兵便宜,那些卫所兵要自己置办军装,自己负担换防费用。

1个兵每年就是不仅没有粮饷,还要,按照规定,“每军田一份,纳正粮十二石,余粮十二石。但是遇到灾荒,负担就会非常重。因为,朝廷不会因为灾荒减少征收,而且士兵还要服徭役,是免费的。这种情况,明朝肯定可以以很少的钱,养更多的兵。

所以军丁的妻儿老小常常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军户也不因提供军丁而免除一些徭役,其生活状况不及民户。

“今士卒极窘,至有衣纸而擐甲者,此最为大忧。而为军士者顾乃未尝得一温饱。甚者采薪织屦,掇拾粪壤,以度朝夕。其又甚者至使妻女盛涂泽,倚市门,以求食也。”


深度军事


答,清朝的军队并不比明朝少,一个国家的规模,领土大小决定它必须要有一定军队数量,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

明朝的军队,分为以下情况,北部边境,因为有蒙古的威胁,长城沿线的驻军,以及在长城以北的军事堡垒的人,都是全民皆兵,在北京到张家口的近百于公里的纵深有各式各样的堡垒村庄,兵民结合。(以上区域内的历史印记,在日本人为了防止关内通过长城沿线向关外输送人员流动,而把长城内外四五十公里划定无人区进行了破坏)在有就是北方有游击部队。这一个保护北方边境地区安全的大约是四,五十万人。占明当时军队的三分之一左右。各省市的驻军以一万五到二万人,全国各地还需三十五万人左右。北京附近驻扎五到十五万人保护首都安全。南京地区有二十万人保护南方的稳定。在明朝就以二千万及以上的人,应该有一百二十万左右的军队。

清朝,将军队进行分类,八旗军的编制不变,世袭制,由各旗出将领统领。属国家级军队。俸禄按照约定俗成。各个地方由各个地方自行负担军队,(绿营),边境由一部分八旗军与绿营兵共同组成,负担军队由各自旗和地方。至于蒙古,西藏有地方武装,统计在册的八旗军很少,只是驻防大型城市。





大马哈鱼12


不管什么时候,国家和政权的军事力量都极其重要,强大的军事力量不仅是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手段。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处于分分合合的状态,由分到合,由合到分,也全都因为军事力量的强弱。就算某个王朝极其贫穷,也会拿出尽可能多的钱财和资源来扩充军队,保障军事力量,毕竟这是王朝用来保命的重要举措。

但是仔细观察中国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每个朝代的军事力量强弱都是不一样的,军队数量也有很大的差别。比如明朝时期,一有战争随随便便就能派出几十万的军队,然而到了清朝,军队数量却急速减少,遇到战事只能派出几万的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军事制度以及跟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有脱不开的关系。

一、明朝卫所制度下的大量军队

我们先来看一下明朝的军事状况,明朝是朱元璋在推翻了元朝之后建立起来的政权,明朝的各种统治者都十分清楚军事力量的重要性。不仅要想方设法地镇守国内的骚乱,还有时刻抵御周边国家的侵袭和骚扰。

明朝一直以来对军队数量和军事制度都十分重视,它延续了之前的卫所制度,也就是在各个战略要地都布置一定规模的军队,这些军队起着同时抵御外敌和镇压国内叛乱的双重作用。

二、周边政权的威胁

明朝大大小小的卫所也是不计其数,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再多的卫所也得想办法养起来,这就造成了明朝军队数量的壮大。

此外,我们再来看一下明朝所处的社会环境,明朝时期对于周边国家的军事政策十分简单粗暴,基本就是战争镇压,这也是出于无奈之举。毕竟当时明朝需要面对的外敌都十分强大,比如蒙古游牧民族,西北吐蕃异族,甚至是东南沿海的倭寇。

这些外敌力量太大,迫使明朝每次发生战争时,不得不举全国之力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所以没有足够多的军队数量是不行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明朝有如此壮大的军队也是被逼的。但是不得不提的一点是,明朝卫所制度下出现了很大的弊端,比如吃空饷。吃空饷就是某个士兵明明已经没有在军队里了,但是他的名字并没有从军队档案中划去,所以每次中央下拨军饷的时候,还会把这个人的军饷拨下来。

