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讀書丨14歲男孩犯罪案,我們要怎麼教育對待孩子?

最近的新聞

大連11歲的女孩,在10月20日15點左右,被一名14歲男孩於家裡殘忍殺害,身中7刀。

乖巧、可愛、暖人,

是周圍人對這個女孩的評價。

可生命已經逝去,一切都是無稽之談。

惡魔、慣犯、怪異,

是男孩小區、校方對他的控訴。

各界人士呼籲

判刑、償命、減少下一個犧牲者……

人們是憤怒的,

可有14歲未成年人保護法,差一天都不行,

人們無可奈何的陰影,

這幾天一直籠罩在網絡上。

甚至有各種猜測,

是不是父母有意包庇?

是不是父母讓孩子頂罪?

難道人性本惡?

以往各種未成年人案件也被翻出……

弒母、校園暴力、凌霸、搶劫

……

人的惡,連佛都度不了

——《西遊記》

一件件、一樁樁真實案例,

讓人害怕

讓人反思,

孩子們到底怎麼了?


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又反觀於生活。

我們看看一些藝術作品——

小編想到2009年本屋大賞第一名的《告白》

是一本冠軍暢銷鉅作,並且被拍成了電影,廣受好評。

陪你讀書丨14歲男孩犯罪案,我們要怎麼教育對待孩子?


陪你讀書丨14歲男孩犯罪案,我們要怎麼教育對待孩子?


校園,教室,班主任森口悠子在講臺上,悠悠地看著正在喝牛奶的學生,待他們喝完後,老師向全班坦言,她在班裡兩名同學的牛奶裡,加入了艾滋病人的血液。

滿座皆驚。原來班主任的女兒愛美,突然淹死在學校游泳池中,班主任發現是班裡渡邊、下村兩名同學乾的,於是對他們展開了復仇。

下村退學回家,與單親母親生活在一起,一直著等待死亡。母親執意認為是老師的過錯,保護著孩子。當發現下村為證明自己“不是別人口中的廢物”,殺死了愛美后,母親決定與兒子同歸於盡贖罪,卻反而被下村殺死。

渡邊是個“神童”,能發明各種整人工具,可謂是天才與瘋子並存,他發明工具虐待動物,發佈於互聯網;殺人犯罪……無惡不作,為的是想引起拋棄他的母親注意,讓幼年總嫌棄他的母親給他讚賞,他想獲得母愛,以至於聽到自己被種下HIV病毒後,非常興奮,他終於能引起母親的注意了!

可願望落空,喝下去的牛奶並不會引發病症,他很懊惱,決定在演講時,裝上炸彈,炸燬整個學校……

而他們的班主任,知道法律無法主持公道後,一直通過各種手段實施復仇……

這樣的孩子,這樣的性格,這樣的目無法紀,到底是誰之過?

家庭離異,母愛或父愛的缺失、父母長輩的教育、學校的管控、未成年人保護法、社會對孩子的關懷等等,一時間成為人們的焦點話題,引發人們深思。

陪你讀書丨14歲男孩犯罪案,我們要怎麼教育對待孩子?

還有一本作品《霧都孤兒》,

也是一部以孩子為主人公的長篇小說,向讀者展示了黑暗社會下,各種孩子的坎坷命運,知名度和經典度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讓我們一起看看世界名著《霧都孤兒》中,是怎樣描寫兒童,怎樣講述兒童犯罪?社會、各界人士,又是通過什麼手段救贖兒童的?

陪你讀書丨14歲男孩犯罪案,我們要怎麼教育對待孩子?

我們從《霧都孤兒》的救助與關懷說起。

《霧都孤兒》是英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狄更斯的長篇之一,可謂是名家名篇,正如馬克思在《英國資產階級》一文中提到的那樣:“現代英國產生了一批傑出的小說家,他們通過自己描寫生動的傑作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會真理,比所有的職業政治家、政論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還要多。”馬克思提到的這些英國小說家及其作品有《名利場》的作者薩克雷、《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等,而《霧都孤兒》的作者狄更斯則在這些小說家中處於奠基位置。

簡單的看,《霧都孤兒》這部作品的故事極為清晰,它講述了一個來自小城濟貧院的孤兒奧利弗·退斯特的極富傳奇色彩的漂泊故事,從享受傳奇性故事的角度去閱讀它,無疑使人暢快、舒適,但是這部書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是在向世界揭示著政治和社會真理,是富有深意的。這部作品的宏大主旨和社會關懷,已經被很多人談及,那就是對貧苦階層、對孩子的救助與關懷。

《霧都孤兒》沒有強迫性地說教或羅列的道德準則,而是通過富於浪漫色彩的故事,溫情默默地呈現作者的觀點。這部作品分為五十三章,我們可以把這五十三章分成四個故事段落,來看看故事情節是如何推進的,推進的故事情節中作者的觀點又是如何得到進一步書寫的——

陪你讀書丨14歲男孩犯罪案,我們要怎麼教育對待孩子?

