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大型戰艦被擊沉的時候,船上很多將領選擇與艦同沉?

用戶5024731289364


西方艦隊並不要求艦長與戰艦共存亡,能逃得性命就以逃命為重,逃不了的話,可以選擇與艦共存亡。東方的艦隊則要求艦長與艦共存亡,這是“將不畏死,士不貪生”的表現。東西方的文化傳統不一樣,因此造就了雙方的戰爭思維不一樣。在西方看來,戰爭不過是利益之爭,艦長本來就是戰爭資源,白白犧牲了是一項重大損失。在東方看來,戰爭不僅是利益之爭,更是名譽之爭,名譽重於利益,更重於生命,因此艦毀之時,艦長一般選擇與艦共亡。

鄧世昌1849年出生於廣東番禺,18歲考入福州馬尾船政學堂駕駛專業,清末北洋水師將領,後擔任北洋水師致遠號巡洋艦艦長。鄧世昌經常對將士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也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艦相遇,遇到危險,我就和它同沉大海!1894年9月17日,甲午海戰中,鄧世昌的戰艦彈盡負傷,他開著戰艦撞擊日艦吉野號,最終戰艦中彈沉海而亡,鄧世昌選擇與艦共亡。

薩師俊(1895年-1938年),字翼仲,是中華民國海軍軍官,生於清朝福建省福州府閩縣的雁門薩氏家族,以中華民國海軍中校軍銜擔任中山艦艦長。1938年10月24日,薩師俊在指揮中山艦參加武漢會戰時遭到六架日機的攻擊,薩師俊艦長被炸斷雙腿,躺在血泊中,士兵們想將艦長帶離軍艦,以便及時治療。薩師俊大聲道:“我還能指揮作戰,你們不許這樣!我艦長也,艦長必與艦共存亡。之後薩師俊繼續指揮士兵們抗擊日寇,最終戰艦中彈沉沒,薩師俊壯烈殉國。

對西方國家而言,人可以投降,但戰艦一般會被自毀。1871年德國統一後,大洋艦隊蓬勃發展,到一戰前夕已經有前無畏型戰列艦24艘、無畏型戰列艦17艘,是世界第二大海軍。一戰德國戰敗後,大洋艦隊英國所有,1919年大洋艦隊於英國斯卡帕灣軍港自沉,有8名德國海軍官兵被英軍登艦阻止時射殺。英國無敵艦隊曾經擊敗過法國跟西班牙的聯合艦隊,二戰時法國投降德國,法國海軍將140艘戰艦全部擊毀自沉,法國海軍既不願意為德國服務,也不願意投靠英國。


大秦鐵鷹劍士


不是選擇與艦同亡,是沒有選擇!這個事一句話兩句話和你說不清楚,和你說個真實的事情吧,驅逐艦160爆炸不知你聽說了沒有,沒有的話可以百度,當時此艦艇在港內碼頭上爆炸的,就這樣幾百人存活下來的寥寥無幾,很多人直接震暈落水淹死,沒震暈的落水後被火燒死,在艦艇內部的人根本沒機會跑出艙室就被倒灌的水淹死。火燒是因為大量燃油在水面,倒灌水是因為艦艇太重,進水壓力很大。如果在一眼看不到邊的海上作戰,自己艦艇中彈引起自帶彈藥爆炸,威力可想而知!所以海軍常說的幾誓言:與艦艇共存亡!同生共死!同甘共苦!實際也不只是逃生不了,艦艇都沒了,身邊的戰友都沒了,還活著有啥意義?


暢翔未來168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近代以來,西方的海軍並不鼓勵艦長同軍艦一起沉沒。