而这些军饷自然就落到了某些官员口袋里,至于为什么有那么多“

消失”的士兵,实在是因为官员对士兵欺压太狠。不仅克扣军饷,甚至不把士兵当人看,以至于不少人都从军队逃跑,有些人直接跑到了蒙古,这倒是壮大了蒙古的步兵力量。

三、清朝精兵简政

而反观清朝,清朝的军队数量确实没有明朝那么多,出兵最多的一次也只出了20万。有很大的原因还是精兵简政,明朝进行过大规模的减兵策略,最后出现了以八旗为主要力量的军队。这不仅大大节省了钱粮,更整治了军队风气,这些军队虽然规模小,但能力强悍,士兵的军事素质高,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军队数量少,军事能力就弱。

四、多种手段处理周边关系

此外,我们再来看一下清朝对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的策略。清朝并没有选用粗暴的武力镇压方式,而是用各种各样的政策处理与周边政权的关系。比如通过姻亲联盟的方式将蒙古纳入了清朝的版图,用宗教手段将西藏归属了中央管辖,对东南沿海的倭寇采用了绥靖策略。就算是对付西北比较强悍的准噶尔部落,也采用了军事镇压和安抚共同治理的手段。因此清朝并不需要像明朝一样,需要准备那么多的军队来随时进行战争。

清朝需要应对的战争规模也都不如明朝大,首先是因为当时周边已经没有比较强悍的政权了,另外就是清朝八旗军队力量着实强悍,普通的战争也不需要派出那么多人解决。

当然,在遭遇一些大规模的战争时,清朝也是举国之力量才能应付得过来,比如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稍有不慎,大清可能就完了。

所以说清朝的军队数量少也是有原因的,少并不意味着弱,相反,少而精才是对清朝军队的准确描述。而明朝之所以军队数量多,实属无奈,都是为了在周边各种强大政权的骚扰中生存下来。


闲来读史


???历史书没看过???清军常备军在80万到100万之间(一鸦前)怎么可能比明朝少?明朝人口2亿,清朝人口4亿。人口更多的清朝兵力怎么可能比明朝少?你怕不是把明朝卫所军家属都算上了吧?哪怕在辛亥革命前清庭手里依然有袁世凯的小站新军60万人,包括南昌起义时南方各省独立的军队也是属于清庭的南军(小站新军分为南北两军,袁世凯统领的是北军,主要是清庭为了防止袁世凯尾大不掉)而小站新军在袁世凯死后统统称为北洋军阀。也就是说北洋军阀的前身都是清军。清军人数不可能比明军少。


活在梦里的人140


明朝之所以保持庞大兵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北方边境防御需要驻守重兵集团(九边总兵力长年维持在40万至60万,正统年间甚至超过百万),到了帝国中后期北方边患、东南沿海倭寇蜂起,明军不维持一支规模惊人的常备军也不行啊。

明朝遍封朱姓宗室,到了中后期为养活这群人数不下百万之众的寄生虫集团,国库就已经入不敷出了,更别提还有各地藩王拼命兼并土地、榨取民脂民膏,万历皇帝小儿子福王朱常洵搜刮河南一省还不够,又把手伸到了山东、湖广。

 清军驻防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一是黑龙江、吉林、盛京一带,以保卫龙兴之地;二是察哈尔、热河、密云、山海关一带,以监视北方的蒙古族,保卫京师;三是戍守西北边疆地区;四是监视内地各行省。其中监视内地各行省是最重要的,分去了绝大部分的驻防力量。

清朝因为初期实行八旗制度,只有入营旗丁才算兵,临时征召的民夫不会统计在军队数量里,所以实际上清朝的军队只包括明朝的战兵和辅兵而已,统计口径只有明朝的三分之一。

  所以明朝军队200万人,清朝领土比明朝大,军队才80万。事实上你们仔细看看明朝的总兵数量就能算出来真正的兵力,明朝末期一个总镇下属战兵不超过三千,全国乱七八糟加起来得有200多个总兵,合计能作战的披甲战兵也就60万到80万左右。



军迷陆小六


清朝军队不少啊。

从国家政权角度看,满清绿营有63万。八旗军牛录400,编制12万,这仅只常编,没有算皇帝侍卫、宗室侍卫,门下武装,十三衙门等秘密机构的数量。此外,蒙古诸部武装力量,二三十万有吧?