第一個故事段落是從第一章到第七章,這七章又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前兩章,講述奧利弗·退斯特在濟貧院的孤兒生活,第二階段是第三章到第七章,講述奧利弗在棺材店的生活。

這兩個階段的變化不是單純的場景轉換,而是作者想通過這種場景的轉換來進一步惡化主人公的生存環境。在濟貧院的生活十分悲慘,這裡的孤兒忍飢挨餓、沒有親人,以教區幹事邦布爾為首的一干人物虐待貧民、毫無良知,在這裡,作者已經將孤兒奧利弗面對的一些最基本問題,諸如物質上的匱乏、內心孤獨、生存環境惡劣等特點呈現完畢,如何推動情節發展呢?

作者又把小奧利弗置於了一個更為險峻的境遇——棺材店。在棺材店裡,上述的基本問題同樣存在,但是使得主人公生存環境更加惡化的因素出現了——奧利弗睡覺的地方活像一口棺材,這使幼小的奧利弗內心產生極大的孤獨與恐懼,在極小的年紀裡就要面對“死亡”,並且周圍人諸如老闆蘇爾伯雷竟以此為幸事,因為這樣他的棺材就可以賣得更多。對比之前的濟貧院,雖然那裡的管事各個道貌岸然,但畢竟名義上仍然是救濟,所以說作者設置“棺材鋪”這個場景是意味深長的。另外,孤兒院裡,奧利弗只是孤兒群體中的一員,主角色彩尚不是那麼明顯,在棺材店裡,作為新來成員,關注度極高,主角所承受的悲慘命運也因此更加凸顯,在這種情況下,故事又開始繼續發展,出現了諾亞與奧利弗打架的情節。

在描繪主角的悲慘境遇時,作者同時有力批判了有關濟貧院的現狀,但這種批判畢竟不能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第一個故事段落的最後部分,作者狄更斯讓奧利弗走上了反抗之路,奧利弗主體意識的覺醒雖然因為諾亞故意挑釁、辱罵自己的母親而帶有偶然性,但這種偶然性裡是包藏的卻是:主人公生存境遇不斷惡化和走向反抗的必然。

陪你讀書丨14歲男孩犯罪案,我們要怎麼教育對待孩子?

第二個故事段落是從第八章到第二十二章,這一段落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從奧利弗結識機靈鬼、入住賊窩到行竊被捕是第一階段,奧利弗在布朗羅家的生活是第二個階段,從奧利弗再次被捉進賊窩到行竊梅萊夫人家中被救是第三個階段。從這三個階段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作者設計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主人公的命運經歷了出走棺材鋪(起)——誤入賊窩(落)——布朗羅搭救(起)——再次被捉(落)——中槍被救(起)的一個過程。

這樣的情節設置除了考慮故事的精彩性之外,其實還另有深意,那就是,以費金為首的惡的力量與以布朗羅和梅萊兩家人為首的善的力量是在鬥爭的,在第三故事段落進入高潮。它說明的一個問題是:對貧民階層尤其是奧利弗這種孤兒群體來說,如果善的力量不能夠介入對其予以拯救,那麼惡的力量就會介入進來將他們拉入深淵,在第十八章中我們驚人的發現,費金正在對年幼的奧利弗潛移默化的施加影響,要把他引入歧途,在十八章的最後一段,狄更斯這樣寫道:“簡而言之,詭計多端的老猶太已經使這個孩子落入圈套,他用孤獨與憂鬱去薰陶奧利弗的心,讓他感到在這樣一個陰森淒涼的地方,與隨便什麼人為伍都比獨自沉浸在憂愁苦惱中好受一些,他現在正將毒汁緩慢地注入奧利弗的靈魂,企圖將那顆心變黑,永遠改變它的顏色。

這是多麼驚人的文字,它讓我們看到惡劣的環境是如何對人進行扭曲的,讀者都知道奧利弗在故事的結局獲得幸福,所以大可不必為他擔心,但我們都看到費金的詭計不是在奧利弗身上才開始的,我們看到了機靈鬼、貝茲少爺那些可愛的孩子以惡為榮,看到天真的姑娘南希受盡折磨……這些無不令人痛心、震撼。

陪你讀書丨14歲男孩犯罪案,我們要怎麼教育對待孩子?