這是因為培養一個合格的艦長,尤其是大型軍艦艦長非常不容易,需要至少10年的磨練。

這方面,其實特別講究引咎自殺的日本海軍也是一樣。

日本海軍主要學習英國海軍,也學習了英國人的一些傳統。

比如中途島戰役慘敗的時候,南雲忠一就考慮同赤城號航母一同沉沒。

但部下勸告他:活下來吧,還會有機會獲勝的。如果自裁了,一切就總結了。

所以南雲忠一沒有選擇自殺,一直到塞班島戰役才切腹。

但歐洲海軍有自己的傳統。

一般來說,海軍不是陸軍,通常軍艦上的高級職務都是貴族擔任。

以現代以前的英國海軍為例,它其實叫做英國皇家海軍,艦長之流多是貴族出身,普通平民除非能力非常出色,不然不太可能成為艦長。

而艦長的地位特殊。在海上,這艘軍艦就是以艦長為上帝,水兵必須無條件的遵守艦長的任何命令。同時,艦長的身份在軍艦上也非常尊貴。

大家有興趣去看英國老式軍艦,普通水兵往往只能睡在擁擠的吊床上,人挨著人。而艦長一定有自己的單獨房間。

甚至水兵都是在集體大食堂吃飯,伙食很差。而艦長則由獨自的餐廳,飲食標準很高,還配備高級紅酒。

就是因為如此的地位,如果軍艦被擊沉,水兵們被允許跳水逃生,但艦長一般會選擇自殺或者同軍艦一起沉沒。

原因很簡單,軍艦就是他的崗位,艦長必須守住自己的崗位。

況且,以如果一個海軍的傳統如此,人家都死了,你不死,當然會被當做的膽小鬼,在軍隊根本就無法立足。

大家記得泰坦尼克號的船主嗎?他選擇上救生船 逃生,被罵的狗血噴頭。

尤其是自身決策又有一定失誤的艦長,比如在指揮機動中沒有搞好,導致軍艦連續中炮之內,艦長活下來也可能會很慘,還是自殺比較好。

不過,現代戰爭,尤其是美國海軍、蘇聯海軍這些並沒有太多傳統的海軍,往往更為實際。

就像上面說到的那樣,艦長活著比死了更有價值,所以多鼓勵艦長要努力求生。


薩沙


我是冬雨AK,說下看法。這是海軍獨有的傳統,並沒有硬性要求,主要是因為榮譽尊嚴和責任,形成的一種不成文的傳統,據統計,世界上所有沉沒的戰艦,80%以上的艦長都會選擇與艦同沉!包括一些民用輪船,例如泰坦尼克號的船長

據我說知,此項傳統形成於中世紀大航海時代,當時戰艦為大型風帆戰艦,遠航是一項風險極高的行動,船長在艦上擁有無上的權威,幾乎相當於流動國土上的國王,當“王國”覆滅,“國王”自然要選擇共存亡

到了近現代,這項傳統被保留下來,尤其是英國海軍,日德蘭海戰中被擊沉的英艦艦長都選擇了與艦同沉,而師從英國皇家海軍的北洋艦隊也繼承了這項傳統,甲午海戰中的鄧世昌 黃建勳 林永生 林履中都與艦共沉,而劉步蟾則是炸沉定遠艦後服毒自殺!

首先是榮譽感,在傳統海軍眼裡,能做到艦長是一件無上光榮的事情,它代表著國家對自己無上的信任和嘉獎,現在戰艦在自己手裡沉沒,感覺愧對國家,自然會選擇與戰艦一起沉沒。

其次是責任,上面說了,戰艦是流動的國土,艦長等同於這篇國土的國王,艦員等於是自己的家人,當戰艦沉沒,拋棄那些戰死在船上的艦員逃生,在艦長看來是可恥的,是不負責任的

現代這項傳統在一些國家仍然保留,但絕大多數國家的海軍都不提倡,畢竟培養出一名艦長,得花費多少人力物力財力!所以,一般要求艦長在保證船員安全撤離後,最後一個撤離即可

(不當之處請指正)


冬雨AK


因為跑不了。

茫茫大海,戰艦被擊沉,要麼落水,你變成“落水狗”,對於平時高高在上的艦長來說,天大的侮辱。在大海中落水,漂幾天沒有淡水,你生還的幾率幾乎是零。要麼放幾條救生艇。你能跑到哪去?救生艇能跑得過敵方軍艦嗎?一發炮彈過去你連渣都不剩。還留下個棄艦逃跑的罵名。

那就跟戰艦一起沉沒吧!最起碼,在陽間留得一個美名。到陰間,老子還是一艦之長。


烈焰炙烤


這個說法僅限於二戰!這是因為害怕逃走被俘虜之後會被當成叛國者,然後自己身敗名裂,家屬被當成逆賊處置掉(即便沒有被處置也會受到相應的牽連)。一般來說,大型戰艦的將領都是比較大的官,比如以前英國皇家橡樹戰列艦(被德國潛艇擊沉),就是海軍艦隊的旗艦,皇家橡樹戰列艦上有英國海軍艦隊的總司令,而最小的驅逐艦也有團級幹部的待遇,這對於敵國來說可是條大魚。

其次,不管什麼時候大型戰艦上面的救生艇都是不夠的(大約只能供應3分之1的人逃生),這意味著其他3分之2的人都只能選擇跳海逃生(穿救生衣)或者喂鯊魚。而在這個時候,所有士兵都想著自己活,誰管你是個將軍。所以做將軍的此時要有自知之明,搶不過人家倒不如落個好名聲。


優己


知道什麼是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1940年以後沒人幹這種傻事了。



阿二哥13


因為別的艦長都和船一起沉了,你要是不這樣幹,活著回去以後會一輩子處於被人嘲笑,羞辱的境地,所以,為了做給活人看,為了不被別人說三道四,為了面子……只有與船同沉,臨死的時候還必須特有紳士風度的向大家揮手告別,意思就是告訴你們,他媽的老子和船一起掛了,你們回去別忘了給老子吹牛逼!


子非9890


這就是致遠號,鄧世昌為什麼在最後拼死一狀的原因?否則它也會隨著自己的戰艦沉入海底,無論是飛機的機長還是船的船長,在發生海難空難的時候,他們都不會首先離開自己的飛機或艦船,所有的人都離開後,他們才有可能離開,有的人不會離開,會和自己的老夥計一起沉入海底,這是一種精神,這是一種貴族精神


鎖定目標


這是一個艦長最後的尊嚴,如果自己的戰艦被敵方擊沉了,能回來也是一輩子內疚,活著也沒意思。再一個戰爭中如果是從水面以上攻擊艦船都是以艦橋(駕駛臺)為十字心,被擊中後艦長很難存活。

現在民船的船長不會與船共存亡,畢竟不是戰爭,沒有必要為了一個安全事故把命搭上,再說有關方面還等著他進行事故調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