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的並不是遊戲,也不是貪玩,而是自己的父母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個李玫瑾教授的視頻,在視頻中,李玫瑾教授問了在場家長們一個問題:“覺得孩子是被遊戲毀掉的請舉手。”結果在場90%的家長都舉手了,而李玫瑾教授卻大聲訓斥,說:“其實真正毀掉孩子的‘殺手’,不是遊戲,而是父母!”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的並不是遊戲,也不是貪玩,而是自己的父母

從小聽話的孩子,缺乏創造力

媽媽吐槽:我小時候是那種大人嘴裡交口稱讚的“乖孩子”,規規矩矩,從不調皮搗蛋,一切都由大人給我做決定。

可是等上了大學,參加工作之後我才發現,我和那些從小調皮搗蛋的孩子相比,整個人都顯得太死板、太無趣了。

工作時,當同事腦袋裡蹦出一些極富創意的點子時,我滿腦子想的都是標準答案。所以,我現在從不對萱萱說“你要聽話”,就是不想讓她走我的老路。

專家解讀

“你要聽話”,這大概是父母對寶寶說的頻率最高的話了。聽話、懂事、乖巧,是中國式好孩子必備的特點。然而,在專業人士眼裡,這未必是好事。

著名兒童教育學家李躍兒曾說:“我們最害怕的就是太乖的孩子,因為孩子如果放棄了自己內在的那種固執,大人說啥就聽啥,這個孩子就等於放棄發展了。”

一個從小習慣讓大人替自己做決定的孩子,會缺乏獨立創造的能力,是不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獲勝的。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的並不是遊戲,也不是貪玩,而是自己的父母

都是為你好?背後其實是父母的控制慾

媽媽吐槽:“都是為你好”,這是我們這代人從小聽到大的一句話,放在特定的年代裡這麼做也許是對的,但這顯然不適合教育現在的孩子。

如今的孩子,視野更開闊、思維更靈活,經常就把父母說得啞口無言,他們以後將要闖蕩的天空,可能是我們無法預見的。

專家解讀:

“我這都是為了你好呀!”父母替寶寶做決定時,很喜歡說這句話。其實,這背後隱藏著的信息是:我壓根不相信你有自己做選擇的能力,或者說我不認為你有這個資格做選擇,這本質上是對寶寶極大的不尊重。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的並不是遊戲,也不是貪玩,而是自己的父母

中國臺灣智慧大學校長曾仕強先生認為:“父母總說要給子女最好的選擇,但什麼是最好的?有人說現在學土木工程工作機會最多,可是當子女畢業成為了建築師,也可能所有的房子都蓋完了;有人說當科學家最好,於是讓子女拼命把理工科學得很好,長大以後卻發現學文史的很吃香……這些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專家說:獨立人格和創造力是寶寶未來的資本

父母替寶寶做選擇,其出發點都是為了寶寶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然而世界是不斷變化的,父母無法總是為寶寶押對寶。

我們要明白,每一代人的生活環境都不一樣,這會造就完全不同的人生目標和生活方式,只有從小就被賦予自主選擇權的寶寶,才有機會建立起獨立自主的人格,發揮自己獨特的創造力,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位置。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的並不是遊戲,也不是貪玩,而是自己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尤其在3-6歲的時候,是培養孩子優秀人格、優秀品德及良好行為習慣的最重要時期,多數父母忙於工作,缺失了很多對孩子的陪伴和教導。

父母再忙我們也要抽點時間陪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有套繪本故事我最近一直在讀給孩子聽,分享給大家,尤其對3-6歲的孩子很有幫助。

此套全綵繪全套共10冊,有多名育兒專家聯合編制而成,繪本中每一個故事都是經精心設計,從多個維度對孩子加以引導,孩子聽了後,可以更加的有自信、有毅力、有誠信、有愛心、有自律和有擔當。父母可以作為睡前小故事講給孩子聽,孩子也可以自己觀看書中生動有趣的圖片。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的並不是遊戲,也不是貪玩,而是自己的父母

這套繪本一共有10冊,分別是《我能承擔責任》《我不隨便發脾氣》《我能表達自己》《我能與人分享》《我相信自己》《好孩子懂禮貌》《我可以獨立》《學會尊重別人》《我能守信用》《我有自制力》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的並不是遊戲,也不是貪玩,而是自己的父母

繪本中的圖畫也是非常適合孩子看的,因為孩子對圖畫還是非常敏感的

好的習慣決定好的未來,這套行為習慣培養繪本應該可以幫到忙。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的並不是遊戲,也不是貪玩,而是自己的父母

3-6歲孩子已經開始進入幼兒園,很多父母還是重視孩子知識的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忽視了對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培養。未來決定孩子的不只是學習成績,要想孩子“贏在未來”,父母要重視孩子性格的培養。並且要能夠在生活中,幫助孩子養成健全的性格。健全的性格會讓“雛鷹”的翅膀更有力量,有了力量他們會飛的更高更遠。不要錯過了給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最佳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