在第二個故事段落中,我們看到惡的力量是強大的,奧利弗再次被捕入賊窩,並參與了一次偷竊梅萊夫人家的“遠征”,費金、賽克斯這些人在這段故事中活靈活現、風生水起。在這一故事段落中,邦布爾來到倫敦,對布朗羅講述了奧利弗品性惡劣的謊言,讓善良的一方受到欺騙;在奧利弗首次跟隨機靈鬼與貝茲出去行竊時,被誤認為小偷,受到了市民瘋狂的追打,雖然市民都是好心好意,卻釀成了這樣一場鬧劇,狄更斯通過這場鬧劇告訴我們:

大多數的“好人們”仍然需要更清楚的認知真相,才能發揮力量。

第三個故事段落是從第二十三章到第四十六章,這是整部作品的高潮部分,故事中出現的所有主要人物無一例外的都捲入進來,形成了江河匯流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概括的說這個故事段落的基本情節發展形態就是:從鋪設謎底到解謎的過程。

在這一故事段落中,讀者會發現奧利弗身陷賊窩的背後還有一個更大的陰謀:奧利弗同父異母的哥哥化名孟可司,想要致奧利弗於死地以便獨吞父親留下來的財產,因此勾結了賊首費金。所以當奧利弗“遠征”失蹤之後,費金與孟可司這一對陰謀家便紛紛出現,急不可耐的尋找奧利弗的下落,而奧利弗的身世之謎必然要與他出身的濟貧院發生關聯,濟貧院保留了解開奧利弗身世之謎的一把鑰匙,濟貧院裡的邦布爾與科尼太太是管理過奧利弗的兩個主要人物,解開奧利弗身世之謎也要從這兩個人入手,於是我們在上一個故事段落結束之後的第二十三章,緊接著就看到邦布爾與科尼太太談情說愛,喜結連理,這其實是作者在為解開奧利弗身世之謎做出的鋪墊,把邦布爾與科尼綁在一起,實際上是為了更簡潔有效的敘述故事,雖然邦布爾與科尼的這段感情難免稍微顯得有些突然。

陪你讀書丨14歲男孩犯罪案,我們要怎麼教育對待孩子?

通過上文可以知道,奧利弗的身世之謎是通過邦布爾、科尼、費金、孟可司這幾個人物的穿插敘述體現出來的,這是謎底的鋪設,那麼解謎過程的開始,則要從反面人物群裡的一個特別角色說起,顯然,南希作為費金、孟可司陰謀告密者是解開謎面的關鍵人物。因為有了南希這個人物,正反雙方得以互相瞭解,正式的交鋒也就此展開,而南希不但作為謎底的揭發人,也同樣是故事結局進入尾聲的有力推動角色,正是賽克斯殺了南希,才引發了正義人士對反派的大追捕。

除了考量南希這個人物在情節上的作用之外,還應該觀察這個人物設置對主題意義的闡發作用,把南希與露絲比較呈現,甚至能比主人公奧利弗對主旨(救助與關懷)的揭示作用大。南希與露絲兩個人都是孤兒,但生活境遇上卻形成了巨大反差,露絲因為梅萊太太的收養而成為一個幸福的人,而南希卻落入賊網,生活在幽暗、封閉、破敗的環境,兩個孤兒面對的生活問題是什麼呢?在第三個故事段落裡,我們分別得到了答案,露絲的情況,作者通過描寫奧利弗在梅萊太太家的一段生活告訴了我們,是她和哈利的愛情,兩個人互相深愛是沒有疑問的,難點在於露絲卑微的出身難以融入哈利的生活圈子和社會階層,這也恰恰是梅萊太太反對的原因,即使梅萊太太愛著露絲,但在這一點上,還是有心結的,故事的最後哈利放棄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和社會地位,和露絲生活在鄉村教堂,狄更斯用這樣的方式解決了兩個年輕人愛情道路上遇到的挫折,讓我們看到作者的一種美好理想。

