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壯士

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眾所周知,曾經在小學課本上也出現過《狼牙山五壯士》的課文,他們的英勇事蹟激勵了無數人,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狼牙山五壯士並沒有全部犧牲,而是有兩人倖存。

狼牙山五壯士


那是在1941年8月,當時晉察冀邊區軍民一起打得日軍惱羞成怒,日軍從華北調集7萬多人對邊區進行圍攻掃蕩,日軍把掃蕩重點放在了北嶽和平西兩處根據地,易縣地區成為了日軍掃蕩的重中之重。

1941年9月25日,3500多名日軍向易縣的狼牙山一帶掃蕩前進,其目的是要消滅在該地的八路軍及機關部門,日軍分九路展開拉網式的圍攻掃蕩,晉察冀第一軍分區打退了日軍10多次進攻。

仍有大批日軍尾隨其後,主力留下第7連掩護,以保障群眾的機關部門的撤退,同時叮囑7連,在完成任務之後自行撤退,就這樣戰鬥任務一級一級的下達,7連成功完成了掩護任務。

可是當7連想要撤退時卻發現有大批敵人尾隨,如此一來就不可能全身而退,為了能讓大多數人撤退,必須要有人留下來打阻擊,而打阻擊的人則是九死一生,當時六班全體請求留下掩護連隊。

當時六班僅剩下5名戰士,分別是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以及戰士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在他們的請求下,連裡同意讓他們留下打阻擊,可是5個人如何能拖住大批日軍呢?

他們5人商量之後,分散到5個不同的角度,並且採取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方式,同時使用手榴彈,這樣一來敵人一時就難以辨別有多人了,由於配合得當,他們5個人順利地完成了掩護任務。

狼牙山五壯士


5個人邊打邊撤,走到了一個岔路口,一條是追趕主力的路,他們向前可以追上主力部隊,同時敵人也能追上主力,另一條是通往狼牙山頂峰棋盤陀的路,是一條上山的絕路。

為了確保主力不被敵人追上,在班長馬寶玉的帶領下,他們5人走上了棋盤陀主峰的路,等日軍逐漸逼迫近山頂時,敵人才發現原來所謂的“主力”只有5個人而已,日軍想要活捉他們。

打光所有子彈後,為了不被日軍活捉,在班長馬寶玉的帶領下,5人相繼跳下了狼牙山,讓所有人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們5人並沒有全部犧牲,其中副班長葛振林和戰士宋學義被樹枝掛住了。

另外3人,班長馬寶玉,戰士胡德林和胡福才犧牲了,葛振林和宋學義被救回之後還受到了分區司令楊成武的嘉獎,為他們頒發了“堅決頑強”的獎章,傷愈之後葛振林和宋學義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1947年,宋學義選擇回到了河南沁陽市北孔村老家,於1971年病逝,而葛振林則選擇繼續留在部隊,抗日勝利後葛振林參加瞭解放戰爭、剿匪戰鬥,以及後來的抗美援朝戰鬥。

狼牙山五壯士


多年的戰鬥讓葛振林身上6處負傷,被評為三等甲級傷殘,後來葛振林被安排到湖南工作,1982年,葛振林正式退休,享受師級待遇,一直到2005年3月21日病逝,享年88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