明代朱元璋时约100万,永乐之后扩编到大约240万。土木堡之变折损大半,已下降到150万。此后逐步扩编,传说数量已经达到280万,但这是包括所有的军队编制,如京军,卫所,边军,锦衣卫等全部在内。崇祯自杀时南方还有100万军队,只是战斗力奇差,又互相争夺正统,南明因此失败。

所以,清代少了军队数量,主要是蒙古东北等地不需大规模军队存在。


四川達州


题主好

我是小历史课堂,我来回答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在乾隆时期军队的数量大约有70多万左右,其军队的数量少于明朝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明朝的限制,努尔哈赤在公开反明的之前还没有胆子和明朝对着干,此时的努尔哈赤还只是明朝的在职官员,在建立后金之后,只是在默默的发育,对于军队的发展也还只是偷偷的进行。

二.满清自身的原因,在于明朝对抗的前期和中期,清朝军队还没有入关,只能在东北地区进行自己的统治,所以在发展军队的数量上并没有太多的重视,也无法支撑大规模的军队发展,其次满族的整个民族的风气都是,“崇尚武,善骑射”,男子从小都要进行骑射训练,其军队的发展更重视质量。

三,兵源稳定,清朝的八旗制度是军队最基本的制度,八旗的官兵可以将自己的爵位传承给自己的后代子孙,再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军队就有稳定的兵源,这样就不需要扩建自己的军队,可以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

四,没有其他国家的威胁,在清朝的前期的各朝皇帝全都励精图治,开疆扩土,征服朝鲜,平定准格尔叛乱,将大清朝的国土达到了最巅峰,在清朝周围基本上没有其他对手,所以军队的发展和质量就没有那么必要了,在康熙年间还进行过军队裁剪,大约是在60万左右

最后清朝的军队再强,再弱都被历史的车轮碾碎了 。








小历史课堂


明朝卫所制度下的大量军队

我们先来看一下明朝的军事状况,明朝是朱元璋在推翻了元朝之后建立起来的政权,明朝的各种统治者都十分清楚军事力量的重要性。不仅要想方设法地镇守国内的骚乱,还有时刻抵御周边国家的侵袭和骚扰。

明朝一直以来对军队数量和军事制度都十分重视,它延续了之前的卫所制度,也就是在各个战略要地都布置一定规模的军队,这些军队起着同时抵御外敌和镇压国内叛乱的双重作用。

政权的腐败

明朝大大小小的卫所也是不计其数,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再多的卫所也得想办法养起来,这就造成了明朝军队数量的壮大。

但是不得不提的一点是,明朝卫所制度下出现了很大的弊端,比如吃空饷。吃空饷就是某个士兵明明已经没有在军队里了,但是他的名字并没有从军队档案中划去,所以每次中央下拨军饷的时候,还会把这个人的军饷拨下来。

而这些军饷自然就落到了某些官员口袋里,至于为什么有那么多“消失”的士兵,实在是因为官员对士兵欺压太狠。不仅克扣军饷,甚至不把士兵当人看,以至于不少人都从军队逃跑,有些人直接跑到了蒙古,这倒是壮大了女真人、蒙古的步兵力量。

清朝精兵简政

清军驻防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一是黑龙江、吉林、盛京一带,以保卫龙兴之地;二是察哈尔、热河、密云、山海关一带,以监视北方的蒙古族,保卫京师;三是戍守西北边疆地区;四是监视内地各行省。其中监视内地各行省是最重要的,分去了绝大部分的驻防力量。

清朝因为初期实行八旗制度,只有入营旗丁才算兵,临时征召的民夫不会统计在军队数量里,所以实际上清朝的军队只包括明朝的战兵和辅兵而已,统计口径只有明朝的三分之一。






新乡站通讯员


清朝军队少吗?

八旗只能当官和从军,不能经商、务农,为什么?因为本身就都是军人,特殊基层,这里大几十万人吧。

绿营、蒙汉八旗呢,人数也不少吧,而且是精锐。

太平天国时期的团练,围攻南京的,都有几十万人。

即使是和平时期,驻扎在各地的满城,实际上都是军人。

只是名义上的军队少了,可动员力量并没有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