而南希的問題——她雖然有一顆從善的心,想要重新開始生活,但是卻放不下舊有的環境和自己牽掛的人,即使是費金那樣的人,即使知道自己會死在賽克斯的手裡,她也不希望他們受到傷害,這是多門沉重的枷鎖,多麼善良的心!同時讀者們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無論貧民孤兒得到解救(如露絲),或是乾脆在惡的環境中適應存活(如南希),她們在後來生活中遇到關鍵問題,仍然是孤兒身份的社會歧視,而在惡的環境中適應存活的,即便遇到了可以獲得重生機會的時候,有時也很難邁出關鍵性步伐。狄更斯通過對這兩個人物的描寫,向我們揭示的不再是對孤兒的解救層面的問題,而是開始關注孤兒被解救之後的生活問題以及是否善的力量能夠解救沉溺已深的孤兒群體,這將本文對孤貧群體救助的主旨推進到一個更加深邃的思考層面,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陪你讀書丨14歲男孩犯罪案,我們要怎麼教育對待孩子?

第四個的故事段落是從四十七章到全書最後,這是故事的結局部分,作者在這裡對全書涉及的主要人物都給出了他們的結局。不過換個眼光看,這不僅僅是一個故事的收束,更是作者對救助孤貧人群提出的解決辦法,這種解決辦法基本分成兩種,一種是客觀上的,手段之一是司法途徑,在本書的寫作中,作者不時以詼諧的筆法嘲諷司法人員、批判司法制度,但最終賽克斯、費金的罪行仍然需要通過司法渠道予以解決,顯然作者對改進司法制度還報以殷切的期望;手段之二是社會救助,體現在個體上是諸如布朗羅、梅萊夫人這些好心人,體現在群體上則是人民對正義的呼喚,前面已經提到了在第二個故事段落中市民因誤會捉拿奧利弗的鬧劇場面,而在故事最後市民在捉拿殺人兇手賽克斯時顯示出來的力量,卻讓人振奮,這是狄更斯給出的第二個解決方法;另一種是主觀上的,作者在故事最後談到奧利弗、露絲等人的幸福時這樣寫道:“

我已經說了,他們確實得到了幸福。如果沒有強烈的愛,沒有仁愛之心,如果對以慈悲為信條、以博愛一切生靈為最高標誌的上帝不知感恩,是絕對得不到幸福的。”顯然,奧利弗、露絲這些人都符合這樣的標準。這是作者從善良的心靈出發給我們的答案。

陪你讀書丨14歲男孩犯罪案,我們要怎麼教育對待孩子?

但這裡要說的是,還有一些問題其實尚未解決,那就是如何避免費金、賽克斯這樣的人繼續出現、不良的社會環境如何進行改造?對於沉溺已深的個體如何施加有效的援助?奧利弗小夥伴狄克的死告訴了我們這種解救方案的提出是多麼的迫切和緊急。另外要提到的是費金這個人物,在作者的敘述中,他是一個猶太人,而猶太是一個流浪民族,作者沒有給我們描繪出老猶太的身世背景,在這裡我們可以想象,老猶太在英國的早年生活,可能也是一種流浪孤兒的生活,如果是這樣的話,那費金身上揭示出來的孤貧群體問題已經超出了英國一個國家的國界,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在書中,作者幾次提到反面人物作為孤貧群體流散世界各地的問題,如奧利弗的哥哥孟可司、賽克斯殺南希後想要逃到法國、賽克斯的黨羽託比、巴尼等人在費金、賽克斯等被繩之以法後流浪國外,這些在故事中只是一些殘破的片段,但是可能反映了作者對本書主旨更深層次的思考,所以作者把他寫在最後。

有人解讀“Nancy”和“Sikes”,說他們的英文縮寫是N和S,正是磁針兩級,他倆構成一對矛盾,既對立又統一,既相反又相成,永遠不可分離;也有人解讀“Oliver•Twist”,“twist”有扭曲之意,“Oliver”有常青樹,常青之意。作者狄更斯也是童年有著艱苦回憶的人,長大後在監獄和法院的工作,使他目睹了種種悲劇,他沒有一蹶不振,而是堅決的拿起筆,用他文雅的紳士風度,為被壓迫的勞苦大眾送上一份“願你常青”的祝福,同時用母親般最溫情的聲音喚醒各個階級的人文主義思想,這對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作家來說是偉大的。

每一個犯錯的孩子背後,

可能有一個不幸福的環境

缺少一個充滿愛的家庭

使他們充滿了暴戾、猜疑、惡毒、焦慮、流言

有句話說,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

當下,

請愛世界上的孩子

請給他們更多的關懷

陪你讀書丨14歲男孩犯罪案,我們要怎麼教育對待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